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介绍琵琶曲《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是盲艺人华彦钧(人称瞎子阿炳)传下来的一首非常优秀的琵琶曲,凡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的都知道这首曲子。

    《大浪淘沙》的内容与它的标题无关。西方音乐有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之分,其实中国音乐也是如此。不同的是,中国乐曲看起来都有标题,但有些标题并不指向乐曲的特定内容。琵琶曲《霸王卸甲》是典型的标题音乐,标题和内容是完全吻合的。有些标题如《老六板》只指向乐曲的形式,并不说明内容。另有一些标题则同乐曲内容并不相关,它的来历一般人都不清楚,只能留给专家去考证,这就形成了带标题的非标题音乐。《大浪淘沙》就属于这种类型,大家熟悉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也是。非标题音乐没有具体的情节,但不等于没有内容。它们的内容是音乐家(包括作曲家和演奏家)对生活的认识、态度和情感,而不是描述一个具体的事件。《大浪淘沙》表现的就是阿炳本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要理解《大浪淘沙》的深刻内容,就应该对阿炳的身世作一番了解。

    阿炳1893年生于江苏无锡。父亲是雷尊殿当家道士华清和(号雪梅),母亲是以帮佣为生的秦姓寡妇吴氏,因与道士同居遭族人迫害,抑郁而死,当时阿炳只有四岁。因道士不能公开娶妻,阿炳只能以养子身份同父亲相依为命。

    华清和精通音乐,中国乐器件件皆能,以琵琶为最精。阿炳自小从父学艺,样样乐器都演奏得相当好。阿炳前后二妻,前妻阿珠,是大户人家遗弃之妾,后妻董催弟,前夫贫困而死,携二女二子改嫁阿炳,后未生育。

    阿炳做过道士,因为又去参加了吹鼓手,被道士们排挤了出来,成了一位街头卖唱的流浪艺人,落到了社会的最底层,靠演奏、演唱为生。到了35岁,他患目疾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两眼全瞎了,从此生活更加悲苦。尽管如此,他还是倔强地坚持自己做人的尊严和原则。有一次,几个敌伪军官带了几个舞女在饭店痛饮狂舞让他去伴奏,他不干。一个军官打了他几个耳光,他就是不屈服,掉头就走。

    瞎子阿炳坎坷不平的生活和对旧社会的不满,必然要在他的音乐中反映出来。他在街头演唱的曲子,很多歌词都是他自己编的,他就是用街头演唱的方式同恶势力作斗争。有个姓顾的地主强奸了幼年婢女,他就编了歌词到处演唱,引起了公愤,吓得顾某多时不敢露面。他还编歌词骂官僚,骂汉奸,听众还不少。

    但他这种自发的斗争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社会,也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苍天也没有对他有丝毫的同情和帮助。有一天,他白天遭遇了许多不幸的事,到了晚上老鼠又咬坏了他胡琴的蛇皮和琴弓,他以为老鼠是上天派来向他宣布不幸命运的使者,绝不是个好兆头,就立誓不再演奏了。直到1950年夏天,杨蔭浏等人找到他,说服他重新拿起了乐器,录下了三首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和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相约来年再去录音,不料阿炳竟在195012月吐血病故了。终年58 岁。

    阿炳曲调的来源,他自己常常含糊其词说不清楚。专家们化了很多工夫去查,也没有查到,可能是阿炳自己创作的。

    阿炳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从照片上看,阿炳简直就像一个叫花子,但他奉献给人类的音乐,竟是如此的精妙、深刻、动人。以至于世界级的大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了中国音乐家演奏的《二泉映月》之后说,这样的音乐应当跪着听。可见阿炳音乐感人之深。

    就像《二泉映月》描写的不是宁静的月色一样,《大浪淘沙》表现的也不是大河的波涛。它是阿炳对自己身世的宣叙和对旧社会的抗争。

    乐曲开头的三个音,虽然划有小节线,事实上却是散板,给我们的感觉像是一声叹息。好像是我们去采访阿炳,让他谈谈自己的过去,引起了阿炳深深的感叹。

    后面的乐句很平静,很深沉,阿炳陷入了回忆。因为阿炳经受的是一种持久的、渗透在他整个生活中的苦难,他把自己的悲苦深深地埋藏在了心底,所以一旦谈起往事,他不会表现出激烈的大悲恸,而是叹息和沉思。

    随着一幕幕往事在脑海里逐渐浮现出来,他开始心潮汹涌,思绪万千。音乐开始变得跌宕起伏,时而高亢激越,时而低沉回旋,时而痛快淋漓,时而缠绵悱恻,时而像呐喊,像控诉,时而像遐想,像沉思。这就是乐曲的第一部分,没有故事,没有情节,但内容十分深刻,十分丰富。主题很沉重,而曲调却不乏优美清丽,十分动听。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足见阿炳功力之深厚。

    第二部分很短,指法比较单一,旋律线有点像波浪,一浪一浪地向前推动,有人认为“大浪淘沙”就在这里破题了,其实不然。我认为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内心的涌动,是力量积聚和决心形成的过程,是同恶势力作斗争的准备阶段。这才是从第一部分到第三部分的合理过渡。

    第三部分也不长,用了许多冲击力很强的双音,像是对恶势力的奋力抗击。后来音调升高了五度,斗争越来越激烈,最后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正当音乐达到最高潮的时候,曲调出乎意外地低沉下来,最后在低音弦的双音上结束。这首曲子如果是革命音乐家的作品,完全可以有一个辉煌胜利(哪怕是理想中的胜利)的结尾,而阿炳却不能。因为阿炳的斗争完全是自发的,孤立的,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的。对于自己的斗争应该取得什么结果很茫然。以至于胡琴被老鼠咬坏他竟会认为是上天给他的警示,发誓从此不再演奏,斗争的意志顿时消沉下来。所以乐曲的结尾突然下沉是符合逻辑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胡名家系列:华彦钧(阿炳)
道士华彦钧的“二泉映月”
寻访阿炳 一个真实的阿炳
阿炳传奇
吃喝嫖赌抽患梅毒致盲,音乐天才阿炳由富到穷卖艺糊口的跌宕人生
阿炳死后两天被发现 据说面孔上已被老鼠咬掉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