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独生子女费会自生自灭
来源:新文化报 - 新文化网
本报观察员李雁程
在经济学的分支里,有一门学科叫做人口经济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口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比如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里明确指出,一国的繁荣而言,最明确的标识是居民人数的增长。当然那个时候,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有一个叫马尔萨斯的人认为,人口数量的增长如果要超过产出的增长,其结果是导致对产出的争夺,最终战争和瘟疫将不可避免地发生,以消灭多余的人口。
事实上,在社会学中也对这个问题有所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人口数量就不说了,人口质量大多数指健康、教育程度等等。而人口结构这几年大家关注的比较多,用得最多的词就是老龄化社会和人口红利。
有人说,人口的问题就是地球人的杞人忧天,哪有那么严重?您还真别这么说,其实研究好人口的问题,不光是对一个国家,就是对很多企业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近日,有好事者发现从1982年就开始执行的每月5元的独生子女费,至今30多年过去了始终没有变化。于是乎舆论大哗,有人认为独生子女费应该大涨,5元钱连一碗面都吃不上。还有人觉得这是一种懒政的行为,独生子女费是不是已经成了摆设?
今天的人,可能有很多不知道独生子女费到底是咋回事,只知道每月5元,一年60元,雷打不变地出现在工资条上。实际上,这个鼓励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儿的政策,在1982年的时候力度之大,是今人无法想象的。按照当时的政策,很多省份是10元独生子女费,由孩子的父母单位各自承担5元,而那时的平均工资可能不过30元,再加上幼儿园等福利近乎免费,所以这10块钱几乎能够负担养活一个孩子的费用。
说起独生子女费,不得不提到我国一直在施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这一政策被写进宪法并逐步实施,再到2001年《婚姻法》中再度明确细则,最后到2014年单独家庭可以生育二胎的政策放开。
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有一个严重的误区,很多人都认为全世界只有中国才实施计划生育。事实上,计划生育早就被国际上认为是一种控制人口,进而优化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在1952年,就成立了一个叫做计划生育联合会的组织,该组织现在已经发展成为149个成员国,其宗旨是提倡健康、科学地进行生育。而印度早在1952年就实施计划生育,其中甚至通过一项400万人节育的法案,当然这一违背人性的法案最终导致当时的印度总理甘地夫人下台。
发达国家和地区也一样有着计划生育的概念,中国台湾地区在1964年就提出,两个孩子刚刚好,一个孩子不嫌少的口号,主要是缓解当时较为严重的人口压力。当然,限制生孩子和鼓励生孩子都是计划生育的导向之一,比如德国现在因为人口负增长,政府就给予生育大规模的补贴,这在当下很多发达国家都在实施,韩国和日本也有类似的政策。
回过头说中国,在实施计划生育的年代,劳动力水平较为低下,整体经济规模较低,这样的背景下,大量的人口增长给吃饭、就业等社会问题带来非常明显的压力,此时施行计划生育应该是有必要的,只不过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较其他国家更为严格,所以导致争议颇多而已。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给社会带来的实际问题,正在出现本质上的变化。30年前,我们面临的是人口大增带来的吃饭和就业问题。而现在,我们面临的则是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出现老龄化的问题。所以,鼓励独生子女的政策早已没有核心动力,独生子女费多年不涨的原因也基于此。比如说吉林省某县,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这样的地方还应该鼓励独生子女吗,应该鼓励多生才是。
事实上,中国的很多地区都面临这一问题,一些地方的人口已经出现了增长拐点。另外,国际学界的一个共识是,生活水平、教育水平和生育率都呈现负相关的关系,中国的很多家庭正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较高,加上生活质量的提高,而选择少生或者不生。
很明显,独生子女费确实已经过时,它非但不会提高,甚至被取消还有可能是大概率的事情。取而代之的倒有可能是双生子女的鼓励和补助。正像我在文章最初所说的,人口和经济以及社会的关系始终是双刃剑,最好的状态就是在上下限之间徘徊。
拿什么拯救你 李宁?
上周,一个非常爆炸的消息在业界传开,知名体育品牌李宁公司放弃了对中国体操已经长达23年的赞助,取代这一位置的是安踏。这则消息之所以重磅,其实并不在于钱,而是在于什么事情能让这个昔日的体操王子,做出如此“忘恩负义”的痛苦决定?
8月15日,作为香港上市公司的李宁体育公布了其半年报,仅仅半年时间,李宁体育关店244家,其中南方市场就高达108家。同样惨淡的还有业绩,虽然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31.37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8.0%。但是增收速度却敌不过亏损面积,公司上半年亏损由去年同期的1.84亿元扩大至5.86亿元,亏损增幅达到2.18倍。虽然这一亏损幅度,与2012年时的20亿相比,已经算是不错,但是连续多年的萎靡不振与亏损,还是让不少投资者对李宁体育丧失了信心。这使得当日该股股价再度出现暴挫,与整个市场的红火相比显得格格不入。
昔日自主运动第一品牌,缘何落得如此境地?
事实上,自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李宁作为火炬手在空中疾走的那一刻,李宁体育也达到巅峰。但是,盛极而衰很快到来,2009年李宁体育就已经显露疲态。有人说,那时候的李宁战略并不清晰,足篮排、乒羽网,甚至连游泳都有产品和赞助计划,再加上大量开设门店,资金需求巨大。
产品的全面转型,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好好的“对号”标志,生生被从中间一分为二。从“一切皆有可能”到“改变正在发生”,广告语的变化代表着李宁正在努力将消费受众从以前的70后,变成现在的90后。然而这一战略并未奏效,早已被阿迪、耐克洗了脑的90后小叛逆们,很难接受同自己的父亲一起热爱一个品牌,于是李宁体育开始全面崩塌。
现在的李宁,正在职业经理人的带领下,开始全面转型,并打算实施一个三年复兴计划。公司已经开始了清理渠道存货、改善供应链、探寻业务模式三个阶段大刀阔斧地改革转型。对于改革进展,李宁认为第一个阶段已经完成,而最痛苦的第二阶段已逐步过去,第三阶段主要针对搭建销售平台和提升销售增长。然而,销售平台的搭建,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期内公司投资1.82亿元用于渠道及直营店的扩张,以及体育品营销及平台的建设。变革战略需要三四年才能完成,现在只是完成一半。
实际上,总部的这番折腾,在许多终端销售商看来,就是做得急、死得快。比如说,李宁体育一直在强调的清库存显然就进展不利,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底,李宁存货达到10.90亿元,逼近了李宁上市10年来有可比数据的存货最高点2012上半年末的11.38亿元,而2012年李宁大亏19.79亿元。据说,这是在老库存都清完之后,产生的新库存,如果这样,那么公司今年依然堪忧。
另一方面,从批发转型到直销,以及开通电商渠道。销售模式的改革也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在一些城市中,如何解决直营店和加盟店的关系变得很微妙。而更难的是,如何解决好电商的低价竞争对线下实体店冲击的问题。很显然,李宁体育在这些方面都还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当然,套用最新的理念来看李宁体育。其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产品的定位和梳理仍不够精细,一心取悦90后的设计如今热脸贴了凉屁股,自然需要好好反思。
总的来说,李宁在确定以篮球为主的5大核心运动战略,以及自身能力已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体操这种面子工程自然得放弃掉,接下来李宁体育面对的可能是生死的大问题,因为在你衰退的时候,安踏和匹克等品牌已经成长为新的老大。
敬请关注新文化网李雁程专栏《洞悉经济的背后》(http://blog.xwh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由“少子化”再议放开二胎
纪宝成:希望允许一方为独生子女夫妇生二胎-搜狐新闻
2016年独生子女费发放新规定
海南独生子女费或提至每月100元 原标准最低30元
2016年独生子女奖励最新消息
河南独生子女费发放新规定2022,河南独生子女费发放政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