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游红色古镇太平渡

                                   春游红色古镇太平渡

             文/图 马庆强

  题记

1961年毛泽东在 接见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时曾经自豪的说:“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没有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太平渡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四渡赤水战役”的二、四渡赤水河的主要渡口。太平渡,赤水河中游的一个渡口。太平渡,四川南部边缘大山里赤水河岸边的一个小镇。1935年春天,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来到这里,指挥中央红军于2月19日、3月21日两次从这里渡过赤水河,取得了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从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渡口和小镇,就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红色旅游经典景点。

            太平渡古镇(1978年 / 网络)

“不到太平渡,枉到古蔺游”。太平渡是一个赤水河岸边依山傍水,建在山脊上历经数百年风雨,至今保存完好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同时也是红军长征途中四渡赤水战役二、四渡主要渡口所在地。阳春三月,咋暖还寒,怀着对红军长征史迹的敬仰和古镇的向往,我们踏上去太平渡的征程。从古蔺县城出发,沿古蔺河右岸的公路向东行,公路两侧是望不到顶的青山翠岭,点缀在青山绿水间星罗棋布的农舍,绿油油的麦田,金黄色的菜花……,车行大约40公里,就到了太平镇。太平镇原名叫太平渡,坐落在古蔺河与赤水河交汇处,河的对岸就是贵州地域了,这里是从四川古蔺县太平渡渡过赤水河到贵州省习水县地域的渡口。太平镇分为古镇和新镇,新镇沿古蔺河右岸的山脚下公路两边修建,镇中心的长征大桥跨过古蔺河与贵州省习水县地域相连,太平渡古镇则在赤水河西岸的山脊上,左面是赤水河岸边陡峭的悬崖峭壁,右面是一条深沟,石梯铺成的街道从河边沿山脊向山上曲折延伸,约有一公里,石梯一梯接一梯,石梯街道两旁是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具有川南民居风格的木架结构,吊脚楼悬空的粉壁小青瓦房。

        太平渡古镇牌坊

        太平古镇始建于明末时期,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太平渡古属古夜郎国地域,是蛮荒之地,因古蔺河(古名落洪河)在这里流入赤水河而得名“落鸿口”。这里是从古蔺县地域到贵州省习水县地域渡过赤水河的渡口,也是赤水河水道货物集散的码头。明末清初时期,随着朝廷改土归流政策的实行,大量的汉族人进入古蔺地域开发,外地商人把盐巴、布匹等生活用品用船运到这里换取川南黔北山民的中药材、土特产,山民从这里用人背、马驮将盐、棉布等生活用品运进山里,又将山里的中药材等土特产从这里运往其他地方,慢慢地成了川黔交界的物资集散地。随着商贸的繁华,人们在北岸的山脊上的石梯路两侧建起了盐号、客栈、商铺,石梯路成了街道,慢慢地形成了集镇。

关于太平渡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清初,一位名叫朱复桐的江西陇南县太平堡商人来到太平渡经商,主要贩卖盐巴和布匹,生意做得很好,在这里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他为纪念先辈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将“落鸿口”改名为“鹿平场”。后来,朱复桐的后人因怀念家乡“太平堡”,同时祈祷从这里渡河的人平平安安,改名为“太平渡”,沿袭至今。民间又有另外一种说法,相传,1861年9月,石达开自桂南北上,于1862年初经湖北、贵州入川,打算北渡长江,夺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据地。石达开转战川黔滇三省边境地区,曾经从“落洪口”渡过赤水河,先后四次进入四川古蔺地域,甩掉清军的追杀,绝处逢生。石达开便将落洪口改名为“太平渡”。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古蔺到二郎镇的公路通车,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住在山脊上古镇里的居民由于感到古镇爬坡下坎,交通不便,纷纷搬到山脚下古蔺河边的公路两侧兴建房屋和商铺,公路成了街道,古蔺河上一座石桥——长征大桥把贵州和四川连接在一起,车来人往,繁华热闹,形成了今天川黔边境地区的商贸集散重镇。

            建在山脊上的太平渡古镇

山脊上那一片青瓦白墙依稀可辨的吊脚楼就是古镇。在靠近赤水河岸边新建的街道右侧,有一座石牌坊,从石牌坊处进入古镇。古镇街道非常特别,宽处近四米宽,窄处只有二米宽,全是用石块铺成的,参差不齐,高低错落,约三十公分高一梯的石梯路,向山上延伸。漫步古镇老街,沿着石梯街道一梯一梯向上攀爬,走在被踏平磨光的石梯上,犹如行走在一条幽深的时空隧道。街道两旁是高低起伏,参差不齐的青瓦白墙,穿肩木架的木板房店铺。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霜雨雪,还保持着过去的神韵,古朴和坚实,沉默不语中隐隐透出川南建筑风格和川南民居的建筑元素:青瓦,木板墙,飞檐,吊脚楼,三合院,四合院,临街的木制柜台……。在石梯街道的半腰,有几棵黄果树,树高约20余米,枝繁叶茂,根须盘根错节于古镇的石坎缝隙中。这几棵黄果树历尽几百年沧桑,见证了太平渡兴衰,老街当年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忆,只有那磨光的石级,默默地向游人诉说着历史的辉煌和沧桑,仿佛在告诉游人,这里历史久远,值得细品。据说在繁华时期,这条街上有“荣盛通”、“庆丰”十来家盐号,近百家商铺,骡啸马叫,来这里经商的江浙、湖广的商人,山里来这里卖山货的山民,背盐巴的背夫络绎不绝,热闹得很。时下,街上的人很少,住户也不多,也没有什么商铺,房屋破旧,关门闭户,生意萧条。很多人家都搬到河边的公路边新街去了。昔日的繁华,只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和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谈中……

            太平渡古镇吊脚楼

在古镇,许多房屋和铺面的门楣上都有一块块醒目的标识,如“红军政治部驻地”、“红军炊事班驻地”、“红军医院”等等。这些红色标牌把历史回溯到1935年的春天,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长征途中,进行了举世闻名四渡赤水战役,从这里两次渡过赤水河。1935年2月19日下午,太平渡这个赤水河畔的小镇沸腾了,来了数不清的穿着灰色破旧军装,扛着枪的队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率领中央红军从云南扎西返回黔北途中,来到太平渡,太平渡家家户户住满了红军,毛主席就住在荣盛通盐号。红军准备在赤水河上架设浮桥回师黔北。太平渡的老百姓听说红军要在赤水河上架设浮桥,纷纷献出自家的渔船,拆下自家的门板送给红军架设浮桥。红军在太平渡老百姓的支持下,连夜在赤水河上架设浮桥,毛主席率领红军中央纵队和3、5军团从这里渡过赤水河进入黔北,大战娄山关,重占遵义城,歼敌3000余人,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一个月以后,1935年3月21日,为了摆脱国民党蒋介石在黔北地区对红军形成的新的包围,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第二次来到太平渡,指挥红军从这里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再次进入黔北地区,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跳出国民党40万大军的包围圈,取得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从此,太平渡就随着红军长征的壮举载人中国的史册,名扬中外。

过了黄果树,右边有一个小四合院,院内有一棵树,一幢青瓦木架土房,这是当年红军医院的驻址。再往上走,左边是是一座四合院,是红军总政治部驻址,正面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旧址,这里是原荣盛通盐号旧址,是毛主席住过的地方。1958年,为了纪念红军长征,古蔺县在荣盛通盐号旧址上新建了一幢川南民居风格的砖木结构楼房,建立“太平渡红军长征纪念馆”,1975年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馆名。陈列馆内陈列展示了“苏维埃纸币”、“苏维埃铜币”等国家级文物和 300余件红军文物。2001年6月,中宣部公布“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太平渡口”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5年被确定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0年国防部命名为全国国防教育基地2008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新馆建成后,馆内的文物搬迁到新馆,现在大门紧闭。

        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老馆,2008年闭馆)

老馆右侧是一个小坝子,建有亭台楼榭,是“观渡台”。站在观渡台上,赤水河风光经尽收眼底。

凝目俯瞰,一片青色的古镇房屋瓦面一直延伸到赤水河边,在眼前的河畔,地名叫做老鹰石的岸边矗立着一座石碑,这座塔型的“四渡赤水太平渡口纪念碑”,高12米,建于1966年。这里是红军四渡赤水战役二、四渡赤水的主要渡口-太平渡渡口。当年在这里的河面上,中央红军用木船和门板架设浮桥,先后两次从这里渡过赤水河。

  

凭栏远眺,只见大娄山逶迤连绵,赤水河从万山丛中奔泻而来。赤水河是长江上游的主要支流,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豆戛山箐,全长近500公里,流经云南镇雄、威信贵州毕节、金沙、仁怀、习水、赤水、四川叙永、古蔺等县市,至四川省合江县汇入长江。因“每雨涨水,色深赤”而取名赤水河。春天的赤水河不是赤色的,而像一条绿色的飘带,舞动在黔山蜀岭之间。赤水河是川黔交界的大河,明、清和民国时期成为川盐入黔的重要水道。太平渡处于赤水河的中游,河面较宽,河水较缓,河的北岸兴建了许多码头,沿河停靠了许多运煤的机帆船。今天,赤水河成了川煤出川的主要通道,河上挤满了装满煤炭的船只,古蔺丰富的煤资源从这里装船顺流而下,到合江转入大船进入长江,销往全国各地。看着眼前滚滚东流的赤水河,往事如烟,发生在这条河上的英雄故事像电影一样展现在眼前。

向下游望去,那天地相连的山峦后面,是当年毛泽东指挥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发生大战的青杠坡,一渡赤水河的土城;1935年1月29日凌晨,毛主席指挥红军从那里渡过赤水河,经过贵州的醒民、大石碑,跨过岩桑沟小石桥,进入古蔺地域,然后向叙永、云南扎西方向前进。

向上游望去,那天地相连之处,是出产中国名酒郎酒、贵州茅台酒的地方,出产郎酒的二郎滩是当年红军二、四渡赤水的主要渡口之一,出产贵州茅台酒的茅台渡口是当年毛主席指挥中央红军三渡赤水的地方。1935年3月16、17日,为了摆脱国民党蒋介石在黔北对红军形成的新的包围,毛主席指挥红军突然转兵西进,在贵州茅台镇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次进入四川古蔺的大村、丹桂一带隐蔽寻找战机,并派出一个团佯装红军主力,大张旗鼓奔袭镇龙山,摆出要北渡长江的态势,迷惑敌人。

 从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老馆向左,过了红军街,爬过石梯,就到了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新馆。新馆坐落在太平渡古镇的顶端的山坡上,坐南向北,是一座川南民居建筑风格,白色的墙,墨色的瓦,远远望去,像一座庄园。馆前的广场上,有长征时期红军形象的群体雕塑和花园。

        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新馆  2008年开馆)

陈列馆和附近的太平渡渡口是中央宣传部于2001年6月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我们怀着肃穆的心情,走进这个门楣并不显眼的陈列馆。陈列馆内收藏陈列了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战役的遗迹遗址的珍贵图片、文献史料以及“苏维埃纸币”、“苏维埃铜币”等国家级文物和 300余件红军文物。陈列馆分为战略转移、四渡赤水、革命火种、历史回放、今日古蔺五个展厅,以丰富的图片、文字、实物 、雕塑、场景还原,充分应用现代声、光、电等技术,以四渡赤水战役期间在古蔺发生的事件为重点,真实再现历史,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全过程,生动地再现了中央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这一享誉中外军事史的著名战役,以全新的理念诠释四渡赤水战役中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突出展现了毛泽东在军事指挥艺术上的“奇”和“神”,彰显四渡赤水战役在中国革命军事史上的历史地位。

  四渡赤水太平渡渡口纪念碑(2005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泸州风景区导游词
四川55|古蔺——太平古镇
泸州:穿越时空的红色古镇太平渡
【古蔺影像】赤水河边 太平古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075)四川省古蔺县太平镇
携一人白首,择一处终老:“风水宝地”太平古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