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块“文魁”牌匾的传奇


日前,同安镇旸谷张氏宗祠迎回了一块清末的“文魁”牌匾。据说,这块牌匾流落异地百余年,终于在收藏者后人的大力支持下回归了。其间有不少故事令人唏嘘!


这块牌匾,红框白底阳刻,“魁”字有部分脱落,但整体文字外形清晰可辨。其上款是“头品顶戴兵部尚书闽浙总督部堂兼船政福建巡抚事谭钟麟、日讲起居注詹事府司经局洗马提督福建学政代办监临事王锡蕃为”,下款是“光绪癸巳恩科中式副举人第三名张书馨立”,正文大字楷书“文魁”。除了“光绪、恩”等字和授匾、受匾人姓名为书丹外,其他文字均为墨书。上下款为嵌入式另有整板雕刻,这种嵌入式制作,应该说明牌匾的制作成了一个行业,有关作坊日常可以常备附有正文“文魁”的“底匾”,届时只需要用另外的整块条状木板雕刻好上下款嵌入就可以了。

同安镇
谭钟麟是湖南茶陵县人,光绪元年赏一品顶戴并赏花翎,光绪五年加兵部尚书衔,光绪十七年后历任工部尚书、闽浙总督、四川总督等职。王锡蕃,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人。光绪二年(1876)中进士。此后,在翰林院供职多年,由庶吉士上升至编修。1893年,外放福建学政,此年乃光绪十九年癸巳。谭钟麟上任闽浙总督不久,王锡蕃也刚刚担任福建学政,清廷就举行恩科乡试。本科福建乡试人才济济,解元是侯官人林旭。据查证网络,清代福建乡试每科大约6800人应试,录取举人名额大多只有85[不同科份有变动],张书馨得中副榜举人第三名,已经殊为不易。

查《旸谷张氏族谱》,张书馨是辅弼[今同安镇]旸谷人,名明恪,讳邦友,篆书馨,号兰如。生于道光三十年[1850]。其父亲张昭融为贡生出身,曾任过布政司理问,与长兄张昭乾以“孝友”,著名于世,共同建造了大庄寨嘉禄庄。族谱载,张书馨为人忠厚诚实,孝父母,友兄弟,矢志潜修,学乃孟晋......在考中副举人时年已43岁。其生性恬淡自如,襟怀洒落,因此,考中副举人后,他并没有继续在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上前行,而是回到家乡办教育,办医疗,开辟了辅弼学堂,后为永泰西山片第一所完小,永泰第一个留美博士檀仁梅就曾就读于该校。

嘉禄庄
张明恪的家族是一个豪富之家,其九世祖为张元幹,十二世祖为张氏肇迁同安第一人张贡。高祖张季海为张叔德第五子,善理家计,产业殷实;其曾祖父张行福敕绶登仕郎,知医;其祖父张序玉与伯祖父张序亮食贫作苦,积铢累寸,极重视造林,能满足子孙建造十多栋大宅院之需,均获得“乡饮耆宾”身份;其父亲张昭融学为贡生,任官布政司理问[六品,张行福、张序玉也因此得以貤赠承德郎]。到了张明恪这一代以后就更重视教育了。

九斗庄
张明恪乡试得中副举人之后,获得闽浙总督和提督福建学政共同署名的“文魁”牌匾,也是比较罕见的。一般来说,获得举人功名的,由总督授匾,正文为“文魁”。获得贡生身份的,也是“文魁”,但只是由学政授匾。副举人由总督和学政联署授匾,应该也体现了一种资格——授匾人与受匾人都要遵守一定的规矩,都有资格要求。


从张明恪家族的经历看,取得这么一个功名也是极不容易的,几代人为官、为乡绅,都不是科举正途出身。这一块牌匾足以光宗耀祖,为什么又流落到外地呢?经调查,与一般人想象的因为特殊时期破四旧而流落不一样,有着曲折而感人的故事。
事情要从收藏者的家庭发展或迁徙过程说起。话说张明恪高祖张季海有一个胞兄张季齐[张叔德的长子],张季齐的两个孙子张序美、张序朝于嘉庆年间迁居到二十六都[今赤锡乡]上古禄自然村,经过三代艰难创业,仍然生活极不易,一直遭受当地黑恶势力的欺凌。因此,他们更怀念老家的兄弟雍睦安居乐业的日子,也一直与老家的祠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一年,听说老家再从兄弟得到副举人功名,与张明恪年龄相仿的再从兄弟张明步等与父亲张昭修也备礼回去祝贺。在席间说起来在异乡的遭遇时,豪爽的张明恪表示,这很好办,可以把他的这块“文魁”功名牌匾带回上古禄挂在堂上,相信可以镇住一些恶人,而自己已经无意继续走读书做官之路了,就让这块牌匾为族亲发挥些保家卫业的作用吧。

九斗庄精美的轩廊
就这样,这块难得的功名匾就来到了赤锡乡上古禄。转眼间一百多年过去了,牌匾的镇宅作用也发挥过了,在特殊的“文革”时期,为了避免麻烦,也收藏在后厅、仓房甚至猪圈等处,几番转移、藏匿的过程中,也造成了一些表面破损,且久而久之被人遗忘了。随着界竹口水电站的兴建,上古禄居民统一拆迁到赤锡乡新镇区,随迁来的牌匾也引起了当地乡邻的注意。消息传出后,就陆续有人登门观看稀奇,文物贩子知情后也登门询问买卖事宜,甚至有人冒充月洲张氏祖祠的来动员“捐赠”。而现在的拥有者张宗登、张宗章、张仁清以及在世最高辈分的张地生之妻黄瑞如[张宗章之母]都认为,不能卖,也不能稀里糊涂地“捐赠”,黄瑞如老夫人提出“必须落叶归根”的主张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旸谷张氏宗祠的管理负责人张建明听说了此事,会同张增培等人紧急联系了赤锡乡族亲,将这块牌匾迎回了旸谷宗祠,为宗祠增添了一份镇祠之宝。

嘉禄庄、九斗庄航拍图
在清代270多年里,永泰县只出了120来位举人,近年来县内发现的“文魁”牌匾基本都是贡生级别的,数量也极少。这一块副举人“文魁”牌匾的出现,对于我县的科举文化研究也就弥足珍贵了。而围绕这块牌匾发生的宗亲相助、珍视亲情的故事和亮节高风,更是值得今人赞诩和学习的。

图片来源:张培奋、邵永裕、黄文浩、同安镇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参观烟台璜山书院,偶遇一块清代“钦赐副榜”的木制竖匾
江岸苏氏:厚德促学千帆竞发
广西参议长蒋继伊(2)青出于蓝更胜蓝
圣旨匾、总统黄匾现身三坊七巷“小楼”
年羹尧:少年得志
话说枫亭锦湖李氏的“文魁”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