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温尼科特亲子养育观点漫谈
为什么要做这个分享?
先说说为什么做这个分享。我也是孩子爸爸,参加这个分享的很多都是关心亲子养育的爸爸妈妈或者准爸爸妈妈们,所以我们有很多的共同点。爸爸妈妈们可能有体验到,父母可能是世界上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了,从孩子的出生到逐渐长大,这个过程会对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要求我们去做从来没做过,没学过的事情。做一个够好的爸爸或者够好的妈妈都很不容易。我们同时也知道,要应对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又尤其重要,这是一个两难。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源头在哪里呢?怎样才能养育出一个真正的心理健康的孩子呢?从哪里开始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呢?关键点在哪里?这是我们今天想来讨论的问题。
这次我们来讨论温尼科特关于亲子养育的一些观点,看能不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可能很多朋友对温尼科特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但在西方他的思想有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他的一些观念已经变成了欧美国家普通大众的日常语言,譬如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够好的母亲”,“假我和真我”等,这些观念影响了几代人的育儿理念,能够让人们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幼儿养育产生不同的理解。做这个活动也是非常希望在中国也有更多人可以了解他的思想,这无论是对养育孩子还是对自我了解,都会有帮助。
这主要是一个针对普通大众的分享,所以在分享中,我将尽可能不用专业术语和概念,而是用普通人容易听懂的语言来介绍温尼科特。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用到一些看上去有点专业的词语,也请大家不用着急,接下来通常会给出容易理解的解释。另外,如果有不懂的地方,也欢迎提问,我们在后面半个小时的互动环节一起来讨论。
还想说明一点:这个微课不是关于教养孩子的具体方法的,每一个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时机和状态,并不能生搬硬套。很多时候关键不在方法,而在于我们自己的心态。同一个方法不同的人用起来,结果可能很不一样。这次我们主要讨论温尼科特提出的一些观点,一些基础性的,原则性的理念。好的理念就像一盏灯一样,照亮一些东西,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问题。这些观念能引起人的注意和思考。别人教给自己的方法,这些由外而内的方法通常很难真正起效,因为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养育孩子很多时候是即兴行为的,需要根据情况随机应变,而非固守着某个方法。只有我们从自己内在新的理解和领悟开始,这样才会带来真正的不同。
内容与形式
内容:这次将探讨温尼科特与婴幼儿养育相关的几个基础性的观点,这些观点都是我觉得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能够让我们对孩子的成长有了更多的理解。这些观点也不仅仅只适用于婴幼儿,对更大的孩子或者成人也适用的,同时对认识自我也有帮助。
形式:今天的活动分为分享与讨论两部分,前一个小时为主题分享,后半个小时为讨论时间。如果有在线听的朋友,欢迎提问和说说自己的感受,期望通过互动交流能促进大家对讨论内容的理解。
温尼科特是谁?
先说说温尼科特是谁,他是英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大师。在做精神分析师之前,他是一名儿科医生,有着丰富的儿科临床经验,接触了大量的母亲和婴儿。在儿科工作中,他发现很多孩子的问题,其实是母亲的问题,或者是说跟养育者相关的问题,而且婴幼儿期的养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非常重要。这给他后来的精神分析师工作带来了很多启发,他也因此特别关注母婴关系。他的很多观点,包括心理治疗的理念都可以从母婴关系中找到原型。
说到精神分析,大家都会想起弗洛伊德这个人,但对于精神分析到底是什么,目前的发展状态是什么可能并不是特别了解。精神分析还有后面发展起来的很多心理学流派,都包含着对人非常有价值的发现。但由于看上去比较专业化,还有人们对精神分析常常有一些误解,觉得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去了解。因为这些原因,很多人可能仅仅止于知道而已,可能只有很少的人从中受益。
温尼科特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就是把精神分析推广到普通大众。实际上,在他二十多岁学习了精神分析的时候,他就萌生了一个梦想。在他给姐姐的信中,他这样写道:"如果这里还有什么让人理解起来还不是非常简单,希望你一定告诉我,因为我正尝试着有朝一日能把这门学科(精神分析)介绍给英国人,使它变得路人皆知。"  用通俗的语言来推广精神分析,这是温尼科特想做的事情。相对于每一次专业演讲,温尼科特至少对社会工作者、儿童养护机构、教师、牧师等的集会作过十二次演讲。有人评论说温尼科特教育了一个世代的英国父母,帮助他们注意到孩子的情感需要。这是特别让人尊重的地方。
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做心理治疗,但了解更多的心理学知识,一定是对自己和对养育孩子有帮助。我们这个活动中,也期望做到这样,用普通人能听懂的语言来讲述他的观点,期望更多非心理学圈内的人从中有所收获。。
温尼科特的语言与态度
温尼科特的语言很有特点,有人说是精神分析中的诗歌。他的文章一般都很精炼,但读起来却又不尽的韵味。与他的作品的相遇,是一种丰富的体验。就像一首诗一样,值得反复品味,往往能激起自己的回响,体会到不同的意义。
一个人的语言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态度,温尼科特没有用一种权威的态度来说话,他像一个朋友和同行,跟我们一起探讨一些问题。他的话并不是告诉我们一个结论,而是引发一种思考和体验。所以,如果只是抱着听一个结论的方式来读温尼科特的话,只是一种知识性累积的话,并不是最有帮助的方式。他的观点引起我们自己的体验和反思,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地方。
从一个人的语言中,也反应出他的态度。温尼科特说了很多关于母婴关系的观点,然而最后他是这样说的:"我虽然是跟母亲说点体己话,但我绝不是要年轻的母亲一定得跟我学习如何照顾小孩。……我认为,做母亲最好是浑然天成,完全仰赖自己。这是我主要的见解。" 我觉得这段话中可以读出一些他的态度。作为一个研究母婴关系的专家,他说自己的主要见解并不是要教如何做母亲。他并不像一个所谓的专家权威,充满“自信”地告诉我们这么做父母的方法,而是说做母亲最后是仰赖自己。首先他说的是一个事实,我们没办法让别人手把手地教我们怎么做父母,就像我们没有办法通过别人告诉我们如何成为自己一样。这句话体现了他对母亲的信心和尊重:一个健康的母亲自然就能养育出一个健康的孩子。这种信心非常重要。咨询师需要对来访者有信心,这种信心可以帮助来访者建立对自己的信心。同样,母亲也需要对孩子抱有信心,这样孩子也会慢慢对自己具有了信心。
好,我们介绍了他的语言特点和他的态度,那温尼科特的语言究竟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就来欣赏一下。
“症状是情感的表达”(A child’s physical symptoms are in relation to his emotional life.)
“症状是情感的表达”,这是温尼科特针对儿童说的一句话。我觉得这是温尼科特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虽然他是针对孩子说的,但我觉得这句话也适用于成年人。“症状是情感的表达”,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听了这句话,你的理解是什么?
先说什么是症状?症状是儿童表现出来的一些有些异常的行为,譬如尿床,肌肉抽动,饮食障碍,坐立不安,口吃。这里只是一些例子,症状可以有非常多的表现。对着这些症状,通常我们会怎么做呢?我们很容易把它们看作生理层面的问题,做一下身体上的检查,然后做相应的治疗。这是正常的应对方式,但如果只是这样,就可能只看到了表面,而忽视了真正的问题。
症状不仅仅是症状,症状是有意义的。孩子是在通过这些症状来表达一些他们无法说出来的情绪冲突。也可以说是孩子对情感冲突诉诸身体的一种解决方式,当然这不是一个很效的解决方式。
症状有时候是一种不能言说的困难,情绪之苦。是一种无声的表达。什么样的情绪冲突呢?是那些对他们来说比较可怕的情绪,譬如无法表达的愤怒、恐惧、悲伤、忧虑等,这些情绪的强烈程度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因此他们无法去面对并且用语言表达出来,转而用一种无意识的,身体的形式表达了出来。所以症状只是表面的问题,而是症状下面的情感和需要才是问题的根源。如果这些情感和需要能够得到理解,症状的目的就达到了,从而症状就消失了,孩子和父母都得到了成长。只有当这些症状不能形成有效的交流,不能保证儿童的成长,并且变得刻板和习惯化时,症状才成为了疾病的一部分。
温尼科特举了一个案例:一个聪明的十二岁女孩,最近开始在学校里变得紧张不安,并且开始夜间遗尿。这些都是症状。那为什么会突然有了这些症状呢?这些症状在表达什么呢?
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孩子的父母就带孩子去看温尼科特。这里可以看出一个差别,就是欧美国家的父母非常关注心理层面的问题,遇到问题时会想到去找心理医生看看,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意识。而国内能有这种意识的父母很少,常常会认为做心理咨询是见不得人的事情,除非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迫不得已才会去寻求心理上的帮助。这样的话往往错过了解决问题的良机。
温尼科特在咨询中了解女孩生活中最近发生的事情,后来发现原来是最近这个女孩的一位堂兄意外去世了,而且她对这位堂兄有很深的情感。堂兄的意外去世让这个女孩感受一种巨大的悲伤,她从来没有体验过这样可怕的悲伤,因此这种情感被隐藏起来了,并且以身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她自己的父母亲人,都没有意识到她是被一种巨大的悲伤抓住了。温尼科特在跟她交流时,出其不意的对她说:“你非常喜欢他,对吗?”。在这个时候,她终于失去了控制,放声大哭。之后,她回到学校,恢复了正常。
这个女孩在回避和压抑让她无法承受的悲伤,正是因为这种回避和压抑,这种情绪上的巨大冲突,造成了身体上的症状——紧张、甚至晚上遗尿。如果我们只看到身体上的症状,努力去解决这个层面的问题,其实就错过了真正的问题。表面症状可以通过某些方式缓解,但如果真正的问题没有解决的话,它总是会以其它形式表现出来,而且也会对女孩的情感发展造成障碍。温尼科特敏感地意识到这里的关联,并且捅破了这层窗户纸,让女孩的情感得到了理解和表达,她的症状也就自然消除了。
这是一个比较直接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直观的理解这个概念。然而,生活中的问题有时比这要更复杂一些,因为有时候造成孩子困难的,恰好就是父母自己。譬如一个情感隔离的强势妈妈,无法忍受和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反而在孩子表现得脆弱的时候总是厉声斥责。孩子长期处于这种压力之下,就可能会出现一些身体症状,比如说比较常见的抽动症或者说话结巴等等。
在这种情形下,孩子的表达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妈妈既是他必须依赖的人,也是那个造成困难的人。孩子就会处在两难的困境之中。长期处于这种两难困境可能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当孩子有了一些症状的时候,往往需要父母特别注意,并且对深层的原因有所觉知和反思才行。
“症状是情感的表达”,这给了我们一个新的看待孩子的角度。这个角度可能能带来完全不同的应对方法,可能是更根本的解决方法。症状一开始其实并不是问题,而是一种表达,一个深层问题的信号。如果这个表达得不到关注和理解,不能引起一些有益的变化,症状就可能转换为真正的病症。所以,当孩子表现出某些“症状”时,除了关注症状本身外,很重要的是去倾听,他们可能是在用这种方式非常困难地向你表达着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他们在表达什么呢?
好,刚才我们讨论的观点是:“症状是情感的表达”,这个观点带给你的是什么?
“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儿”(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baby.)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温尼科特的这个观点——“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这是温尼科特的标志性语言,也是他理论的出发点。
“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这可能是一句你从来没有听过的,有点让你感到诧异的话。这里想说说温尼科特的语言,温尼科特的语言很有特点,他说出的话可能你从来没有听别人说过,这些话常常让人感到有点意外,好像被出其不意的被敲打了一下一样。不过被敲了一下之后,一个有点陌生又有点熟悉的世界就显现出来。简单的语言背后其实蕴含着很丰富的意义,让人回味无穷。他的语言并不仅仅是告诉了你一些东西,而是可以带给我们一种体验,引起新的思考。
“症状是情感的表达”,“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只有好的客体才值得攻击”这都是温尼科特很有代表性的语言,这样简短而有冲击性的语言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人很容易记住,非常有助于我们想起和谈论,也因此更可能影响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之中的行为。这也是我们做这个专题采用的方式,每个节目的题目,都是温尼科特的一个代表性的表达。如果你记不住什么具体这里说到的内容,记住这个名字就好。说不定某些时候,它就能让你带来一些变化。这就是一个观念起的作用。
这次要说的是“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儿”。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婴儿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看到一个婴儿时,一定也就同时看到了照顾婴儿的人。不可能有独立存在的婴儿,婴儿身上,总是深深映着照料者的痕迹。
这并不是一个夸张的说法,而是一个事实。婴儿如果离开了他的养育者,他就无法存活。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一种关系对婴儿的影响。为了生存下去,婴幼儿必须适应他的养育者,无论养育者多么糟糕。温尼科特特别强调关系对人的重要性,关系塑造了人。
这个观点不仅仅适用于婴儿,也适用于儿童或者少年,可以它改为“从来没有孩子这回事”。甚至也适用于成人,从来没有“你”这回事。人总是存在于关系之中,关系塑造了人。在一个人身上,总能看到他的历史,他的养育者,他的家庭。一个健康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够好的养育者;而一个问题孩子背后,很可能是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
“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儿”,这个观点对某些父母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提醒。有些家长在当孩子有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有一些“毛病”的时候,总是指责孩子。在他们眼里,孩子的这些毛病简直麻烦透了,糟糕透了。他们眼睛只盯着孩子,只想着怎么去修理孩子,然而却丝毫不会想到孩子身上的问题可能跟自己有关。对这样的家长,温尼科特的这句话是当头棒喝。“嘿,从来就没有孩子这回事!”他其实是在说:看看我们自己吧!孩子的问题并不只是孩子的问题,它往往指向着更为根本的问题——养育者自身的问题,养育者与孩子之间关系的问题。这些根本问题解决了,孩子的问题就自然解决了。一味指责孩子,是一种自身缺乏能力的表现,同时是一种逃避,因为它比面对自己的问题容易多了。
然而,换个角度来说,养育孩子其实是父母的另一次成长的机会,孩子会把父母和家庭的问题暴露出来,促使我们成长。孩子不断在成长和变化,他们也在召唤着更好的父母。问题是对于孩子的召唤,你听到了吗?你的回应是什么?同孩子一起成长,尽管需要常常突破你的舒适圈,但从长远来说,对父母和孩子都是双赢的事情。
“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情”,这是一个听起来有点惊世骇俗的观点,但如果它让我们记住并且印象深刻,能让我们在归咎于孩子的时候,更多地反身审视一下自己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那这就是一句很有价值的话了。
“假我与真我”(False Self and True Self)
假我和真我:虚假自我,真实自我,有时也被翻译成虚假自体和真实自体。这又是温尼科特提出的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跟亲子养育有关,也与我们自己相关,等讨论假我是什么后,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多多少少就有一些假我。我们先来讲讲它的含义,然后再来看看亲子养育与这个概念的关系。
什么是假我或者虚假自体呢?温尼科特用演员来做了一个类比。他说:“提到演员,有一些是既能作他们自己也能演戏的,但也有一些人只会演戏。当他们没有进入一个角色时,当他们没有得到欣赏和掌声时,他们就处于完全迷失的状态。欣赏和掌声对他们来说就是认可他们的存在。”  这两种演员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是选择演戏作为存在方式的一部分,而后者除了演戏不能作任何事情,演戏是他们的全部,离开了演戏就迷失自己了,也不知道如何生活了。
听了这段话之后,可以想想,我们自己是哪一种演员呢?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很多好孩子、好学生容易导致虚假自我,这些孩子从小因为乖巧听话、成绩或者表现好受到表扬,因而这些“好”的行为不断被强化,慢慢就认同了这个好学生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真实自我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适应性的好学生角色不断被强化。这样的孩子到了大学或者社会上,成绩变得不那么重要的时候,会感到很大的落差,很容易迷失自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失去了意义感,他们可能会很沮丧、一落千丈、或者非常叛逆,也可能产生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
举个例子,有一个三十岁出头的来访者,他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原因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焦虑感,有种不能进人生活的模糊痛苦的感受,也难以与他人一同活动和建立深入的关系。后来他意识到这种感觉一直都有。这个来访者从小就是家里的好孩子,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学校的好学生,得到很多表扬,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总是很缺乏自信。外界的表扬肯定让他形成了一个虚假自我,而且这个虚假自我被不断强化,虽然表面上得到了很多肯定,但他内心知道那其实并不是自己,所以没有形成真正的自信。也因为他总生活在这个角色中,所以他也很难跟别人建立很深的关系,也难以感到真正的快乐。
所以,有时候听到家长说要孩子听话、乖,我就比较警觉,这些平常经常说的话,可能会有一些负面作用。孩子会形成一种观点,认为只有他听话了,才能得到父母的爱。这是有条件的爱,这种有条件的爱其实一种交换,会导致孩子顺从。其代价就是孩子的真实自我并没有被看到,也难以得到健康的发展。
还有一种情况也容易导致虚假自我的产生,就是孩子被迫过早、同时过多地关注外界环境。譬如说有的家庭里,父母关系不好,常年争吵,孩子被迫成为了父母的调解人。父母不能关注到孩子的情感、内在需要和愿望,小小年纪的孩子却反而需要从情感上来照顾父母,成为小大人。这也会导致虚假自我的产生。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很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以及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困难。
回到温尼科特关于演员的隐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演员,某些时候必须在生活的舞台上扮演着某种角色。可能是父母、或者子女,好学生,或者社会上或者公司里的某个职位等等。这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对于某些人来说,他们习惯于只是作为某些角色而存在,作为某些角色而与人发生联系,除此之外没有了自己。就像第二种演员那样:“除了演戏之外不能作任何事情”那样,这才是问题。
这种只能作为角色存在而缺乏真实自我的状态,用温尼科特的话说,是一种虚假自体障碍。这种障碍问题大吗?严重吗?有人会问。我们来看看。
温尼科特是在做临床治疗时提出虚假自体这个概念的。在做临床治疗的时候,他观察到很多病人,他们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很明显的病理症状或者性格异常,也没有严重的抑郁或者焦虑,他们是怎样的呢?用温尼科特的话说,他们是行动或者功能上像个正常人,但是却感觉不到自己像个人的人。温尼科特用“虚假自体障碍”来表述这一心理病症的特征。他也因此得到一个结论说,不能想当然地假定活着的体验,有那么一些人,经历过严重的早期养育环境的失败,以至于他们觉得自己还没有开始存在。“不能想当然地假定活着地体验”——这句话让人心头一震,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一个人活着,并不意味着他就有活着的体验。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温尼科特把人的存在分成了两个层面:生理上的存在和心理上的存在。生理层面的诞生和存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心理上却并不一定与此同步。举个例来说,一个人可能已经三十多岁了,但心理上的真实自我可能还没有真正诞生。就像上面所说,不能假定活着的体验,他们可能还从来没有作为自己而存在的体验,他们的生活缺乏原创性,缺乏真实的体验。
这个区分很重要,它可以引起我们对心理上的诞生与成长的注意,对这方面,我们往往有点想当然,认为人长大了,心也自然长大了。但其实并非如此,心理上的成长是非常重要而又常常被忽略的问题。就像身体上的成长需要一些条件、譬如说饮食和锻炼等,心理上的诞生和健康成长也需要一些条件,这些条件是什么,我们待会来讨论。
回到虚假自体障碍这个概念上,虚假自体障碍并没有明显的外在症状,因此不容易被觉察。然而正因为其不明显,反而可能比某些明显的问题更可怕一些。症状严重的问题,因其无法忽视,可能还能得到适时的调整。而这种表面上一切都还过得去的虚假自体障碍,可能就更难得到改善。
虚假自我说了很多,与之相对的,就是真我(真实自我),这是一种健康的自我,它有几个特点:
原发性:人作为自己而存在,不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或者反应,而是出自自己的意图和动作;
创造性:正因为它是原发的,它往往是具有创造性的,新鲜的;
真实感:与虚假自我相对,真我体验到的是一种真实感;
当然两者并不是完全互斥,真实自体可以有选择的运用虚假自体。就像那种既可以做自己,也可以演其他角色的演员一样。我们可以做一个好学生,但并不只是一个好学生。只做一个好学生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这样的生活虽然表面上过得去,但让这个人自己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一种失去了对生活的真切而丰富的体验,活着却又没真正感觉到活着,这是很可悲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因为更多变化和更不确定,更容易滋生这样的现象,所以更需要加以重视。
温尼科特提出的这个概念,对我们是一个提醒,让我们注意到这种现象,虚假自体障碍,也许在我们自己身上就有。好,讨论了虚假自体障碍的概念。接着来讨论虚假自体障碍形成的原因。
“够好的母亲”(Good Enough Mother)
前面说到的这种虚假自体障碍挺可怕的,那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温尼科特认为这跟婴幼儿的养育很有关系。温尼科特认为“环境缺陷导致虚假自体障碍”。这个环境指的是孩子的主要养育者,对于婴儿来说就是他的妈妈。虚假自体障碍的源头,在生命初期,也就是婴儿期的那几个月就已经开始了。这个源头可能比我们所以为的还要早,而且要早很多。为什么特别强调妈妈呢?因为是妈妈孕育并且生下孩子,用自己的乳汁哺乳孩子,这是由自然的生理过程决定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尤其是在婴儿刚出生的那段时间,妈妈是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人。婴儿与妈妈之间的关系是孩子的第一个关系。这个第一关系,对孩子的一生(尤其是他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成年人身上的虚假自体障碍,其最早的起源就跟这个关系有关。温尼科特发现母婴之间的某种的互动模式,将会导致成年之后的虚假自体障碍。 这不是一个理论,而是实际观察的结果。所以,他的这个发现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原来婴儿期居然对人的一生有这么大的影响,这可能是你从来没有想到过的 。不知道你听了这个观点的感受是什么,我感到非常震惊。
对于婴儿期,我们常见的观念是觉得孩子无知无觉,给喂饱穿暖了就行,不会特别在意跟孩子之间的互动。我们往往认为,这么小的孩子啥都不知道,等孩子长大了,会说话了,再来重视孩子的培养。这看来是一个很糟糕的观点。因为温尼科特发现最初的几个月里养育者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延续一生的人格结构。如果这几个月有良好的互动,则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而如果这几个月的互动很糟糕,就很有可能导致成年后的问题。
所以婴儿初期的几个月,绝非懵懂无知,在这个阶段,婴儿在逐渐形成他/她对这个世界的第一印象,这个世界感觉起来是怎样的,是可靠的,还是不可靠的,是舒适的,还是不舒适的,是可以信任的,还是不能被信任的,同时,基于这些印象,他也在学习着如何与这样一个世界打交道。其实无论如何,无论有意无意,我们都已经在教婴儿他一些对他一生都有重要影响的东西。关键在于,我们教给他的是什么。这种教和学,并不是发生在语言层面,而是在一个更深的,更微妙的地方。这个学习可能不是发生在头脑中,而是在身体上和心灵之中。而且他学到的东西,将存在于他深层的记忆之中。用心理学家的话说,这种记忆,将不会被想起,也不会被忘记,这种记忆对他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
接着来说,温尼科特认为婴儿有一个潜在的自体,就像一个植物的种子一样,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真实自体会得以发展出来。而如果环境不是很好,那么就可能产生出虚假自体。那什么样的互动会导致虚假自体的产生,而什么样的互动才有助于真实自体的发展呢?主要是看对小婴儿的需要,养育者的反应是什么。可以用两个极端来比较,一边是“够好的母亲”,一边是“不够好的母亲”。
先说够好的母亲,当幼小的孩子表现出一些自发的需要、动作和意图时,“够好的母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孩子的这些需要,并且一定程度上满足它。注意,自发两个字特别重要,就是婴儿主动发起的一些动作和意图,对这些意图的回应肯定了婴儿的真实自我。 够好的母亲会本能地、反复地这样做,成千上万次地这样做。通过母亲不断地对孩子的需要和意图的看见、适当地回应和满足,婴儿弱小的自我得到了力量,一个真实自体开始具有生命。用简单的话来说,够好的母亲就是能够真正看到孩子,并且回应孩子的母亲。
够好的母亲有几个特点:
1.在这个关系中,婴儿是主动者,母亲是被动者。先是婴儿有需要(包括身体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了,然后是母亲敏感地意识到这些需求,并且去满足他。婴儿是那个抛球的人,妈妈需要能接住这个球。即使孩子一开始抛得并不是特别好,也需要母亲能够敏捷地接到它,这样孩子就得到了肯定,慢慢地他/她就可以越抛越好;
2.够好的母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孩子的成长而变化调整。温尼科特说,母亲需要做到这样,就是婴儿需要母亲的时候,她一定在,而同样重要的是,当儿童不需要她的时候,她就后退。注意这里前面说的是婴儿,后面说的是儿童。在婴儿期,孩子刚出生的前面几个月,从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孩子都非常弱小,母亲需要对孩子的需要高度敏感才行。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自身的能力越来越强,他不再那么需要母亲了,母亲对孩子的这个需要也需要非常敏感,这时候母亲就要适时的后退。
3.还有一点需要强调一下,“够好的母亲”,这个够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概念常常会让人有一种误解,就是要做完美的母亲。温尼科特也特别提到了这一点,他是这样说的:“我经常被认为在讨论母亲,好像她们应该是完美无缺的。事实上,我总是谈论‘够好的母亲’和‘不够好的母亲’,因为我们谈论的是真实的母亲,她能做到的最好的程度就是够好。” 所以够好的母亲,并不是要100%捕捉到孩子的需要,并且完全满足孩子的母亲,那也不是一个正常的母亲。温尼科特所说的母亲,大概是一个可以打70分左右的母亲。够好就行,过犹不及。适度的挫折,对孩子是有益的。
与够好的母亲相反,不够好的母亲则是不断错过婴儿自发的表达,对孩子的表情没有回应。相反,这个妈妈给出自己的表情,让婴儿顺从。婴儿的这种顺从,就是虚假自体最早阶段的迹象。婴儿不得不顺从母亲的表情,这将导致婴儿与他自己的真实自体产生隔离(而真实自体,是自发的、赋予生命以意义的自体核心),虚假自体被迫产生出来,它顺从地按照环境的需要来动作。并且,这时候婴儿与环境建立的关系是一种虚假的关系,这种关系对他来说,并不是自发的,而是一种对环境的顺从。简单的说,虚假自体的出现是因为母亲无力理解婴儿的需要。也就是说,母亲其实并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有意图的人,并没有真正看到孩子,她按照她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而不是跟孩子进行互动。温尼科特认为这是虚假自体障碍形成的、起源上的原因。
有三种母亲都是不够好的母亲:
第一种:不够好的母亲因为太抑郁或过于专注其他事情,不能敏感而及时的意识到婴儿的需要,当然也不能给予恰当的回应。这是一种是忽视婴儿需要的母亲,当婴儿需要她的时候她经常不在;
第二种:不够好的母亲是虽然能够做到在婴儿需要她的时候,她能够在,但却不能在孩子不需要她的时候适时的后退,这也会给孩子造成难以健康的分离与独立的问题。
第三种:也是温尼科特觉得特别不好的,是特别着急的母亲。特别着急的母亲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会产生最坏的影响,因为环境的不稳定和不规律的特性将危害自体感的核心。外界环境不稳定,孩子就常常处于动荡和不确定之中,必须不断的注意外界的情况,因而他的内在真实自我很难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像鸡蛋孵化的时候,如果老是被动来动去,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小鸡是没法孵化出来的。小孩子的心理发展也需要这样的一个适宜的、稳定的环境。
温尼科特最具深远影响、最具创造性的洞见在于,他首先将成年病人的假我障碍与他观察到生命最初阶段的母婴互动中的细微差别之间建立了联系。影响力最大的似乎并不是粗暴虐待或严重剥夺,而是母亲对幼儿的应答敏感性的品质,即她对幼儿需求的“处理”,这样成千上万次的母婴互动的重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心理发展。关键的不是喂养本身,而是是否伴随着对孩子的爱;不是身体需要的满足,而是母亲对幼儿体验中的“个人”特征所做的反应。母亲是否能把幼儿看作一个真正的、有意图的人,并给予及时而恰当的回应,这至关重要。
关于够好的母亲,已经说了很多了,你发现没有,到目前为止说的都是母亲,那父亲在哪里呢?有没有够好的父亲一说?温尼科特在他的著作中非常关注母亲,是因为自然情况下,母婴关系是孩子的第一关系。他在著作中也有说到,虽然他说的多是母亲,但其实很多观点对于孩子的父亲或者其他的重要养育者也具有同样的意义。他说的母亲,是一个养育角色的象征,而非仅仅指生理意义上的母亲。
温尼科特也说到了如果母亲要成为一个足够好的母亲,父亲的支持特别重要,如果没有父亲给母子创造的环境,母亲要完成她的任务就非常困难。他也提到母亲对父亲的爱的重要性。如果妻子对丈夫没有爱,那也势必影响到母亲的状态,她将难以成为一个足够好的母亲。
我们回到最开始提出的问题上,养育心理健康的孩子,最事半功倍的方法是什么呢?温尼科特说: " 母亲虽然生出了孩子,但如果错过了最早期阶段的船,就要面对弥补她所错过的任务。她们要花很长一段时间密切关注适应成长中儿童的需要,即使这样,还不能肯定她们能成功地弥补早期的扭曲。她们这样做是为儿童做治疗,而不是在做母亲。母亲(或社会)做的这项工作证明是非常有压力的,因为它不是自然发生的。 " 所以,在婴幼儿期,如果能做一个够好的母亲,这是养育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最为事半功倍的方法。当然,做一个的够好母亲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这是最省力的方法。
我们说到了很多婴幼儿期的养育对孩子心理的重要影响,还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婴儿期非常重要,但并不是说婴儿期就决定了一切,如果这个阶段做得不是够好,我们总可以在后期加以弥补。人总是具有改变的能力的,儿童也好,青少年也好,包括成年人,通过良好的关系、还有觉察和学习,总是可以变得更好。事实上,温尼科特把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类比为母婴关系。只要有一个够好的关系,那么人们在幼年期由于养育环境的问题导致的一些心理发展问题,就可以在这个关系得到修复。好,关于够好的母亲,我们就先简单说到这里。
结语
今天我们讨论了几个温尼科特的观点:“症状是情感的表达”、“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儿”、“虚假自我和真实自我”和“够好的母亲”。这些都是温尼科特提出的非常基础性,也很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我觉得这些概念对理解更大的孩子甚至成人都是有帮助的。如果大家记不住具体内容,记住这几个题目就好。可能在某些时候,这些观念会冒出来,让我们对孩子,对他人,对自己产生一些不同的理解。温尼科特还有很多很有价值的观念,这次是一个抛砖引玉,期望通过对这些观点的讨论,能让大家对温尼科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以后我会来继续介绍他的观点。如果大家对温尼科特感兴趣的话,可以买他的书来读一读,定会很有收获。好,分享部分的内容就说完了,谢谢大家!收听更多心理干货,微信扫一扫,关注快乐心理直播间:http://m.qlchat.com/live/240000097029503.htm
https://www.jianshu.com/p/3ea551a8489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温尼科特:“只有完美的客体才值得破坏”
优秀的父母滋养孩子,无能的父母压榨孩子
你有假性自体吗?
温尼科特;母婴关系
成为一个妈妈的好孩子需要付出的代价 | 优秀人士抑郁高发之谜
儿童心理发展:出生第一年(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