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南第一状元的传奇人生

昆明被称为“春城”,这是近现代的事情,在千年以前的南诏时代,昆明却有着另外一个奋进的名字-“拓东城”。拓东,就是向东拓展的意思,寓示着南诏人不断向东开拓进取的雄心壮志。

或许正因这层美好寓意之故,在今天的昆明市五华区,有一条路叫拓东路,在拓东路上,有一座体育馆叫拓东体育馆,而在拓东体育馆的旁边,赫然耸立着一座端庄又不失灵动的三层塔楼-状元楼。这个状元楼有什么前世今生呢?又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有什么关系呢?这背后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且听我慢慢道来!


  • 昆明市拓东路上的状元楼

【1】学霸降世、小有名气

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的石屏县,不只是一个盛产豆腐的地方,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在清代有“文献名邦”之称,被誉为“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如今又是云南省唯一一个“历史文化街区”。

袁嘉谷字树五,号树圃,晚年号石屏居士。1872年七月的一天,袁嘉谷就出生在石屏县城。在那个没有计划生育的时代,袁家添了个男丁也算不上多大的事,但料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叫袁嘉谷的男孩,以后将改写云南(甚至是中国)的历史,扬名天下。


  •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石屏古州衙

他不但打破了云南无状元的魔咒,成为云南历史上第一个“状元”;还在北京主持制定了“星期”的说法;还对云南4000年事实进行了梳理,写成了《云南大事记》;还通过对《马哈只碑》的考证,确定了昆阳(今晋宁)是郑和的故里,从而让更多的人熟悉了这个伟大的航海家(后期有专题来写郑和);还一不小心从一个状元,变成了云南大学的教授,一生之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少年的袁嘉谷聪明好学,时常不经意间就流露出“学霸”气象。等到他20岁进省城参加各级科考时,因时常位居榜首,而被学友们尊称为“课(考试)王”。


  • 石屏袁嘉谷故居

【2】一鸣惊人、大魁天下

科举制度,自隋唐开始,一直是莘莘学子们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但这似乎跟云南的读书人没有半毛钱关系。因为自元代开始,七百年以来,不知有多少云南子弟在层层考试的阶梯上奋力攀登,可是直至清末废除科举考试,仍没有一人登上科举制度的最高峰。状元的桂冠,似乎永远与云南的学子绝缘……

但,袁嘉谷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切。


  • 云南第一状元袁嘉谷

就在科举制度寿终正寝前的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举行了一次经济特科考试。这与传统的科举考试不同,它是以经世济民、治理国家的方策为主。

就在这场特殊的考试中,来自石屏,已过而立之年的袁嘉谷一鸣惊人,以富国图强的立论,精辟严谨的论证及兼具欧王遗风的飘逸书法,博得了阅卷大臣们的一致认可,最终荣登榜首。虽然当时皇帝已不再钦点状元,但这就是名符其实的状元。

好消息如同张了翅膀一样马上“飞”到云南,一时四方轰动。为了庆祝这一盛事,“钱王”王炽(关于他的故事,后期会专辑讲述)出资在拓东路修建了“聚奎楼”,云贵总督魏光焘也心情大好(因为袁嘉谷就是他推荐的考生),于是亲书“大魁天下”金字匾额并悬挂楼上,官民同庆,蔚为大观。


  • 昆明聚魁楼旧照

之后,老百姓都称此楼为“状元楼”。它不但见证了云南文化人最荣光的时刻,更见证了近代中国多灾多难的历史。

【3】京城为官、尽心竭力

袁嘉谷天下夺魁后,授职翰林院编修。第二年,又奉派到日本考察留学一年。归国后,他先任学部副提调、学部图书编译局局长等职务。在短短4年内,袁嘉谷延揽了翻译家严复、金石学家罗振玉、大学问家王国维等一批学贯中西的知名学者,为我国大、中、小学校编译出版了大量新式的教材与参考书。这些教材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兼收国外教材的众家之长,为新学堂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后来,编译图书局设立了一个新机构“编订名词馆”,专门负责统一规范教科书中的名词术语。当时国内刚实行七天一周制,西方国家叫做“礼拜”,而我国采用了以“日、月、火、水、木、金、土”等,叫做“七曜日”,依次为周日至周六的名称。袁嘉谷认为颇为不便,在他的主持下,将一周制定为“星期”。从此我国有了以星期为周记的名称。


  • 袁嘉谷旧照

在京城的6年里,袁嘉谷还先后兼任了国史馆协修、学部参议等其它一些职务,虽然尽职尽责,但也没能大红大紫;虽然生活清贫如洗,倒也自得其乐,不敢有他求。说实话,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能安安稳稳已实属不易,如果有幸荣归故里,当然更是很多人的平生夙愿了。

【4】回归故乡、著书立说僵局

1909年,37岁的袁嘉谷调任浙江提学使。因他是历代浙江提学使中最年轻的一位,故而被当地人称为“小学台”。在浙江任职的短暂时间里,袁嘉谷曾为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鲁迅、许寿裳师生和校长夏震武调解矛盾、化解僵局。当时的浙江报刊称他“才识卓然、措置裕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宣告结束。次年,袁嘉谷便携家眷回到了故乡云南。他先后被聘为省参议、云南盐运使、省政府顾问等职,但袁嘉谷的志趣不在为官,他自甘寂寞,埋头著述,将主要精力用于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之上。

20世纪30年代初,袁嘉谷应写成《云南大事记》一书,全书以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重大变迁为准,记载了云南清宣统辛亥年(1911年)以前共4000多年的史事。是我们现代人了解云南历史、激发爱国热情最好的工具之一。


  • 袁嘉谷著《云南大事记》

当时,在滇池南岸的昆阳月山,发现了一块《马哈只碑》,经袁嘉谷鉴定是明代航海家郑和为其父竖立的墓碑。《明史》记载郑和是云南人,但不知道具体生在何地。经他考证后,世人才知道郑和的故乡在昆阳。后来,昆阳才有了一系列郑和的纪念场所。


  • 晋宁马哈之墓碑

【5】用心用情、无薪无怨

1923年,唐继尧、王九龄等创办东陆大学,袁嘉谷被聘去任职,主要教授经学和史学。一开始,他不但免费授课,还把自己多年来节衣缩食积攒下的1000元捐出作办学经费,直到1931年东陆大学改为省立云南大学,他才开始领薪水。

任教14年,他培养了数百名学生,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情操使他在广大师生中享有着崇高的声望,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袁嘉谷半生漂泊半生隐,以“大魁天下”最富传奇色彩,但云南人民怀念他,主要还是因为他后半生把才华和智慧倾注于云南的历史文化事业,直到1937年12月23日与世长辞。可谓身先士卒、鞠躬尽瘁!


  • 云南大学老校区大门

【6】心系苍生、含恨而终

令人唏嘘的是,袁嘉谷半生显宦,名重海内,归滇后并无一椽之屋,辗转租住多年。后得友人相助,才于1919年在昆明翠湖北岸建盖了宅院(时年已48岁)。


  • 昆明袁嘉谷旧居

这座宅子为一土木建筑结构二进式院落。在这里,袁嘉谷生活居住了18年,直至1937年去世,走完了他由书生到“状元”,官吏,再到学者教授的人生历程。终年66岁,葬于昙华寺境内。


  • 昆明袁嘉谷旧居

民国以前的文化人,大多都诗书俱佳,袁嘉谷也不例外。他自幼开始作诗,一生诗作800余首,算得上是云南近代史上创作丰富的诗人。书法方面,袁嘉谷12岁便跟随三哥习字。初学欧阳询,后学王羲之,又兼学米芾、颜真卿、褚遂良,博采众长而自成一体。他的书法笔力坚韧、气势刚健,被称为“袁家书”。北京、江浙、云南的许多地方,留下了他的不少手迹。


  • 袁嘉谷为兰茂题字

1937年12月,病床上的袁嘉谷还牵挂着日侵下的祖国的安危,他含恨起草《责倭寇》一文,想借此声讨日寇的暴行。可惜这篇没有完成的文章成了他的绝笔。

值得庆幸的是,先哲虽去,人民却不会忘记。除了老家石屏的故居和昆明翠湖的旧居,在昆明昙华寺公园里,还特辟了袁嘉谷纪念园。当然,这些都只是形式上的东西,真正的“英雄”,是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的!



  • 位于昆明昙华寺的袁嘉谷纪念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滇行记2022(四):尚义街惊喜
一个“状元”的诞生
云南唯一状元袁嘉谷风水解密(上)
?这些历史名人的故居竟然都在云南昆明,惊呆了!
石屏人袁嘉谷——云南独一无二的状元
石屏——一间安静的书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