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年味的感觉为什么越来越淡

文|丁丁  2017-1-20


传统的春节内容已越来越成为我们的记忆

今天晚饭时,已经放寒假在家快9岁的儿子问我:“爸爸,快要过小年了,过小年是不是也要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请来一起团聚啊,是不是也要给我红包啊。”这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快要过年了。过年即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然而,记忆的过年,总觉得年味一年比一年淡了,淡得让我们对过年几乎没有什么欲望了,感觉过年越来越就如同平常的日子,只不过有了几天难得假期,好好在在家休息一下。

年味的感觉越来越淡,这种感觉应该不是少数人才觉得,绝大部分国人都应该有这样的感觉,而且过年的气氛似乎一年比一年淡,至少在年货准备方面是如此。年味的感觉为什么越来越淡,应该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让传统的春节缺乏平台支撑。人类传统的节日都是以农业为基础,因为过去绝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农村,中国的春节也是如此。笔者不知道北方的春节内容如何,但南方的春节内容是知道的,过年时,几乎是每家都杀年猪、做糍粑、准备各种年货,而且父母总要给孩子添新衣,过年要放鞭炮、家家户户贴春联、窗花等等,除夕晚上一家人围着篝火(一般是烧树兜或木材)守岁。但是,这一切只有在农村才适合。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现在,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有了显著的变化,由过去80%是农民到现在户籍城市人口已近60%,更何况还有大量的人口虽然没有加入城市户籍,但事实上已经在城市购房、生活、工作、创业等,这部分人据保守估计那也在10%以上,也就是说现在实际的城市人口已超过70%,而城市与农村有显著的不同,一方面城市人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不同,城市人不可能养猪、喂鸡等,也不生产粮食,所以城市里不可能杀年猪,也不可能做糍粑等,传统年的主要特征在城市也就不可能显现;二方面城市生活空间相对狭窄、拥挤,而且容易污染,除夕不可能燃烧篝火,没有大锅大灶,也很难得有柴火饭等,所以,传统过年的生活情景在城市也不可能出现;三方面城市的要求与农村不同,由于城市污染难以扩散,而且扰民,在城市燃放烟花炮竹一般被禁止,所以喜庆的气氛也少了许多;四方面现在农村人口越来越少,许多农村几乎可以用人烟稀少来形容,而且多是老人和孩子在家,这样,即使是农村过年那也没有了往日的那种气氛;五方面过去的城市住房一般都比较大,是一个独立的院子,如北京的四合院,所以,在过去即使是住在城市,那过年同样能够有传统的气氛。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的高速发展还没有找到很好的结合点。中国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大国,其特色可谓独树一帜,如中国的汉字依然是象形字,中国的书法有很多流派,中国的剪纸等方面也是历史悠久,中国的古诗和对联有特殊的要求等,然而,随着高科技的日益发展,计算机日益普及,掌握中国传统书法的人越来越少,不要说毛笔字,就连写好一手钢笔字的人也不多,完全依赖计算机,这样,春节贴春联这样的传统春节内容也很少了,即使贴春联,那也几乎是千篇一律,因为几乎都是买的,自己动手写的人很少,更何况,现在的中国人,有谁能够自己想出一幅对联出来那还是人才,所以,现在过年贴春联的人越来越少,即使粘贴,那家里一定也是有重大的喜事,如结婚生子等,更不要说贴窗花之类的内容。虽然现在还有个别老人会写对联,会剪窗花,但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随着这一代老人的离去,过年写春联、剪窗花之类的春节内容或许只能在历史中找到了,将会成为遥远的记忆。

三是生活物质的极大丰富让春节准备也就没有了必要。人类的传统节日有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团聚,然后大吃一顿,所以,中国人过春节准备年货那是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能体现节日气氛的内容,杀年猪、做糍粑、甜酒、点心等,那是因为过去在物质方面并不丰富,而且食品的工艺方面一般都是自己亲自做。但是,现在物质已经极大的丰富,而且生产工艺更先进,并且产业化,不需要自己动手去做了,商场里什么都有,而且各种味口的都有,并且天天都能买到,不担心哪一天会没有这些东西,这样也就不需要储备。这样,准备年货也就在现在的春节也就没有了必要,而且更节约,也方便,减少浪费,再说现在家里狭小,也没有地方储藏,特别是现在我们的一日三餐基本上天天都是鱼和肉,不再追求过年那几天改善生活了。当然,为了满足小朋友的快乐,父母一般在过年时还是会给子女购买新衣服。

四是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食品的安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改善,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不再满足于吃好,吃得有味道,而更注重食品的安全,所以,人们对于传统年货的食品安全越来越提出质疑,如腌制的腊鱼、腊肉等食品是否有利于健康,还有食品的期限、传统制作工艺的卫生,如做糍粑、点心等,再加上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传统的腌制食品口味也不感兴趣,所以,现在过年准备年货的家庭已经越来越少了,他们认为既麻烦,而且也浪费,更主要的是怕不卫生、不安全等。

五是世界各种文化的不断溶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反感传统春节了。现在,世界一体,世界各地的文化不断的涌入、溶入,而这些世界各地的文化由于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有各种不同,如中国的春节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祭祀,拜祖宗,祭坟等,教育后代不忘传统,而且还有各种禁忌,这些内容多少显得有点严肃,而且年龄尚小的人也不懂,他们需要的是如何快乐,这也是西方的圣诞节一个圣诞老人几千年都不腻味的原因,因为能够好好的玩,而且是一家几代都能有共同的活动内容,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鲜事务,对新鲜事务有一种天生的好奇感,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反感传统春节的内容,而喜欢其他国家的文化内容或形式,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在意传统春节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中国现在的除夕之夜改成看春节晚会,但全国人民都看一个节目过春节让人也越来越反感,因为没有了自己发挥的空间,更何况,类似于春节晚会的节目,电视中是经常有,不再局限于春节晚会了。


                       

                       ——————分割线——————



在中国西南四川盆地中央,丰饶成都平原西南角,有一片乡原:背靠着一溜延绵丘陵,一条蜿蜒了数十里小河沟串联起一个又一个村落,一带狭长平坝承载着春耕秋收,乡里乡亲人们,年复一年,就在这里劳作、生活。我外婆家就在其中某一个村庄。记忆中很重要一部分快乐时光,就是寒假回去,在乡间田坎上嬉闹着,等待着,盼望着过年。

过年的号角:杀年猪

按照农村里的老规矩,大部分人家都会养上几头猪,出栏了卖给收猪的换成钞票之外,至少要留下一头肥肥壮壮的猪作为自家过年所用,这就是“年猪”。

年猪是会略微享受点特别待遇的,比如说吃的细粮多一点、饲料少一点、饲养的时间长一点,为的是让它的肉既肥且香。接近年底的时候,平日里闹哄哄的猪圈冷清下来,剩下一头年猪、或许还有一头自家畜种用的饲养了多年的老母猪,百无聊赖地懒洋洋地躺着哼哼,这也就差不多是在宣告:快过年啦。

冬至之后开始杀猪、准备过年,是我老家的习俗。老话说,“冬至不吃肉(四川话念rù),枉在世上活”,大概是古人觉得一年忙到头,如果还落不上一口肉吃,这生活也实在是太悲凉惨淡、太不值得眷恋了。

所以杀年猪,是一件大事;杀猪请客,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团年饭的预演、预备过年食物的开端。

屠夫提前约好了请上门,捆猪、杀猪、烧水、烫毛、分割,请来吃饭的亲朋好友一并帮忙,不一会儿,一头猪变成了两扇肉,无声无息地倒悬在屋檐下了。

厨房里的灶火旺了起来,蒜泥白肉拌上,回锅肉熬上(四川很多地方把回锅肉叫做“熬锅肉”),火爆腰花、爆炒猪肝,余温尚存的里脊肉做个鱼香肉丝,新鲜的猪血煮成血旺汤,再加入一大把现掐的还带着露珠的豌豆尖,几大桌子人热热闹闹的坐在院坝里吃吃喝喝,年味儿开始飘散起来。

杀了猪,取出板油和肥肉熬猪油。年猪要肥,才能熬出一大瓦钵雪白的凝脂,成为多少人念念不忘的猪油拌饭的香气来源;熬剩下的热乎乎的油渣拌上白糖,则是孩子们的最爱、逢年过节才能享受到的美味零食。

杀了猪,大部分的肉是要腌腊起来的。杀猪之后的三五天里,切肉、调味、灌装,香肠一串串地挂了起来,肋条肉、肉排、猪蹄子、猪蹄髈、猪耳朵、猪嘴、猪尾巴……两扇肉被分解得淋漓尽致,抹盐的抹盐、抹酱的抹酱,先阴干,再陆陆续续地转移到了灶膛前的屋梁上悬挂起来——烟熏火燎一个多月之后,它们将派上大用场。

杀猪过年,是延续了千百年的心照不宣的暗号;年猪一杀,仿佛吹响了过年的号角,一切为了过年而该进行的准备工作,便有条不紊地开展了起来。

备年食:甜蜜的“冻粑”和粗犷的“枕头粑”

腊月间最重要的事,便是为过年准备各种吃食。

香肠和腊肉、腊鸡、板鸭之类的腌腊制品,是最早收拾利落、挂在灶门前的屋梁上以待时日的。

醪糟在冬季常做,年前肯定要多准备一些:煮沸了水放一大勺进去,再打上一个刚掏出窝的鸡蛋、放一勺白糖、一小块猪油,一份冬日特供早餐就备好了。

“粑”是四川农村对米制品的一种统称。“冻粑”(又称泡粑)和“枕头粑”,是乐山人过年必备的两种年食。正月里走亲访友的,若是谁家少了这两样,让客人“连块粑都没得吃”,说出来是非常面上无光的。

“冻粑”需要发酵,准备的时间稍长。雪白的大米用井水泡上一夜,泡透了之后用石磨磨成浆,放置在陶缸中发酵个三五天,其间需要每天用擀面杖搅拌数次,直至均匀。等到满缸的米浆开始冒出小泡泡、整体蓬松发胀起来,就可以加入红糖或者白糖调味,准备好大蒸屉开始蒸粑了。把老玉米的外衣剥下来、用热水泡软洗净,灶膛烧旺,火苗舔得大锅里的水吱吱作响,当滚烫的蒸汽开始弥漫起来时,一家人一起动手,手脚麻利地把米浆舀在玉米外衣中、包好、放在蒸笼之上,十来分钟之后,满满一屉香喷喷热气腾腾的“冻粑”便出锅了。趁热的时候剥开,一口咬下去,真的是又香、又甜、又暖,绵软中带着微粘的韧劲。吃一口,哈一口热气,深冬清冷的空气瞬间温暖甜蜜了起来。

紧锣密鼓地处置肉、鱼、鸡、鸭

大年三十,早餐吃过后,抓紧仅有的半天时间去赶个“场”,看看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采购,否则就要等到正月初五之后才有机会了。回来垫几口吃食,一家子上上下下都开始忙碌起来。

我外婆家的年夜饭上有一道不可或缺的菜,是最普通不过的红萝卜烧鸡。“红萝卜、蜜蜜(mīn mīn,土话)甜,看到看到要过年”是乡里的童谣,每次桌上出现胡萝卜的踪迹时就会有小孩儿在唱。腊月间的胡萝卜,正是又脆又甜的时候,刮了皮切成滚刀块拿来烧肉,常常是胡萝卜吃完了肉还在。年夜饭讲究鸡、鸭、鱼、肉要全,于是红萝卜烧鸡便成为鸡这个品类的首选配搭。年三十那天要吃的那只鸡是早就相好了的、气宇轩昂的大公鸡,油光铮亮的长长的尾翎拿来做鸡毛掸子,肉剁成块之后,下油锅煸去水汽,加豆瓣,加红萝卜,加水……灶台上很快又多出来了一个装得冒尖尖的大海碗,红的萝卜、黄的鸡肉,恰恰是喜庆的色彩。

紧锣密鼓地,大锅里的水开了,腊味煮得吱吱冒油;甑子饭的香气从厨房飘到了堂屋。

灶房里油烟四起。我外公——对,重大家宴一定是由外公操刀——如行云流水般地把一样样食材下锅、出锅,干净利落地把一道道菜装进大碗里:香肠腊肉、红萝卜烧鸡、家常鲤鱼、冰糖肘子、芽菜咸烧白、洗沙甜烧白、魔芋烧鸭、酥肉豌豆尖汤……年年如此,却年年都觉得那么的香。

大年三十下午三、四点钟,你若是站在村口放眼望去,只见家家屋顶上炊烟袅绕,屋后的竹林在夕阳薄雾淡烟中隐隐绰绰,整个村子里的年夜饭,也都差不多同时蓄势待发了。

一心的等待,变为心底的回忆

一年一度,除夕夜的这一餐是一家人共同的等待,离家在外的人,无论多远也要想方设法赶在年夜饭之前回来,吃上一口熟悉的味道,再在酒足饭饱之后,围坐在火炉旁,烤火,嗑瓜子,吃炒货,闲话这一年来的家长里短。小孩儿们对大人的喜怒哀乐漠不关心,在炭火上烤“冻粑”、在灶间的余灰中烘土豆是他们守岁时消磨时光的手段,他们一心只等着午夜的到来,等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等着璀璨的烟花,等着新的一年来临。

初一早起,吃汤圆。甜的搓成圆形,咸的(肉馅儿)搓成长圆形,吃双数不能吃单数,吃碗“双喜临门”、“四季发财”、“六六大顺”、“一路发”、“月月红”,总之要吃个好彩头。

吃完汤圆,正月间“走人户”的规划,就要开始实施了。

距离近的,从村尾走到村口;远的,走路、坐车、再走路,到了,歇上一两天,再走路、坐车、走路,回到家中。没有电话、没有微信的时代,人与人之间这种必须投入大量精力的交往在今天看来愈发得弥足珍贵。家里有远客来了,一家人都兴奋起来,于是宴席又摆上了,“唱花灯”的也请上门来,看热闹的人们蜂拥而至,那场面,比吃年夜饭可热闹多了。

掐指算来,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记忆了;现如今,年节渐近,年味渐远,而故乡,在那回不去的地方。(文/芶霈雯)

摘自中信出版社出版、地道风物与黄小厨联合出品的《舌尖上的新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年篇《回忆杀年猪》《怀念赶年集》
南漳的年——人间至味是家乡
最好的滋味,还要等到团圆的那一天
【文艺众家第四期有奖征文 第35篇】赵绍香||寻年
办年货
内蒙人不只是吃羊肉,腊月里备年货还有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