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分享】朝圣梅里,走进雨崩,我的成驴之路

     梅里雪山在西藏称“卡瓦格博雪山”,是雍仲本教圣地,与阿里的岗底斯山、林芝的本日神山,昌都的孜珠山并称为雍仲本教的四大神山,也是和西藏的冈仁波齐、青海的阿尼玛卿山、青海的尕朵觉沃并称 的藏传佛教四大神山。“梅里”一词为徳钦藏语mainri”汉译,意思是“药山”,因盛产各种名贵药材而得名。它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西边约20千米的横断山脉中段怒江与澜沧江之间,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称为“太子十三峰”,主峰海拔高达6740米,是云南的第一高峰。海拔6740米的主峰至今仍是人类未能征服的“处女峰”,也是唯一一座因文化保护而禁止攀登的高峰。

       藏传佛教说“围绕神山转一圈,可以洗清一世的罪孽;围绕神山转十圈,可以免受轮回之苦;围绕神山转百圈,今生可以成佛”。梅里雪山转山分为“内转”和“外转”,前者是在圣地的内部--雨崩村巡礼朝拜,后者则是围绕圣地巡礼朝拜。梅里雪山内转则是在其腹地进行巡礼朝拜。

       2021年10月23日 至29日,在昆明走进自然户外群的带领下,我与37名驴友一道朝圣梅里,走进雨崩。雨崩,名字听上去很有诗情画意,带着浓浓的浪漫色彩,其实它在藏语里只是经书的意思。这是一个深藏在梅里太子十三峰山脚下的藏族小山村,在雪山的环抱下,家家推门见景,且由于交通不便,颇有些遗世独立、世外桃源的清新感,它是驴友们心中的圣地。         DAY 1(23日):昆明--香格里拉,车程600公里。

      上午8:20,大巴从昆明拓东体育馆出发,带着我们沿昆楚、楚大、大丽高速一路向西。出发时,昆明的天阴沉沉的,还不时飞着小雨,我的心中也充满了忐忑,既有对天气的担忧,更多的则是对自己能力的不确定。驴龄仅有半年的我,高海拨、长距离、重装,均是我没有经历过的。期盼与忧虑相互交加,让我昏昏沉沉地在车上睡去。一觉醒来,车已进入大理,阳光普照,心情也豁然开朗起来。

       剑川的剑湖安静的卧于高速服务区下方。碧蓝的湖水映射着天空的朵朵白云,岸边的庄稼地里草木葱茏,成熟的稻谷黄灿灿的,它是天地间最耀眼的色块。

      随着海拨的提升,山越来越雄伟,天越来越蓝,云也越来越低。一路美景相伴下,傍晚时分,我们到达香格里拉,一座藏族风景浓郁的魔幻之城。海拨3280米。

    晚餐过后,驴友们相约去独克宗古城闲逛。"独克宗",藏语为"建在石头上的城堡",也称"月光城",为唐676--679年,吐蕃大龟山垒石为城建立的官寨。古城依山势而建,路面起伏不平,那些岁月久远的石板路上还留着深深的马蹄印,这是当年的马帮给时间留下的信物。独克宗古城,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也是马帮进藏后的第一站,它曾是中国保存得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但2014的一场大火,让古城中的100多幢房屋化为灰烬,独克宗古城受到了毁灭性重创。现在我们看到的古城是修旧如旧的重建之作。古城小广场上,各色菊花争奇斗艳,五彩的灯光让佛寺、经幢、经幡、转经桶等更加的流光溢彩,高洁神圣。

      高原的夜是清冷的,但酒店中的地暖,让初上高原的我们,温暖入眠。     

      DAY 2(10月24日 ):香格里拉--德钦--飞来寺,车程200公里。上午9时许,我们离开香格里拉,回望松赞林寺,清晨的薄雾笼罩着草原及群山,没有了阳光的加持,佛塔的闪闪金光我们无缘目睹。

      噶丹·松赞林寺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康区有名的大寺院之一,还是川滇一带的黄教中心,在整个西藏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小布达拉宫"。该寺依山而建,外形犹如一座古堡,集藏族造型艺术之大成,又有"藏族艺术博物馆"之称。该寺又称归化寺,于公元1679年(藏历第十一绕迥阴土羊年)兴建,公元1681年(阴铁鸡年)竣工。五世达赖喇嘛亲赐名"噶丹·松赞林"。

     山谷的另一方,和煦的阳光轻抚着村庄、草地、牛羊,几缕白雾温柔地环绕着青山,宁静而美好,这就是生活本来应有的样子吧!

       尼西至奔子栏,车子沿新修的214国道而行,金沙江与我们一路相伴。奔子栏藏语的意思是"美丽的沙坝"。位于白马雪山脚下,金沙江西岸,与四川省德荣县隔江相望,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 区位独特,奔子栏以上的金沙江怒涛滚滚,汹涌奔流,完全是一奔腾狂暴的模样,其下段则江面开阔,江水平静而清彻,仿若羞涩的美少女。

      为一览白马雪山的风采,我们没有走山下新修的214国道过白马隧道,而是上山转向原来的老214国道,翻越海拨4292米的白马雪山垭口。

      巍峨的云岭属横断山脉,群峰连绵,白雪皑皑,远眺终年积雪的主峰,犹如一匹奔驰的白马,因而得名“白马雪山”,主峰海拔5430米。白马雪山主要由三叠系砂页岩为主的地层构成,为典型的构造侵蚀山地。山顶终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秋日的晴空丽日下,白马雪山美如一幅油画。我们置身陶醉于这丰富多彩、如醉如痴的景物里。远处的雪山,峰峦高远奇雄,在湛蓝的天空里,极高、极白、极远,银光闪烁。近处,雪线下的林海层林尽染,深绿、浅绿、鹅黄、金黄、红棕、金棕、绯红、火红,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热闹非凡。脚边的草甸上,密布低矮的高山杜鹃及各色灌木,松软的草坡上雪茶点点密布,雪白如丝。白马雪山以其最为壮丽的美景拥抱了我们,它将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最美的记忆。

      在白马雪山垭口处,耸立着一个巨大的玛尼堆,青灰、森黑的石块,记录着来往行人拜谒白茫雪山的那份虔诚。经幡在寒风中翻卷,历经雨雪的经幡早已褪色,经文难以辨认,但这了无人迹的雪山垭口,因为有了玛尼堆,有了飘动的经幡,而富有了灵性。按照藏传佛教的规矩,一个地地道道的藏人在翻越白马雪山垭口时,都要随手捡拾一块石头,放在玛尼堆上,然后解开头上辫子,任其随风吹散。他会大声念诵经书,大声呼唤神灵,并把手里的青稞撒向天空,表达对神灵的敬意。那是大地与自然的对话,也是人与神的交流。。

      飞来寺,海拨3360米,是位于云南省距德钦县城8公里处的滇藏公路沿线的一座寺庙,最初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距今已近390年的历史。该寺的建造及命名,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建寺时选址原定在现址两公里以外的地方,全部用料已经备齐,就在破土动工的头天晚上,柱梁等主要建筑材料不翼而飞,住持和尚派人寻踪追迹。找到现址时,发现柱梁已按规格竖好,且无大殿的后梁石柱,人们以为这是神意,于是遵照神意把寺建成于现址,并因柱梁飞来自立,命为"飞来寺"。飞来寺建筑依正乙山山势拾级而建,高低错落,殿堂屋宇呼应配合。沿途古松林列,日影斑驳,小溪曲折,松涛低鸣。山门对联"古寺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寺云封",使人浮想联翩。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飞来寺的建筑主体--海潮殿的建筑雕刻艺术。大殿为单檐悬山顶,七檀抬梁式结构,通面阔三间,整座大梁,梁架规整,为较大园木构成,檐头朴实疏朗,檐柱立于一巨大须弥座柱础上,座束腰处镌刻有人物、花卉及其它纹饰的浮雕图案。檐下木雕柔丽,清幽别致,殿前格扇齐备,棂花纹样精巧,雕工纯熟洗炼。寺内祀"觉卧那卡扎西像及卡瓦格博神像"。正殿内墙壁上绘有宗喀巴大师、胜乐金刚,诸护法及德钦寺和甘孜州内几个寺院的活佛画像,还写了飞来寺建造者竹巴那卡降乘的事迹。飞来寺正对卡瓦格博峰,上建有"中日梅里雪山登山勇士殉难"纪念碑和一座佛塔,纪念碑是为纪念1991年1月4梅日梅里雪山登山队的17名遇难登山队员而立的。佛塔则是为了纪念十世班禅视察德钦所建。

      从飞来寺出来,我们入住景区门前的宾馆,等候第二天日 照金山的美景。飞来寺是观赏太子十三峰的绝佳位置,但能否如愿,完全取决于运气。如今的飞来寺除作为传统的214入藏的歇息点外,也是近年来兴起的梅里雪山各项户外活动的重要中转站。满街都在大兴土木,满街都是往来的人流。

     傍晚的太子十三峰,冷峻险秀,日落后骤降的气温,让我们早早休息,期盼次日的好天气、好运气。         

      DAY3(10月25日 ):飞来寺至西当村,车行32公里。

      上午7时许,我们早早到楼顶天台等候日出。昨夜的劲风悄无声息了,浓厚的云层迟迟不肯离开群山。正面的太子峰躲在云里与我们捉迷藏。我们望眼欲穿地期盼着,它却只是偶尔漏个尖尖角就又隐身不见了。我们侧后方的雪山反射着朝阳的光晖,冷冷看着我们这群痴人。

     带着些许遗憾,我们离开飞来寺,乘车去西当村。车顺澜沧江盘山而下,山高水深 ,山势雄伟、植被稀疏,典型的高原峽谷地貌,新老两座大桥并列在澜沧江上。过江后,车行不多远就是西当村。

      西当温泉是是我们徒步的起点。行程:西当温泉(海拔2700米)--南争垭口(海拔3729米)--上雨崩(海拔3200米),海拔升降1500米,徒步10公里,用时7小时。

       恰逢全国户外徒步联盟组织的“朝圣梅里,走进雨崩--第三届转山节”正在进行,来自各地的驴友将出发点挤得满满当当。在这里,有四驱越野车可以将游客及行李送到雨崩。连人带包到上雨崩每人200元,包托运至上雨崩的价格视其大小从100至150元不等。在梅子姐的协调下,我们托运了大包,背上小包轻装上路了。

       一直是持续的上坡路,坡度不算大,但才走了不到十分钟,我就气喘吁吁、汗流满面了,这就是高海拨徒步给我的第一个下马威。休息调整了片刻,老大从小径切上来,我们在他的带领下,离开大路,抄小路向上攀登。林深树密,光影斑驳,空气清新,努力向上的我们在享受美景的同时,也成为了这林中美景的一分子。但林下随意丢弃的饮料瓶、包装袋却格外刺目,它无声谴责着无良的人儿。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下,除了回忆,什么也不带走,这不是我们每一个热爱户外的人应该遵守的准则吗?虽然我们来过,但青山绿水不是应该依旧吗?

      从西当温泉到南争垭口8公里的山路上,共有三个休息站。约一个半小时后,我们达到第一个补给站,这里简单贩卖些零食饮料。之后约莫走1小时的上坡路,能到第二补给站—巴依农,这里泡面、炒饭、饮料、矿泉水可补充,也是老大原定的午餐地点,但因转山节的人太多,为保持防疫安全距离,老大带领我们继续前行。雪山一直在我们左手边相伴,山一直是那座山,但我们移步换景,总是看个不够。

      从山中小路出来,我们人流与车流汇聚在同一条山道上。路很窄,每逢车辆路过,徒步的人只能排成一列纵队,侧身立于路旁让行。好不容易在路边找到个宽敞处,我们简单路餐后就又起身前行。再向前就是南争垭口了,这一段山路是极陡、极险的,也是极美的。大大小小的滚石及残枝断木横卧在道路上。高大的阔叶乔木在正午的阳光下金灿灿、暖阳阳的,好个治愈系的图画。随风飘落的叶片,停在石头上、苔藓中,枯木上,闪亮着生命最后的光。一片黄叶轻轻落在我肩上,这是圣山送我的礼物,我珍惜地将其放入包中。

      南争垭口到了,海拨3729米。道路旁、森林中密密的经幡迎风飞舞,吟诵着对亲人的幸福安康的祈盼与祝福。

      过垭口不远,就是路上的第三个补给站--梅里雪山徒步大本营。从南争垭口到上雨崩是4公里的长下坡,梅里雪山及山下的农田、村舍离我们更近了,与上午的升海拨相比,这一段走得很轻松,大家走走停停,从不同角度欣赏对面的雪山及山下的村庄,风景是极美的。

      16时许,我们达到上雨崩行李托运点。因转山节的人太多,车辆都忙于拉人了,无暇顾及行李,我们人走到了,行李坐车还没运到。等了近一个小时,我们的大包终于来了。大包小包,一前一后背上,摇摇晃晃向上雨崩客栈走去。客栈老板娘是一位东北美女,豪爽而热情,几十间客房全靠自己一人打理。环顾上雨崩村,客栈、餐馆林立,超市、酒吧、KTV齐备。看来,雨崩这个世外桃源也不再遗世独立了,它少了几分原生的纯朴,多了几分现代的舒适便捷。

       DAY 4(10月26日 ):上雨崩--笑农垭口(海拔3623米)--冰湖(海拔3860米)--上雨崩,海拔升降1000米,往返12公里,用时8小时。

      早晨起来,推开房门,雪山就在正前方,日照金山的美景出现了。大家欣喜地各种拍照。太阳出来了,月亮还挂在山头不肯落下,真正个彩云追月。

      8:30,我们准时出发。经过村外的经幡塔、亚高山草甸、沙棘林、木德崩巾,越过笑隆曲河,这一段道路相对平整舒缓,大家边走边拍照,行进速度很快。

       从冷杉、红桦、箭竹混交林处开始,进入快速升海拔模式。不善于爬坡的我,三步一走、两步一停,胸腔如同拉风箱,大口大口地喘息着,汗水小溪般流淌。同行的队友拍照,我都以自己形象狼狈不勘而婉拒了。

      爬升途中,领队让前队在林间稍事休息。我怕一歇下来就更走不动了,向领队报备后,我笨鸟先飞了。我一人慢慢走着,试着去找到自己的节奏。走50步,原地站下,深呼吸七次,再继续。就这样,我一点一点向前行。终于来到山间一块相对平缓之处,这是梅朵崩顶,藏语中的鲜花坝,相传是卡瓦格博神的锅庄舞场。幽暗的森林里安静极了,我专注于脚下及呼吸。突然从后方赶来两个藏族帅哥,边走边唱歌,歌声嘹亮清透,动听极了。小帅哥路过我身边时,对直喘粗气的我道了声加油,并告诉我笑农垭口快要到了。笑农,千万之意。据说是卡瓦格博神的练兵场,山林中的棵棵参天大树仿若经典里提到卡瓦格博神拥有的数千万神兵天将。

      笑农垭口,海拔3623米。垭口向下就是笑农牧场,这一段路险峻极了,骑马的游客都需下马步行,下了垭口才能重新上马。对我来说,再难的下山路也总比上坡要好许多。笑农牧场是位于雪山脚下,这是原始丛林中的一块高山草甸,地势平坦,牧草优良,周围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清澈的小河,是安营扎寨的最理想位置,1990年的中日联合登山队的大本营就设在这里。中日联合登山队的17名成员,从这里踏上征服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的征程,最终他们一去不复返,17人在快接近卡瓦格博峰顶的4号营地遭遇雪崩,全军覆没,无一人生还。为了纪念这些登山的勇士,雨崩村民把当年登山队扎营过的笑农牧场改名叫笑农大本营。现在这里成为前往冰湖的一个重要休息点。(注:据老大介绍当年中日联合登山队设立的笑农大本营位于河的另一方,由于水毁严重,现在的登山路已全部改在河的这一方了)
      开阔的山谷尽头,雪山冰川迫不及待地扑面而来。道路顺河而行,灌木及碎石密布,但还算好走。河滩中遍布来自于冰川的大大小小的灰白的石块,形成一条凝固的河流。细细看,来自雪山的涓涓细流藏在石缝间,或大或小,顽皮极了。

     从大本营到冰湖还有两公里的路程,也是最考验体力的两公里了,因为全是上坡路,而且还是“陡坡”。云雾下那不起眼的蓝色小点,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看起来似乎就在前面不远处……

      望山跑死马。一个多小时后,我才终于站到了冰湖上方。冰湖被称为梅里雪山的圣湖,是梅里雪山冰川融化的雪水汇集而形成的海子,典型的冰渍湖,由冰川运动侵蚀地表而形成的。灰白的石块中,一泓碧蓝的水,宁静而忧郁,这是雪山与冰川的眼泪。云开雾散,梅里主峰如画卷般展开在面前,雪山上的融水化为银练,从百米高的岩壁上倾泻而下,穿过冰雪汇入到冰湖之中。

       山顶的风很大,烈日下居然会有细密的雪粒飘落,是天在下雪,还是山风将山顶的积雪吹落?这是一种我从未经历的天气。有经验的领队说怕午后天气有变,让大家尽快拍照后下撤。

      老大作为劲酒健康大使,尽职尽责地将劲酒背到了冰湖,现场录制了健康宣传小视频,真棒!

      下撤途中,经过一片密集的玛尼堆。驴友们也纷纷尝试,企盼在这亘古的冰川下,在这圣洁的山风下,留下对家人朋友的无限的祝福。

      返回的路程上,大家都轻松了许多,放慢脚步、放松心情,赏景拍照。灿烂的阳光已退到了山谷之外,午后的山谷光线阴暗。脚步也变得更加沉重而缓慢,但再慢也不敢久停。一坐下来,冷冽的风,分分钟就能将运动产生的热量带走,只留得汗湿的衣襟冰凉地贴在身上。

       同行的三姐一路对我多有关照,她是团队里最为年长的大姐,但体力超好。下坡时,她反复提醒我要找生在地面的死石头踩,不要踩活动的滚石及青苔。走不多远,她就回头看看我跟上没。约16时许,我跟随三姐作为第一梯队返回到了客栈,精疲力竭。


     DAY 5(10月27日 ):上雨崩--下雨崩--神瀑往返,海拔升降1000米,往返14公里,用时6小时。神瀑位于梅里雪山卡瓦博格峰南侧,藏民以到雨崩神瀑下沐浴作为一种洁净心灵的修炼。神瀑是雨崩转山中最简单轻松的一条线,但却是历来藏传佛教朝拜圣地和梅里转山的终点,可以说是意义非凡。

      早上依然是在日照金山的美景间醒来。吃过早餐,客栈老板娘将我们送到上雨崩至下雨崩的小路口,我们向神瀑进发。上雨崩至下雨崩1.5公里的小路伴笑农河向下,陡峭异常,脚趾不受控制的向前,刹车刹得脚发软。

     下雨崩到了。喇叭型的山谷口,连接着山村与神女峰雪山。下雨崩的地势相对上雨崩要平整些,民宿及客栈的规模也大,各有各的格调。

      雨崩村因充沛的降雨量及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植物的生态长势茂密而又奇异,在一些老树的主干上往往可以看到寄生着许多其他植物,这种奇特现象被人们称为"五树同根"。

     山中道路已全程修建为石板路。一路上道路平整,植被茂密、空气清新、经幡摇曳,山涧间涓涓细流如银链般欢快流淌,每条泉水都有一个与类似莲花生、观世音、金刚手等与佛教相关的名字,代表着藏族人民对幸福安康的祈求。

乃农,圣地内宫之地。距雪山神瀑越来越近了。

       古篆天书。两旁山上的树木秋意正浓,五彩的经幡交相辉映,好个神仙世界。继续一步一台阶向上攀登。仓央嘉措的诗句悄声在心中吟诵:那一日,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那一天,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你心湖的石子;那一夜,听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找你的一丝气息;那一瞬,我飞羽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那一日,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只是,就在那一夜,我忘却了所有,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

     雨崩神瀑是梅里雪山融水形成的一道瀑布,在卡瓦格博主峰南侧,位于缅茨姆峰和五冠峰(当地又称为五指峰)的中央,是一个山崖,地形险且终年积雪,当雪水融化后,在大风的作用下,雪水便沿着崖壁顺流而下,形成了瀑布。又传雨崩瀑布是卡瓦格博尊神从上天取回的圣水 ,能占卜人的命运,还能消灾免难,赐恩众生。藏传佛教信徒朝拜梅里雪山,必定沐浴雨崩圣瀑。深秋时节的瀑布水量并不大,只是如同山上垂下的千丝万缕的哈达,且随风飘浮不定。

        我也追随藏民习俗,虔诚地绕瀑布三圈,以冷渍的瀑水净手、净脸并用水杯在泉眼处接了满满一杯圣水准备带回家。简单接受了神瀑爱抚的我,发丝及衣襟尽湿。静坐在瀑布前一块黝黑的山石上,在翻飞的经幡、暖暖的阳光、劲朔的山风、苍凉的崖壁包裹下,我看到了瀑布下端升起了彩虹,心中从来未有之清灵净舒。此时,来了一家转山的藏民,他们赤着脚,边念经边转圈,并在每一道瀑布下方,以额头触到岩石上,接受瀑布从头至下的沐浴。有一位红衣喇嘛更是脱下僧袍,赤裸着上身到瀑布下沐浴。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

       追随着山谷口越退越远的阳光,我们往回走。太阳忽明忽暗,出太阳时,暴晒让人浑身是汗,没太阳了,呼呼的风刮得人直打颤。衣服脱了穿、穿了脱,太阳公公不停逗我们玩。途中,老大借用了一牧民的牛棚让我们避风歇息午餐。

       午后的山路上,没有了进山的人来人住,路旁的森林更加光影斑驳,静谧极了。两位来自中甸的藏族姑娘追上了我们,其中一位长辫子的,身材高挑,手中提有一个大塑料袋,里面装满了包装袋及饮料瓶。经交谈才得知,这是她从神瀑下方拾到的垃圾。我向她竖起大姆指点赞,她微微笑说垃圾太多,拾不完,保护这圣山圣水,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她没上过大学、最远只去过昆明,但她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及自觉行动,让我自愧弗如。她如同我们身后的神女峰般高洁耀眼。       

      晚餐时分,美丽的嫂子拿出自己亲手在家中炸的酥肉加在火锅里为大家加餐,大家大块朵颐,哪个香呀,永远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DAY6(10月28日 )上雨崩--尼农村,步行15公里,4个小时。

     早上起来,虽然云遮雾绕,但依然不耽误我们欣赏日照金山。雪山从银色一点点变为金色,由于云的环绕,山也更加生动及充满灵性。

      再美的景,也终有说再见之时。早餐后,我们收拾好所有行装准备出发。出山没有车辆可以托运行李了,每个人都必须背起自己所有的行装,每个人的背包都不轻。第一次背重包的我,在友友们的指导下,不断调整肩带、腰带,学会将重量分解到腰胯上。

       出发了,大家行走的速度很快。户外徒步联盟转山的大部队也一路同行。前半部分路段是掩映在山林间的一路的下坡土路,清凉而畅快。各个雪域神山上融化的雪水,汇聚成了尼农河,时而如轻音乐般的曼妙,时而又如一曲雄壮的进行曲,奔流在高山峡谷间,让每一个人都忘记了疲倦和行走的枯燥。半路上偶遇的破屋,三五成群的牛羊及雪山草甸,无 一不让人产生劈材喂马,纵横山野的无限遐想。过桥后不远,路面变成为水泥路了。路又窄又陡又滑,部分路段需靠保护绳才能安全下行。

      路中段有一客栈,同样的是人头躜动。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徒步,我的脚踝上方被鞋帮磨肿了,每走一步,钻心地痛,一不小心,一个趔趄,身后的喜赶明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我人与包在原地打了个横,登山杖从地向天划了个圈,幸好人没有落地受伤。站起来后,看到一米见宽的路下就是深不见底的河谷,心中直冒冷汗,好险!谢谢喜赶明。

      接下来的路程,虽然没了什么坡度,但却是在悬崖边行走,右手是约千米的悬崖,左手就是有碎石滚落的山崖,路的最窄处只有40厘米,最宽处也仅有一米左右。

       从尼农峡谷出来就是尼农村。路尽头是满树黄灿灿的杮子,穿过一户藏族民居来到停车场,我们从天堂回到了人间。走雨崩,挑战的更多是毅力,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就有无限美景在等你。
        29日上午,大家统一在香格里拉州人民医院进行核酸检查后,于傍晚时分持核酸阴性证明平安回家。虽然路上没有遇到强制检查,但这是疫情期间出行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所有人负责的良心之举。这个小小举动也从侧面印证了昆明走进自然户外群的责任及担当,为每一个群友点赞!

      听说这次雨崩之行,已是领队的老大第九次、梅子姐第六次进雨崩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热爱呀!在敬佩之余,我更感谢他们一次次带领驴友领略雨崩之美的奉献之举,正是有了他们,才成就了无数象我一样的“小白”能在驴行之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强。同时,我也期待着自然群明年的雨崩十年之旅是什么样的呢?朋友们,会有你、有我、有他吗?

      美篇采用了程老师等众多友友的美图,谢谢!感谢一路同行的每一位友友,走山路上,有你们真好!

      徒步的美好,是言语所无法表达的
      正如行程中每天记录的海拔起伏
      其实有一种无可比拟的穿越感

     徒步最美的,是拥抱未知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转弯的景色是什么
     就像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你的心情如何

     漫长的一生我们总要做些不平凡的事
     在广袤的天地里去奔跑、去攀登、去穿越、去征服
     才会明白:原来生命,可以如此精彩!

发布于 4小时前

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梅里雪山,怎么玩儿?
梅里·雨崩:我们终将相遇,此生不晚!
探访神秘雨崩 梅里雪山怀抱中的世外桃源
不走普通的川藏线,我的2700公里进藏路
梅里雪山,为何你总是那么令人心驰神往
这个村子被称为地球最后一片世外桃源,至今没有通公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