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我国1370种植物起名字——缅怀王文采院士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下简称“采集工程”)于2010年正式启动,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科协牵头联合11家部委共同实施的一项科技历史人文工程。十余年来,已有近六百位老科学家接受采集,全国上百家单位投入采集工作,累计获得实物原件14万余件、数字化资料近34万件,音频资料近56万分钟、视频资料近47万分钟,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类型最广泛的科学家珍贵历史资料收藏工程,以及从事中国现当代科学史和科技人物研究、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是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载体。本文系根据“采集工程”历史资料整理而成,在“中国科学家”公众号等平台发布,以飨读者。

16日发布消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文采院士治丧委员会发布《王文采院士讣告》,著名植物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王文采,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1月16日15时1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王文采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他从事植物学研究六十余年,主要从事被子植物毛茛科、苦苣苔科、紫草科、荨麻科等系统学研究,发表20个新属,600多个新种;发表论文140余篇,组织并主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及《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的编著,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参与编写《中国植物志》,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他的一生为摸清中国植物资源家底、推动我国农林牧业发展等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逝世,是中国植物学界的重大损失。今天,我们一起缅怀他。

王文采院士

初涉植物分类学


王文采出身落魄的商贾之家,年幼丧父,在母亲严格而周到的抚育下长大。他少年时就历经世事,品学兼优,爱好绘画、音乐,养成了低调、坚韧的性格。

王文采(二排右三)高中毕业照

高中毕业后的王文采因为家境困难,便选择了可以不用交学费,还提供补贴的北京师范大学。入学后,他很快被大学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单纯的、研究学习型的环境所吸引,发奋用功,以全系前两名的身份留校担任助教。在此期间,来学校短暂教课的著名植物学家林镕为王文采打开了绚丽多彩的植物分类学世界,被其称为“恩师”。
“林老师随手采起植物,就能立即讲出其所代表的科属特性和花的构造。我当时好佩服他,什么植物都认识。”王文采很佩服林镕的博学多识,崇拜之余开始自发采集标本和学习,并时常向林镕请教。他还常常利用假期跑到郊外去采集植物标本,回来后,再自己动手解剖花并绘图。就这样,王文采走进了植物分类学的大门。

王文采手绘植物图

无限风光在险峰


1950年,毕业后的王文采来到植物研究所工作,为了实地厘清中国植物谱系,他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野外考察与标本采集中。此后几年间,王文采走遍河北省各大山脉,又远赴广西、江西、云南等地实地考察,为编撰《河北植物志》《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等项目采集植物标本。在考察过程中,王文采查阅整理了多地植物所的标本,逐渐掌握和熟悉了相关考察和研究方法,也大大开阔了眼界,搜集并积累大批研究资料。
 

王文采手绘植物图

其间,王文采还参与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中毛茛科的编写。他对中科院植物所标本馆中所藏毛茛科标本做了整理,从未曾鉴定的标本中发现一些新种、新变种及在中国的新纪录。此外还对中科院华南植物所该科标本做了整理。结合标本资料,王文采发表了《中国毛茛科植物小志》一文,这是他为毛茛科写的第一篇论文。此后,王文采又以“中国毛茛科植物小志”为题名,先后发表了23篇文章,加上“修订”或其他论文,共约60篇。

王文采的工作照

野外考察除了条件艰苦,更可能遭遇生命危险。1958年,王文采再次赴云南考察,先后辗转丽江、中缅边境、维西、鹤庆等地。途中,王文采染上了恶性疟疾,连续高烧不退,四肢已不见血色。危急时刻,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四名青年同事为他输血1600毫升,才使体温逐渐下降,将王文采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王文采在高山草甸采集植物标本

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并没有阻拦王文采野外考察的热情。在长期的野外调查中,王文采对被子植物的一些重要的大类群,如毛茛科、苦苣苔科、紫草科等进行了深入的分类学与系统学研究,并据此发表28个新属约1370个新种,得出了许多重要结论。
另外,在深入研究许多植物现代地理分布的基础上,王文采提出了我国植物区系中的16个间断分布式样,根据对我国96个科植物分布区的分析、研究,发现了一些重要分布式样和3条迁移路线,并提出了 “我国云贵高原一带可能是被子植物的发展早期在此形成了发展中心”的论断,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植物区系的认识。
 
王文采手绘植物图
摸清祖国的植物家底


王文采自1958年开始参与《中国植物志》的编纂工作,先后承担了毛茛科的乌头属、翠雀属、唐松草属、银莲花属等,以及紫草科、苦苣苔科、荨麻科的编写任务。
1965年初,王文采又接到了编写《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的任务,他带领团队日夜艰辛,仅用时不到一年,就编纂完成了该书的第一册,此后又陆续出版六册。全书共1057万字,记载了我国具有经济及药用价值的植物11000余种,是我国高等植物鉴定领域最重要也最富权威的工具书之一。1987年,由王文采主持编著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和《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证书

1983年,王文采响应国家进行第三次中草药资源普查的号召,担任了《中国中药资源志要》和《中国药材资源地图集》的主要审定人,投入大量精力,对超过12000种药用植物进行了分类和审定,对我国中医药资源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王文采退休后工作照

尽管早已退休,但王文采仍然希望面对着自己喜欢的标本能“多少做点工作”。八九十岁时,他每周还会去一两趟标本馆,其余时间都在家中做研究,其间完成了《中国楼梯草属植物》《中国唐松草属植物》两部专著和诸多其他论著。

《中国唐松草属植物》

如今斯人已逝,王文采离开了他倾注一生心血的植物学。他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把一生奉献给了中国植物科学事业。他待人真挚、谦虚自省,热心培养和提携后学,为植物分类学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对科学研究的满腔热忱和奉献精神将激励后人奋勇前行!

王文采与植物

王文采

(1926.6-2022.11)

著名植物分类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辨草识木 绘图修志
王文采口述":一瞥植物分类学真谛
“最不像院士”的院士走了,留下他的百万雄兵
王文采院士逝世
中国分类学:前有古人 后无来者
每日一星|王文采:他为中国植物建档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