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味多彩多姿的佩饰玉!(上)

佩饰玉是玉器的一大类,既有玉梳、玉簪、玉玦、玉佩、玉坠等小型装饰品,也有项链、朝珠、组佩等组合挂饰品,既有各种惟妙惟肖的象生的动物玉雕,也有雕刻精美的玉桃、玉葫芦和玉扁豆等瓜果型的玉雕。



早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就以鸟、鱼、人等形状制成自己喜欢的玉佩饰了。还有形似玉环,但有缺口的玉玦,则是最早的玉耳饰。它们形制简单,但其古拙的风格显示了先民的审美特征。



商周时期,佩饰玉大量出现,大多为扁平片状器。西周晚期至战国是玉器发展史中的繁荣时期,佩饰品种繁多,除了有单件的佩饰以外,还非常盛行多种玉件联成的佩饰,俗称“玉组佩”。这种玉组佩没有严格而明确的定制,只是依个人的爱好,讲究玉的色泽和形式的对称与和谐。汉代玉器独具自己的风格,阴线细如游丝、清晰有力;线条简练、无崩裂,有“汉八刀”之称。唐代玉器数量不是很多,但独具风格的佩饰尚存,如玉飞天等。



宋代以后,玉佩饰极为盛行,有人物、动物、植物等各种形态。尤其明清时期,吉祥寓意的玉佩饰丰富多彩,琢玉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在本文笔者分玉首饰、玉颈饰、玉组佩、玉佩饰、玉带饰、其它饰品几类来分别介绍,就带您细细品味多姿多彩的佩饰玉。


玉牛面


一、玉首饰


    从目前所出土的玉饰来看,远古先民普遍重视头部饰品,这可能与古代先民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为保护自己的生命,保护头部的安全最重要的潜意识的存在有关。后来转化为礼俗的装饰,形成以“首”为重的礼俗特征。表现在装饰上,就是重视头部装饰。



1、玉冠饰


冠饰,是图腾的产物,古代阐释美感起源时说“美”字是“羊人为美”,意为古人巫舞中以羊头为顶饰的会意表述。玉冠饰,为古人冠上镶嵌的玉饰。河南安阳殷墟侯家庄西北冈出土中有一件璜形玉冠饰,可见其风俗很早就有。古代男人须束发戴冠,冠上总会镶嵌一些珠玉。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戴的“束发嵌宝紫金冠”,所“嵌”之“宝”中就有玉。玉冠是古代男子头上的一种礼仪性玉饰。


玉冠饰约可分为四种主要品类,分别是:半圆形兽面纹玉冠饰、倒梯形兽面纹玉冠饰、人首兽面纹玉冠饰、三叉形兽面纹玉冠饰。其墓中分布的位置,大都发现于大墓墓主的头部附近,证明其为贵族阶级的冠饰。在反山12号大墓中,出土的玉琮正中央器面,刻着头饰羽冠的人面像,从图像观察,可知其装饰重点,彰显于冠饰。


2、玉额饰



额饰为套于额上的一种装饰物,兼可起压发作用,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此玉饰颇为流行。初时为戴在额上的一种圈形的箍,后逐步演变为复于前额的一种首饰,称“抹额”,材料主要用金银,但会镶嵌有珠玉之类,如《红楼梦》里贾宝玉就戴有“二龙抢珠金抹额”,与束发冠配套使用。


3、玉发饰


    古人比较重视发饰,这与古人特有的发型相联系的。古代男子都讲究头上戴冠,冠不同于现在的帽子,它是贯穿、固定发髻的圆圈。戴冠时,先把头发盘成发髻。然后把冠圈套在发髻上,将冠固定后,还要用笄、簪来固定发髻。杜甫在《春望》诗中说;“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头发少插簪就困难了。同样,古人妇女发型以高大为美。《后汉书·马廖传》曾描述:“闻长安语云: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当时的妇女常于真发中掺接假发梳成高大的发髻,插入数枝笄簪将它固定,也有用假发做成假髻直接戴在头上,再以笄簪固定的,称之为“副贰”,还有一种以假发和帛巾做成帽子般的假髻,白天往头上一戴,晚上可以取下来,称为蔮或帼。因此,用来固定冠或者发髻的发饰就大行其道,主要有笄、钗、簪、梳、步摇等。


玉笄


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用的饰物,《周礼·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这里的副、编、次、追、衡、笄即是女子头饰,副是指覆盖于头顶的一种饰物,为当时最昂贵的女子头饰,编是把头发编到脑后的一种假发,次是把头发处理成参差不齐,衡为垂于两边当耳饰,玉笄是横贯固定头发的一种玉簪。

 

 商周时期的笄,大体可分为四种形式:

    ①圆柱体笄身套接圆椎形笄帽,套接后于笄帽基部横穿一孔穿过笄身,从这个孔插入骨榫予以固定。

    ②用整块肢骨磨成笄首呈梯形或正方形,侧面呈扁形,笄首外围有阴线刻纹的骨笄。多出于殷墟。

    ③用整块肢骨制作而成,在笄首刻高冠长尾的凤鸟纹,有的还在凤鸟眼、胸部位镶嵌小宝石的骨笄,西安沣西出土西周的骨笄还有在大鸟背上又立小鸟的骨笄。

    ④笄首作夔龙纹、周围透雕着锯齿形缺口,此笄全长20多厘米,笄首长约7厘米,突出了装饰的作用。



周以后直至宋代玉笄数量不多,形制无大的变化。自汉代开始,笄首普遍加以装饰,笄身仍主要呈光素圆柱。到了隋唐,贵妇人更重视妆饰,大量使用玉簪钗、玉步摇、玉插梳,此时期还出现了贵金属与玉复合的金(或银)镶玉首饰,这种风气一直传承到明清时期。宋代玉笄雕造趋于精致,首部花纹比例加大,多雕鸟兽、花草形。明清两代玉笄制作最精。明代有长短两种,短粗的是男子用来持冠的,细长的则是女子簪发用。明代精致者常见刻有“陆子冈”款,明清玉笄尺寸一般长在15厘米以下,略短于商周时期的笄。


玉钗



    如果妇女的发笄尖的一端分成两股,像个叉子,就称作钗。这种解释,可见于《释名·释首饰》中:“钗,叉也,象叉之形。”意思就是说:钗本作叉,其实就是首饰中的“两股笄”。在已经出土的器物中也可以印证这种说法。在四川宝兴瓦西沟东汉墓人骨架头部出土了一件长12.5厘米、宽10.4厘米呈独脚钗状的铁饰件,上端以两股细铁条横弯成弧形,外有细铁丝缠绕,可能就是一件假髻支撑器。另外在湖南衡阳东汉墓发现了双股的银钗,长19厘米。


玉簪



    宋代诗人黄庭坚有诗道:“宴罢瑶池阿母家,嫩惊飞上紫云车。玉簪落地无人拾,化作江南第一花。”这首诗说的是玉簪花的故事。相传王母娘娘对女儿的管教非常严格,小女儿性格刚烈,自小喜欢自由,向往人世间无拘无束的生活。一次,她趁赴瑶池为母后祝寿的机会,想乘机下凡到人间走一遭。不想王母娘娘早就看透了她的心事,使她不得脱身。她便将头上的白玉簪子拔下,对它说:“你代我到人间去吧。”一年之后,在玉簪落下的地方长出了像玉簪一样的花,散发出清淡幽雅的香味。



人们喜欢它花形的脱俗,称它为“江南第一花”。还有人说是有一次西王母宴群仙,仙女们饮了玉液琼浆后飘然入醉,头发散乱,玉簪落入尘世而化为玉簪花。还有的说是汉武帝为宠妃取玉簪搔头,宫女们也相互仿效,因而得玉簪花之名。由此可见,人们对玉簪的使用及喜好有着有久的历史。


玉梳


    江西龙虎山有“十不得”胜景,其中之一就是“玉梳梳不得”。说的是一块状如断齿的梳子的礁石,横亘于泸溪河中,被称为“玉梳梳不得”。传说它是昆仑山上生长了八百年的黄杨木精所变的玉梳,乃天宫稀世之宝。一天清晨,宫女在后花园中拿出玉梳为王母娘娘梳头,突然草丛中冲出一条大蟒蛇,宫女因惊吓而失手将玉梳跌落凡间,正好落在泸溪河中,其中一根梳齿跌断,变成梳型巨石。又一说黄杨木精听说仙水岩有一美丽的仙女,有意下凡看看,故意遣出一条大蛇惊吓宫女,自已乘机滚落下凡,为在河边洗浴的仙女作梳妆打扮之用。

  

玉步摇

步摇是汉代最为著名的一种首饰,颇受妇女们喜爱,是在簪钗上装饰一个可以活动的花枝状饰物,花枝又垂以琼玉,在走动时簪钗上的珠玉会自然摇曳,风情万种,所以这种饰物得名“步摇”。据说这是商纣王发明的,用玉石、金银打造成各种造型别致的步摇,插在头发上,一步三摇的晃荡,很是迷人。


4、玉耳饰


根据的出土物及相关文献的记载,中国古代用作耳饰的玉器主要有玉玦、玉环、瑱(tiàn zhèn)、珰等。


玉玦



据考古工作发现,距今8000多年前的人类已经懂得用玉磨制耳环来装饰自己。有关专家对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洼文化遗址的玉玦研究后发现,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耳环。这些玉玦大小不等,直径在2.5~6.0厘米之间,形状像被敲掉一条缝的玉镯,留出的缝隙可以让玉玦穿进耳朵。最奇妙的是都成对出现,且大小、尺寸、重量近乎相同。其中最精美的一对玉玦的重量一模一样、内外直径分毫不差——很难想象远古时期的先民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情况下如何掌握了这样高超的技艺。


耳环

我国穿耳戴环的风俗古已有之。在我们所看到的商周时期玉人纹佩上,常可见到其两耳下都琢有耳环,可见我们的先民很早就有戴耳环的习惯。这一习俗绵延不断,一直延续至今。秦汉时期汉族地区耳环出土的不多。《南史·林邑国传》云:“穿耳贯小环,自林邑、扶南诸国皆然。”考古发现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戴耳环。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出土16副玉耳环,每副玉片数不等,有多达20余片的。


耳环的材料多用软玉,其形状也多种多样。虽然现代耳环以女性佩戴为主,但是考古证据表明,8000多年前的耳环,却是男女都佩戴的饰物。日本著名古玉专家藤田富士夫说:“玉玦采用的玉料温润碧绿,与内蒙古草原的颜色十分相近,古人可能以此颜色为美。耳环形状制作成圆形,可以从审美学上解释--方型的脸佩戴圆形的耳环很漂亮,而蒙古族人种的脸都是方形,也许他们已经意识到圆形的耳环能更好地装扮他们。”


玉珰


宋代词人李彭老的《四字令》云:“兰汤晚凉,鸾钗半妆,红巾腻雪初香,擘莲房赌双。罗纨素珰,冰壶露床,月移花影西厢,数流萤过墙。”说的是夜深了,玩倦了,这位美人要休息了,她披上一件飘洒的绢衣,耳边挂上两颗素洁的玉珰。“纨”,是一种精致洁白的细绢,其质薄而软,可更显出女性婀娜的风姿和窈窕的体态,“珰”,是古时女子的玉耳饰,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春雨》中也作“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从诗中可知,玉珰是直接穿挂于耳上的一种耳饰,另见《释名·释首饰》:“穿耳施珠曰珰。”耳珰原是美化的装饰品,但儒家说它是为了“闭奸声,珰乱色”的一种警戒。


耳珰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北京平谷县刘家河商墓出土的金耳珰,喇叭口宽2.2厘米。坠部呈喇叭状,底部周边有一沟槽,原来可能有镶嵌物,珰上部成半圆形弯曲,末梢捶细。


玉耳珰在汉代开始流行,汉代耳珰呈两端粗、中间细的腰鼓形。汉末建安时代的《孔雀东南飞》描写女主人鸡叫起身,“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明月珰从字义可知是圆形发光的饰物。看来这位女主人公耳边佩戴的大约也是这种素雅而又名贵的玉饰。河南洛阳烧沟汉墓曾出土喇叭形玻璃耳珰,故宫博物院也有收藏。


玉瑱


《说文解字》:“瑱,以玉充耳者。”又说:“珥,瑱也。”那志良在《中国古玉图释》也云:瑱是耳饰,主要垂挂在耳上,所以又有人称此为“耳坠”。


 瑱是作为一种垂饰,有两种佩戴方法,一种是从祭服冠帽左右两方的衡笄用紞(dǎn,丝绳)垂挂于两旁正当耳孔之处。另一种是直接垂于耳上。此外还有一种是丧葬时对死者的用法。在死者耳里塞紫丝棉,再把瑱塞于死者的耳孔上,故称以玉充耳。《周礼·弁师》中有诸侯冕像的形制和规定,“诸侯之缫旒九就,瑱玉三采,其余如王之事,缫(sāo)旒(liú)皆就,玉瑱玉笄。”这里所讲的玉瑱是指和冕施配合使用的一种用丝绳悬挂于耳际的装饰,表示作为人臣只服从于王命,而不听任何不利于国君法度的内容。显然这是用于活人的佩用玉器,相当于今日的耳坠。用于死人的玉瑱是塞在耳朵里的,而不是悬挂在耳朵下面的。


玉坠


古代耳饰还有一种叫做耳坠,辽宁西丰乐善乡西岔沟西汉匈奴墓出土不少耳坠,但每墓只出1件,通常以两根金丝拧成双股绳状,至尽端分开,一股拗曲成钩,以便挂在耳上,另一股则捶成为扁叶状,用以遮蔽耳孔。


二、玉颈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阶级的分化,人们逐渐习惯了装饰自己,装饰也相应地慢慢下移,装饰的重点部位转向颈部以及臂部。颈饰主要有项琏、朝珠等。


1、项链


项琏是颈饰最常见的形式,是把一串珠形器、管形器串在一起,两端系住,成为一圈。其长度较短,刚好绕颈一圈,通常称为颈链;如长可及胸,就称为项琏。但也不必细分,通常称为项琏。



我国使用颈饰很早,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常可发现骨珠项琏、绿松石项琏和玉管项链。分布于浙江、江苏一带的良渚文化(距今约5260年至4200年)出土的玉颈饰很多,上海青浦福泉山墓地出土的玉项链,由72颗玉管、玉珠、玉坠串成,其侧面两颗玉珠上琢有变体兽面纹,最下面的1颗玉坠形如小钟。江苏武进寺墩出土的项链,由玉牛鼻孔珠、大中小玉珠、玉管、玉锥形坠等18件串成。浙江余杭瑶山出土的1件由39颗玉管串成的项链,由内外两串相连。浙江余杭瑶山墓地出土3件玉串饰:第1件用39颗玉管分里外两圈串联,下与玉璜相接;第2件用170颗大小玉珠串成;第3件由14颗断面呈凹形的半管与2颗整管串接而成。这些玉颈饰,有的取形的重复调和,有的取圆形与管形的对比,反映了完美的设计构思。



2、朝珠

朝珠是清代官服的一项重要服饰,由项链演变而来,先是由项链演变为佛教诵经人所持的念珠,到了清代,在念珠上面增加一些配件,便成了朝珠。这是把念珠的108颗珠分成4份,每2份之间夹入1颗大珠(称作“佛头”),然后在其中1颗大珠上联1根细带,细带的另一端悬一块宝石,叫做“坠角”;大珠与坠角间还有一块玉或宝石,外面圈上金属的框。这一串饰物在佩带朝珠时是放在身背后的,所以叫“背云”。另外还有三串用小珠穿成的串饰,也系在朝珠上,佩带时要垂在前面,所以叫“记稔”。


三、玉组佩


从一般意义讲,凡由两件或两件以上玉器(件)组合成的玉佩,都可称之为“组佩”,也称“杂佩”。最早的组佩性饰品,当属距今大约18,000年前北京山顶洞人以石珠、骨珠、兽牙、海贝壳等经钻孔串连而成的佩饰。大汶口文化玉石组佩发现较多,良渚文化组佩更为精致。这些类组佩大概多用为项饰。


从这些玉佩的复原组合形式中可以看出:

第一,一套组佩中一般有2件玉珩,作蝙蝠或飞碟形上下排列,上珩有4个孔,下珩有3个孔,因为上珩两端要垂系双璜,而下珩置于双璜之间,故上珩宽于下珩。


第二,玉冲在组佩中体形最大,呈梯形,宽度大于上珩,目的是使从上珩两端通过双璜垂下的珠子落到玉冲之上,通过人体的摆动,相互撞击而产生悦耳的声音,其意义与古玉佩中所谓的“冲牙”一致。


第三,东晋高崧家族墓出土的组玉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标准样式,而隋王士良墓出土的四孔半圆形玉珩和带有四个相互对称小孔的玉环,则是北周时新出现的佩饰种类。



第四,各佩饰之间以丝线相连,缀有玛瑙、水晶、琥珀、绿松石和料珠等,即文献所谓的“琚、瑀、琨珠”者。根据上述这些特点,就可以基本确定其它被盗扰墓葬中出土的零散的玉佩件在组玉佩上的具体位置。



四、玉带饰


我国古代服饰的一大特点,就是穿长衫,所以在腰间需要用革带束住,革带饰是装饰于腰带上的饰件,既是装饰品,又是实用器。到唐代以后,革带成了系于官袍外面的一种代表身份地位的饰物,依等级不同缀有玉、金、银等,其中以玉最为珍贵。玉带饰主要包括玉带及玉带钩两种。


1、玉带


玉带由玉銙、铊尾和带扣组成,所谓“玉銙”,就是嵌钉在革带上的方形或椭圆形玉板。位于革带首末两端的玉板,称为“铊尾”。文献记载玉带制度始于唐高祖李渊时期。据《唐实录》记载:“高祖始定腰带之制,自天子以至诸侯、王、公、卿、相,三品以上许用玉带。”唐高宗李治时期将玉带制度定为:“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銙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銙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余皆钰石带,銙八。”



2、玉带钩


带钩是以钩连腰带的,由钩首、钩颈、钩体、钩面、钩尾、钩柱和钩纽等组成。因在古墓出土的带钩上着有“钩”的器名。



在新石器时代曾有玉带钩出土,大多出于人骨架下肢部位。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一件玉带钩,是迄今时代最早的玉带钩。,只要把带钩勾住革带另一端的环或孔眼,就能把革带勾住。使用非常方便,而且美观,所以就把革带直接束在外面来了。

文献记载春秋时齐国管仲追赶齐桓公,拔箭向齐桓公射去,正好射中齐桓公的带钩,齐桓公装死躲过了这场灾难,后成为齐国的国君,他知道管仲有才能,不记前仇,重用管仲,终于完成霸业的故事。根据《淮南子·说林训》所记,“满堂之坐,视钩各异”,都说明革带已经露在外面。在这种情况下,革带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美华丽,后来不但把带鞓漆上颜色,还镶嵌金玉装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汉时期的首饰及佩饰
明清宫廷玉佩饰的风格演变
专家论坛:品味多彩多姿的佩饰玉(古方2006)
古玉界:古玉之美犹如酣醇美酒(二)
各大博物馆古代美玉合集,让你一次看个够!12
浅谈中国春秋战国服饰-首饰和佩饰_著名民居_传统文化_中华论坛_中华五千年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