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人类持琴的故事
  • 是谁发明了持琴法?
  • 小提琴持琴标准姿势是什么?
  • 为什么许多小提琴家持琴姿势不太一样?
    小提琴演奏技术与艺术问题,无论是历史本身的梳理,还是教学中具体的应用,都应当被更充分地思索和争论。小提琴学习网【小提大作】原创系列,邀请国内外专家为读者专业解读,示范讲解,“小提大作”。

本       文       约 2685 字

阅       读         需       要
                                                                            
min



1.  变迁的历史
    “持琴法”是每一个学琴者从第一天就要面对的问题。实际上,今天在音乐学院里流行的持琴法并不是从火星突然降临的,而是不断变迁和发展的结果。感谢画家和古代的乐师,他们给我们今天的教学研究留下了很多历史的证据。如果要谈及“传统”的持琴法,就要追溯到巴罗克时期乃至之前了。
   翻阅史料,我们发现较早提出拇指和食指指根“夹住”琴颈的人是17世纪德国的格奥尔格·法尔科(Falck,1688),而在此前(甚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小提琴持琴(这里指的是靠近身体的这一边)方法则花样繁多。譬如,有放在锁骨上不用下巴持琴的,有使用下巴夹住系弦板左右的,有放在锁骨下方胸部的,甚至还有干脆放到手臂上演奏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17世纪早期,很多小提琴作品基本上只用较低的固定把位。同时,作曲家受制于律制问题,偏爱空弦胜过按指,加之现代意义上的揉弦技巧尚未成形,所以持琴方式较为随意。此外,由于小提琴靠近身体一边的稳定需求不强,实际上放在哪里都可以,是很灵活的,因而用“虎口”握住小提琴演奏是最简便的一种方法。

上图:没有腮托的巴洛克小提琴,来源网络

    由于强烈的历史意识,这一类问题对于古乐演奏者尤为重要。笔者曾看到一篇作者为奥利弗·韦伯(Oliver Webber的巴洛克小提琴家的文字(可能是给某些提问者的回复),简介了4种古代小提琴的持琴方法.原文如下,不妨参考:

I think there were more than 2 ways in which violinists held the instrument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1. Using the chin - this is indeed suggested by Prinner in 1677, but

also recommended by Mozart: having described one method where the chin

makes no contact as being relaxed andpleasant in appearance but

inconvenient for the player, he goes on tosay

'The second is a comfortable method,The violin is placed against the

neck so that it lies somewhat in front ofthe shoulder and the side on

which the E string lies comes under the chin, whereby the violin

remains unmoved in its place even during the strongest movements of the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hand'

It's also recommended by Corrette (1738),Crome (1740) and l'Abbé le

fils (1761)

2. Resting on the collar-bone but not usingthe chin: Monteclair 1711,

Mozart (although not his favoured method)

3. Against the left breast/below the collar-bone: Playford (1674),

Falck (1688), Lenton (1694), Merck (1695),Geminiani (1751) (so it was

not abandoned by everyone in the middle ofthe 17th century!)

4. Various lower positions: 'on the arm' Jambe de Fer 1556, Praetorius

1620, 'against the short ribs'North describing the Italian Matteis'

unusual hold during the last decades of the17th century.

In the iconography one can find all thesemethods: there is one 18th C

Venetian painting which shows 3 violinists each with a different violin

hold!

Oliver Webber


原文地址
https://lists.wu-wien.ac.at/pipermail/earlym-l/2006-July/004166.html
 
   当然,对于今天的现代小提琴演奏家来说,古代的方法早已过时,但并非意味着毫无意义。甚至,在演奏17世纪以来的西方小提琴作品时,“过时的法则”亦可升华为新鲜的风味。技巧与风格是彼此融为一体的,技巧在时代的进程中不断得以发展,但风格却属于过去,我们可以通过对技巧的追溯来理解过去的作品,以及人与历史。


2. 一次微型的图像学“考证”
     传统是一种变迁过程,而并非很多人以为的那样“现成”。
   既然把小提琴更紧密地固定在下巴和锁骨之间是18世纪以后的事情(详细的文献可寻1756年利奥波德·莫扎特的《小提琴教程》;洛秦:《小提琴艺术全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54页),那么,虎口持琴在没有固定小提琴另一面的时代,并且把位尚未发展到现代的阶段,它自然是很合理的一种方式了。但小提琴换把技巧的发展结果是:虎口持琴逐渐被改换成拇指和食指根持琴方法。因此,也许更应当说,虎口持琴法是传统的方法——或者说,是更古老的方法了。
上图:利奥波德.莫扎特
Johann Georg Leopold Mozart17191114日-1787528

    再看下面这幅巴罗克时期的油画, 我们会观察到这种古老样式:
 
上图:《拉小提琴的男孩》 'A Boy Playingthe Violin' 
By Hendrick ter Brugghen (1588 - 1629)
 
另一幅油画(下图):尽管是18世纪的油画作品,但在其中那种虎口持琴的方法和不用下巴夹琴的方式还是可见的。

The Concert by LONGHI, Pietro in(1702-1785),来源网络
  
如,画中穿绿色衣服的小提琴手用的正是类似于虎口持琴的方式。
  
3. 就此产生的讨论

   小提琴的肩垫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的样式可能是各异的,但是这个想法很高明。实际上,很多人已经开始注意到,曾经有一段时间许多演奏家和教师公开反对使用肩垫,而采用了其它一些方法或替代物,比如朱克曼用一块海绵放在礼服的里等等。

上图:年轻时的小提琴家平查斯·祖克曼
    我们知道,小提琴是放在锁骨上来演奏的,这是个逐渐演变的传统。我在前面的帖子中给了您一些图片,以此证明历史上持琴技术的演变。最初小提琴(或者说维奥尔琴)是可以放在胸前演奏的。这种演奏方式至今还有留存,比如美国乡村提琴手(Fiddle的音乐中以及古乐演奏(Historical Performance)技法。
上图:美国Fiddler提琴乐手,请注意演奏者是如何持琴的

随着小提琴音域的拓展,十八、十九世纪(在我看来,帕格尼尼的贡献尤为突出)小提琴技术的迅猛提升彻底改变了这一现象:换把次数和难度增加,小提琴系弦板这一段必须予以稳定,才能解放左手的“自由运动”。当时意大利老派的小提琴家讽刺帕格尼尼,说他的换把技术是“从指板的一头飞到另一头,像鸟一样唧唧叫”(大意如此)。

 
上图:传奇的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肖像

    可以想见,要做到这一点,小提琴就不可能放在胸前去演奏了。我猜想,如果你在那个时代,要如此频繁地换把,也一定会把琴放在另一个合适的位置,对吗?正是换把决定了把小提琴放在锁骨上并用下颌稳定住的“传统”。同样,也是由于音乐作品音域的拓展、快速和频繁换把的技术要求,促使小提琴家开始更广泛地采用拇指和食指的Y型持琴方法(这似乎也被误解成为了一种“陈旧”的样式)——Y型持琴法(也就是加拉米安的著作中介绍的“通常”方法)显然会减少换把时与琴颈的接触,从而更灵便地换把,“解放”左手。
 
上图:美国著名小提琴教育家伊凡·加拉米安
   把小提琴放在锁骨上来演奏,表面上是为了固定琴身,而根本的目的却是为了解放左手。这就很清楚了:稳定的琴身能满足和保障小提琴左手技术的更高要求。但是,二十世纪的一位伟大演奏家很快也发现了这种技术上的改进并不彻底,原因是,有些人把小提琴放在锁骨上就会下意识的抬起肩膀,长期如此则会导致一些职业病。这是那位伟大演奏家不愿意看到的。这位演奏家就发明了“肩垫”。很显然,肩垫是用来帮助某些演奏家摆脱持琴紧张的苦恼,使小提琴和身体的接触面积增加,从而进一步“稳定”琴身。那么,之所以这么做仍然也包含了前面提到的那个目的——解放左手技术。
上图:不使用肩垫的安妮·索菲娅·穆特
上图:喜欢使用肩垫的约书亚·贝尔 

    近年来,人体工程学很好的解决了早期肩垫沉重、坚硬、缺乏灵活调整功能的缺点,已经很合理地贴和人体,放松肩部肌肉,并且尽可能地避免了身体与乐器的接触——这一点,则使小提琴的振动更为充分,音色更加丰满。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刻意避免使用它们呢?(当然,不需要使用它们的演奏家除外。)这就是我不反对使用肩垫的主要原因。左手的托举,并不是承受了来自上方的所有重量,左手区位与锁骨区位共同协调,才能合理地起到协调的作用。
 
    无论是历史本身的梳理,还是教学中具体的应用,至少就一个教学者来说,都应当被更充分地思索和争论。

【作者简介】刘洪,上海音乐学院博士。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对小提琴肩托与夹琴的看法
小提琴之左手手形口诀
尼可莱·齐奈德Nikolaj Znaider《Bravo! Virtuoso And Romantic Encores For Violin》
小提琴肩垫其对演奏的影响
【古名琴系列】小提琴“格里蒙那人”,1715年
伤感凄美的小提琴曲(Violin)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