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教育报》20160307:重印25次的教育学入门书
重印25次的教育学入门书
——读佐藤学《教育方法学》
陈文
佐藤学近照
(资料图片)
《教育方法学》
[日]佐藤学 著 于莉莉 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真正了解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是读了他的《静悄悄的革命》之后。这位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完全有别于一般的书斋式、学院派的研究者,他“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走访了日本各地许许多多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同一线教师交流、合作,直面学校改革的挑战。新年伊始,源创图书又推出了佐藤学的另外一部重要作品《教育方法学》。作者将这里的“教育方法学”定义为狭义的教育学,它是与教育的价值、伦理、技术的选择与判断相关的实践学,教育哲学、教学论、教学研究、课程研究等构成其主要研究领域。这是一本难得的教育学入门教科书。《教育方法学》一书自问世以来在日本已重印25次之多,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和无限魅力。

    准确定义“教育方法学”

    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方法学大多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纠缠于一些术语的解释,佐藤学在梳理这门学科的来龙去脉后,准确定义其内涵,即包括“教授学”“学校教育学”“教学研究”“教室研究”“课程研究及教师教育的研究和数字媒体教育的研究”。他告诉我们,作为实践性探究的教育方法学是以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展开的省察、选择和判断,进行反思和批判为中心的探究活动,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对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实践性见识为主要目的的。

    教育方法学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如何描述好它的历史轨迹需要高超的表达能力。佐藤学以“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中世纪的教会与大学的教育”“宗教革命与印刷术的发明”为题用三段简洁的文字就把近代以前的教育方法描述得清清楚楚。他对近代以来在世界教育史上产生很大影响的教育家及教育典籍和主要观点作出剥茧抽丝般的梳理。书中对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及其特点、裴斯泰洛齐的市民社会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赫尔巴特的国民国家教育学、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与学习共同体以及博比特与查特斯的效率主义教育学等,均作了简要的描述。并对单元学习的四种类型,即儿童中心主义、社会效率主义、社会改造主义、社会(生活)适应主义有清晰的介绍,对泰勒原理、布卢姆的形成性评价、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有恰当的评述。读完“教育方法学的历史”这一章,这一学科的源流在脑海里就有了深刻印象。

    精辟分析“学与教”

    课堂教学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教育家和一线教师关注的领域,佐藤学在这本专著中用了三个章节来探讨这个问题。他首先向我们呈现了两种教学概念,即“模仿模式”与“变化模式”。模仿模式起源于古希腊的“模仿、再现”传统的教学概念,指的是以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习得为基本的教学方式。“变化模式”同样起源于古希腊,以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为传统,将促进学习者思考态度及探究方法的形成作为基本理念的教学概念。他对“学习”进行了再定义。随着时代的进步,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的特征不断被强调,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变革是通过摆脱有效地传递大量知识的产业主义模式的学校教育来展开的,同时,由于终身学习社会的出现,学校教育的核心功能已经从对所定知识的传递转变为对终身学习者的培养。因此,“学习”这一实践活动,既是建构客体间关系与意义的认知性、文化性实践,又是建构课堂中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政治性实践,同时也是建构自身内部关系的伦理性、存在性实践。今后,我们必须根据这三种实践的多层性重新认识学习。

    针对长期存在的两种教学模式:技术性实践和反思性实践,佐藤学还提出了“反思性教学”这一概念。他认为,这种“反思性教学”是以“与素材对话”为轴心,与同伴合作,共同展开“反思性思考”的教学。在“反思性教学”中,师生钻研具体的素材,通过与教师、伙伴间的沟通,建构意义,并在课堂中展开共享这种意义的学习。启发、援助这种学习的教师也与学生一样,一边展开“与素材的对话”“与情境的对话”“与同事的对话”,一边组织学生的对话,展开建构教学内容这一客体世界的意义的活动。佐藤学描绘的教学图景,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课程与教师专业性的新见解

    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里,佐藤学对“课程”有专门的论述。他认为,课程就是学习的经验。而“创造课程”的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就是把与对象物的接触与对话、与学生的接触与对话、和自我的接触与对话作为单元的单位而加以组织。不论是学科学习还是综合学习,都是把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作为一个一个的单元来加以组织的。

    在《教育方法学》一书中,佐藤学对“课程”有了更深入的阐述。他首先交代了课程的历史沿革、内涵及其变化。课程,这个在拉丁语里原意为“跑道”的词,后来衍生出“人生阅历”这一含义,再后来被杜威定义为“学习经验的总和”。20世纪70年代后,被称为“概念重建主义者”的教育学家们对“课程”进行了重新定义,休伯纳认为,课程在作为教育内容的程序及系统之前,是每个人在课堂中体验的、个性的、实存性的经验。佐藤学认为,课程是展现每一个个体经验轨迹的“学习经验的履历”。他将“博雅教育”与“通识教育”作比较,告诉我们:博雅教育课程的特征在于立足于教养使个人得以解放,它以人文主义的古典内容为中心来组织教育内容,注重逻辑性思考的态度等精神陶冶价值,追求精英教育。而通识教育的课程特征,一是追求可为解决现实社会性问题做出贡献的教养的形成,二是标榜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以具体主题为中心综合地组织教育内容,实施旨在实现民主主义社会的市民性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佐藤学在“教师的专业性”一章里,对教师形象有独到的见解。他说:“大家都认为教师是一个‘专业性职业’。但是从教师的工作内容和社会地位上看,实际上并未具备专业职业的内核,制度上看也未被规定为专业职业。”他以为,“作为公仆的教师”不仅仅是在日本,而且是世界各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下教师的共性。教师是作为“技术熟练者”与“反思性实践家”这两种形象而存在。而这两种教师形象,各自主张自身的合理性,彼此对立,构成探究未来教师形象的难题。

    面对由计算机的出现而引发的信息技术革命与认知革命,佐藤学有清醒的认识。他定义:计算机是一种工具。是一种与铅笔、笔记本、教材、黑板一样的文具与教具,又是与一直以来的文具与教具不同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工具。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他概括为“辅助教学”。当然,目前的计算机教育积极运用综合编辑文字信息、影像信息、声源信息,已经成为了对话性交流的多媒体,特别是将计算机通信与互联网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学习网络,对传统教育的冲击非常之大。不过,佐藤学提醒大家,计算机教育也有以下危险:剥夺与人和物实际接触的直接经验,使学习陷入形式化;通过“模拟”而体验的学习反复肢解学习意义;计算机网络的虚拟空间加剧个人主义学习,使教室与学校的公共性解体等等。这些忠告确实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作者系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复习题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全真模拟试题和答案
2010年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题库版----判断题必练卷一
佐藤学:你的教学属于“模仿模式”还是“变化模式”?(看后恍然大悟)
疫情期间宅在家,适合老师看的10本教育书籍
教育学重难点“超全”记忆口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