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胡小鹄:对浙江妈妈关于孩子学习问题的答复
  • 博主注:这是我家小子胡小鹄对浙江妈妈关于孩子学习的一封信。春节前后,一位浙江妈妈联系我,试图揭开孩子学习的一些迷惑。我把问题转给了胡小鹄。


  •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家长联系我们父子,请教孩子的管理和激励问题。实际上,很多孩子的教育问题一旦出现难点,就是积重难返了。当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且没有心灵能量的爆发时,外界的说教基本无济于事。因此,就胡小鹄的这封回信而言,对很多孩子而言,也缺乏足够的操作性。


  • 不过,胡小鹄对学习的一些人生,涉及到态度、错题本、独立学习等,对多数学生而言,有借鉴价值。为保护个人隐私,此处不公开浙江妈妈的来信。因胡小鹄学习繁忙,不建议各位家长就学习事宜去打扰儿子正常的生活。对他的学习见解,请有鉴别地汲取。


  • 给浙江妈妈的回复


  • 收到这封信,我先迅速浏览了一遍,长舒一口气。因为您的孩子才初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要是等到上了高中再补,难度更大。


  • 先讲讲我自己在小学和初中的学习经历吧。您的孩子最大的失误就是小学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在小学的时候在练字的同时学习奥数课程,最有价值的是我翻烂了很多百科全书,扩展了视野的同时也为初中物理化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我高中学文科,但初中的物理化学成绩也属于前列了。这方面,您的孩子就已经有些落后了。教育改革,几乎改变不了竞争的程度,因为人人都想上好大学,但是好大学就是那些,高考人数还是几十万。那么改革改什么呢,首先改变考试的内容,简而言之题更活了。您在浙江,肯定能体会到这一点。其次改变考试的形式,比如英语一年两次考试什么的。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考试内容,归根到底还是怎么出题。


  • 我最近才想明白尖子生为什么学习好。能把一道题做对,我认为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从熟练度上下手。这道题一遍做不对做两遍,一直做下去,终有掌握这一个题型的一天。但是这种途径缺点就在于学生必须熬过一次漫长的涅槃过程,这个过程就刷下去大量不努力不专注的学生了。另一种途径是从难度上下手。比如我要是能把高中数学学好,初中数学也不在话下。能把三位数加减算对,两位数加减也出不了错。但是这个过程难在家长基本辅导不了,其次一部分家长认为学好课本上的,把老师教的弄明白就够了,结果没有学到更深层次的内容,老师教的也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 特别是数学,特别是数学,小学拉下了,以后确实很难补,因为关联性太强了。您说孩子对新知识的接受慢,那也肯定是小学的时候就没接触过什么新知识。如果把学习比作一门手艺,那么总得来说人和人之间没有太大差距,无非我先接触,先上手,先拔得头筹。在中国这个强调起跑线就要领先的地方,取得开始阶段的胜利确实非常重要。我身边的朋友,基本上都是从小就领先的。黑马杀出来的也有,但是上了大学就发现自己基础还是不行,能力还是不够。所以先给您说第一点,我不知道孩子学习竞争起跑线究竟在什么时候,但是如果把学业比作长跑,那初二肯定已经进入第二圈了。希望您能理解这一点,也在生活中传递给孩子这一点:已经落后很多了,如果再不奋起直追还是磨磨蹭蹭不愿意思考见到难题就不做,那么211甚至本一的大学就跟孩子没什么关系了。初中学不好,基本上态度都有问题,您的孩子问题绝对小不了。如果孩子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积极的态度,那我接下来讲的所有方法经验都只是别人家的经历,跟听相声没什么区别。


  • 初一的时候您帮孩子抄错题,这并不是个明智的选择。我听说过家长替孩子做作业的,积累改错还真没听说过家长能代替孩子做的。初中的时候要培养一个能力,就是自己改正答案并且能够知道自己为什么错的能力。谁都有不会做的题,每个孩子都肯定有家长辅导不了的题。您让孩子查百度,我在此冒昧地说一句,孩子懒,您也懒。因为我相信孩子做的题总会有答案吧。以后买辅导书的时候可以注意一点,看看答案,答案如果没有详细解释的一律不买。做了题不订正和没有做是一个效果。所以第二句话,您可以监督孩子学习,可以纠正孩子的态度,可以监管孩子的课余生活,但是学习和做题,家长一点点也不能帮孩子做。这是原则问题。


  • 您说抄错题量太大,我觉得这就是方法问题了。如果一张卷子我就错了一道题,那我当然没有什么必要保留整张卷子了,直接看那一道题就好了。但是孩子如果错题太多,那肯定是不会的知识点太多了,一张卷子一大堆错题,那就根本没有必要再把错题抄下来了。我不知道孩子的做题习惯如何,不知道孩子的卷面如何。如果卷子上地方足够,就在卷子上清清楚楚地订正,不用再写到本子上了。实际上您也不明白,积累改错之所以很有效果,就是因为我认真地完整地把这道题又做了一遍,印象很深刻,这个过程中,一知半解的知识点就能弄明白,完全不会的也能比葫芦画瓢答出几步拿一点步骤分。您全替孩子干了,孩子干什么?根本不能指望看错题本,看答案,不自己完完整整地写一遍一点用都没有。对像您的孩子这个水平段来说,改错的过程应该就在做完题对完答案后自己任真地写一遍,如果有些复杂的话就先抄下来,抄一遍后马上自己看整个答题过程立刻理解,而不是先把所有错题整理到一起再拿出单独的时间来看,怎么可能呢?!本来可以各个击破的难题错题,您不但帮孩子抄了错题,还放到了一起,还没有做完立刻理解,纯粹是“磨刀背”无用功居多。现在是初中做题才多少,到高中习题量起码翻番。


  • 显然,您的孩子有依赖心理。您可以看看我的《我对独立学习的思考》这篇文章。我之所以强调学习要独立,就是因为依赖心理太可怕了。孩子初一的时候您这么干,作业本上都是对的,这就是虚伪的成绩。考试又考不出,又让孩子怀疑自己的实力。我觉得正确的做法就是让孩子及时完成作业,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完成作业。举一个不恰当的类比,孩子要是做错个题就是一耳光上去,那肯定不敢再犯了,因为疼,因为印象深刻。您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不咸不淡地给孩子指出来错误,孩子肯定是连声答应就改了,印象肯定没有作业本上的大红叉号印象深刻。再说了,您给孩子检查出来错误,就会给孩子这么一种潜意识——我先做,然后再检查出来,反正我爸妈都是这么辅导我的。但是考试的时候怎么可能有那么多检查的时间?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的学业都是在犯错的时候进步。换句话说,您给孩子检查出来错题,又不给孩子深刻的印象,要是不咸不淡地越俎代庖地指出来,孩子不会以为这是自己的错误,这是自己的错题,只会以为自己不小心啊不认真啊马虎啦什么乱七八糟的借口。所以您以后,在培养孩子独立订正错误的时候,如果要检查孩子的作业,最好检查完整的套卷,给孩子判分。如果只是想让孩子作业都做对指出来错误,那只手自欺欺人掩耳盗铃自我麻痹罢了。


  • 所谓的做错题,不是说把错题单独拿出来做,我认为最有价值的环节还是错了马上改这个步骤。在初中,把错题改到卷子上理解了就足够了。到了高中,题越来越复杂,卷子又多,这个时候才需要错题本这个东西。如果把这个环节做好,考试之前的几天晚上翻一翻就足够了。如果错误当场改正了,那么考前翻卷子的过程就会有一种“恍然大悟”“悔不当初”的感受,会感慨自己当时为什么这道题都没有做对。但是不管我自己感慨,我是考试之前会了,我已经进步了这么多,我就有了自信。您的孩子是彻底晚了一拍,考试之前再做错题,不但因为积压过多做不完做不对,还会因为自己这么多题还是不会,更会打击自己的自信。


  • 如果这样做的话,一方面孩子会自己通过订正答案的过程学习,另一方面肯定还有她自己看答案还是不理解的。这个时候肯定就是问老师啊问同学啊。您以为这是个简单的过程吗?大错特错,提问是个非常非常非常关键的基础技能,无论是学业上还是未来的工作。孩子要是要求老师完整地把题讲一遍,那肯定时间来不及,老师也不能只围着一个孩子转啊。即使孩子自己看答案还是看不懂,最起码能够知道自己哪儿不会,哪个步骤看不懂。这时候老师的讲解,才能称得上是指点迷津,而不是从头学起。上百度查就算了,很多时候不太靠谱。最关键的是,到了以后题越做越多百度查不到的时候怎么办?百度不会,但是肯定有同学会,老师肯定也会。大学之前的学习,网络基本上没什么大用。因为高考也好,中考也好,出题人要顾及最大多数的人。那些平时用不上电脑的人,肯定也能通过纸质课本习题册把题做对,要不然就太不公平了。


  • 所以,单就课后的学习而言,现在要培养孩子独自订正答案的能力,进而培养孩子提问的能力,把自己最不会最难理解的部分问出来。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错题太多问不完。这肯定是前一段时间孩子的懈怠不认真和家长的帮倒忙导致的了,一时半会儿肯定无法彻底改观。这是个漫长的过程,考验孩子也考验家长。


  • 您给孩子找过很多辅导班。还是那句话,有态度,怎么都好说。所有的教辅机构,所有的家教老师,包括我现在给您写这些字,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对于我来说,即便是有偿家教或学习指导,我也会过滤一批家长——加我的太多了。说少了心里过意不去,说多了说细了自己毕竟也付出了心力。我还是个大学生,还不到挣钱的时候,那些家教老师可不是为了为人民服务吧,肯定是为了挣钱啊。无利不起早,指望家教老师能给孩子付出多么大的心血,需要财力的付出,也需要运气。所以不要指望通过家教能补回来多少,最多是“个人型的电脑”帮助你答答题。有资格有能力指点孩子学习方法的老师,价钱便宜不了,也很少。所以我的建议就是,让家教老师负责解答自己孩子不会的问题,这就足够了。其他的方面,还得靠自己。说了这么多,还是一个意思,现在我已经写了三千字,但是关键还是在于孩子自己。如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就考验父母了。这个过程是个长期灌输的过程,否则孩子就会好逸恶劳不思进取。


  • 孩子的数学老师说,孩子只追求答案不追求过程,这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别的题怎么办?二是步骤不重视会丢掉很多分数。我觉得这也和您的辅导有关。因为大部分家长检查作业,都是检查答案不检查步骤,或者会算不会讲步骤。家长不会,孩子又懒,那就很难做了。您的方向大概是对的,就是夯实基础的同时锻炼思考力。


  • 至于您提到的这个思考时间过长的问题,这个就涉及做作业之外的学习活动了。


  • 首先是预习。您说让孩子把课本上的题都做一遍,这应该是预习的时候就会的。拿我举例好了。我会先看课本,课本上的公式定理讲解肯定很简单,要不然孩子理解不了。但是背过公式这不算晚,怎么运用呢?这就靠课本上的题了。这些题一般很简单,都是直接套公式,最多再复杂几步,我预习的时候一般都能做出了。这个时候,可以说我对这个知识点已经半知半解了,到时候老师上课再一讲,作业再完成,满分100的考试80分肯定有了。剩下的20分,就靠额外的练习来提高了。


  • 但是您的孩子呢,不但在改错这个环节晚了一拍,预习肯定也晚了。孩子听课效率因为思考力理解力不够本来就无法保证,结果我做作业是巩固提高的过程,是验证自己预习和听课结果的过程,您的孩子成了通过题来触及知识点的过程。可能没有我说的这么严重。但是总之,课后题是要做的。如果放到本章节的授课结束之后完成,不但加大了作业量,也会导致重复训练,因为课后题很有可能和学校发的练习册有很多重复的内容。在同一时间点做没有意义。如果提前做,哪怕提前一天,就相当于孩子在做题中已经开始思考本章节的知识点、公式定理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怎么用,知道自己哪里不会,第二天上课就会有选择性地听,重点听自己不会的。这样知识点熟了,作业完成更快了,也就有时间做额外的题目了。我上面所说的通过做更难的题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也就有了时间。核心思想一句话,同样的题目,放到课前做和课后做,是不一样的。课本上的题目,包括课后题和例题,实际上就很适合课前做。


  • 至于数学公式和定律,背过太简单了,会用才是关键,别的学科我不能确定,但是数学这门学科,肯定是在做题中提高的。刷题对数学学科很重要。不要说这是题海战术,既然高考题中考题都是题海中出来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平时多做题呢?我们现在学的都是几百年前的数学知识,前人已经踏出了,踏实了一条学数学的路子,指望自己哪一天突然开窍那是痴人说梦,更不要说我认识的所有数学奥赛的同学都是在过量的刷题中总结答题思路和技巧的。如果只背公式不做题,就是听话不听音,吃饭不咀嚼。


  • 浙江的科学我不太了解。不过大概也就是物理化学生物那些知识。毫无疑问,父母没有培养好孩子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至于整本书的体系什么的,实际上并没有明显效果,因为目录就差不多足够提供一个比较大概的体系了。我的建议还是多做题。看两三遍书不会有效果,除非背下来。您可能不了解,只看书的话,一是容易走神,二是只能浏览个大概。


  • 至于您的安排,语文和英语的时间有点多了。英语小作文可以不用写,因为英语写作必须有名师指点,否则大量写就只是词汇的堆砌。我建议语文小作文也不要写了,一是好好写费时间,二是我估计孩子应付作文的成分会很大。另外下学期我建议买习题书,就是跟着课时走的练习册,而不是每单元一张的卷子。练习册可以以练串联知识点掌握基础知识,而单元测试卷只适合考前练手,不适合作为夯实基础的主要手段。


  • 最后,关于限时的问题,对于套卷来说应该限时,但是您的孩子效率低,限时并没有很大意义,因为还是做不完。我建议就是回到家,坐到座位上,就一口气写下去,特别是练习册,每一道题都认真思考做好,不用考虑总和时间够不够,这样起码能够保证做的题都会了。至于成套的卷子,最好还是限时,锻炼时间分配的能力,什么题不会就放过去,什么题可以耗时间做出来,什么时候检查,这些应试技巧都需要限时训练。


  • 胡小鹄

  • 2016年2月22日



  • 我对独立学习的思考


  •  胡小鹄


  • 今天是星期六,一上午我都在图书馆看新买的《经史百家杂钞》。《经史百家杂钞》是曾国藩编纂的一部古文精华集,共二十六卷,是继清人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选读本。毛泽东对评价很高,他在给萧子升的信中说:“国学者,统道与文也。姚氏《类纂》畸于文,曾书则二者兼之,所以可贵也。”所以先推荐这本书给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


  •  曾国藩选录的第一篇是《尚书·周书·洪范》,我结合着《尚书正义》进行理解和分析,感觉颇有收获。但是今天我想写这篇文章的引子并不是这篇文章的内容,而是这一年来对于图书馆形形色色的人的观察与思考。 

  • 图书馆八点开门,今天我大概八点十分就找到座位,翻开了书。陆陆续续,人大学子就把图书馆挤满了。不得不说,人大不愧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图书馆有人气,更有书香气。 

  • 我发现在座位上坐着的,大概有这么几种人。一是桌子上整齐地摞着几本书,正在复习笔记。看来这么早已经有准备考研的了;二是桌子上放着笔记本电脑和几本书的人,他们时不时翻书,随即又在电脑上打字,不用说,是准备毕业论文的;第三种桌子上非常干净,只有一本书,至多再放一个水杯。这些学生是真正专注读书的,几乎不受外界干扰,目光永远注视着书本。他们不是学霸,也是书霸,想要在大学里看完一整排书。他就是个呆子,你想要坐进去,不招呼他甚至意识不到你在旁边,更不要说过道里学生来来往往吧;第四种应该就是我了吧,由于《洪范》这篇文字最迟也是战国人所书,一般认为是西周的作品,有些文字不借助注疏确实看不懂,所以我在电脑上打开《尚书正义》电子版,逐字逐句对照阅读。虽然费时费力,但是前人所阐发的思想,已能理解百之一二。第五种,是查资料写作业的。 

  • 这五种人可以说是图书馆的大多数人的写照。他们撑起了人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但是也有这么一小波人。他们在图书馆大概是这样的—— 

  • 进来的时候手里捧着手机,然后放下书包,把手机放在桌子上,又把作业或者书本掏出来,或者拿出笔记本电脑准备查资料写论文。突然,旁边手机响了一声,或者亮起了提示灯——要么是QQ,要么是微信,也许是有人水群吧。这时候,时间还早,他们就放下了手中的笔,双手捧起手机,就心安理得地聊起了天。或者连上了校园网,先看看优酷B站有什么优秀的视频,哪个明星又出事了,淘宝天猫又有什么衣服打折。于是乎,聊起了天,购起了物,刷起了朋友圈,看起了网络小说,甚至打起了游戏。 

  • 一个词,不务“正”业。其实,图书馆并没有禁止网购、网络聊天和打游戏,只要你不发出声音影响他人就好。但是这些人来图书馆的初衷,或者称为“正”业,估计不是这些吧,肯定也计划看几页书,写几段文字,让自己充实一些。但是,由于种种貌似偶然的因素,这么一上午,就这么刷过去了。下午再睡一觉,一天就这么过去了。明天就是作业的deadline了,就不得不写起了作业。这不应该成为大学生的常态。 

  • 实际上,很多中学生就有严重的拖延症。高考后这一年,有很多中学生的家长和我聊天,说孩子学习不专注,或者套用老爸的词,“一点也不刻苦”——反正是除了不学习,别的事都挺“积极”,有点风吹草动就坐不住,看起电视就关不了,玩起游戏就废寝忘食。你说他,他充耳不闻,你管他他敢动手。


  • 其实,拖延的本质是懒惰。有时候想偷点懒,这也是人之常情。可怕的是,你不能清晰地意识到你在偷懒,你在不务“正”业,心不“定”,所以,一时的小憩变成了“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老人可以也应该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但是作为青年学生,万万不可。 

  • 《大学》曾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段话的意思是: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有坚定的志向;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很多时候,我们对我们应该达到的境界只有模糊的几个词汇,比如素质教育,却并没有认真地思考,甚至人云亦云,跟风随大流,结果也可想而知。 

  • 我认为,独立学习,就是学生应该达到的境界。在一个人的求学生涯中,不能独立学习,就不会有坚定的志向,不可能遇事不乱、临危不惧,更何谈在未来的工作中胸有成竹、高瞻远瞩? 

  • 独立学习,首先要有明确而细致的目标和规划。目标越明确和细致,分析和规划也就越明确和细致,努力也就更有执行力,更有方向,也就不会有不分主次、蛮干硬干。很多自认为已经很负责的家长,包括我老爸,在给孩子订目标的时候只会给一个看似明确的数字:下一次必须进前十名!更不用说很多家长对孩子连看似明确的目标都没有。其实,名次只是个数字,就好比谁都知道中国经济总量现在是全球第二,但是你知道中国现在的经济结构吗?知道中国各个产业的产值比重吗?绝大多数都不知道。于是乎,在孩子的学习中,就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和60年前的中国经济很像——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很多中学生只能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个大概的目标。比如,我老爸给我订了目标,班级前十。但是怎么达到呢?绝大多数自认为负责的家长给出一个词——做题。于是乎,有毅力的孩子在题海中游了一圈又一圈,最后体力不支淹死了;毅力稍差的在题海中游了半截,受不了那份孤独,也就达不到专注,最后给自己找一个名为“我不如别人聪明”的泳梯,早早上了岸。最后,有一部分家长看到了我爸的博客,又看到了我的QQ,给我诉苦,让我不得不在屏幕那边苦笑,打出一行字“您给我提供的信息太少了,我不能准确判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紧接着又是长篇诉苦。 

  • 明确,就是落到明处,才能落到实处。很多家长说,孩子,你下一次进步就好。结果这一次孩子考砸了,这位家长又说,没事没事,这一次发挥失误,下一次进步就好。这一句话,就表现出家长在三个问题上没有认真思考:首先,你怎么就确定这是发挥失误?发挥失误不是实力不足的体现吗?其次,下一次是哪次?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 高考成蹉跎。卷面上能体现的都成了蹉跎,更不要说模糊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了。最后孩子大了,工作了,也就不了了之了;最后,进步多少才是家长期望的进步?中国GDP增速放缓了几个百分点,就能明显感觉到经济的变化。放到成绩上,究竟是提高1分是进步还是20分才能达到家长的期望和实现孩子的野心?距离梦想大学还有多少分的差距呢? 

  • 在衡中,每次考试我都要算一下非知识性失分,简言之就是除了真的不会的其他的失误分数,这些,是我最主要的提分点。衡中的学生,几乎人人都有明确的高考目标,我要上北大,我要上清华,我要上港大。起码对于高考,你最后的结果是非常明确的。我的结果就是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国学)。提升自我的过程,可以看作是给自己”治病“的历程——你连是癌症还是炎症都没有搞明白,怎么治?其实很多时候,目标明确了,压力反而不会大——譬如你给自己订的目标是挣钱,你这一辈子就掉钱眼里了;但是你给自己订的目标是挣够1000万,那么下半辈子就悠闲多了。我可以很负责地说,除非独孤求败式、游刃有余式的学神,其他任何家长以不明确的目标要求孩子,任何学生以不明确的目标迎接中考和高考,迎接未来的挑战,最后就只能有非常明确的遗憾和后悔,再加上非常明确的迷茫和忐忑。 

  • 细致,就是全面审视自己的不足。小提琴要过十级,这不是细致,要把哪个曲子练熟,才是细致。需要指出的是,明确的目标,家长可以给——但是细致的目标,能且只能学生本人给出,这中间的差距就是悟性的差距。市场经济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但是在学习中,你在做哪道题,是对是错,是不是琢磨透了解题规律,这必须明确。题错了,不能就这么改了,还需要总结分析。有个高二的师妹给我说:我数学不好,怎么才能学好数学?我问她,哪个题型得分最不好,哪个模块最不好?是三角函数、数列组合、函数与导数、解析几何、平面几何、不等式、坐标系与参数方程,还是概率与统计?她答不出来。其实这些问题想明白了,目标就细致了,计划也就随之细致了。我老爸为什么作文班能叫响邢台市?就是因为目标细致又明确——把作文分提上去,因为大部分上作文班的学生不是为了将来当作家的。目标不一定要大、要多。我要做完所有的练习册,但必须细致,我要选择做完某一部分的题,因为这一部分是我的薄弱点。


  • 细致的目标一定是明确的目标。细致了,也就容易执行了。比如,我要考第一,然后我算了算,我还得提20分才能考年级第一。再一看,这一次非知识性失分十分有14分,那么下一次我就要减少到7分之内。我英语不太好,那就向英语倾斜精力,目标多对两个阅读和一个改错,也就是5分。数学选择填空不错,争取写上的都拿满分。文综答题规范些,语文前面的阅读一定要小心,少错一个选择题……这么细致下去,你的努力会非常有针对性。有了细致的目标,对症下药,就有了效率。也许没有那么刻苦,你就实现了目标。 

  • 独立学习,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拴惯了的狗,是不能带去打猎的。习惯对成绩的影响,用“决定”这个词不为过,即习惯决定成绩。 

  • 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需要家长培养,关键就在于家庭教育的环境了。现在很多人睡眠质量很差,为什么呢?躺上床了,又开始玩手机,一玩就是半夜,肯定休息不好。确实是这样,一旦手机在旁边,无论是学习还是睡觉,都是没法安生。孩子不会很小就对学习、对阅读感兴趣,但是据我观察,孩子对玩游戏的兴趣可以说是天性。也有好几个家长和我谈到,孩子喜欢玩电脑游戏,管不住。我只想反问一句,为什么你能给孩子创造玩游戏的环境,却创造不出学习的环境? 

  • 想创造学习环境,家长就要为孩子学习提供便利,为偷懒制造障碍。我老爸经常批评我,怎么上了大学就不跟爸爸联系了?其实,我在学习的时候,就把手机放在书包里,书包又放在柜子里了。在这个情况下,我打开柜子拿出书包掏出手机,远远比我捧起书麻烦得多,所以我就迅速进入到阅读的状态。其实,在中学时代我也是如此。孩子离书,离手机,离电视的距离远远小于离书的距离,玩的可能性就大了几分。小学初中我一进家门放下书包,面前就有好几份报纸,这样阅读报纸的习惯就形成了。以前家里是乱,但是凡是有人走过的地方就有书,于是乎我在厕所里也看完了几篇文章。有的家长埋怨孩子房间乱,其实家长的房间也不整洁。当这个家,只有孩子自己的房间是乱糟糟的,自己的床乱糟糟的,孩子自己就自然而然意识到了要学会收拾东西。 

  • 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比如今日事今日毕,不把任务留到第二天;比如阅读的习惯,比如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 其实,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都是依靠环境的力量养成的。有人批评衡中,反对给孩子灌输成功学,建议”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快乐学习……这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高一的时候,我们很多衡中学生就养成了总结整理的好习惯,学会了怎么查漏补缺。当其他的学生在纠结买什么样的本子当积累本的时候,衡中优秀的积累本就已经在展览了。与其在感叹自己的孩子不聪明,脑袋不灵光,不如想想自己家庭整体氛围和其他家庭的差距有多大。


  •  把智商当作“成绩不好”挡箭牌的人,情商估计也不会出色吧。相反,哪怕智商真的不突出但是仍然努力的人,才值得我们尊重。这里我要提到一类人——独立学习的人,他们遇到困难找方法而不是找借口,他们对学习具有近乎“愚蠢”的努力。他们值得钦佩。

  •  

  • 去年邢台一中一个高三学妹加上了我,详细地说了她在语数英这三科的困惑,向我请教英语和语文怎么学。我说,英语最基础的就是词汇了,背好单词就成功了一大半;至于语文,你既然基础不太好,就先复习成语病句,再多做做题就行了,之后又说了说积累本怎么写,平时时间怎么安排。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她的回答——我想复习,我想背这些,但是学校没有这方面资料,我也买不起,上网还是用的老师的电脑。这一句话震惊了我。这位学妹是沙河市的,中考时考上了邢台一中。现在在普通班中数一数二,年级200名之前。我很严肃地问她,如果你语文115,英语125分能到什么名次。她说,年级前10。邢台一中普通班的第一,年级前200,考上好一点的本一绰绰有余,对于一般的农村家庭已经很不容易了。她的动力很单纯,考出去,考进北京,目标北航或者北理。于是那一天晚上我搜集了很多复习资料,第二天打印然后寄给了她,又网购了两本词汇书,一本听力书给她上高一的弟弟。

  •  

  • 我不知道现在她的成绩怎么样了,也不知道我的努力有没有白费,尽管我现在还不知道她的名字。没关系,这些都是小事,2015年高考成绩出来后去邢台一中大门就能看到她的名字。我只是想说,以前我们总是从电视、电影、书本中了解到农村的寒门学子的处境,但是当你真的接触到这些人,真的倾听他们的辛酸和无奈,感受到他们破釜沉舟通过高考鲤鱼跳龙门的勇气和决心,你就明白了什么是“哀兵必胜”,什么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更明白了动不动拿智商找借口的人的可笑之处。


  • 刻苦到近乎“愚蠢”,总会总结出一些属于自己的学习心得,久而久之,就会有收获。


  • 培养一个贵族至少需要三代人。很多人只看到了别人是“贵族”,他们有着良好的家境和修养,又有着卓越的天赋,又有着良好的机遇。他们的起点高,也许你终生也到达不了他们的起点。于是乎,这些成为了某些人自卑乃至自暴自弃的借口。其实,中国人上数三代,绝大部分都是农民,翻天覆地的变化只经过了三代人的努力罢了。他们只是在埋怨自己的长辈没有拼出来没有给自己一个较高的起点,却根本不想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成为“三代人”中的“第一代”,最终他的子子孙孙也会埋怨着他,形成恶性循环。 

  • 也许我的努力在别人的背景面前不值一提,但我依然努力着,因为我希望,至少未来,我的孩子的努力不要和我一样不值一提。可能在外界眼中,富二代官二代就是啃老,就是一辈子衣食无忧,就是混吃等死。但其实没有人想只是悠闲地过一辈子。至少我和我认识的许多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些想自己闯出一片天,有些想做学术研究,有些想壮大家族的企业,有些想从政。其实,生意场总是风云变幻,许多中国企业现在都遇到了瓶颈,而这所有的困难,都要压在富二代的肩上。虽然表面光鲜,但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的辛酸,只是圈子外的人看不到,看不懂,看不透而已。这就像爬山,有些人在山脚,有些人一出生就站在半山腰了。你不能要求他们再回到山脚陪你一起爬。虽然起点不同,每个人都要有着往上爬的心,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山,总是越高越陡的,越高,也就越难爬。一不小心,就是粉身碎骨。你以为“二代”们没有生存压力?


  • 勤能补拙,自古如此。真正聪明的人,是希望通过学习来使自己更聪明的人。有的学生迷茫之际,联系上我。说实话,他们的有些问题在我看来有些可笑,但是我都一一认真给予了答复,因为他们敢于加上一个陌生学长的QQ询问学习方法,着实难能可贵。找方法的途径不胜枚举:可以和同学结成学习互助小组一起讨论,可以问老师,可以在知乎上提问,可以去看看辅导书是怎么说的……方法再多,你不自己找,它就出现不了。 

  • 独立学习就是找方法,不找借口。找借口,只是让自己面子上好看一些,实际上只是自命不凡,自导自演,自娱自乐,自欺欺人,最后自作自受。 

  • 在寒假,我和一个衡中高一的学生谈了很多。刚开始,他自己知道学习,中午总是很晚才吃饭,但是成绩就是没见多大起色。他有一个称职的母亲,找到了我。其实,这种努力就有些“愚蠢”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反对老爸“刻苦学习”的说法——是下了很大的“苦”,但是结果往往是“刻舟求剑”,而不是“入木三分”。这位学弟很清楚自己最大的问题是听课效率低下,经常心不在焉。意识到了问题,很好,但是他根本没有想办法怎么提高听课效率,而是“曲线救国”打时间战。现在已经不是三十年前,你努力学就能名列前茅的时代了。如果下的苦功足够大,即使“事倍功半”,也总会有出头的一天,哪怕没有学到极致,也是佼佼者。现在高考满分750,文科最高分接近680,理科最高接近730,千万不要以为理科就是多做题,文科就是背背就能考好。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需要自己悟。最关键的是,据我的观察,不是悟不出来,而是根本就不悟,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多做点题,多学几个小时就能学好,大错特错。 

  • 如果你能做到以上三点,那么也许你就能成为让父母放心的学生了吧,但是这仍不完全是我理解中的独立学习。我认为人最可贵的品质是知错能改,因为对于绝大部分的人来说,不会犯下致命的错误,也就永远有裨补阙漏和从头再来的机会。对于一般人来说,重点是“能改”,当意识到了错误能不自欺欺人,而是痛改前非。但是对于我心目中的学霸来说,重点在“知错”。在衡中,考试能排在前面的,没有沾沾自喜自以为很了不起的,而是不虚伪地接受这份本应就属于自己荣誉后,继续以虔诚地心态对待课本、同学、老师、考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霸可不止做到了“博学”,更是懂得“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 最后想说的是,诚然高考/科举评估的的是相应标准下的应试水准,但是,能够把任何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人,都有其过人之处——耐心、定力、记忆力、毅力、专注力...... 这份心力放在别处同样不会差。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个状元是轻易得来的,天分是一部分,更多的是汗水。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普通人学习的地方。


  •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大家在疑问为何成功人士当中很少看到高考状元的踪影? 其实,古往今来的状元,绝大部分都是成功人士。古代的504个状元里,有诗佛王维、有楷书四大家之一柳公权、有陆羽之后集茶道大成的张又新、有史学大家王溥、有大词人张孝祥、有永康学派创始人陈亮、有民族脊梁文天祥、有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杨慎、有植物学家吴其濬、有两代帝师戊戌变法促成者翁同龢、有实业家张謇...... 宋庠、张九成、王鄂、马世俊、戴有祺、汪绎、苏易简、王十朋、袁甫、刘章、张行简、杨云翼、吕楠、罗洪先、焦竑、彭定求、陆肯堂、潘世恩、毕沅、孙伏伽、吕蒙正..... 几多俊才人杰。这里面还没有算王安石、宋祁等等本来应该是状元,因为一些原因被调了顺序的人,也没有算苏轼这些制科状元、郭子仪等等武举状元。 

  • 为何成功人士当中很少看到高考状元的踪影? 这实在是个没多大意义的问题,非要答:因为高考状元是极其稀有的人群,状元和非状元的人数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在任何领域都会绝少看到状元踪影,同样可以说:失败人士当中很少看到高考状元的踪影。在当代,一年只有几十个高考状元,非状元却有几百万,近些年已经接近千万;在古代,虽然科举考生人数没现在多,但是举国上下只有一个状元,还常常是三年一个,1300年的科举史上总共只有过504个状元。如果成功人士中能够常常看到状元,那才奇怪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数学老师总结:成绩涨得快的孩子都有这4种好习惯!早培养早受益
做1000张卷子不如28道题,弄懂这28个典型例题,名校随便选!
背10000个方程式不如1张卷子,“吃透它”化学就成送分题!
老胡说事儿(254):不做题,真的考不了高分
孩子,知道你为什么分数低吗
哈哈哈哈哈!这次轮到家长懵圈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