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动力飞行,中国终将逾越的鸿沟

从人类开始飞行开始,基本的实现途径就是发动机产生推力克服阻力使得飞机产生速度,而速度引起空气速度不一的流动从而产生升力克服重力实现腾飞。这已经是流传至今的最基本的飞行常识了。因此,在经典飞行理论中,发动机只是用来产生速度的工具,对飞行器的操纵起不到任何作用。然而,随着推力矢量技术的出现,这种状况改变了!特别是苏35的服役,这种依靠推力矢量技术的改进型三代机在机动性能上狠狠的打了美国四代机F22的脸。

推力矢量技术带来的飞机操纵上的革命被有关人士定义为动力飞行。30多年前,美国的X31依靠发动机尾部安装了三块可偏转的叶片,首次实现了人类第一次动力飞行。该机完成的诸如小速度大迎角俯仰机动、小半径转弯、空中悬停和落叶飘等机动动作,令世界各国飞行员目瞪口呆。这种超越常理的机动能力将带来战机近距格斗革命性的变化。

然而,在美国人沉迷于X31喷流叶片矢量推力研究的同时,俄罗斯人却开辟了另外一条更有效的方案,这就是喷口转向技术。为了实现发动机喷口的随意调节,俄罗斯人加长了发动机喷口,并在喷口的部位安装了可调节喷口转向的控制系统。

经过十几年不断的研究,俄罗斯的三维推力矢量技术日臻完善,并且开始装机试验。在米格29OVT验证机中,人类第一次实现了对超机动飞机精确的操控。并且,俄罗斯人还惊喜的发现只要矢量推力技术足够完善,完全可以取消现代战机复杂的三翼布局,依靠传统的中央升力体布局方案同样可以实现的超机动性能。

于是传统中央升力体布局苏35战机回归了。苏35技术的成熟恰逢美国的四代战机F-22装服役之际。F22超机动能力的优越感还没有保持多久,俄罗斯人就用苏35战机更加匪夷所思的超机动能力告诉世人,三代半战机的超机动力同样可以超过了四代机。

苏35的服役宣告了动力飞行时代的来临。推力矢量技术提供的直接力操控为机动飞行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这片任意状态下、任意方向的机动是任何气动舵操纵所不可想象的。空气舵操纵由于大迎角状态时的气流分离,会产生失速、失稳、偏离、非可控等不可挽回的飞行状态。而在矢量推力的操控下,这些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全迎角、全姿态下飞机的的稳定、精确操控变得容易,而大角速度机动飞行变得得心应手。

在传感器技术和超视距武器性能不断提高的现代化战场,指向即瞄准、瞄准即攻击、攻击即击落。矢量推力技术所带来的超机动能力极大的提升了战机的指向能力。

但是,相对于气动布局、飞控系统、传感器技术和武器火控技术等技术领域,矢量推力技术更加复杂,就连美国在推力矢量技术方面的发展也步履艰难,就更不用说中国了。中国的发动机技术一向被国内外所诟病,推力矢量技术的研究比美国和俄罗斯要晚的,短时间内很难实现在该领域决定性突破,这也许就是我们引进苏35战机的最重要原因。

放眼未来,动力飞行技术是我们必须逾越的鸿沟。该技术的重要性不亚于隐身技术、信息感知融合技术和超音速巡航技术。甚至,动力飞行时代才是相对于空气动力飞行时代对人类飞行理念的根本颠覆。因此,苏35战机的引进为我们近距离接触和体验动力飞行带来了方便。因此,无论是对于研发团队,还是作战团队,苏35的到来都会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启示,也将会促进中国矢量推力技术的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改变空战格局的推力矢量技术
X-2“心神”近距离展示,发现造假处?日本人真不打算直起腰来?
航空发动机的杰作---矢量推力发动机的优缺点
今日头条
F-22 vs 苏-57:矩形/圆形矢量喷口的传说和事实 | 循迹晓讲
矢量喷口技术成熟多年,安装在5代机上的概率反倒越来越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