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于规矩中求真知

——跟随刘伟老师学习吴式太极拳之体会

北京的初冬,寒气袭人,可中华武术大学堂第十三期名家讲堂却依然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来自全国各地、操着各种口音的太极拳爱好者云集北京,参加一年一度的名家讲堂。我已是第五次参加刘伟老师吴式太极拳班的学习了,每次学习都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吴式太极拳创始于全佑,定型于全佑之子吴鉴泉和徒弟王茂斋。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拳架大小适中。主要风格特点是:轻静柔化、紧凑舒伸、川字步型、斜中寓正。围绕这些特点形成了习练吴式太极拳的“规矩”。

一、知“规矩”

学习吴式太极拳首先要了解它的风格特点和基本要求,尤其要懂得动作规格的“规矩”。比如“川字步型”,分为正弓步和隅弓步。其定势步型是两脚分别落在两条平行线上,横向距离为一脚,纵向距离(前脚跟和后脚尖的距离)也是一脚,这是正弓步,用于搂膝拗步、揽雀尾等拳势;横向距离为一脚半,纵向距离为半脚,这是隅弓步,用于野马分鬃、玉女穿梭等拳势。又如“斜中寓正”,主要是指身型和头、颈、躯干、肩、髋、下肢等关节的关系及要求。以正弓步为例,“斜”,指身型,即从头顶百会穴到后脚跟形成一条与地面成45°角的斜线。“寓正”,指鼻尖、膝盖尖和脚尖在一个平面上,两肩、两髋要求平整、端正、松沉。这也是传统中说的“三尖相照”。再如“紧凑舒伸”,以野马分鬃为例,其第二动“坐步下采”,下肢是左右膝贴在一起的坐步,上肢是左掌上引,右掌下采,几近一条线的斜抱,外形看起来非常紧凑,但蓄而不缩,蓄势待发;第四动“隅步分靠”,下肢变成隅步,上肢舒展分靠,极尽舒伸之势,但舒而不散,体现了大开大合的意境。这些都是吴式太极拳基本动作规格的“规矩”,只有懂得了这些规矩,才能正确习练吴式太极拳,才能体现吴式太极拳的味道。

二、守“规矩”

知道规矩之后,就要处处遵守这些规矩。首先要从步型和身型练起。对于“川字步”,看起来容易,练起来难。普通人走路都习惯于脚尖外撇,而吴式拳要求两脚尖平行向前,初练时容易两脚前后站在一条线上,站立不稳,或者后脚外撇,造成斜胯;更难做的是“斜中寓正”,要么躯干过于前倾超过了45°,造成低头猫腰,要么倾斜不足挺胸塌腰。我的体会是:做川字步型时,两脚间的横向和纵向距离一定要找好,前腿屈膝,膝尖对脚尖,前脚承担全身重量,全脚放松,重心落于脚心;后腿自然舒直,后脚虚着地。百会穴虚虚领起,鼻尖对膝尖,由颈椎到脊柱节节松长,尾闾对后脚跟,形成对拉拔长之势。两肩要平,不要扣肩;两髋要平,不要歪扭;两眼要平,不要歪头斜视。按规矩做对之后,会有脚心发热的感觉,并能感到热流顺小腿上行,能够体会到身体的上虚下实,脚下的虚实转换,也使“抬腿不蹬,落脚无声”成为常态。正像刘伟老师说的,只要按规矩做对了,感觉就出来了。

三、传承“规矩”

太极拳的规矩,是前辈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是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习练者必须遵守的太极拳理法。她恩泽于后辈,造福于人类。我们作为太极拳的爱好者,在受惠于太极拳的同时,要珍惜她、敬畏她,更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要认真向老师学习,细心揣摩,刻苦练功,求真务实,要让肢体懂得太极拳“规矩”,真正理解太极拳理,掌握太极拳法。不能自作聪明,在还不懂规矩时,就擅自脱离规矩,自创规矩,最后误入歧途。我们要肩负起传承的责任,让更多人了解太极拳、懂得太极拳的“规矩”,正确地习练太极拳,于“规矩”中求得真知,最终受益于太极拳,收获健康和快乐!(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式太极拳二十七二十八式右蹬脚和双峰贯耳
太极“腿”
太极拳弓步练习中的五个的误区,拳友们必须抛弃!
浅析24式、42式太极拳部分动作要领之缺憾
练太极拳伤膝是怎么回事;练太极拳膝关节疼痛的问题
周英南《也谈传统杨式太极拳基本习练技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