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庸”之意贯穿王羲之书法,没有了“中庸”就没有了王羲之

《十七帖》的字形结构总体上还趋于“中庸”态势,是草书中的“中正”之体,也正因为这样,它是自古以来人们在学习草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经典范式之一,也是唐太宗极力推崇王羲之书法的缘由。

唐太宗曾云:“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宁,字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欹,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

《丧乱帖》8行

所以,《十七帖》的字形少有夸张的笔划、张扬的形体特征,“志气和平,不激不历,而风规自远”(《书谱》),“中庸”之意贯穿着《十七帖》的全过程,没有了“中庸”就没有了王羲之。为什么“三井本”所体现的清晰字口反而不像王羲之的真实面貌?

其原因就是过份清晰的字口,夸张了王羲之在书写过程中的起讫用笔,消解了自然和朴素的意趣,从而缺失了“中庸”之意,如左图的感觉在当时是不存在的,但是,在当时的传本中确实存在着这种情况。

王羲之草书《服食帖》

同时,上海图书馆的藏本就变得过于“中庸”,而呈“迂态”,显得过于浑圆,没有了该有的“锋棱”,从而也没有了俊逸与流便。因此,在结构上只有把“三井本”和“上海图书馆藏本”进行综合比较,就能准确把握《十七帖》的结构特点了。

还有一点,《十七帖》点画的结构特征如真书一般,字中连绵不多,但组合默契,那种挪让、平衡、相互照应,使得结构不仅有着真书之谨严而不失自然,也体现出了草书的组合性和情感性的一面。

陈海良作品

所以唐代的李嗣真讲:“元常每点多异,羲之万字不同,后之学者恐徒伤筋膂耳”(《书后品》)。

大草《李白诗》,红星生宣,124cm×246c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羲之的“中庸”笔法,从哪来开始学起?
风神洒脱,秀韵天成——王羲之草书书法《差凉帖》赏析
《谯周帖》为《十七帖》第二十通尺牍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翻墨本)
王羲之草书集字【千字文】全本
[转载]王羲之书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