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修身养德篇》导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上的这段话,是元代至清末数百年间每一个读书人、每一个为官者所烂熟于胸的。上至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不修身则无以立身,无以和睦家庭,治理天下。

一代明君唐太宗曾经说过:“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要想天下太平,国家领导人必须先正其身,上行才能下效,反之,“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是老百姓挂在嘴边的话。只有领导人正了,他才能有勇气和魄力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才能以民众之福祉、天下之利益为考量并且不必顾忌少数群体的私利,他才能突破各种无形的力量、带领国家走上天地交泰、政通人和的康庄大道,所谓“未有上治而下乱者”,就是这个意思。唐太宗还说:“君天下者,惟须正身修德而已,此外虚事,不足在怀。”治理天下,正身修德是根本,身正而德修,才能在处理政务的过程中,虚心纳谏,惟道是从,才能选贤任能,择善而从,才能平衡好各种关系,为民众带来吉祥和安宁。《列子》中有个故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楚王问詹何说:“治理国家应该怎样?”詹何回答说:“我知道修养身心,不知道治理国家。”楚王说:“我能成为祀奉宗庙社稷的人,希望学到保持它的办法。”詹何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身心修养好了而国家反而混乱的事,又没有听说过身心烦乱而能把国家治理好的事。所以根本在于国君自身的修养,像治理国家这样次要的事情我就不敢对您讲了。”楚王说:“说得好。”这则故事并不是说修身和治国完全一样,而是说能够修好身,治国并非难事,因为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孝经》有云:“夫孝,德之本也。”《中庸》又云:“道不远人。修身养德当从培养孝德开始。汉朝的时候,国家专门有举孝廉这样一种制度,将那些孝敬父母、处事廉正的人选拔到朝廷,经过一定的考核委以重任,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名公巨卿多出之”,很多高级官员都出自孝廉,因而使得孝廉一科成为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举孝廉是政府重视德性的一个重要表现,不仅如此,从惠帝开始,汉朝皇帝的谥号都加一个“孝”字,如“孝文帝”和“孝武帝”等,这是因为汉朝政府推崇孝道、“以孝治天下”的缘故。唐朝的大部分皇帝的谥号也都有一个“孝”字,如唐太宗就被称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玄宗被称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等等。这不仅仅是一种制度和形式而已。有一年生日,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民间认为生日可以高高兴兴、快快乐乐,而我却感慨万千、思亲不已。当了君主,统治天下,拥有四海,想求得双亲来侍奉,却永远做不到了。怎么能够在母亲受苦受难的这一天来举行宴会庆祝呢?”说着说着,唐太宗就涕泣沾襟,哭了很久。孝道其实是不忘本的体现,忘恩负义之徒,是任何民族与任何文明都不会欢迎的,而中国人特别强调,感恩应该从父母开始,然后推广到天下,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这个意思。

一代英主唐太宗武功盖世,其文治也丝毫不逊色,他曾经说:“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剪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内乂安。”唐太宗18岁开始随着唐高祖东征西战,立下战功无数,24岁平定天下,29岁登基,开启贞观之治,没有几年,就“中土安泰,万邦来朝”。但是他接着说:“自谓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颇有自矜之意,此吾之过也。”能有如此的文治武功,自然而然地会骄傲自得,但是,他却能马上意识到这一点过失,这正是唐太宗之所以为唐太宗的地方。“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意思是说,当年秦始皇平定六国,“虎视何雄哉”,隋炀帝的时候天下财富多得用不完,但是他们骄奢淫逸,都很快就败亡了,我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说到这些,不由得感到非常担心害怕。心中有所敬畏,才能谦虚谨慎,从谏如流,才能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以天下为念,为天下造福。

从谏如流,正是唐太宗之所以能够创造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隋朝二世而亡,与秦朝一样属于短命的王朝,而且,隋与秦都国力强盛,自以为能够传给子子孙孙、千秋万世,却迅速土崩瓦解。唐太宗时时刻刻以隋炀帝为反面教材来警醒自己:“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隋炀帝就是因为拒谏饰非,不听人言,不闻己过,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最终恶贯满盈,家破国亡。所以,唐太宗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到虚心纳谏、听从贤人意见的重要性:“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得者,只为不闻己过,或闻而不能改故也。”知道了过错是第一步,知错不改,错误就仍然还是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唐太宗不仅仅有魏征这样直言敢谏的诤臣,还有一位贤淑的长孙皇后随时提醒他。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匹骏马,喜欢得不得了,就命宫人好生饲养。没想到刚养了几天,这匹马突然无病而暴死。太宗勃然大怒,立刻下令要杀了这个宫人。为了区区一匹马而杀人,这显然有损于太宗的明君形象。于是,长孙皇后当即站出来劝谏。她并不直接进谏,而是给太宗讲了一个故事。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齐景公也因喜爱的马死了,要杀养马人,当时的三朝老臣晏子就指着那个养马人的鼻子破口大骂:“你犯了三宗罪你知不知道?第一宗罪,好好的马被你养死了;第二宗罪,害得我们的国君为马而杀人,百姓听说了,一定骂我们的国君不仁;第三宗罪,四方诸侯知道这事,也一定会轻视我国。”等晏子骂完这些话,旁边的齐景公很自觉,一句话也没说就把那个养马人放了。说完这个故事,长孙皇后对李世民说:“陛下肯定从史书中读到过这个故事,莫非是把它忘了?”太宗听完后,反应和齐景公如出一辙,马上就赦免了那个宫人。“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唐太宗还将自己比作一块含有黄金的矿石,将敢于进谏的大臣比作治玉的工人,这是何等的胸怀!有一天,唐太宗在一棵树下休息,仰望着枝繁叶茂的大树,他不由得赞叹道:好一棵大树!此刻陪侍的大臣不是魏征而是宇文士及,听到皇上的称赞这棵树后,宇文士及没有将此事提到政治高度和治理国家联系在一起,而是用了很多华丽的词汇随声附和。这时,唐太宗想到了魏征,他非常严肃地批评宇文士及说:“魏征经常提醒我要远离那些善于用花言巧语迷惑人的佞臣,但我一直没有弄清楚谁是这种人。以前我也曾经怀疑过你,只是没有贸然定论。以今天这件事来看,你宇文士及的确是个佞人。”这正是唐太宗的过人之处,是他虽然自身贤能,仍能卑以自牧、时时警醒、处处自省、谦恭纳谏而超拔于大多数帝王的地方。

孔子说:“为政以德。”没有良好的德行,不仅无法治国为政,甚至连身家性命都难保。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历史,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往圣先哲的政治智慧。北宋大儒程子说过:“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读书贵在吸取智慧然后起而行之,变化气质,涵养德性,提升境界,改善生活和工作,不然,所学何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章节架构全解
[转载]古文100篇+译文(下)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唐代魏征创作的议论文]
辩士之辩
圣主最难伺候:唐太宗李世民是怎么对付奉承他的大臣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