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七个秘方击败慢性肾功能衰竭

“肾衰七症”:畏寒、面垢、呕恶、小便清长、大便黏腻、身痒、拘挛。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机总括本虚标实,以脾肾阳气虚衰为本,湿浊瘀毒内停为标。脾肾阳虚,失于温煦,故见畏寒;阳虚火衰,血虚血瘀,运化失司,湿毒内生,浊阴上泛于面,故见面色黧黑垢腻;阴寒内盛,肾失气化,则见小便清长或夜尿增多,肾失封藏则见泡沫尿;脾失健运,湿浊不化,见大便黏腻;浊毒上逆故见恶呕,湿浊泛肤则发为身痒;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见肢体拘挛。临证治疗以“标本兼治”为原则,以“健脾益肾,化瘀泻浊”为治法。

问寒热





寒热之问,可辨病邪性质及机体阴阳之盛衰。肾衰患者临床多见久病畏寒,因肾阳虚衰而阴寒内生,形体失于温煦故见怕冷、四肢末端凉,得温可缓。张教授指出,畏寒之症贯穿慢性肾脏病全过程,随着病程的进展,肾阳虚衰,畏寒亦逐渐加重,反之临床见畏寒之象越重,阳虚愈甚。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主推动与温煦。慢性肾衰的发生,使人体阳气病理性急剧减少直至衰,治疗上以益肾阳为原则。临床上张教授常用补骨脂、肉苁蓉等温补脾肾,阳虚甚者以仙茅、淫羊藿温肾壮阳。阴阳互根,张教授尤善重用五味子养阴益精,既取“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义,又防阳损及阴。五味子之养阴,滋而不腻,防伤胃碍脾之弊,又能补肾涩精,防肾精外泄,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五味子 能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小球硬化,正切慢性肾衰之病与证。







察面色





察面色,可知脏腑之虚实、气血之盛衰。慢性肾衰患者常见面色萎黄,重者可见面色黧黑。面色萎黄者,多为脾胃气虚,气血化生无源,机体失养,治宜健脾益气,以四君子汤为代表;面色黧黑者,为肾阳亏虚,阳虚火衰,失于温煦,浊阴上泛,肾阳既亏,脾阳何以继,治宜温肾兼顾脾阳。慢性肾衰后期气血阴阳俱损,推动无力,致血虚血瘀,不能上荣于面;脾肾亏虚,运化失司,气化不利,湿毒内生,上泛于面,故可见面部垢腻。此时宜养血活血共用,活血化瘀以辛温为主,张教授尤喜用五灵脂、蒲黄炭、丹参、川芎、赤芍、三棱、莪术等,养血以当归、白芍为主。湿毒盛者,以茵陈化湿降浊,有临床研究表明茵陈失笑散可降低血肌酐水平。







问小便





问小便,包括问小便之量、色、味、频次及夜尿。针对慢性肾衰患者,小便情况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依据。小便由膀胱贮藏与排泄,更依赖于肾阴封藏与肾阳推动的平衡、肾气蒸化与固摄的协调。慢性肾衰早期患者,临床常见两大症状,一则小便清长,二则夜尿增多。小便清长者,因阳虚内寒,不能温化水液,水液下渗,故小便色清如水、量多无味;夜尿增多,即每晚排尿≥2次,缘肾阳亏虚,命门火衰,水失气化,加之夜间属阴,则阳气亏虚更甚,不能固摄。

随着慢性肾衰病情的进展,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津液输布障碍,水液停聚,泛于肌肤,则见尿少浮肿。此为本虚标实之症,临床多以五苓散利水渗湿,妙在方中桂枝温阳化气,“气化则能出矣”。张教授尤喜大剂量生黄芪补虚且利水,标本同治。现代研究表明,黄芪的主要成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经肠道菌群作用,代谢为毛蕊异黄酮,通过抑制肾小球的系膜增生,保障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完整性,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达到治疗慢性肾衰的目的。







问大便





问大便,重点在于便质与频次,关注患者大便是否黏腻、是否通畅。张教授指出,于慢性肾衰者而言,从大便解是祛邪的最重要出路。若大便不通畅,一方面湿浊瘀毒无出路,直接导致病情加剧;另一方面,六腑以通为用,大便不通畅还会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慢性肾衰患者应保持每日排便2-3次为佳,才能保证体内之浊毒排出,脏腑安和。临证中,针对大便不通畅的患者,张教授必用大黄,既能祛浊降逆,行气利水,又可破瘀生新,走而不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葸琨和大黄酸葸酮葡萄糖甙通过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 DNA 和蛋白质的合成而引发系膜细胞生长抑制,减缓残余肾组织肾小球硬化的进展。大便偏干或不通者,可用生大黄后下,用量10-30g,以每日排便2-3次为度;大便黏腻者,常用大黄炭,取其通腑降浊之性,折其苦寒伤胃之弊,可增强活血化瘀、降浊排毒之效,祛邪而不伤正。







问饮食





问饮食口味可察脾胃功能及相关脏腑病变,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脾胃为后天之本,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脾升胃降,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对于慢性肾衰患者,从现代医学角度,消化系统症状是慢性肾脏病最早和最突出的表现,因胃肠道排尿素增多,经尿素酶分解产生氨刺激引起,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表现。慢性肾衰之恶心欲吐,近中医学“关格”轻症之义,乃因脾肾虚衰,湿浊不化,浊毒上泛所致。脾主运化水湿,升清降浊,肾主气化开阖,二者在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及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脾肾衰惫,气血不生,日久气血阴阳俱损。运行无力,水湿内停,日久化浊、化瘀、化毒,壅滞三焦,气机不降。根据张教授的临床经验,当肌酐超过450μmol/L,患者常有口中氨味。治疗上常用大黄甘草汤,以大黄苦寒泻热、通腑祛实、降浊排毒,更好地使体内氮质聚积物排出体外;配甘草益气和中,防祛邪伤正,上病下取,湿浊得降,六腑得通则症自消。







问身痒





皮肤瘙痒是慢性肾衰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容易影响睡眠、引起烦躁,甚至出现焦虑、抑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衰后期电解质紊乱出现的高磷可诱发转移性钙化和组织损害,其中皮肤和皮下组织转移性钙化则表现为瘙痒;此外还可能与高浓度尿素在皮肤形成尿素霜有关。张教授认为,慢性肾衰后期,脾肾虚衰,湿浊不化,浊毒上泛则为呕恶,湿浊泛肤则发为身痒。慢性肾衰后期,气血俱虚,推动无力,且久病必瘀,进一步阻遏气机,致肌肤失养。加之脾虚运化无力,湿浊瘀毒内聚,不得从水道出,湿浊毒邪外溢,留于皮肤,出现身痒。治疗上应以健脾祛湿泻浊为法。张教授还特别强调,身痒者,禁用温法,可加赤芍、牡丹皮、紫 草之类凉血活血,兼以治标。







问拘挛





张教授指出:慢性肾衰血虚不荣,筋脉失养者常可见肢体拘挛。从现代医学角度,慢性肾衰后期电解质紊乱出现低钙血症会引起神经肌肉应激性增加,表现为四肢抽搐。西医治疗以补充活性维生素D为主。中医认为,慢性肾衰者拘挛的发生,病位不仅在脾肾,而已累及肝。肝藏血,肾藏精,乙癸同源,精血互化,肾精亏虚,不能化血,脾虚生化无源,共同导致肝之阴血亏虚。肝主筋,肝之阴血不足,则不能荣筋,故见拘挛,且以夜间为甚。临床上常用归芍养血,柔肝舒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偏方】七大偏方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治
收藏!中西医内科歌诀汇编!
【转载】中药的各种首选药 数年精华:用药心得
珍贵的用药心得——慢性盆腔炎
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