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修行不是放弃生活,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修行,在很多人眼里往往就是隐居山林,就是诵经念佛,甚或就是搞一些神秘色彩的事情,而实际上,修行,是修正我们对宇宙人生的一些错误想法、说法或做法而已。而既然说修正,那就一定存在一个“正”为标准依据,而这个“正”往往是以一些大彻大悟的圣贤为标准,在佛教中,这个“正”就是释迦牟尼所言说的话,也就是被后人命名为“法”的一种存在,那么释迦牟尼又是谁,我们为何要听信他的话,根据历史记载,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那么我们现在清楚了,原来被后人称为佛的释迦牟尼是个真实的普通人,“佛”这个字是梵语音译,意思是“觉悟的人”,我们凡夫就是不觉悟的人而已,正所谓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这下我想大家都明白了。所以说我们作为迷惑不觉的凡夫如果想找到生命真谛就需要努力走向觉悟,这个过程是一个学习和修正的过程,是穿透迷雾的过程,那么向谁学习、修正什么呢,当然是向“佛法僧”学习,向一切智者善知识学习,修正的是自我的认识、言语与行为,而这,才是修行,所以说修行就是把人生目标定位为“觉醒”,把人生用作穿透迷雾走向觉醒的过程。

好了,现在我们明白了什么是修行,那如何修行便成了下一个问题,虽然明白了修行就是学佛,但是往往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又经常走错路,佛说以戒为师,戒律也就恰是能够指导我们具体身语意的说明书,若离戒律而修行,一定会走错路甚至走向邪路,修行佛法一定以“戒、定、慧”为总纲领,而戒又必然是一个绝对要过的基础科目,以戒为师,以戒为梯,这个攀爬的过程就是最基本的修行的开始。但是往往很多朋友在修行的过程却恰恰理解错了佛法与修行,有的放弃家庭、放弃事业,有的终日诵经念佛而不修正自心,还有的错解佛意甚至谤佛,可能这就是释迦牟尼在世时预言的末法时代的大环境吧,末法时期众生福报少,修行者多如牛毛,成就者凤毛麟角,种种错误知见迷惑、障碍着我们无法清醒、觉悟,而这,就是所谓的业障之一!

下面我针对修行过程中错误最多的三种知见加以浅述:

一、修行不是抛弃家庭、放弃事业、丢弃责任、远离现实生活,修行只是一种修正,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通过学佛来修正自己能够提高我们的眼界、认知水平,开阔我们的心胸和人生格局。修行就是一个从知道到做到的过程,“知道”就像是我们的精神世界,而“做到”就像是我们的物质世界与现实生活,我们知道,精神世界对一个人的言语和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如果内在层次的认知不够,那么他外在的言语与行为也必然是肤浅的,这样的人就算获得成功也难以持久,就像假如一个傻子捡到100万,他很可能富有一时,却绝不会富有一世,相反,如果一个清晰的知道怎样走向成功的人身无分文,但他的贫穷也必然是一时,绝不会持续太久,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佛,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努力走向觉悟,增长智慧,因为我们的知识和智慧实在是匮乏,用现代科学语言来说,就是我们的大脑利用率太低了,我们必须不断的开发自己的潜力、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才能真正获取最大限度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精神世界”的重要就忽略了“物质世界和现实生活”,别忘了从知道到做到才是一个完整的修行体,如果一个人通过学佛只是止于知道而不去管做到,那可以说他就是个毫无修行的人,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如果没有通过外在的言语和行为与现实生活、当下的这个物质世界建立种种关系,那么他的精神世界也一定是缺失的,所以一个真正懂得如何学佛修行的人一定不会是逃避现实与责任、抛弃家庭、放弃事业的人,相反,一个好的修行人一定是有担当的、也一定有自己的远大目标、理想以及清晰的路线,因为在不断修正自我的过程中也就是不断增长智慧的过程,而智慧,一定能帮助他更好的处理好种种问题、难题,这才是在修行的路上不断进步的一种象征。

二、修行不是把诵经念佛当成全部,经文、咒文、佛号就像是一种至善至净的存在,就像是发光的金子般的能量体、智慧体,我们通过诵读、研习,会不断被熏陶,可以使得身、口、意造作善业、增长智慧,但做这些的目的却都是熏陶我们、修正自心,如果痴迷于文字而自心不参悟、不修正,那就会变成华而不实的东西、虚无缥缈的东西,佛教有句话说得好,叫做“活在当下”,如果自心清净了,当下就是极乐世界,如果自心黑暗恶毒,随处都是地狱,所以说如果不修正自心,绝非菩提大道、

三、修行不是修别人,而是修自己。很多人学佛还没学到个皮毛就学着大德高僧去教导别人了,结果就是只可能让自己造作更多恶业,学佛其实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学佛就是学智慧,让智慧不断增长,烦恼不断消失,如果把“修正”的注意力集中到他人身上只可能无休止的增长烦恼、降低智慧,我们应该把“慈悲”的注意力集中到他人身上,把“修正”集中到自己身上,这才是一个修行人应该做的事情,也只有这样做,我们的价值观才能不断的靠近佛菩萨的价值观、我们的智慧才能不断增长,举一个最现实的小例子,现在很多人都有或骄傲或自卑的情绪,而对待这种问题,佛学的智慧会告诉我们,无论骄傲还是自卑,都是源自与他人攀比的心,内心有高低、不平,这都是不知道自己成长的方向造成的,缺少正念,内心就都是分别念,人要有理想,心和行为才会有正确的导向,不会随着情绪乱跑,一句话几乎破除了很多人的迷茫与困惑,这就是佛法,这就是智慧,但这一切一定是以不断修正自己才可以得以实现。

很多人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问题是自己找到这条路了吗?自己深信这条路吗?佛法并不是一个道德要求,而是非常实际的生命指南和行为指导,是帮助我们破迷开悟的无上法宝。

----妙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刚经》之六十释义
净慧上人生活禅语集锦
释永信:永信禅话(节选)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修行
心与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