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姜苓术汤(肾着汤)
【原文】
甘草二两 白术二两 干姜四两 茯苓四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又名】肾着汤
【作者】张仲景
【出自】《金匮》
【金匮】
1、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组成】
甘草 白术 茯苓 姜
【功效】
1、暖土胜湿,补土治水,散寒渗湿
2、温脾化湿
【时机】
1、治疗带脉病、肾着病;
2、肾着病的原因是脾湿过盛、寒。
【应用】
1、又名肾着汤,寒湿侵袭带脉,留着不去则腰痛伴有冷感、重坠感。
【现代剂量】
炙甘草10克,白术10克,干姜20克,茯苓20克
【加减】
1、下焦肿时,茯苓的量要超越白术。
【说明】
1、郑钦安:
温中除湿。此方似非治腰痛之方,其实治寒湿腰痛之妙剂也。夫此等腰痛,由于湿成,湿乃脾所主也。因脾湿太甚,流入腰之外府,阻其流行之气机,故痛作。方中用白术为君,不但燥脾去湿,又能利腰脐之气。
佐以茯苓之甘淡渗湿,又能化气行水,导水湿之气,从膀胱而出。更得干姜之辛温以暖土气,土气暖而湿立消。复得甘草之甘以缓之,而湿邪自化为乌有矣。方中全非治腰之品,专在湿上打算。腰痛之由湿而成者,故可治也。学者切不可见腰治腰,察病之因,寻病之情,此处领略方可。
2、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又名肾着汤,治腰如坐在水中,腰好像侵入在冷水里面一样,如带五千钱,这个就是肾着病。
3、在《解析方剂学》中,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是用来治疗夜尿。
4、从组成方剂的单味药药性来看,以热药为主。药物动力学方面,有升有降,有散有收,所以气机可以动起来,气机动就能够散水湿。
5、整体方性是纯热;燥性强,以去水湿;收性强,以把它收回来,不要再往外散;补性强。
【应用集锦】
1、腰以下带脉病、坐骨神经痛我们会用到甘姜苓术汤。
2、频尿小便、频尿遗精,如果也是下焦腹很湿,也用甘姜苓术汤。
3、脚萎弱、肌肉萎缩掉,下半身太冷也可以用甘姜苓术汤来做加减。
4、六君子汤:自中脘以上有腹力,下脘无腹力,似肾着汤之腹证。脐下脱而无力,小便不利,或气急促迫,其人气短,或触事而惊,或步行易倒,尤以小儿多见此证,世称痫症者,亦时有之,其余诸病,不问其忧,合此腹证者,非六君子汤不治。
5、腰以下带脉病、坐骨神经痛我们会用到甘姜苓术汤(肾气丸)。
【比较集锦】
1、苓桂术甘汤以干姜易桂枝为肾着汤;若以大枣宜白术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更以五味子易大枣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汤。
2、(1)茯苓甘草汤: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2)肾着汤:甘草二两 白术二两 干姜四两 茯苓四两
3、(1)茯苓四逆汤: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2)肾着汤:甘草二两 白术二两 干姜四两 茯苓四两。
4、(1)凡下部之冷专在腰者,湿在中焦,腰部用茯苓白朮,所以带脉证,就是腰酸,下针下足临泣,处方就用肾着汤治之。一般性的用生姜,寒比较盛的用干姜。
(2)在脚者,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治之。所以单痛在脚部的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就可以了。
(3)平时因为脚冷要喜欢穿袜子睡觉的人,都可以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5、脐以下寒气,肾着汤;祛除从心下至脐上中焦冷气者,应于姜附汤中加茯苓。(姜附汤之方 大附子(一枚切四块)生姜(十枚)上二味,以水一盏,煎取七分,温服之。对冷瘅寒热往来、头痛身痛、吐痰,或汗多而渴,或自利烦躁者,用之有奇效。)
6、五脏病证方治表
心伤
劳倦头面赤、下重、心中烦痛、发热、当脐跳、脉弦
心虚
邪哭魂魄不安,血气少,畏惧、欲眠、梦远行、精神离散或癫痫或狂
肝着
常欲搯其胸上,未发时先欲饮热(补:便通不整)
旋覆花汤
肾着
身体重、腰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腹重如水状,不渴,小便利
肾着汤
脾约
趺阳脉浮涩,胃气强,小便数,大便坚
麻子仁丸
按原文,肺病缺或係肺胀之文,另立一门。故此缺
7、(1)甘姜苓术汤为有干姜而无桂枝,毒主集于上半身,比水毒不上冲而下降,集中于下半身,故其证无上冲目肤之证,胃内停水完全不存,或属存在亦不过些前而已。干姜与附子并称大热药,且有驱逐水毒之作用,故其证必有寒冷或厥冷与水毒之隐见。本方腹部软弱无力
(2)苓桂术甘汤无干姜而有桂枝,证必有上冲目眩之证,是水毒之上冲也,且现胃内停水。
8、(1)甘草干姜汤:厥逆、口干;唾涎沫、尿频、遗尿、手足冷等。
(2)甘草干姜汤加茯苓、白术则为甘姜苓术汤(肾着汤),以从腰至脚重度发凉、尿频而量多为应用指征。
(3)甘草干姜汤加白术、人参则为人参汤,用于具有食欲不振、食后胃胀满、口中唾液积聚、尿频而量多、大便软溏等症状,而有手足冷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