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句话大家应该都听过,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它的下一句才是重点。我们先来看看这话是怎么演化来的。这话最早的出处应该是《晋书·羊祜传》,当时西晋大才子羊祜不得志,抱怨了一句“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当断不断,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
这就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最开始的说法,但是那时候还是十居七八,并不是八九。
后来这话传到宋朝,大文人黄庭坚因一时愁苦,便写了组名为《用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为韵寄李秉彝德叟》的诗作,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
人生不如意,十事恒八九。未见历下人,徒倾历城酒。
或许是黄庭坚觉得自己的愁苦比羊祜还要多,所以他便创造性地把“十居七八”改成了“十事恒八九”,这样愁苦就多了一分了。
但黄庭坚这诗在当时并没什么名气,现在知道这首诗的人也并不多。
直到多年后,南宋出现一位叫方岳的才子。此人隐居多年,在文坛名气不大,也没什么代表作,在两宋最多算是个三流才子。
但就在黄庭坚此诗问世100多年后,方岳把黄庭坚这话再拿来一改,便写成了如今家喻户晓的“不如意事常八九”。
《别子才司令》
方岳 〔宋代〕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自识荆门子才甫,梦驰铁马战城南。
这首诗的大意是:
人生中经历的事情十件里有八九件都不如人意的,可与之倾吐心事的人连两三个都没有。很幸运地在荆门结识了子才你这位良友,直抒胸臆,才能够在梦中尽情驰骋,仿佛于城南铁马奔驰。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这两句是说:人生中不如意的事情,十件里有八九件,可是能与人倾诉的却连两三件都没有。
诗人在“八九”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二三”,不仅表现出一种人生艰难之叹,也体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自识荆门子才甫,梦驰铁马战城南”,这两句是说:自从认识了荆门的子才,终于可以在梦中实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志向了。
从入仕开始,方岳心中便有着北伐之志,只可惜遭到了史嵩之,贾似道等人的阻拦,多次被劾罢归。有志向却无处伸展,只能向好友倾诉了,幸好好友是懂他的,陪他度过了最难熬的那段岁月。
只可惜,他们即将要面临分别,而像才子这样的知音不知何时还能遇上。
全诗通过赠别写出了人世间知音难觅的困境,恋恋不舍之情跃然纸上,让人感动不已。
人生一世,虽然“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但无论何时我们还是要有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胸怀,不断地修炼自己,强大自己,才能遇到更懂自己的人。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