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银行委外业务三阶段:下一步是配置平台还是转型管理人?

近两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委外业务,虽然短期有效地弥补了银行投资交易能力的不足、增厚了理财产品的投资回报,但中长期来看,规避道德风险,构建专业的资产配置能力、管理人筛选能力、投后管理能力以及某些投资品的交易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银行委外业务的三个阶段进行了剖析,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了预测。

关注智信网服务号(ID:zentrust),并回复“参考”,可获取《资管高层决策参考》往期精彩内容。


作者|智信资产管理研究院研究员  王谦 张胜男

来源|智信网(ID:zentrust)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委托外部投资业务(以下简称“委外业务”)2008-2009年起步于工商银行、光大银行等资管业务相对领先的大行,而大规模发展、中小型银行广泛涉足则是进入2014-2015年后。


之所以那么多银行业金融机构“跑步进场”,大力发展委外业务,一是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快速增长与可投资标的资产稀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银行相关专业性人才储备不足导致的配置方式单一及投资交易能力不够。其中重要的导火索则是2015年上半年A股市场火爆和全年的债券牛市,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银行理财获取交易型投资回报的热情。


银行委外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实质上反映了银行理财投资模式从持有型向持有型和交易型并重的逐步过渡。在短期,委外模式有效地弥补了银行投资交易能力的不足、增厚了理财产品的投资回报;而从中长期来看,规避道德风险,构建专业的资产配置能力、管理人筛选能力、投后管理能力以及某些投资品的交易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来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委外业务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于能力不足不得不委外;第二个阶段是有策略、有步骤的委外;第三个阶段则是可能的差异化发展猜想。


第一阶段:由于能力不足不得不委外


第一阶段是最初始阶段,由于银行不具备某些领域的投资能力,或投资资格,比如权益投资,而只能通过委外的形式进行投资谱系的扩充。


这是几乎所有开展委外业务的银行都会必经的阶段。站在当前的时点,我们发现,理财业务较为先进的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已经进阶到第二阶段;处于第一阶段的多是中小型银行、区域型银行等,其自身的部门建设、团队建设正在进行中,对资本市场投资能力暂显不足,而理财资金、自营资金的快速增长使其不得不借助于委外业务拓展资产配置渠道、增厚收益。


这一阶段的业务特征是:


1、更多关注品牌


由于要涉足一个全新的领域,银行类机构在这一阶段比较“盲目”,筛选管理人时通常没有明确的标准,倾向于选择主流的、声誉高的、管理规模或业绩排名居前的管理人。


这一阶段,银行给到管理人的投资政策往往不够细化,更多依靠管理人自身拟定投资策略;对于多个管理人也没有通盘的管理,策略过度集中、策略执行不够稳定等问题都难以避免。作为委托人来说,银行对整个投资的控制力较弱,只能被动接受投资结果。


2、跟着对方学习


对于银行资管部的从业者来说,委外相当于一次演习式培训。银行资管部负责人希望通过“鲶鱼效应”,激发内部人员的竞争意识,快速提升其专业水平。内部从业者虽然对于“外来和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但是实战中的学习和提升却有目共睹。


站在受托方的角度,就会清晰的看到银行投资经理的快速成长,两年的时间就会变得“没那么好骗了”。至少,在筛选机构的时候,不会只看规模排名了。


多数机构开始委外业务的方式是,通过招标或者走访北京、上海、深圳的大型私募基金、券商和公募基金等方式筛选投顾,对大型机构通过专户委托的形式,对中小型机构采用类似“撒胡椒面”式的FOF配置。


业务开展较为领先的银行资产管理部门,通常会在第一阶段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熟悉的业务委托出去,并非长久之计;且效果未见得会更好。关键还在于自身能力的提升。


于是,很多银行在“盲目委外”之后,都经历了“拿回来”的阶段。希望通过实战提升团队自身的管理能力。然而,国有体制下的商业银行自身的机制和管理风格,并不适宜类似券商、基金的投资文化的自我萌芽——商业银行资管部的投资经理没有动力,也没有制度保护其承担更多的亏损风险去提升收益回报。


第二阶段:有策略、有步骤的委外


第二阶段是有策略、有步骤的委外,背后依托的是自身大类资产配置逻辑的成型、交易能力的提高、组织架构的完善。也即在委外之前,先制定投资策略,类似保险公司的投资指引。所有的管理人都是在大的投资指引之下,既定的投资策略里自主投资。


这一阶段的业务特征是:


1、投资策略先行


随着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对市场认识的进一步加深,这一阶段银行作为委托方对于管理人的影响有所加强。银行开始通过策略多元化、风险因子多元化,寻找与自身策略需求匹配的管理人,以此避免过度集中的踩踏风险。


具体来看,银行内部制定投资指引的时候,有意识地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投资策略,比如流动性管理策略、信用债增强策略、可转债投资策略等等,用自身的投资策略框定跑道,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合适的管理人。在挑选管理人时,并不一定选每个策略领域最好的管理人,但一定是策略表现最稳定的管理人。


这样有策略、有步骤的委外改变了原来简单粗暴的追求“放杠杆”的思路,提升了委外收益安全性及效率。而且由于策略组合风险因子的多元化,还可以有效避免策略一致性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对于受托管理机构来说,也可以有更好地投资余地,而不是只追求投资收益,忽视投资策略。


2、投后管理、系统支撑需求凸显


随着业务的深入,投后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也是最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利益输送风险的地方。与此同时,委托方需要完成业绩归因、净值跟踪、受托人选择和调整。借助信息系统对委外投资进行科学管理,已经成为全行业的迫切需求。


目前,理财业务相对领先的银行都在开发自己的外部投资顾问绩效评估系统,对外部投资顾问的绩效进行归因分析,对他们投资策略的稳定性、一致性、收益来源做更广更深度的分析,以把握投资顾问策略是否稳定、策略是否一致。


这种情况下,一些资金实力雄厚且业务领先的管理人,因为自建系统而能够顺畅对接银行类金融机构以及监管部门,实现投资+PB一体化服务,无缝衔接了委托人的各类需求。


第三阶段:差异化突围


目前,大部分银行最多达到的是第二阶段的发展状态。第三阶段,更多是对未来的猜想。


招募“伯乐团”,构建配置平台


从全球金融市场发展经验来看,大体量资金更适合做配置,而非交易。大类资产配置的能力决定其收益水平。只是在当前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阶段,市场不够成熟,赚“傻钱”的机会较多,大类资产配置的作用并未如此凸显。但未来,随着市场平均回报率的走低,配置的能力也越来越重要。


特别是对于万亿以上管理规模的银行类金融机构而已,未来更可行的方向是发挥资产配置的平台作用,让自己的每一个投资经理都成为“伯乐”。


已经有一些银行开始尝试从券商、基金挖人来到银行做“伯乐”,借助他们的眼力识别千里马。只有各个领域都有足够的伯乐型人才,才能称之为资产配置的平台。


但是券商文化和银行文化的融合成为最大问题。如何挖人、并且留住人,对当前大部分银行的绩效体系提出了难以满足的要求。有的谈完理想、谈完平台,在谈薪酬时谈崩;有的水土不服、来了又走;也有的银行,借助民营机制灵活的优势,对券商团队许以未来独立子公司的蓝图。


对于有意往此方向努力的银行而言,随着自身投资经验的丰富及投资能力的增强,其在委外业务中的主导作用也会越来越强,甚至单个领域的伯乐团队都可以组建自己的FOF基金,独立运作。


管理能力输出,成为管理人


由配置型向“配置+交易”并重型转变,进而从输出资金向输出管理能力转变,或许这其间存在中小机构逆袭的机会。


目前阶段,作为委托人,尤其是投资管理能力和资产采集能力较弱的中小银行,在资产管理业务中不宜过度依赖投资管理人,而应当合理控制理财资金的市场风险暴露。应借助委外业务提高自身管理能力,而不是推卸管理责任。毕竟在目前的刚兑逻辑下,最终的风险承担者还是银行。


与此同时,小型、特色商业银行可借助委外业务,着力提升某一类资产的管理能力,配合激励机制的改革,培养并吸纳专业的管理团队,在交易中培养人员素质、提升人员能力,力争实现从输出资金到输出管理能力的转变。这期间一定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可能还有诸多硬性条件难以突破,但成为一家合格甚至出色的管理人,仍然可以成为众多银行类资管机构的终极理想。


归根结底,大部分的银行从业者并没有做过真正的基于市场风险的投资业务。而委外的第一步,就是学习的过程。而长远来看,在委外这个业务链条上,无论是资金委托方,还是被委托管理人,最要紧的是专业二字。因为对于终端投资人来说,两层嵌套管理人就意味着双重收费,双重收费一定要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无论流动性充沛还是资金紧张,专业、靠谱的机构将永远居于主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小银行只抓存款不做财富管理会怎样?存款立行怎样向AUM立行转变?
银行私行“全权委托资产管理”模式悄然兴起
吕占甲:资管新时代的银行理财转型与发展
中融·研究 | 信托公司开展FOF业务的能力培养
五大行理财子公司掀招人序幕:有人戴口罩墨镜应聘, 薪酬涨30%
中银协报告:探索银行理财转型方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