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到底有多美,看过之后才知道砚也可以这么美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这是唐朝诗人李贺对端砚赞美。

端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在2006年5月20日端砚的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砚算是在肇庆市最大的名片。自唐朝以来端砚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

砚为文房四宝中的一宝,而且是文房四宝之首,而端砚是四大名砚之首。

那么端砚为何会有如此地位呢?今天我们来感受下端砚的美学价值。

一、端砚

很多人很疑惑为什么端砚产自肇庆但是名字却叫端砚呢?

端砚在唐时出现,产于肇庆的东南的斧柯山西麓岭羊峡端溪,唐朝时属于端州,所以将那所产的砚,叫做端砚。

什么是砚? 汉末刘熙在《释名》中对砚台的解释是这样的,“砚者, 研, 可研墨使和濡也。”

端砚

而端砚之所以出名,是因为端砚的石质上乘,上好的端砚很多石质出自,老坑、抗仔岩、麻子坑等名坑,这些砚坑的石质上乘,特别是老坑的石质是最好的,用老坑的砚石做出来的不仅在视觉上感受到端砚的美,而且还能从触觉上感受到端砚的质美,摸起来十分舒适。

在《端溪砚史》中如此描述:石质刚而柔;摩之寂寂无纤响;按之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稍久,掌中水滋。”

不过经过历代的挖掘,老坑的砚石资源已经枯竭。

当然有了好的原材料,还不足以让他成为四大名砚之首,端砚的雕刻技艺、制式、实用性都是属于上乘。接下来让我们一一挖掘端砚的美。

二、端砚的美学价值

1、功能美

端砚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更加注重的是砚的实用价值,并非像现在这般的艺术价值。端砚的造型多样,但是不管怎么样的造型,大致可以将端砚分为六部分。分别是:砚堂 (墨堂、 砚心 ) 、 砚池(墨池) 、 池头 (砚额) 、 砚缘 (沿) 、 砚侧、 砚底 (砚背)。

端砚构造

一个端砚的主要部分是砚堂,端砚石质好坏便是看砚堂石质的好坏,砚池是用于储存墨汁的地方,而砚额便是端砚中雕刻的地方,主要用于雕刻纹饰,起到装饰作用。

在使用端砚时,先在砚堂磨好墨,然后将磨好的墨送入砚池,当然也有人直接在砚堂蘸取墨汁。

乾隆 宋坑斗形砚 长12cm*宽9.6cm *厚5.7cm

我们所讲的端砚的主要构造是现在见到的普遍的端砚的形状,最开始时端砚只是一个简单的石盘,为了使用方便石盘的底部开始变的倾斜,之后砚池开始下沉。有时还会将砚池作为主体的装饰部分。造型的变化是为了让用墨的方式变的多样,同时也是为了方便人们使用毛笔,人们在使用端砚是十分注重端砚的保养,就算没有使用的时候也是会在砚池中加水,防止裂开。从用墨的方式,到用笔的便利,再到端砚的保养,这些种种都能看出古人对于功能实用性美的追求。

2、造型美和工艺美

端砚历经千年,它造型多样,根据砚谱著录有五六十种之多,常见的制式有风字砚、 月样砚、 钟样砚等等。

唐朝时,端砚更多倾向于初现,人们对于端砚并非保住艺术价值制作,更多的是倾向于实用性,所以唐朝时端砚的造型并不多,主要是以箕形、八棱形、长方形、方形、石渠砚等为主,而且初唐时整个端砚连花纹都没有。到了唐中期时候,端砚开始实用与艺术相结合,出现的砚台形制比之前要多。

唐 凤字砚 12.5cm× 17cm×2.8cm 肇庆市博物馆藏

唐 凤字砚 背面

唐朝时由于注重端砚的实用性,所以大多数的端砚墨池大、储墨比较多。像下面这款收藏在肇庆市博物馆中的唐朝端溪箕形砚,它有12.7cm的长度,8.2cm的宽度。但是它的造型简约典雅,没有半分的花纹,线条也十分的简练,给人古朴庄重的感觉,是一件难得的唐朝广东砚工佳作。

唐 端溪箕形砚 12.7cm×8.2cm×2.1cm 肇庆市博物馆藏

到了两宋期间,端砚已经适应了文人墨客对于实用与欣赏的结合,端砚的样式开始迅速发展。端砚的花纹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很多专业名词也相继出现,比如“天青”、“鱼脑冻”等。端砚设计和构图上会结合端砚石天然的花纹进行构思。

宋 古端茶花纹玉台砚 16cm×2cm 肇庆市博物馆藏

宋朝的端砚样式开始多样起来,根据《端溪砚谱》记载,宋朝时期端砚的样式有平底四风、有脚四风等五十多种,不过宋朝时期端砚样式虽然较多,但是构图还是比较简约,清淡雅美,没有复杂的图案,这也是宋朝端砚的特点。比如下面这款肇庆市博物馆藏的北宋双屐砚

北宋 双屐砚 16.8cm×21 .7cm×6cm 肇庆市博物馆藏

而在这五六十种端砚样式中最具代表性的宋朝端砚要属抄手砚。手抄砚的样式并非十分精美,或许这正是砚工们为了彰显他的与众不同吧,天然的纹理无需人工雕饰。又或许是因为手抄砚在当时使用广泛,为了提高产率而没有进行精美的雕饰。

手抄砚的面向人的倾斜向下的下方是挖空的,这样方便用手抄进砚底进行提拿移动,所以叫做手抄砚。被挖空的地方,形成两足,有的手抄砚足高过5cm的又称为太史砚。

宋 抄手砚 10cm× 18cm×7cm 肇庆市博物馆藏

宋朝的时候,端砚已经称为了贡砚,宋朝多位皇帝都是艺术家,酷爱画画,所以对于端砚的喜爱也达到了空前。皇家还特意设立了专门制造砚台的外造办。

宋 八棱砚 18.5cm×7cm×4cm 肇庆市博物馆藏

而文人对于端砚的喜爱,也影响了端砚的设计,他们将很多题材都融入到端砚中,而且亲自参与端砚的设计。砚工们有精湛技艺,但是往往文化程度不高,而文人们有着较好的审美,但是技艺不行。文人和工匠的合作,创造了丰富的砚式。

南宋 闽粤源流砚 18cm×25.5cm×8cm 肇庆市博物馆藏

到了元代,由于重武轻文,导致端砚发展停滞不前,基本沿用宋代的样式。

元 风字砚 26cm×34cm×3cm 肇庆市博物馆藏

元代文献中也较少提及端砚。总体上来说,元代的端砚比宋代要厚重,但是在花纹表现手法上有稍许的创先,比如蛟龙纹、鱼龙纹等,而工艺也是以深雕为主,整体层次感较强。

元 蛟龙砚 15.5cm×23cm×2.7cm 肇庆市博物馆藏

到了明清时代,大部分还是继承了唐宋遗风,但是也出现了和唐宋不同的样式。唐宋端砚基本是规矩形砚。比如唐朝主要是长方形、八棱形等规规矩矩的样式,而宋朝也是手抄砚、凤字砚等有规整的样式。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一方面受到中原文化熏陶思想开放起来,另一方面端砚砚石资源短缺想要获得完整的砚石比较困难,而且将砚石进行规整打磨需要会浪费好不容易获得的原料,而且规整的样式也会将端砚变小。所以在明清时期出现了随形端砚,就是根据砚石的自然形态进行制作,可以更加合理的利用砚石。

明 宝月荷香砚 29cm×5.5cm 肇庆市博物馆藏

清 云蝠纹卷书砚 17cm×24cm×3.8cm 肇庆市博物馆藏

明清时期的端砚,花纹图案也是十分丰富,花鸟鱼虫,人物、神兽都可以构图进端砚之中,而且在端砚中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明 鲤鱼戏水砚 16cm×24cm×2.6cm 肇庆市博物馆藏

3、材料美

文房四宝中只有砚是比较容易保存的,而端砚历来被文人墨客推崇,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端砚砚石石质上乘。砚是用于磨墨,一般砚要稍微粗糙容易使墨粉末化,但是端砚的石质却刚好相反。端砚石质温润如肤,而且越是上好的墨就越是触感细腻。正如《端溪砚史》中说道:

“体重而轻, 刚而柔, 摩之寂寞无纤响, 按之若小儿肌肤, 温软嫩而不滑, 秀而多姿。 握之既久, 掌中水滋, 盖笔阵图所谓津耀墨, 无价之奇材者也”

明 琴式砚 19cm× 11 .3cm×2.2cm 肇庆市博物馆藏

同时,端砚的石质比较柔软,不仅方便雕刻,而且不伤毛笔。不仅如此,端砚石质的花纹也是十分丰富,常见的有:

火捺、 鱼脑冻、 石眼、 青花、 蕉叶白、 天青、 朱砂斑、 五彩钉、 翡翠、 冰纹、 金银线、 网纹、 玛瑙纹、 黄龙、 金星点等。

总结端砚石质优点有一下几点:

1.色彩柔, 花纹丰富, 石色温润。

2.纹路细密, 软硬适中, 宜于雕刻, 不伤毛笔。

3.发墨好, 所磨墨汁幼滑油润, 不耗水不结冰。

端砚的石质,不仅提供了实用性,而且给人一种舒适的美感,和柔软的触感。

清 诗僧惠儒梧桐凤凰砚 11 .5cm× 14.1cm×2.1cm 肇庆市博物馆藏

端砚,作为四大名砚之首,是从原料、工艺到人文都是十分难得的,它的美学价值更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杨静楠《端砚的美学价值研究》设计 [J] 2019年11期

2、梁善《论端砚的制式、纹饰和风格演变》 肇庆学院学报 [J] 2010年03期

3、方晓阳《浅议端砚的形制与风格》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J] 2014年06期

4、陈羽《紫玉凝英 经典传承——肇庆市博物馆藏古端砚赏析》荣宝斋 [J] 2014年08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砚台行情:让你看看古砚的火爆程度
中华端砚(1)
端砚的坑种介绍
一本 | 史上最权威端砚著作面世——《纸上端砚博物馆》
砚雕家藏家
藏砚图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