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动漫产业的人文软肋 - 和讯资讯 - 手机和讯网
动漫是一条河,人文与技术是这条河的两道护堤。
动漫在中国还是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从业人员的本专业并不是动漫,而是计算机。也就是说,目前国内对动漫人才的培养侧重于技术上的培养,在文化上的培养少之又少。
动漫产业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撑,现有的3D、电脑绘画技术已为动漫拓展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但光有技术的动漫还只是一个空壳,必须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充实。在动漫世界里,技术是骨,人文是肉。动漫产业的发展,不仅关乎技术,更关乎人文。
动漫产品凭什么胜出
动漫是一条河,人文与技术是这条河的两道护堤。人们要在人文关怀中关注技术的发展,在技术发展中深化人文关怀。动漫产品是基于技术文明的产物,现代科技催生了3D电影等现代文化产品,而这种新兴的技术文化仍然要承载人文关怀。从表面看,动漫产品只是一个文化的产业空间,但是,现代的人性在这里得到孕育,并悄然成形。
一件动漫产品,不同于一般的产品,它一定是多多少少观照精神世界、主观世界,甚至能够满足终极关怀。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只有两件事是最重要的:一是要有真实、丰富、深刻的灵魂生活,即文化产品的内容故事;二是为这灵魂生活寻找恰当的表达形式,即文化产品的载体与各种技术。前者所达到的高度决定了他的作品的精神价值,后者所达到的高度决定了他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如果说前者是艺术中的真(内容故事),那么后者就是艺术中的美(载体技术)。
央视主持人崔永元曾用“意义”和“意思”来概括两者的区别。他认为中国的电视节目无法做到在“意义”和“意思”之间平衡要么过于严肃,生怕不够深刻、不够品位,最后弄得没有人看;要么过度娱乐化,导致低俗。所以,在艺术中,美是以真为前提的,一种形式倘若没有精神内涵就不能称之为美。一部大气的文化作品,要求艺术家首先具备感受人类情感的强大能力,并能够使用这种能力遨游历史现实与人类心灵,然后剥茧抽丝,去繁就简,将他获得的核心理念完全融化在作品的血肉之中。对于一部真正好的文化产品来说,艺术是灵魂的事业,是内在精神过程的表达方式。
我们缺什么
那么我们缺的是什么?我们不缺内容故事。回头看看美国大片《花木兰》、《功夫熊猫》,有多少是采用了中国的故事。
专家袁志刚曾多次惊叹很多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觉得,如果把那么优秀的创意制作成动画搬上荧幕,一定会让观众耳目一新。但是,艺术家和动漫公司沟通的平台在哪里?具体的合作程序该怎样?他暂时还没有找到答案。凤凰卫视掌门人刘长乐曾评论:“通过这样的做法,好莱坞将自己的观念融入到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形式中,最终偷梁换柱。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及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能力,和美国丰富的再创造手段相比,是那么具有悲剧色彩。”
我们缺的是不是一种心灵上的东西?
在文化产品中,有些东西你无法撒谎,它们所传递的情感往往一目了然。相应的,装腔作势的作品是永远骗不过读者的,即使幼儿也“识货”。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曾讲过:“日本的经济繁荣与萎缩不是我关注的,日本科技的发达与否也不是我所关注的。但是,我关注日本的孩子们是否健康成长。我就想通过我的动画片,让孩子们看到美好的未来,让成年人能够回味到童年的美好。”宫崎骏在审美趣味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要求复归人与自然的本来和谐状态。
日本大师讲究心灵,美国迪斯尼梦工厂其实也是如此。迪斯尼的动漫电影老幼咸宜,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许多著名的作品都围绕着理想、信仰、真理、爱等价值理念展开,讲述对世界和生命的尊重和礼赞。
心灵、信仰层面的东西非常重要,也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维系一个民族长期发展和存在的,往往是人们内心的价值沉淀,这可能是我们以往在谈经济增长与发展时很少考虑到的。正如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一样:在技术上我们已初步具备了与大机构抗衡的实力,但软肋是缺乏原创故事,在人物造型上也缺乏想象力。
中国动漫产业仍处于模仿阶段,其特征表现为重物轻人、重硬轻软、重器物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一以言之,中国动漫产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需要加强人文修养的塑造。
从历史中突围
五千年历史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源泉,而中国的文化传统更多地流淌在民间。中药铺子的老中医、灵动活泼的小和尚、深夜缝纳鞋底的老奶奶、山间吟唱的樵夫、睿智豁达的牧马人……只要关注现实,总可以寻找到当代文化作品中缺少的生命和艺术的光辉,既而诞生能够充分表达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不失现代元素、时代精神的优秀产品。
难吗?当然难。这就是为什么当今世界的财富创造与分配都是以创造力为依据,而缺乏创造力的低端产品难以获利的原因。因此,不“灌输”强烈的文化、精神理念并把它融入品牌中的产品将很难成功。文化的力量应该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明最起码的要求是:we agree to disagree. and we live to let live.前者是精神,后者是物质,前者是理想,后者是现实。他们相互交织,是非善恶皆有历史评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较拉动GDP增长而言,文化产业更难做。从文化产业的落后我们也许可以看出,中国虽不再封闭,但在某些方面依然落后;中国虽已解决温饱,但是思想精神却依然饥渴。这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复兴还须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昂首挺立;人的现代化,最终须体现为精神的现代化。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12-01-09 A3 观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内鬼?台湾文旅悄悄地渗透
如果杜甫有手机
文化自觉:民族走向强盛的精神引擎
文化与文化产业刍议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文化时代 立体中国
为什么要振兴国学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