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冰雪喀纳斯,远在天际的童话世界!

后附:17年前的第一次惊艳邂逅!及行摄指南!

喀纳斯在刚过去的秋天,色彩斑斓,上帝的调色盘在这里描绘了童话般的世界。从黄叶灿灿到白雪皑皑,一种颜色的变换见证了一个季节的轮回和交替;从层林浸染到银装素裹,一幅画面的转换彰显了一份资源的独有和厚重。喀纳斯的秋天走了,喀纳斯的冬天来了。

喀纳斯冬季长达六个月之久,积雪平均厚度在80厘米左右,雪质优良,雪期之长,全国罕见。喀纳斯漫长的冬季,使久居雪乡的蒙古族图瓦人形成了独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居住在三角顶的木屋里,出行时乘坐马来爬犁,狩猎时使用毛皮滑雪板,被誉为“雪海里的精灵”,被誉为“人类最早滑雪起源地之一”。




而冬天的喀纳斯向来神秘,长达六个月的喀纳斯冬季美景,因为封山的缘故,大部分游客只能从照片上一睹这绝世风光。喀纳斯的冬天是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不像春天那样清澈透明,夏天那样碧波荡漾,秋天那样浓绿尽染,但却冰清玉洁、银装素裹,恬静而又寂寞,沉静而又漫长。

厚厚的冰层下还藏着一条神龙呐。相传很久以前,有一条神龙偷偷下凡,它俯瞰天下,唯独爱上了哈纳斯。它整天在湖中畅游,不听龙王的召唤,不知不觉之间,大雪满天,冰峰湖面。神龙被压在冰盖之下,永远留在了人间。



银灰色的帷幕遮住了蔚蓝的天空,绒绒的雪花慵懒着飘向山峦、林海、激流、村庄、牧道、共同勾勒出一幅旷美的喀纳斯水墨长卷。气势磅礴的莽莽雪原,晶莹剔透的桦林雾凇,白雪皑皑的冰湖,炊烟袅袅的村庄,水墨世界的禾木,晨雾弥漫的神仙湾,寂静安详的白哈巴,还有图瓦人的马拉爬犁,这些构筑了喀纳斯的绝世胜景。

白雪皑皑,白雾茫茫,冬天的哈纳斯别有一番玉洁冰清的模样。冬天是严寒的,但是冬天却最能显示哈纳斯的本色,它掩去了流水的喧哗,褪去了野花的色彩,坦坦荡荡地亮出了大自然本真的色调。



曾经,喀纳斯的冬天是与世隔绝的,只有鸟儿才可以飞到;曾经,人们只能坐马拉爬犁才能进入喀纳斯。冬季的喀纳斯可以用沉寂来形容,完全不复夏日的繁华。天气寒冷,最低可到—40度左右,一遇暴风雪天气就会大雪封路。景区的宾馆餐厅大多停业,只剩下少数的图瓦人还在那里坚持。

茫茫白雪覆盖了山峰,只有轻快的马蹄踏破大地的寂静。哈纳斯的村落银装素裹,而木屋中土瓦人的生活则像冬天的太阳一样,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玉宇澄明,周天寒彻,这是大地的写意,这是蓝天的泼墨。

夕阳西下,又见炊烟起,走进温暖的图瓦人小木屋,炉膛里的火苗为你跳动,喷香的奶茶为你翻滚,坐下来,闭目凝神听一曲楚尔吧,那是大山的回响,那是天籁的声音;坐下来,大口喝几碗奶茶吧,用股股暖流驱走冬日里的严寒;坐下来,大把抓几块手抓肉吧,听主人倾诉过去,听伙伴讲述将来。



大雪飘飘为哈纳斯村落披上锦袍,看不见山岗的肆虐,听不到天涯的咆哮,万籁寂静,落雪无声,哈纳斯的冬天情韵正浓。哈纳斯的冬天很冷,人们却不畏严寒,用生命的热情在冰雪的世界里编织生活的美梦。积雪遮盖了村中的小路,却挡不住人们往来的脚步。雪再大,他们有皮袍;路再陡,他们有雪橇。揣上奶酒,去跟朋友聊一聊吧!冬天给了哈纳斯白色的世界,也给了他们快乐和逍遥。

节日是让人们享受幸福的聚会,享受快乐的盛宴,点灯节、图瓦民俗节、冬季旅游风情节、雪地赛马、古老毛滑雪板狩猎比赛,传统与现代,节庆与赛事、民俗与风情,自然和谐地融汇在一起,沉寂的大山顿时沸腾了,节日里,蒙古族图瓦人身穿节日的盛装,给您敬上洁白的哈达,献上醇香的奶酒,邀您一起分享快乐,品味幸福。

大雪飘飘为哈纳斯村落披上锦袍,看不见山岗的肆虐,听不到天涯的咆哮,万籁寂静,落雪无声,哈纳斯的冬天情韵正浓。哈纳斯的冬天很冷,人们却不畏严寒,用生命的热情在冰雪的世界里编织生活的美梦。积雪遮盖了村中的小路,却挡不住人们往来的脚步。雪再大,他们有皮袍;路再陡,他们有雪橇。揣上奶酒,去跟朋友聊一聊吧!冬天给了哈纳斯白色的世界,也给了他们快乐和逍遥。



附:冰雪喀纳斯——17年前的第一次惊艳邂逅!

——2016年元旦,开篇语:

我在1998年的时候第一次在冬季走进这片冰雪世界,距今也有17年的时间了。时间过得很快,快到回头一看胆战心惊的地步,17年不是个很短的时间,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今已是步入中年。

现在回头看看当时写的游记,文笔稚嫩但是很有探索的热情,当年的情景在脑海中一幕幕翻过,仿佛昨日重现一样清晰。诚然,时间不可逆转,甚至当年的人物已是阴阳两隔,令人唏嘘。

如果有这样的怀旧感慨,说明我真的逐渐老去,还好,我曾经年轻过!

正文:

坐落在新疆阿尔泰山脉深处的‘喀纳斯’风景区,已经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很多人都看过她的图片,并且为她那秀丽的景色所倾倒。

每年夏季是喀纳斯旅游的黄金季节:‘飘渺的云雾,若隐若现的村落,一束阳光照射在远处的山峰上,成群的牛踱着悠闲的步子在山坡上散步,好一派恬静的世外桃园风光!’现在的喀纳斯已经成为摄影家的乐园,到处可见身着摄影背心,扛着三角架的人们在各个角度忙碌着。特别是每年的九月下旬,正是喀纳斯秋色最浓的时候,火红的枫叶和金黄的桦叶点缀在阿尔泰山的森林之中,让你恍如置身童年记忆中的神话世界。

而十月中旬以后到明年的五月份,大雪会将这份美丽封存起来,让她在大山的深处养息酝酿,以便在来年的春天带给人们一份惊艳的美丽!

我多次到过喀纳斯,也拍到过几张自认为不错的照片,每每和朋友谈起,自豪之情总是油然而生。可是,对我来说总有一个遗憾,不知道冬天的喀纳斯是个什么样子?因为大雪封山,冬天的阿尔泰山脉深处的喀纳斯是与世隔绝的。所有的交通完全中断,要靠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才能进去,而且沿途的食宿都没有保证,所以对人们来说是颇具挑战性的,但是对我却有莫大的吸引力,总想有一天揭开瑞雪下深藏的喀纳斯那神秘的面纱。

1998年的春节,这样的机会来了!赵承安老师决定要去喀纳斯采风,为明年再版的喀纳斯画册补充一些雪景的照片,做为司机兼助理的我来说,虽然是我的工作,但也是我兴趣,所以我早早地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春节过后的第六天,赵老师打电话给我说:小李,春节过完了,我们是不是该出去活动一下了!我很高兴答应下来,马上开始了出发前的准备工作。新疆的冬天是寒冷的,特别是位于北部的阿尔泰山更是寒冷。我把平时不穿的棉裤和羽绒服都翻了出来,帽子、手套、围巾一样都不能少。



第一天:

终于出发了,我们的坐骑‘丰田4500’越野车奔驰在广阔的准噶尔盆地上,冬日的阳光在晶莹的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心情也随着车内的音乐声飘扬起来。从我们生活的城市克拉玛依位于准噶尔盆地的西部,距离到‘喀纳斯湖’所在的‘布尔津县’大约有340公里的路程,跨越了盆地的北端。中途会经过著名的风蚀地貌‘魔鬼城’,近年也成为比较热门的旅游景点。

一路兼程,到达布尔津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安顿好后就马上联系此行的向导,

‘布尔津’县城不大,地理位置偏僻,只有因为近几年喀纳斯旅游的开发为这里带来了生机。在夏日的旅游季节,这里游人如织,但是冬日的景象有些萧条,街头行人廖廖,众多的旅游宾馆也失去了往日的喧嚣。近几年旅游开发带给这里的是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和对外界信息的全盘接受,而失去的却是这一份淳朴和宁静,涣得涣失,不置可否!

晚上和向导见面了,因为特殊的原因他不能和我们一起进山了,但是向我们推荐了另外一个向导,是当地的一个牧民,家住在‘冲乎尔乡’,那里是我们前进的基地,也是换乘马拉雪橇的地点。

带着对未知的憧憬,马上睡觉。

第二天:

从布尔津县城到冲乎尔乡大约有100公里,这里有定期的交通车往返,道路情况还不错。车辆在空旷的山前平原上前进,这里地貌有低矮的丘陵,有些起伏,方向一直向北,向着远处天际飘渺的阿尔泰山脉移动。

以前数次经过冲乎尔乡,但是都没有做停留,这次的造访还是让我吃惊不小。冲乎尔乡坐落在一个山坳里,三面环山,是一个理想的‘冬窝子’(哈萨克牧民越冬的地方,避风、保暖)。当地居民大多是哈萨克牧民,他们以游牧为生,夏天都到山区放牧,只有在冬天的时候,才赶着羊群下山,在冬窝子里‘猫冬’。

我们下榻在一家小饭馆里,也有简单的住宿条件,饭菜比想象的要好,围坐在火炉旁边吃饭还有一丝怀旧的温馨。车辆就停在饭馆的院子里了,未来的几天它要好好休息了,因为大雪覆盖的阿尔泰山不再是它展示力量的舞台了!向导进来了,是两个中年的哈萨克族男子,能说简单的汉语,这就帮了我们的大忙了。

晚饭有意识多吃了一些,似乎在为明天加油一样!


第三天

天还没有大亮我们就出发了,我们乘坐两个马拉雪橇,因为赵老师的摄影器材很多,林林总总好几个箱子,忙乱了一阵才踏上行程。

清晨的村庄还笼罩在寒雾之中,影影绰绰的。寒冷使我蜷缩在爬犁上裹成一团,只听到马匹‘呼哧’的喘气声和向导不时的吆喝声。出村庄后要爬上一个陡峭的山路,铺满积雪的公路在山体上左右盘旋着,好象从没有觉得这段路如此漫长。

不知道什么时候,眼前豁然开朗,强劲的寒风直吹过来,将我摇醒,我们已经到了山体的顶端。此时的太阳也从山后露出了脑袋,一缕霞光照在山下的村庄上,袅袅升起的炊烟在上空形成一片薄雾,可以隐约看到早起的人们在庭院里忙碌的身影,景象一扫刚才的沉寂,变的热烈而有生机!

这时我仔细打量起了周围的情况,山峦被皑皑白雪厚厚地覆盖着,但是在山脊会有一条醒目的黑色线条,大概是被强劲的北风吹过的原因。松枝托起的白雪和深色的树干形成强烈的对比,放眼望去很像一幅精致的板画。公路完全被大雪覆盖了,已经看不到路碑和路基,只有一条狭窄的马道伸向远方,一望无际!

从‘冲乎尔乡’到‘喀纳斯湖’大约80公里的路程,这在平时不过一个小时的车程,可是现在却是步履蹒跚。因为马道倾斜很大,又高低不平,所以前进的速度不快,和平时走路也差不多。阿勒泰山区里面有很多的‘冬窝子’,里面的人们有时也会出山到县城采购生活必需品,所以路上偶尔可以碰到对面驶来的爬犁,大家打着招呼,避让而过。在这寒冷、偏远、沉寂的大山里看到他们,觉得是那么的亲切,不再孤独!

路上景色还不错,和夏天完全的不同,我们一路走一路拍,在冬日的照耀下也不再觉得寒冷不可忍耐。午餐是准备好的‘馕’,用行军壶带了茶水,都放在行李里面保温着呢!可是一拿出来,‘馕’冻硬了,水是凉的,有些痛苦,但也能克服。两为向导不怎么和我们说话,他们有时会高亢地吼上几句歌词,然后再喝几口自己带的烧酒,慢慢地就有些醉了,坐在爬犁上摇晃着,就是掉不下去,好在马也不用去管,自己走的挺好。

坐在爬犁上看着太阳一点点走动,最后掉到山的那一边去了。从来没有如此长时间的观察过太阳的走动,感觉也没有多么漫长,一天就过去了!什么事都不用想,什么事也不用做,一天的时间完全就这样看着天空,也是挺有意思的,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过!

晚上借宿在一家牧民的‘冬窝子’,晚饭吃的什么都忘了,只记得睡觉的地方卫生很不好,没有脱衣服就躺在上面了,半夜冻醒了才把那床已经分不清颜色的被子盖在身上,一觉到天亮。


第四天

早上依然出发的很早,其实向导比我们更辛苦,出发前很早他们就要起来做准备工作,然后等我们起来上路。

这时我发现我们昨天住宿的地方大概在途中的‘石头房’附近,这就是说我们昨天一天才走了30多公里的路程,我的天!

早上吃饭的时候才发现昨天不只有我们住宿在这里,还有另外的几匹爬犁也在这里,这时也在准备出发。闲聊中知道他们是从县城回‘禾木’去的,有一个中年男人很消瘦、虚弱,躺在爬犁上特制的包裹中,包裹的很严像粽子一样,女人很小心地照顾着他,眼里满是怜爱,赶车的可能是他的儿子,很年轻,在外面忙个不停。向导悄悄地告诉我,这个男人刚从乌鲁木齐看病回来,是癌症!将不久于人世了!他坚持要回到大山深处的故乡,度过剩余的日子。我看着他,很是伤感!

深埋在阿尔泰山脉深处的居民,大多是哈萨克族,他们深居在大山的角落,游牧为生,与外界的联系很少,就是邻居也在几十公里之外,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次的。他们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现代文明对他们没有多大的诱惑,他们就是这样厄守着古老的传统一代代生活在这里。想想我们生活在城市里面,每天面对诱惑,拼命实现自己的欲望,真的和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

继续上路,两边的景物依稀熟悉,只是披上了洁白的外衣。砍伐过的树桩上积雪成了一个个‘馒头’,很是有趣,也是摄影的好素材。不时有积雪从树梢滑落,惊起一团寒雾,周围依然静悄悄,只有马蹄声声滑破寂静,人坐在爬犁上陷入沉思,倒是个思索人生的好机会。

中午我们经过了‘贾登峪’,这里现在要修建成旅游接待基地,已经有一些度假山庄矗立在这里,鲜艳的颜色在银色世界里分外醒目,只是现在已经人去楼空。这里也有牧民的‘冬窝子’,我们在这里吃了中午饭。

下午我们驶离了公路,下到河道里前行。这条河流在夏天的时候颜色深绿,和周围的山峦相映成景,可是现在却没有了声气,景色也单调了很多。赵老师还是摄影热情不减,在齐腰深的积雪中寻找着最佳的摄影角度,真是老当益壮呀!

傍晚的时候还是没有赶到‘喀纳斯湖’,我们又住宿在一家牧民家中。晚上他们有一个小型发电机,还有电视和DVD,收不到电视节目但可以看DVD电影。大大小小挤了一屋子人,电影还是没有翻译的西方电影,这也刚好,反正汉语电影他们也听不懂,都是看热闹而已。电影中激烈的打斗场面和现代的生活怎么看都和正在看电影的人们不协调,他们是属于两个世界的人。

第五天

在接近中午的时候,远处山顶的‘观鱼亭’进入了视线,我们到了目的地。沿途熟悉的‘月亮湾’、‘卧龙湾’、‘神仙湾’等依次经过,她们已经没有了夏日的妩媚,展现的是朴素的一面。中午时分,我们进入了‘喀纳斯村’。

坐落在喀纳斯湖畔的‘喀纳斯村’是一个以蒙古族‘图瓦人’为主要居民的村落,他们主要就生活在新疆的阿尔泰山脉,是人数很少的一支。因为深居在大山的深处,一直与外界隔绝,使他们的古老传统得以传承,很多风俗和语言都是失传很久的。

近年随找旅游的开发,使喀纳斯一下子站在了世人的面前,随着隆隆的修路机械和疯狂涌入的游客,使站在闪光灯下的原住居民有些不知所措。商品经济大潮带给这里的变化是巨大的,村庄周围修建了很多度假山庄,气派的建筑和图瓦人的木屋形成强烈对比。夏天当地居民都赶着羊群到山上去放牧了,聪明的商人就租下他们的房子来办成家庭旅馆。盛夏时节,这里游人如织,到处都是穿着鲜艳操着天南海北口音的背包客,原始的木屋前树立着旅馆或饭馆的招牌。人们拿着相机到处拍摄着这里美丽的景色,寻找着旅游从书中描述的古老传说,而真正的原住民们正站在远处的山峰上,看着自己熟悉的家园所发生的变化。我不知道他们会怎么想,是在分享商品经济带来的物质生活改善,还是在为被霸占的家园而悲哀!

只有在冬天的时候,大雪将一切阻隔在大山之外,图瓦人又赶着羊群回来了,回到了自己的家园。

我们住宿在村子里的一户牧民家中,中午的太阳暖暖的透过窗子照在地上,燃烧的火炉将温暖散发到每个角落,伸个懒腰靠在床上,惬意无比。主人热情地用马肉招待我们,这一顿‘马肉那仁’是我吃过最香的一次了!

下午出去拍摄,站在曾经熟悉的角度上,却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画面,一切都被大雪掩埋了。

晚上很早就吃过了晚饭,躺在床上却全无睡意。感觉到自己身处在这大山深处,心境也似乎变得和周围的环境一样沉寂下来,没有了在城市里的喧嚣和浮躁,格外的深沉,你甚至可以数着自己的心跳,沉稳而有序,脑海似乎一片空灵,良久!


第六天

因为这次冬季上山,是赵承安老师为再版的《喀纳斯风光》画册补充照片,也是他的第一次在冬季上山。在完成了几个特定地点的拍摄之后,我们踏上了返回的路程。

我们又用了两天的时间返回了‘冲乎尔乡’,道路还是来时的道路,景物也是始终不变的景物,改变的是我们的心情。少了来时的惊喜和憧憬,多了一份平静和空灵。

这次旅行我付出了耳朵被冻伤的代价,赵老师的鼻子也被冻坏了,但我们都觉的物有所值。作为我自己来讲,更多是在心灵深处的触动。

银色喀那斯!童话里的世界,在那遥远的天际!

冬季喀纳斯行摄温馨提示:


一、道路情况:

乌鲁木齐——布尔津,国道路况不错,冬季有时会有积雪,小心驾驶应该没有问题。沿途的魔鬼城冬景不错,有了残雪的衬映画面生动很多;想去奎屯河大峡谷也可以,进入峡谷的20公里便道,需要越野车通行;

真正的考验是在布尔津’——‘冲乎尔乡之后,正式离开道路交通网,进入大雪封山的喀纳斯山区。这里距离喀纳斯大概100公里,距离禾木大概120公里,冬季是没有正常通车条件的。从2012年冬季开始,景区为了开展冬季旅游,开始有计划地清理道路积雪,勉强具备通车条件。

阿尔泰山区冬季雪量很大,道路完全被积雪覆盖,需要铲雪车定期清除。但是道路积雪还是很严重,基本看不到黑色路面,车道也很窄,弯道路段雪墙可达三米!风口路段积雪更加严重,需要四驱才行。道路在大雪之后会中断,要等喀纳斯景区的养路道班清雪车打通道路才行,一般在大雪之后几天才能通车!

重点注意:

此行程必须要四驱越野车,至少两车同行,彼此有个照应。车辆最好预备防滑链,可能用不到,但是有备无患;

冬季行车的最大问题是雪盲,白茫茫一片,没有参照物,看不清道路,必须小心驾驶,准备防雪眼镜;

寒冷冬季,喀纳斯山区在零下30度以下,早晨发动汽车是个问题,最好有备用电瓶,进行勾电。当然,勾电线、拖车绳、铁锹……,有备无患

喀纳斯道路还好,禾木道路最糟糕,道路崎岖,而且很窄,不能会车,两边雪墙很高。一般在一段距离,雪墙拓宽,就算会车的地方了。如果在之间会车,必有一方后退才行,艰险道路是个很大考验!

二、摄影情况

冬季进入喀纳斯景区,采用一票通行制,在进入喀纳斯、禾木路口之前有一个检查站,就是售票站了!150/人,喀纳斯、禾木、白哈巴通行,没有区间车,自己的车收20元的环境保护费。

喀纳斯、禾木、白哈巴都已经有了长明电,充电没问题。手机信号也有,这点倒是不错。住宿没有旅社,夏天的山庄都已经下山了,只能住在当地的人家,条件也还行。

摄影的素材和夏季有些不同,月亮湾、卧龙湾……都被积雪覆盖,完全看不到模样。倒是神仙湾的晨雾还是不错,一般九点左右阳光照到对面的山峰,是摄影的最佳时刻。

冬季,喀纳斯河水不是完全结冰,很多河段流水湍急,是不结冰的。在河畔有很多大石头,现在覆盖积雪都成了雪蘑菇,加上流水的晨雾,画面优美,在村庄的铁桥附近和码头附近,很多这样的素材。

重点注意:

摄影季节一般选在2月份,也就是大概春节期间为好。因为,这个时间已经过了最冷的季节,室外活动可以出手了。另外,这是一年中雪量最大的时候,一个冬天的降雪将这里变成了冰雪天地。

元旦期间上山,天气太冷,室外拿不出手。而且,雪量不够,雪蘑菇不够好看。另外,春节期间村子里面会有一些节庆活动,也是民俗摄影的素材。(图瓦人也是过春节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迷失在冬日喀纳斯的冰雪奇缘里
冰雪之旅(3) 雪乡
国内10个最美赏雪胜地:一场纷飞大雪,也许是最为触动人心的浪漫
各地网友奇怪却有趣的雪景照…强烈引起舒适
一路向北,去看最美的雪景
济南鹅毛大雪竟然都下这里了!今明低温!注意防寒保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