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时光遗忘的祖母【刘志红】
一 

阳台上,长寿花、月季、三角梅、五色梅开得正盛,一阵一阵的花香把藤椅上的祖母熏得昏昏欲睡。听到我的脚步声,她立马坐直了身子,把她那颗已然像失去了水分的果子的头颅扭向了我。丑糕回来了?亏她那双浑浊的眼睛倒看得清,我原本是要像小时候那样走到她身边,亲昵地靠近她,甚至抱抱她的,可她嘴里的丑糕二字不但立马让我改变了情节,而且连台词、口吻、语气也完全变了。我确信,我的白眼珠子占据了主要位置,我说我奶,都告诉你多少遍了,我也是做爸爸的人了,你怎么还喊我的小名儿,啊?让我媳妇,你孙子媳妇听到了,多难为情啊!以后不许这样叫了!我的话像刚刚射出一排子弹的机关枪,冒着浓烈的火药味。祖母立马把她那双像皱豆皮一样的眼皮垂下去了,脸上居然显现出微微的、不易察觉的红晕。嘴里喃喃着,哎,看我这记性,这记性……

毕竟是97岁的人了,我立马为自己责备她的话而自责,连忙把我去超市给她买的盒装的紫黑色桑葚送到她面前,并捏着一个蒂往她嘴里送,她吃到嘴里,像所有的没有了牙齿的老人一样,左一下,右一下,在嘴里转动、搅拌,哎,这也叫葚子吗?没有咱们柿树岭葚子的一点味道。顺便说一句,祖母嘴里的柿树岭是我们的老家,葚子即桑葚,把桑葚叫作葚子是我们当地的一个众多习惯中的一个。丑糕……一看我白她的眼神,立马收住,你说我怎么也不死了呢?也不知道我要活到啥时候啊?你看看,你方爷爷都死了多少年了,整整37年了!我倒成了老不死的了……

只要是关于方爷爷的任何事情,祖母总是记得那么清晰,仿佛祖母前面有一个大屏幕,上面正在播放祖母嘴里讲着的方爷爷的那个片段。

这是她的口头禅了,凡是来看望她的人,说不上三句话,她这句口头禅就出来,我们早已习以为常。有时候不接她的话,有时候随口开个玩笑啥的,比如说,阎王爷早就把你忘了,让你长生不老呢!她就会装出很不高兴的样子,把那张瘪瘪的嘴高高地撅起来,可是,她眼神里却分明透射着与此不相符的亮光。她又会说,丑糕,奶求你个事,把我送回柿树岭吧,我要去种地,摘柿子……我们都戏称祖母的这些话是见面二重礼,听得耳朵上都起糨子了。祖母总是这样,从不提我爷爷,却总是你方爷爷,你方爷爷的。方爷爷是我奶奶的前夫。如果不是方爷爷当兵做了官,遇到他的革命伴侣,方爷爷跟祖母肯定像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农村夫妇一样平平淡淡度春秋。他们虽然不知道什么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他们一旦成婚,便基本一辈子不变了。他们在婚姻里共同蒸煮岁月,养儿育女,等把孩子们一个个拉扯大,再帮着带孙辈,孙辈还没带大,他们或许已然被岁月之手推下了时光的列车,躺倒在他们一辈子劳作的泥土下。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老家悄然兴起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要说媳妇,必须要在城里买房。五年前,父母拿出一辈子的积蓄给我在城里买了房,我才说上了媳妇,并有了孩子。父母需要来城里给我们带孩子,就带着九十多岁的祖母来了。当时是我开车去接的他们。

祖母死活不上车,嘴里咕咕哝哝地嚷嚷着,她会一个人种地,一个人做饭,不用我们管,让把她一个人留在老家。父亲先是好言劝慰,说这么大岁数的人了,怎么能放心?母亲则说,如果把你一个人留下,村里人怎么说我们,还不把不孝之子挂在嘴边?以后我们怎么回来见人?

祖母嘴里不停地咕哝,讲着她不进城的理由,尽管有些我们不能听清。

没法了,父亲母亲只好一边一个架着她,我则在后面抬着她的屁股,尽管她的身子骨已经因失去水分而萎缩了很多,层层皱褶包裹在她干柴似的骨头上,原本也没多少重量,但是她硬是撅起屁股往后坠时,却也有股子力量。我们就这样把祖母“架”进了城里来,用她的话说,把她“绑”来的。

祖母像一团棉絮般摊在座位上,胳膊腿松垮耷拉着,她的那双历经岁月的熏染,本该浑浊的眼睛却明晶晶地闪着光芒,她专注地望向车窗外,我确定她在寻找什么。

当车子驶出柿树岭,路过方爷爷的纪念馆时,祖母竟然灵活地挺直了她那早已佝偻得如虾米般的小身子,紧紧地盯着窗外,方爷爷的铜像巍然屹立于纪念馆前的广场上。他的身姿挺拔,目光坚定而执着地看着远方,不知道他那望向远方的目光里可曾看得见从他身边经过的车里的祖母。

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我的九十多岁的祖母,在村里一直还在劳作,种豆子、栽棉花、掰玉米……父母能干的活计,她居然也还能干得动。她干活利索的模样一点也不像九十多岁的老人,倒像跟我六十岁的父母同龄。

来城里后,祖母没了用武之地,就天天歪在阳台的藤椅上打瞌睡。离开了土地的滋养,祖母仿佛被扒去土的老树,快速地枯萎下去了。现在,祖母居然连站起来走几步都摇摇晃晃,随时要跌倒的模样。

母亲说,你看看你,还口口声声要回柿树岭种地去,你连走路都走不稳了!祖母便直起身子,歪起脖子,冲着母亲说,只要让我回了柿树岭我就又会种地了……

父亲跟我叹息着说,哎,要不我和你娘带你奶回柿树岭吧?你们这儿再想想办法,要不请孩子姥姥过来看两年孩子,你看你奶这样子,要是不回柿树岭的话,这身子骨也就一年半载的光景了……末了,父亲重重地叹息一声:哎……你奶这辈子也苦哇……

关于祖母的故事,从小到大,我当然也听到了,只是我从来没有去认真体测过祖母的一些情感罢了。

 


请允许我把时光的镜头拉回到一九四一年。

牛耳朵村的鲁凤仙刚刚十六岁,出落得真如一株凤仙花般水灵,肤白目秀,身姿婀娜。而她的内里的灵透则跟她的外貌一样,出类拔萃。村里哪位姑娘媳妇绣了什么好看的花儿,她只要瞅上一眼,回家立马能绣出来,不但能绣出来,而且还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色添彩。比如,在绣鸳鸯戏水时,她不但把鸳和鸯绣得栩栩如生,真的在那儿秀恩爱,而且还要把水,甚至水里清澈的波纹也给绣出来,如果你用心看,那波纹似乎还在一闪一闪地起着涟漪呢!至于纳鞋垫、做鞋子,她几乎就是无师自通,等她拿出自己亲手做出的黑绒布尖口鞋子时,母亲惊讶地问,你做的?一朵红云飞上她的面颊,她羞赧地点头。母亲问她啥时候跟谁学的,她说看你做过呀,还用怎么学!鲁凤仙就是这么聪明灵秀,无论什么活计都不用人教,不但不用人教,而且还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有创新,要好上加好。

至于锅灶上的一应活计,她是在帮母亲烧火打下手时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而且比母亲的厨艺还要出色。明明是玉米面窝窝头,她非要把现有的什么槐花呀、红薯叶子呀、胡萝卜呀、甚至胡萝卜樱子等切碎了搅进去,蒸出来的窝窝头便不像是窝窝头了,那股子花儿或者青菜的特有的香气远远地飘进人的鼻子里,让人觉得定是什么人间美味。

鲁家的女儿,那真是,远近闻名了。上门提亲者络绎不绝,颇为宠爱女儿的父母没有像别的父母一样全权为女儿作主,乱点鸳鸯谱,而是一一征询女儿的意见。每次媒人提亲,父母都安排鲁凤仙偷偷地看一眼。两年来,踏进她家门槛的小伙子数也数不清了,可她总是轻轻摇着她那颗秀气的小脑袋。

直到方家平出现在鲁凤仙眼前,她才红着脸点了头。

方家平石匠出身,相貌一般。嵌在那张黧黑的、石匠特有的脸庞上的眼睛却如一汪深潭,鲁凤仙不由自主地就跌进去了。

新婚之夜,方家平那双摆弄石头的、粗糙得如同老树皮般的大手,抚在鲁凤仙那柔嫩的肌肤上,硌得她明明疼了,却忍不住地轻笑吟吟。他愈发喜欢得不得了,便大胆起来……

婚后第二年,方家平便参军了。此时,鲁凤仙正怀着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夜里,方家平搂着鲁凤仙说,现在世道混乱,咱们小老百姓不得安生,只有国家先安定下来,咱们才能过上安稳日子啊,我还是参军吧。我看了,只有共产党的军队是真心为咱们穷苦老百姓的,我准备参加红军。只是你要受苦了,我一定好好跟着他们打仗,等我跟着共产党打下天下,咱们的日子就好过了。到那时,咱们去城里过城市人的日子,早饭吃豆浆油条,中午吃白米饭肉菜,晚上再吃肉菜!鲁凤仙刚刚还为方家平要离开家、离开她而难过得掉泪,一下又被他描述的像城里人一样吃的一日三餐逗笑了。嗔怪地说,你呀,尽知道吃!方家平嘿嘿笑着,搂着她的胳膊紧了紧,说,人活在世上,当然首先要吃了,吃饱了才有劲儿干别的嘛。他嘻嘻笑着,眼睛里漾出来的是那种让鲁凤仙喜悦又紧张的东西。
 
那天早上,方家平背着个简单的小包袱,里面是鲁凤仙为他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的换洗衣服。此时,天刚蒙蒙亮,鲁凤仙挺着大肚子往村外送方家平,凡事多留心,照顾好自己……诸如此类的话叮嘱了一遍又一遍。方家平摸摸她那隆起的肚子,说,你回去吧,看你还装着个小的,早累得气喘吁吁的了。她说再走走,就到前面那棵柿子树下。通往村外的路,曲里拐弯的,隔不远就有一棵柿子树,像一个个为村人指引方向的老人。已经不知道说了多少个再走走,就到前面那棵树下了。在一棵扭了好几个弯儿的歪脖子柿子树前,方家平停下来拦着她,要往回送,她才止住了那双追赶的小脚步。在方家平一步一回头的目光中,她泪水涟涟地站在那棵柿子树下,一只手扶着树身,一只手不由自主地抚摸着腹部。

就在快看不见时,他把手卷成喇叭状,你在家要好好的,我在外面也要好好的,咱们都好好的。你等着,我会来接你到城里……

清晨,浓重的霜雾仿佛一道隔音壁,传到她耳边时,早已破碎不全,成了“你等……到……城里……”

我确定,这绝不是一对普通夫妻之间的一次普通的分别,简直可以说是一次历史性分别,因为后来他们的人生走向都被改写了。

方家平参军后几年中,又回来过几次,鲁凤仙又为他怀过两个孩子,怀上第三个孩子后,方家平就没有再回过家了。方家平由于幼时上过数月私塾,识得一些字,加上人机灵,颇得上司赏识,很快便入了党提了干。后随军南下,南方解放后,在当地为官一方,并为当地做出了耀人眼目的政绩。

村里人都说方家平快来接鲁凤仙去城里做官太太去了。从此,乡亲们见到鲁凤仙便格外客气了点,鲁凤仙的脸上便也总是滚动着一些藏不住的喜悦。

直到她收到方家平的那封信。她以为真是像乡亲们猜测的那样是准备来接她进城呢。她捏着那封信,手心里的汗水瞬间就把信封洇湿了一角。她颠着那双小脚跑到村东头韩老先生家,韩老先生曾是私塾先生,村里有文化且有威望的长者。当韩老先生念出信时,鲁凤仙一屁股坐在地上半天没有起来,直到韩老先生和家人一起连拽带架才把她扶起来。信中,方家平说,他和她没有共同语言,无法再生活下去了,要离婚,一儿两女中,她可以挑一个女儿留下来,其他的他将接到城里去。

至于祖母是如何的悲痛欲绝、哭鼻子抹眼泪的情景我已无法复原,只能把故事的结果写出来。几天后,伯父和大姑就被方爷爷派来的干部带走了,三岁的二姑被留在了祖母的身边,二姑十二岁的时候,也被方爷爷接走了,这是后话。
 
之后的日子里,似乎一切都没有改变,祖母依旧住在方家的房子里,依旧颠着那双小脚到地里干活……

一年后,方爷爷的亲戚来帮祖母介绍对象,说是方爷爷的意思,希望祖母尽快再嫁,不能再住在方家了,且已为她寻好人家。

祖母于是嫁给了我的祖父——一位因种种原因没有娶亲的羊倌。婚后有了我父亲,也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这就是我祖母和方爷爷的故事,当年曾经轰轰烈烈,震动我们当地方圆十里八乡的大事件,如今从我嘴里出来竟然如此平淡寡味。

 


小时候,城里的伯父、姑母们隔几年会回来一次,但是他们不是回来我祖母家,而是作为方爷爷的子女荣归故里。有上级部门的接待,有各级媒体的报道:方家平的儿子方中兴、方中云、方中花于某日来林,受到市委XXX的接见……诸如此类。他们回柿树岭村方爷爷家时,被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前呼后拥着。到我家看我祖母时,那些随从暂时消失了。

顺便说一句,据说方爷爷的那位革命伴侣终身未育,所以,方爷爷的子女也就是我祖母的这三个子女。

不知谁先把消息传给了祖母,祖母便手忙脚乱地跟母亲一起收拾家里,把外间那张破旧的八仙桌和杌子擦了一遍又一遍。祖母吩咐父亲赶紧杀几只鸡,父亲为难地说,娘,你又不是不知道,家里只有一只配种的公鸡了,其他的都是正在下蛋的母鸡呀。祖母说,管它下蛋不下蛋,叫你杀你就杀,啰嗦个啥。祖母一向在这个家里就是最高权威者,从来说一不二的。父亲只好从墙角拿起那只铁网子,追着院子里的几只母鸡捕捉。

父亲把捉住的母鸡拔毛、清洗、炖煮。祖母和母亲则要把锅碗瓢勺擦洗一遍又一遍。其实,祖母他们这些劳动大可不必。因为在我的记忆中,从没见他们在家里吃过一顿饭,别说一顿饭,就是多坐一会儿都没有过。常常是,他们一起或者有时候是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进得家门来,便被早已守候张望多时的祖母一眼看见了,颠着那双小脚向他或者他们小碎步跑过去,亲热地拉着她或者他们的手,嘴里似乎急着问出一大堆话儿来,却只看见两只嘴皮子上下翕动,半天说出一句:“你,你们来了?”
 
他们那张高干子弟脸上特有的高傲与矜持使得脸上的笑也自带威严。他们被祖母拉着手进得屋子,坐在擦得干净锃亮的杌子上。他们问,您,还好吧?印象中,只有那位小姑母轻声喊过娘。那两位大的或许早已习惯了城里的那位妈妈。他们只会亲热地喊城里那位有文化的母亲妈妈,而叫不出眼前这位母亲一声娘了。稍作逗留,他们便要告辞,临走,照例塞给祖母一个大信封,里面是鼓鼓囊囊的现金。

从始至终,我父亲只会站在一边,脸上呈现一种古怪的神情,似傻笑却又像哭,两只骨节粗大的手不由自主地搓着,额头上细密的汗珠子明晃晃地闪耀着。

而我则远远地躲在大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看这些城里来的大官们。那位伯父西装革履,领带挺括,黑皮鞋锃亮。两位姑母像墙上的贴画里电影明星一样,烫着时髦的卷发,长裙飘飘,高跟鞋子敲在石板地面上,叮咣叮咣,发出脆亮的足音,听着这像鼓点子一样的足音,我的神经兴奋极了,觉得简直洋气得跟我也到了电影里一样了。

这是小时候我见到过为数不多的几次城里的伯父姑母们回柿树岭村的情景。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外出求学、闯荡,很少在家了,就再也没见过他们了。不过,听母亲他们说,我的那位大伯和姑妈们在我长大成人后,也就来过三次,一次是方爷爷的纪念馆筹建时,市里领导邀请他们回来共商一些事情,也提供一些必要的资料;一次是纪念馆落成典礼时,他们来参加典礼并剪彩;还有一次则是他们陪同那位城里的妈妈首次回老家来观光并参观纪念馆。母亲说,方爷爷的那位革命伴侣比祖母年轻多了,看上去简直跟她的年纪差不多,这肯定是有点夸张的,她再怎么年轻,也不可能跟我母亲同龄吧?差着一代人呢!但是城里人,官太太保养好,显得年轻是肯定的。

我大学毕业后曾去我伯父所在的杭州市闯荡,母亲不止一次地怂恿我父亲同他那哥姐联系一下,说他们再不济也是局级以上官员,怎么说还不能帮帮咱们鹏儿嘛,每次都被父亲一口回绝了。父亲说,咱们是农民,人家是干部,阶层差得太远,何苦去硬巴结呢,我可没那么厚的脸皮!母亲每次都气得腮帮子高高地鼓起,骂父亲,真是窝囊、没出息!难怪一辈子也脱不了农民的外衣呢!真是农民!世上最要面子的恰恰就是你们这些最没面子的农民!母亲的话非但没有让父亲暴怒,反而噗嗤一声笑了。父亲嘿嘿笑着,咕哝出一句,你不是农民?你是工人还是干部?这么有思想?母亲被父亲噎得说不出话来,便嘭地一声摔门而出。接下来几天,母亲便又该不跟父亲说话,不给他做饭了。父亲背地里叹着,哎,谁让咱就这样不会服软呢?用我祖母的话讲,我们老朱家的男人,一个个都硬得像我们老家门前那块大孤石,没什么本事,但是,却硬,从不会向谁低头。

父亲母亲不得不陪着祖母回她心心念念的柿树岭去。

父亲在微信里絮絮叨叨地给我讲述着我们柿树岭村的变化,还拍了好多视频和照片给我看,以此来证明他所言不虚。

通过父亲的视频,我看到了村子真的已经面貌一新。

并不规则的街道,一律用红石板铺就,白石灰抹缝儿,看上去既整齐干净,又不失古朴拙雅之气。所有的台阶也一律用红石板重新铺过,当年那些青的、黑的、大的小的、尖的楞的杂石乱堆的石子路已经不复存在,就连那些房子,也一律整修过,除了为了保留原貌留下的柴门、土墙外,其他的一律用红石头做了修整。

红石板台阶两侧是重瓣榆叶梅。艳红色的梅花,一瓣叠着一瓣,紧凑而密集,显得底气十足,淡淡的幽香丝丝缕缕飘入鼻子,犹如女子身上特有的芬芳。

鹏儿,我已经计划好了,我们要常住这里,把咱们家那二亩地重新种上庄稼……

我不觉笑出了声。

我说,老爹诶,我没有听错吧?山上没水、没机械的,你用啥种?父亲不理我的质疑,只管说,这你就别管了,反正我们饿不着!

我和妻子天天忙于到处打工,暂时也就顾不上管父亲这些事了。

通过父亲的视频,我看到了父亲真的在我们当年的责任田里种上了玉米,没多久,玉米苗就长出来了,绿油油的苗子,真是喜人。我看到祖母像返老还童一样,居然跟着父亲母亲在田里劳动,手脚是那么麻利。田里的活计做完了,他们就坐在村前的小广场上跟着村里人一起编起了工艺品!秸秆、玉米皮子、荆条子、老树根、树枝……都被他们利用起来了。秸秆、玉米皮子编成了各种各样的小篮子、小灯笼、荆条子,而老树根和树枝则被打磨成了光滑的捶背器材。节假日里,游客人来人往的,对那些小东西喜欢得不得了,昔日里随便乱扔在田间地头的废物,被这些游客们视为了珍宝,忙不迭地掏钱买着,脸上呈现的无以言说的喜悦状,比淘到一件大宝贝还要快活。

我知道,这多亏了那位方爷爷呀!要不是他的纪念馆建在我们柿树岭村,柿树岭这么穷山恶水的小村子怎么会出名呢?怎么会成了传统村落、红色教育基地呢?

那天,父亲给我发来一个视频,是祖母佝偻着身子站在方爷爷塑像前目不转睛地看的情景。末了,父亲叹息道,哎,你奶,一辈子了,还是放不下那个人,你爷爷若是泉下有知,也不知又该怎么想了。

我说,怎么想有用吗?他活着时不也是那样嘛,奶奶嘴里的你方伯,你方爷爷何时休停过?爷爷他敢吱声吗,沉默了会儿,父亲说,倒也是。
 
祖母城里的那些子女好多年不曾回来了,说是年纪大了,回来一趟不易,只是每年会给祖母寄一点钱,近几年,连钱也没有再寄,彻底断了联络。祖母仿佛也早已忘了他们,从不提起他们。

我想,时光一准把我祖母忘了,她早已脱离了自己的轨道,正在按着她自己一个独一无二的轨道运行着……

【作者简介】:刘志红,笔名雪飞扬、刘红,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教育工作,有作品刊于《阳光》《短篇小说》《佛山文艺》《牡丹》《新安江》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平丨怀念祖母
党太合作品:金水轶事(命运多桀)
中国传统对一大家人长辈晚辈的正确称呼
母亲 【天涯随笔】
失散40年,跨越海峡终团圆!考考你眼力,照片中哪位是当红明星?
顶级的人生:多读书,常自足,能容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