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博文章

古代的生活是不是很不方便呢?

他们没有卫星来预测天气,

怎么决定早上出门带不带伞?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穿越回古代看一看~

走着!

清晨,你会在响亮的报晓声中醒来。

报晓的通常是城市寺院的僧人,北宋时,“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亦各分地方,日间求化(化缘)。诸趋朝入市之人,闻此而起”。

南宋时也一样,“每日交四更,诸山寺观已鸣钟,庵舍行者、头陀打铁板儿或木鱼儿,沿街报晓,各分地方”。

听到清脆的铁板儿声响,你便知道天快亮了,可以起床洗漱了。

这些报晓的僧人,在报晓的同时还兼报天气:“若晴则曰‘天色晴明’,或报‘大参’,或报‘四参’,或报‘常朝’,或言‘后殿坐’;阴则曰‘天色阴’,晦雨则言‘雨’”。

报告的方式主要是寺观庵舍的行者头陀在划定好的区域内,沿街敲打铁板或木鱼,口头报告天气,为上朝的官员、宿卫的士兵以及市民服务。

这样,当值的公务员需要知道天气如何,好早做准备;一般市民也可以根据天气情况,安排日程。

这样的报晓,有点像现代社会的天气预报服务。古代科技不发达,无法准确预测天气,不然的话,出现名副其实的天气预报服务也是毫不奇怪的。

根据《宋史》记载,太史局负责测验天文,考定历法,观测日月、星辰、风云、气候等事宜。南宋初年的诏令明确规定,太史局必须将每个月的天文、风云、气候等观测事实上报秘书省。由此可见,太史局的工作职责与天气气候观测密不可分。尤其在南宋,太史局已经把风、云、雷、露、霜等气象现象都列入天象观测范围。

大概正因为“天气预报”对于都城市民生活的重要性,所以报晓者“虽风雨霜雪,不敢缺此”。

气象谚语知多少

1➤预示晴天

夜星繁,大晴天。

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

2➤预示雨天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热风静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

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亮一亮,下一晌。

3➤其他

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云往南,水漂船;云往北,晒干麦;云往西,水滴滴,云往东,一场风。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旱刮东南不下雨,涝刮东南不晴天。 

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 

早阴阴,午阴晴,半夜阴天不到明。

4➤物象篇

鸡早宿窝天必晴,鸡晚进笼天必雨。

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蜘蛛结网天放晴。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蝉在雨中叫,预报晴天到。

鱼儿出水跳,风雨快来到。

古代预测天气的气象仪

中国是世界气象组织最早的创始国和签字国之一,为全球的气候改善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关于气象观测的记录。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卜辞中就有天文、气象、预测天气的记载。

圭表

圭表初期形式为木杆或为石柱,可以用来定方向、节气、时刻、地域等。以表影长度确定节气,是圭表在历法制定中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铁凤凰

汉代的风向器也称“铜凤凰”或“铁鸾”,工艺逐渐成熟,仪器状态稳定。汉代建章宫的凤凰阙上装了两个铜凤凰,铜凤凰的下面有转枢。风来的时候,铜凤凰的头会向着风,好像要飞的样子,它类似于今日的风向标。当时尚未见有风级的区分,但是汉代的铜凤凰和相风乌实可认为是近世风速计的最早雏形。

测湿仪器

我国是最早发明测湿仪器的国家。古代典籍中早有记载。在《史记》中曾提到把土和炭分别挂在天平两侧,以观测挂炭一端天平升降的仪器。《淮南子》中指出,这个仪器的挂炭一端升降的意义为:天气干燥了,炭就轻;天气潮湿了,炭就重。这算是我国最早的测量湿度的仪器。

量雨器和降雪观测

我国古代对雨水观测十分重视。甲骨卜辞中,对雨已经有“大雨”“猛雨”“疾雨”“足雨”“多雨”“毛毛雨”等记载。雨下的是否及时,以及雨量的分配和多少,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这就迫使我国古代国家统治阶级重视上报雨量。在秦代,我国已经有“报雨泽”制度。明代从洪武年间(公元14世纪后半叶)开始,就很重视测雨,要求全国州县的负责官吏按月向中央上报雨水情况。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人们还通过云和节气的变化,总结出了一套预测天气的方法。

云对于天气预测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征兆。吕不韦主持编著的《吕氏春秋》就通过天空中云的变化来预测天气,其中将云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不同的云就对应不同的天气。

古人还根据云层的形状、薄厚、颜色及其变化,总结出一系列“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如“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其中的“城堡云”和“炮车云”形状相仿,都是可以产生雷阵雨的云体。

不仅有“看云预测雨”,也有“看云预测晴”。如“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这里的“鱼鳞斑”指的是一种透光高积云。这种云体比较高,也不厚,一般预示着持续晴日。

除了这个,还有更厉害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制定的一种指导农事的历法,它总结了全年的气候变化规律,说明了某些时间点的气候状况,这是更为宏观的天气预测。后人根据二十四节气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了更多的农谚,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等等。 直到今天,二十四节气依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作用。

当然,古人预测天气大多还是靠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准确率相对较低,但体现出古代先民对科技的探索和对生活美的追求,值得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和发扬。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说南宋临安城的日常气象服务
有关气象的歇后语
【博物志】上海气象博物馆推出三天系列活动 “科学之夜”教你“观云识天”
今天是“世界气象日”,不知道你还会“看云识天气”吗?
古人如何测风量雨
观测气象谚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