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视角 | 透过上海产业园区的演变看园区规划内涵

产业园区的概念是伴随着19世纪末发达国家的工业管理手段和城市规划水平提升而诞生的,通常指那些由大量相互联系、彼此竞争但又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企业集聚而成的特定区域。如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的曼彻斯特工业区。

中国产业园区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发展密切相关。1979年,深圳特区南头半岛的蛇口工业区是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园区。1988年国家批准建立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上海产业园区开始逐步兴起。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能级迭代,相应产业园区的规划理念也在不断突破更新。



上海产业园区规划发展脉络

上世纪90年代:二产优先、迅速扩张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工业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期,工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十年间,工业年平均增速为14.2%,“九五”时期,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6%以上,大幅领先全国平均水平。这一阶段上海的主导产业呈现二产“重型化”的特征,钢铁、汽车、电子通信设备制造、大型机电设备制造、石油化工、家用电器制造是上海的六大支柱产业。伴随着浦东大开发的启动,以及相对宽松的土地政策,上海产业园区获得迅速扩张的机会。

快速扩张阶段的园区规划粗放,导致了土地使用低效,产业导入混杂,且整体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受限于早期粗放的开发,浦东南汇工业园区中的109家企业占据了园区42%(约31公顷)的土地,但大部分企业附加值较低,导致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待建土地零散。项目整体改造面临阻力。

图1: 南汇工业园区产业类别及制造业类别

来源:世联评估《上海南汇工业园区产业规划报告》

上世纪90年代末-2005年:郊区化、以产兴城

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上海为突出全球服务功能、发展金融服务业,中心城区制造业开始疏散,产业园区的郊区化开始显现。2001年《上海市总体规划(1999-2020)》获批,“一城九镇”建设起步。2003年,上海嘉定、青浦、松江三区内67平方公里的园区用地增加至173平方公里,即“173”计划。目的是希望以产业郊区化推动郊区城镇化进程。

这一时期的产业园区也体现了集中化的特征。此阶段,上海开始推进郊区发展的“三个集中”政策,即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希望通过规模化、集中化提升产业效益。上海郊区大规模园区的落成,造成工业用地布局集中。园区配套的稀缺成为该阶段的主要特征。

嘉定工业园区南区成立于1992年,用地规模24.8平方公里。2003年重新拓展的北区,规划地域面积达110平方公里,核心开发面积为32.4平方公里。早期园区规模较大,配套稀缺问题突出,嘉定新城的建设缓解了部分园区生活服务不足的问题。

图2 :《上海市总体规划(1999-2020)》及上海104产业区块分布图,来源:网络

2006年-2017年:转型升级、二次开发

2006年,上海以承办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开始转变第二产业的发展。2010年,上海市结合产业区块梳理和“两规合一”工作,在41个国家公告开发区的基础上,确定了104个产业区块,其中涵盖了工业基地、产业基地及城镇工业地块。2015年上海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与生态底线,在全市土地规模限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产业园区开始了转型。

为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价值,形成企业相互关联、互动共享的状态,园区主动腾退低端或与主导产业不符的企业,着重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同时,上海提出城市更新、二次开发的发展理念,通过存量空间的腾挪再利用,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空间载体,提升服务配套。

金桥产业园区自2015年先后进行了由度办公系列改造及Office park办公区改造,以此盘活存量物业,提升土地利用价值。同时,对存量土地进行更新,在既有规划基础上植入小型文化、体育设施、小型公共绿地,以提升园区整体生活体验。

图3:金桥由度工坊,来源:网络

图4:金桥office park,来源:网络

未来:智能创新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提出了“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的城市愿景。创新首次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定位。产业园区是智能化、创新化的时代承载创新资源的重要载体,在空间资源为核心的条件下,产业园区规划如何进行差异化的、灵活的、多元的资源配置是当前关注的焦点。

规划理念演变趋势与价值提炼

规划价值核心:满足“人”的需求,多元价值协同

在快速扩张和郊区化阶段,产业园区规划的价值核心是满足产业的需求,具体表现为:土地构成单一、工业用地占比过高、功能分区明确、道路以及空间尺度完全以机动车出行为服务对象……这样的核心价值导致了重产业、轻配套的局面,对产园规划的局限性也影响至今。单一的以企业为核心的价值导向,不利于推进郊区的城市化,且容易产生集中的潮汐交通,降低城市的运营效率。

此后,产城融合的概念被广泛提出,从目的上看是一定区域范围内产业与城市功能相辅相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或状态。其本质是以人为核心,实现多元要素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价值驱动下,规划更关注人群工作体验的舒适度、生活服务的便捷度。规划通过存量物业、公共空间的改造更新以及精细化空间设计提升公共空间品质,融合微观功能与区域功能,促进公共交通多维度衔接。

创新城市、创新空间的核心要素是“创新人群”。创新空间应该满足创新人群的需求。创新人群具有年轻化、愿意交流、愿意分享、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等特征,需要活力、开放、多元的空间氛围。纽约硅港和斯坦福的University Avenue都是在微观尺度上提供人群交往空间的典范,起到了对人才集聚和吸引的良好作用。

规划整体定位:模糊“园区”边界,营造“城区”氛围

上世纪90年代期间,上海的工业制造业迅速发展,园区主要作用是为加工、制造提供的集聚发展的空间。此时的园区工业属性十分突出,规划中也将其定位为“工业园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产业内容多元化,园区逐步由加工制造业向生产性服务业、新兴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链纵向延伸,产业间横向关联的格局。城市规划的综合性和复合性逐步增强,“产业园区”的概念逐渐取代“工业园区”。如浦东金桥的规划发展定位历次为“聚焦先进制造业的金桥出口加工区”(1991年)、“以现代高科技制造产业为龙头、现代制造业服务业高度发展的功能区”(2007年)、“具有国际领先科技水平、研发实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园区”(2011年)。

不论是工业园区还是产业园区,始终未脱离园区的概念,仍是空间、功能、形态上相对独立的区域。从本质上看,工业园区和产业园区的核心都围绕在其中生活、工作的人群,服务于人群的最佳方式则是激发城市活力,因此园区的规划中逐渐模糊“园区”的概念,而注重营造“城区”的氛围。

张江科学城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对标了全球各大科学城,如:筑波科技园为了丰富公共活动,打造了购物中心、公共图书馆、文化中心、艺术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南波士顿创新功能区则是打造集创业工作、居家生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社区,其中,高密度和毗邻而居的城市生活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这里成为一个典型创新经济集聚区和活力四射的城市社区。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后工业时代,工作和生活之间的时空界限线越来越模糊,知识经济园区应当满足工作、生活、娱乐、学习的时空复合需求”。

图5:波士顿创新功能区

来源:http://seaportinnovationdistrict.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物流动向】“工业用地二次开发”这个方程式,到底怎么解?
旧工业区改造与产业升级——深圳城市更新之旧工业区改造项目系列研究(二)
上海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推动高质量发展
工业园更新改造的产业、规划、土地协同路径——以深圳龙华新区某工业园为例
片区开发 PPP=未来的城市运营商?!
你的企业在104区块、198区域还是195区域,要不要外迁?(附各区104区块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