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六百四十四、脉浮、大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脉浮、大

【辩证诊断】

1、(1浮脉属表,理固然也,若寒邪初感之甚者,拘束卫气,不能外达,脉必沉而兼紧,但当以发热恶寒、头痛身疼诸表证合参之。

2血虚火迫动血,脉数浮大,按之索然。

3阴虚水亏,脉必浮数无力,但当兼涩耳;为骨蒸、为夜热者,此脏虚内热,切不可作邪热例治,惟壮水滋阴,则虚热可解。

4内火炽盛,脉亦浮大,或洪或数为异。

5关阴格阳,脉亦浮大,按必格指。

2脉浮数、发热恶寒:

1风寒:数为阳虚,头项痛、身痛、骨节痛、腰脊痛;呕逆。

2痈疡:数为实热,痛为一处;饮食如常。

【辩证治则】

1少阴病的水肿,脉沉,用麻黄附子汤发阳;脉浮杏子汤补足肺的津液。

2瘦人脉大手上青筋爆出一动就累,是为虚劳,脉中有湿,桂枝芍药知母汤。

【辩证比较】

1脉沉渴欲饮水,但是小便不利,小便是粘稠的,不治疗的话就会形成黄疸。治疗用方用栝蒌瞿麦丸。如果脉是浮的,小便不粘稠,就用五苓散了。

2桂枝汤脉大无力,需与白虎汤证鉴别,阳明脉大有力

【经典回顾】 

太阳病上篇: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4、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5、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脚挛急,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6、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征象桂枝,因未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亡阳固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退,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7、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8、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太阳病中篇:

1、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2、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3、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4、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5、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愈。

6、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7、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8、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9、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10、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1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1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属五苓散证。

13、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不渴而饮水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14、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15、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6、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17、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18、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自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太阳病下篇:

1、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为“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2、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3、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而微汗出,及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客气动膈,膈内拒痛,短气燥烦,心中懊恼,胃中空虚,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4、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5、太阳病,下之,其脉浮,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促者,必结胸也;脉细数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紧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心下痛;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数滑者,必下血。

6、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7、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8、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鞭,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9、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0、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溏,小便自利者,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1、伤寒,脉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阳明病:

1、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鞭者,为阳明病也。

2、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胃中空虚,客气动隔。

3、阳明病,脉浮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自汗出。

4、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愦愦及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腹如故,小便难也。

5、阳明病,心中懊憹,舌上胎者,宜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6、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7、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8、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稍差,病过十日,外不解,脉续弦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9、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1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11、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渴,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小便不利而渴者,宜五苓散。

12、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阴则绝。

13、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14、病人无表里证,脉浮数者,虽发热六七日至七八日,勿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而便脓血也。

少阳病:

1、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太阴病:

1、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者,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数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少阴病:

1、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厥阴病:

1、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也。

2、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金匮 脏腑经络第一—水气病第十四

1、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2、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飥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后,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3、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坚,小便自利者,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5、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6、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7、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8、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太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9、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10、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差,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11、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12、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后竟吐脓死。其脉何类?

13、师曰:寸口脉浮而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凝滞,畜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14、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15、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16、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17、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18、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19、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下利不饮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0、肺死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21、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22、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瞰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乌头赤石脂丸]

23、心死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24、脾死脉,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

25、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26、肾死脉,浮之坚,按之乱加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27、脉浮而细滑,伤饮。脉弦数者,有寒饮,冬夏难治。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28、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营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29、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30、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31、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32、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者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33、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肺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34、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目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35、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36、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37、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金匮 黄疸病并治十五

1、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

2、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3、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小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4、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薺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5、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金匮 惊悸吐衄十六—之后

1、师曰:夫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2、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3、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4、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5、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6、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然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者云何?

7、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8、伤寒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差已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伤寒论》太阳中风属外感阳邪(上)
太阳病为六经首 方证病机须谙熟
夜读伤寒-30
脉经
麻黄汤、桂枝汤怎么用?——谈谈“重温经典、回归初心”
方证的内涵(胡希恕讲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