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台北故宫的青铜器时代——战国玉器(五)



台北故宫的青铜器时代——战国玉器(五)


戰國 白玉韘形珮。白玉,有黃斑。此器長條形,中央有一圓孔,上端有一尖角。由帶在手指上的韘的形狀而來,作成幾乎板狀體,繫繩配在腰間。鏤空浮雕兩隻螭龍,一隻螭頭伸入圓孔,器正面飾以雲紋,背面以細陰線刻簡單線條。高6.6公分 最寬5.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一對)。青黃玉,局部褐色沁與灰白色沁雕一對龍形珮,其中一件龍角處已殘斷。器表留有切璞時的直條切痕,尚未雕其他花紋。應屬為完工之作品,由其特徵觀之,應為先雕成形,而後再加以平剖為二而成。長13.3512.1公分 厚約0.4-0.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 青黃玉龍形珮(一對)。青黃玉,局部褐色沁與灰白色沁雕一對龍形珮,其中一件龍角處已殘斷。器表留有切璞時的直條切痕,尚未雕其他花紋。應屬為完工之作品,由其特徵觀之,應為先雕成形,而後再加以平剖為二而成。長13.3512.1公分 厚約0.4-0.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東周 玉帶鉤。白玉,表面有附著物,大部分呈赭色。細長條有弧度,一端向上內彎為鉤,兩端皆作龍首形,背後中央突起一方柱,用來固著於革帶。正面浮雕三組兩塊長條。11.4公分x2.7公分x1.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石劍(以及附件) 。石質,白灰色澤,夾有灰點。全器作前端尖峰的長方體,援周邊雕為雙面薄刃,器身下方有一孔。劍身於三分之一處斷裂。另外附有劍飾四:璏、鐔、劍柄與劍首36.5x4.4x0.4公分 劍首直徑3.97公分;內柄長10.3公分;劍鐔寬5.15公分;劍璏長7.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 玉璋。表面已深沁為不透明的牙白色,玉質不詳。琢作長方形,一端又作斜三角形。背面光素,黏附有咖啡色物質疑為土沁。正面雕有花紋,沿著輪廓有一裝飾帶,飾以細陰線雕成的斜三角紋。裝飾帶包圍的範圍內,以較寬的陰線,琢飾穀紋。在寬僅0.35公分的窄邊上,還有一道凹槽,其義不詳。高9.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 玉圭。表面已深沁為不透明的牙白色,玉質不詳。琢作長方形。背面光素,黏附有咖啡色物質疑為土沁。正面雕有花紋,沿著輪廓有一裝飾帶,飾以細陰線雕成的斜三角紋。裝飾帶包圍的範圍內,以較寬的陰線,琢飾穀紋。尖首圭由戈演變而來,為重要的禮器。高9.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 舊玉璜。玉質,色青綠全器散佈點狀土沁。形如璜差為半圓,一端闊而一端尖銳。闊邊為首,作一龍頭,圓眼捲鼻有角,口角處恰捲成一孔,銳邊雕作一鳳首,鳳圓眼尖喙有角,器身淺浮雕穀紋,雙面同紋。本器在中央與寬邊各有一小孔可佩掛。現與另三件玉飾、一冊頁合儲於「昭華錯彩」織錦木匣。寬8.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至西漢早期 舊玉系璧。玉質,色灰赭佈滿深赭色細紋,原應為青黃玉質,可能因受沁盤磨而變褐色,也可能在明清時被染色。圓璧形,內外有廓,器面淺浮雕穀紋,雙面同紋。本件現與另三件玉飾、一冊頁合儲於「昭華錯彩」織錦木匣。厚0.5公分 外徑6.6公分 孔徑2.5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至西漢早期 舊玉珮。玉質,色青灰帶黃,有赭斑與土沁。器形近似龜殼,底面平整,十字形寬帶內刻平行斜線紋,其間飾雲紋,正面似屋頂般,有中脊,左右片斜下,器表琢穀紋,有通心穿用以佩掛。本件現與另二件玉飾、一冊頁合儲於「琳碧流輝」織錦木匣。全高2.5公分 2.9 0.95公分。


戰國早中期 雲穀紋璧。玉質,全器呈均勻的褐白色,局部尚留有黃褐色玉質。圓整,兩面飾以勾雲紋。兩件系璧成對,形制、大小、花紋均同。此種勾雲紋一般認為是春秋早期以來的蟠螭紋之解體形,是由較寫實的花紋結組,走向抽象的幾何形結組的過程。直徑4.83公分 孔徑2.86公分 0.3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 穀紋璧。青玉,略呈黃褐色,外緣局部有暗褐色沁,其他部分散布褐絲紋,半透明。圓整,有廓,器面上浮雕穀紋,中孔、外緣圓滑平整。穀紋的地子平整,隱約可見菱格,排列整齊︰穀紋大部分屬右旋,方向不一,偶而出現一、二個陰線尾加長而作彎勾。外緣壁上刻有清乾隆皇帝的題詩。厚0.6公分 11.10公分 好徑3.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晚期至西漢西漢早期 刻字穀紋璧。器表泌成褐白色,有玻璃光澤。圓整,有窄廓,廓略高;中孔、外緣齊整;一面飾以穀紋,另一面光素。穀紋刻製精緻,圓轉流暢,左、右旋皆有之,分布稍密集。外緣壁上陰刻有「二百十二」等字。直徑9.09公分 孔徑5.3公分 0.4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至西漢 蒲紋璧。青玉,有璺,器面出現糖包白玉料的規律性變化。圓璧形,有廓,附木座。雙面同紋,以數道交錯直線刻出規整的蒲紋。木座中央有圓突,內刻「雙龍乾卦」印與回紋,外可嵌小圓璧之面上,另刻有御製詩文「幽壙弗曾。伴土封如。脂猶是昔。年容白珩。非寶斯為。寶多穀多。因瑞在震。乾隆巳丑。仲春月上澣御題。」厚0.5公分 內徑5.9公分 外徑14.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 穀紋璧。玉質原色澤已不詳,全重染成深淺交雜的褐色。玉璧兩面紋飾相同,均雕琢排列成行的穀紋。清宮中配置雕龍紋紫檀木座,刻字泥金乾隆丙戍年御製詩:「王孫國寶曾稱六,不數白珩義誠淑,庇蔭猶待明德馨,土物緣何缺真穀」並加刻「幾暇怡情」篆體印文。厚0.4公分10.61公分 孔徑3.9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 帶胡玉戈。禮器。此玉戈灰白色,帶褐紅色玉質,表面有附著物。援闊而短,中間無脊,前鋒尖,雙面刃;援、胡與內交接處鑽有三個孔,內中間亦鑽一孔。帶胡戈常見於戰國時期,尤以銅質最多。玉質已深沁為不透明的深淺黃褐色,小局部尚保留青綠色,局部黏附土質。琢作一戈與一鐏,戈光素,內作長方形,有胡有闌,援與胡上鑽有三孔,供綁縛木炳用;鐏上以寬陰雕各式雲紋、三角紋,局部斷接,仍有傷殘。甚稀有。深沁為不透明的深淺黃褐色,小局部尚保留青綠色,局部黏附土質。琢作一戈與一鐏,戈光素,內作長方形,有胡有闌,援與胡上鑽有三孔,供綁縛木炳用;鐏上以寬陰雕各式雲紋、三角紋,局部斷接,仍有傷殘。長15.1公分 8.0公分 0.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 帶胡玉戈。禮器。石膏白色帶土沁。帶胡玉戈全器可分成三部份;「援」為戈體,「胡」為「援」往下延伸的部分,尾端為「內」。援平直,中間無脊,全器兩面是以榖紋;前鋒尖銳,雙面刃;援、胡與內交接處鑽有三個長方形孔,內中間亦鑽一孔。帶胡戈常見於戰國時期,尤以銅質者最多。質已深沁為不透明的乳白色,不詳其原有的顏色與質地為何。戈的造型很美,援部線條流暢而優雅;援部的後段灣向下方形成長胡。內部呈長方形。援與內相接合處,光素無紋,並有數個窄長形的小穿,用已綁縛長柲。其餘未為木柲遮壓之處,滿琢雲紋。此玉戈有多處斷接處。傳出土於紹興。質已深沁為不透明的乳白色,不詳其原有的顏色與質地為何。戈的造型很美,援部線條流暢而優雅;援部的後段灣向下方形成長胡,內部呈長方形。援與內相接合處,光素無紋,並有數個窄長形的小穿,用已綁縛長柲。其餘未為木柲遮壓之處,滿琢雲紋。有多處斷接處。19.6公分 10.0 0.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 玉龍紋珮。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 玉蹲獸。褐色玉,尚溫潤,局部白沁。雕一小蹲獸,作抬頭狀,有二角與長尾。自前胸至尾端有一直穿,供繫帶。寬1.6公分 1.9公分 1.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晚期至西漢前期 蒲紋璧。青白玉,色泛黃,滿布深淺交雜之褐斑。全器呈圓璧形,外緣規整。器兩面均浮雕蒲渦紋。厚0.45公分 外徑深6.5公分 口徑17.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 穀紋璧。淺碧綠色玉,含小黑點狀包裹物,局部有褐黃色沁斑。全器呈圓璧形,外緣規整。孔徑略大。器兩面浮雕穀紋。孔徑深4.3公分 口徑8.1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 穀紋璧。青白玉,泛黃,全器滿布深淺褐斑,璧面一側有土沁痕。全器呈圓璧形,外緣規整。器兩面浮雕穀紋,穀粒飽滿。直徑6.5公分 內徑3.1公分 0.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 牙環 。全器橫切一段牙材而成,內外周徑皆不規整,剖面呈方形,每面陰刻六圈點紋,其間距不等;外緣有三穿孔,可繫墜。兩面皆可見清晰的打磨時所留的平行橫線,全器並已呈深綠色。先民以牙骨質琢製成環形裝飾品的情形並不少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即曾出現此類牙骨環,但在洛陽燒溝附近的戰國墓葬中也曾發現牙質環形器;此件牙環之器表陰刻圈點紋,或為戰國時代遺物。外徑2.9公分 內徑1.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時代 雲紋系璧。青玉,外緣局部深褐色沁,半透明。圓整,有窄廊;中孔、外緣壁均平整光滑。器肉上以減地方式刻飾成對相向的雲紋,餘地以半雲紋填白;雲紋圓鼓,由兩端向內卷入,略成三角形。此器的雲紋風格接近戰國時代早期曾侯乙墓所出之玉器上的雲紋,以及北平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透雕龍鳳飾上的雲紋,皆屬戰國時代之物。直徑4.24公分 孔徑1.71公分 0.4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至西漢 骨璧。扁平壁形,內外徑皆不規整,徑緣因長期使用而磨得相當潤滑。器內壁顯露骨質之細密小孔,外壁平滑,呈黃綠色。徑4.6-4.9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至西漢 骨璧。扁平壁形,內外徑皆不規整,徑緣因長期使用而磨得相當潤滑。器內壁顯露骨質之細密小孔,外壁平滑,呈暗綠色。徑4.6-4.9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至漢 彩繪骨管。在一段骨管上以褐彩繪雙鉤山字紋與線狀榖紋,紋飾分三層,上下層為山字紋,中央為線狀榖紋。高5.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至漢 雕骨管。取一段骨磨成管狀,器表近小口徑之一端深刻二道弦紋,中段陰刻三道圈點紋,上下兩道刻五個圈點紋,中央一道多一個,又以斜陰線連接四圈點紋,組成三個菱形紋。高5.9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西漢 玉雲紋璧。器形規整,厚薄一致。璧的一面飾排列整齊的鉤連雲紋;另一面則飾分佈均勻的如意雲紋,兩面紋飾不同,這種情形並不常見。徑5.0.公分 0.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 穀紋系璧。青玉,一端有褐色沁並有稍稍鈣化,另一端有苔綠色和褐色沁,半透明。圓整,有廓,廓略高而斜;中孔、外緣齊整;兩面刻飾穀紋。直徑6.5公分 孔徑2.6公分 0.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晚期至秦代 穀紋環。青玉,局部有淡褐色沁,半透明。不甚圓整,有廓,廓窄且均等;中孔似乎為單面鑽作,鑽作不齊,後加磨飾;器面上刻飾穀紋。直徑10.78公分 孔徑6.41公分 0.51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 穀紋璧。青玉,略黃,邊緣局部有暗褐色沁,一處有小片淡綠色沁,半透明。圓整,有廓,器面上浮雕穀紋,中孔、外緣圓滑平整。直徑19.5公分 0.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晚期至秦代 穀紋璧。青玉,局部有淡褐色沁,半透明。不甚圓整,有廓,廓窄且均等;中孔似乎為單面鑽作,鑽作不齊,後加磨飾;器面上刻飾穀紋。直徑10.8公分 內徑6.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 穀紋系璧。青玉,微綠,外緣一端有墨褐色沁,一處有一條暗褐色沁,半透明。圓整,有廓,器面上浮雕穀紋,中孔、外緣圓滑平整。外徑6.8公分 內徑2.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中期至西漢早期 蒲紋玻璃系璧。玻璃質,乳白色,一面光澤,另一面較澀。圓整,無廓;中孔、外緣磨成圓弧壁;器面刻飾乳釘紋,另一面刻飾蒲紋。直徑8.06公分 孔徑3.16公分 0.26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 舊玉璏。白玉,雜赭斑,有舊傷缺,底部有裂紋。器面琢蟠螭紋,螭首廓出,一端作獸首。劍國立故宮博物院。 是嵌飾於劍鞘上的飾物,同時,具有用以固定革帶的功能。全高2.3公分 6.3公分3.1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 舊玉系璧。圓璧形,一面飾以蟠螭紋、另一面飾以如意雲紋,與「御書戴復古題畫詩」小冊頁,合儲於四層木蓋圓盒內。另二層盒內同儲玉璧。外徑4.72公分 孔徑3.2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 舊玉鳥紋珮。青黃色玉,帶赭色、白色斑。鳥首龍身,身軀轉折呈W形。長喙向下彎,頭頂一束長羽,周身佈滿榖紋,中間、頸部、尾端各鑽一孔,共三孔,用來穿繩佩戴。長8.6公分 0.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 白玉龍紋璜。白玉,有灰色、黑色、赭色斑。璜形,弧度半圓。兩端作龍首,嘴部圓孔和捲鼻飾以繩紋,兩面皆琢滿榖紋。上緣中間鑽有一小孔,以穿繩佩掛用。長12.6公分 0.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 白玉韘形珮。白玉,局部呈灰赭色。長條形,中央有一圓孔,上端有一長尖角。由帶在手指上的韘的形狀而來,作成幾乎板狀體,繫繩配在腰間。鏤雕鳥紋,兩面皆以細陰線刻雲紋。長9.6公分 5.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略薄,緣壁平整。環肉上整齊地刻飾勾雲紋,每一雲紋兩頭卷入作圓鼓狀,兩兩勾搭成連續幾何紋。直徑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古玉器之美
台北故宫的铁器时代——汉代玉器(四)
台北故宫玉器精品欣赏
台北故宮博物院高古玉器赏析
[转载]高古玉器之美
唯玉惟尚:2017嘉德(香港)古玉(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