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碎片化阅读,她10年看完3000本书

文 | 林叨叨

【 一 】上周末,一位“书虫”朋友约我一起逛省图书馆,她说要教我怎么找书。  

因为不久前一次聊天,我抱怨说在图书馆借不到喜欢的书,办了6年多的借书证累计借不到百本书,所以要看书一般都是去当当、京东上买。  

她惊讶地说:“不会吧?我几乎不买书,我都是在省图借书,你看,我十年总借阅量3000多本。” 

哇!10年3000本?那就是一年看300本,几乎是一天一本的节奏啊?惊呆的我马上抛出疑问:“不是限定一次借五本,你每周都去图书馆吗?怎么能借那么多书看啊?”  “没,我一个月也就去一次。因为我用家人的身份证办了5张借书证,一次去借二十几本,然后通过两次续借机会一共可以借阅一个多月。”  

“你怎么能看这么多书啊?我看书算快的,一周也才能看一两本啊!”  “因为你没有找到好看的书,真正想看好看的书,你怎么都有时间看,比如我会在每天上班等待电脑开机,在等公交车,在超市排队买单,在烧水等待水开等各种时间抓紧看几页,一天下来,一本书就轻松看完了。”  

面对这神一般的存在,我顿时觉得自己再无脸面号称爱看书之人。  到了省图,她带我直奔二楼第二外借室,然后开始在一排排书架上按顺序浏览起来。我亦步亦趋地跟着她,倒要看看她如何能找到好书?  

“这些书我大都看过了,所以我每次都会先看看新书架,看有什么新书上架。”她不忘此行目的,开始了现场教学。  在新书架上搜寻一圈后,并没有什么收获。她马上又带我走到最后几排书架,她解释说,这后面人来得少,很多好书没有被人借走。  

她背着一个大大挎包,一个手指轻轻点着书架上的书,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又从右到左,一本本浏览。蹲下,站起,垫脚,然后把已经装了好几本书的包包扔地上,脱了鞋子踩上去够高处的书。

就这样,一本本好书,就像大浪淘沙一般被她一本一本找到。

这个下午她一共为我推荐了十几位作家。她说张小娴的小说不错,亦舒的小说不错评论不行,李碧华、毕飞宇、严歌苓、连谏、庄雅婷、白先勇的小说非常非常值得读,丁丁张的评论够味,戴军的书有趣,洪晃见过世面评论诙谐有深度,坏蓝眼睛的小说也值得一读,赵赵的小说和评论都很好。  我才知道原来除了我熟悉贾平凹,迟子建,萧红,张爱玲,三毛,路遥,苏童,毕淑敏等名作家,还有这么多作家、作者的书很好看。

忽然觉得自己好浅薄,仿佛号称旅游爱好者,只去过八达岭,九寨沟、香格里拉、凤凰古城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景点,却不知大理洱海、南浔额济纳、楼兰古城、沪沽湖、玉龙雪山等世外桃源。  

那天,我用两张借书证一共借了十本她帮我精心挑选的书。

回家的公交车上我就迫不及待地看起赵赵的《丫头儿》,当天晚上就全部看完;

第二天又陪孩子去游乐园,做饭的空档等各种时间把坏蓝眼睛近300页的小说《月子》看完了;

第三天上班开车等红绿灯的时间,电脑开机的时间,午休的时间,还有下班后各种时间把连谏43万字的小说《你是我最疼爱的人》看了一大半……

正如她所说的,遇到好书你会欲罢不能,用各种闲暇零碎时间去看。  实践后,我不再怀疑她如何做到一天一本,十年看完3000本书了。  

有人会说,一天空闲的时间都在看书,累不累啊?不成了书呆子?但是,她一点都不呆,她是某新闻网站主编,业余看书码字,出过好几本书,是多家杂志的固定供稿作者,同时她还是一个五岁孩子的妈妈,带孩子上培训班、亲子阅读,周末亲近大自然,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二】

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

每年的那一天,“中国国民年人均阅读图书4.5本,而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的国民阅读率调查数据又将被各大媒体纷纷援引,来论证这国人是多么不爱阅读,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多么可怕,呼吁全民阅读,然后各公家事业单位、学校团体等搞几场热热闹闹的“全民阅读”活动。  

然后,朋友圈会有各种晒“书”照,有人晒刚在网上买的一堆书,有人晒书中一段很有感悟的文字,有人晒出一杯咖啡一本书的美照……就这么一天,身边的人似乎都变成了爱书,爱阅读之人。  热热闹闹的一天,就像所有在朋友圈过的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一样,表面都是一派温馨、感人的华丽丽。然而,你父母要的尽孝,你师长朋友要的感恩,并非一年一次的“网上盛宴”。你父母更需要的是你平时能早点回家陪陪父母唠嗑,耐心地听他们看似烦人的家长理短甚至逼婚的唠叨;你的师长朋友要的是平时多一点的电话、微信联系和问候。  

阅读亦然。

【三】 

常有人探讨我国的阅读率为何如此低?不少专家站出来分析说,因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很多人还挣扎在贫困线下,为温饱生计而发愁,并没有时间闲情去看书?  

我读书少,砖家你不要骗我!  不看书真的是因为没钱没时间吗?身处都市的我们,看看我们周围衣食无忧、温饱思淫欲的同事朋友一年又看过几本书?地铁、公交、咖啡厅里多的是刷朋友圈的低头族,却鲜少见到埋头看书读报的人。  

我个人揣摩,说到底是因为读书这事在我们这个民族被看得太过正式,用现在的网络用语就是太过矫情。古语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把读书这是端得太高,普通人触及不到。小时候我逃避做家务的一个非常好的借口就是“我要看书”,然后拿一本书把自己关在卧室里,这个时候爸妈就欣喜又惶恐地催促:“看书要紧,别耽误了,不用你帮忙了。”  然而,在很多文化发达的国家,阅读只是一件和嚼口香糖一样的平常之事。  

据说在日本,无论是在汽车站、火车站,多数人都手捧一本书,仿佛置于无人之境;

在莫斯科,一些在商店甚至菜市场排队买东西的人,会如同变魔术一般,突然而自然地从装食品的袋子里掏出本书来,一边排队,一边阅读;

在法国,传统书店密度极高,而阅读者在咖啡厅、酒吧等处随时可见;

在英国的公众场所,你根本听不到人们的高声喧哗,乘坐地铁公交的人们上车后找个座位,都随身拿出书或者报纸在安静的阅读,没人号召,更没人强求,读书只是一种习惯而已。  反观我们的地铁、公交上,不是人声鼎沸地打电话、聊天,就是一群抱着手机的低头族,或在玩开心消消乐,或看热播肥皂剧,更多的是刷微博、刷朋友圈、发微信短信。  我曾暗自揣测:国人插队、闯红灯几乎成一种特色现象,是否与不阅读也有直接关系?否则人人看着书排着队,必定是气定神闲的,又怎会急攘攘地争那一分半秒?  阅读,真不是多么了不起的事,也不是非要抽出一整段时间,端坐在书桌前,还有红袖添香才能去做的神圣之事。  

从今天起,试着放下手机,在每次忍不住刷朋友圈的瞬间换成浏览几页书,也许不知不觉你会发现,原来有那么多碎片化的时间,原来我能看那么多书!

10年3000本做不到,1000本并不难,不信你试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浙江】牟奕臻《第一次借书》指导老师:吴佳洪
有一种生活叫读书
17K小说如何导进本地书
已坚持1000多天,从0到100本书,我用21天养成了阅读习惯。
“大新这地方你去过吗?外观简陋内部却很优雅……”
碎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