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

 

指导教师:深圳市福田区教师培训中心 孙建峰

执教教师:深圳市福田区福强小学     李  楠

 

环节一:谈话导入,创设氛围,整体感知

师:亲爱的同学们,咱们今天上课的环境和平时有所不同,这是老师们平时开会的地点,你们现在坐在位置,是咱们学校校长平时给老师们开会时坐的位置,你现在的心情怎么样?

生:激动。

生:高兴。

生:紧张。

师:是的,第一次在这样的场合上课,激动、紧张都是再所难免的,现在你们可以将目光投向整个教室,将这里浏览一下,看看我们将要上课的环境,你们发现了吗,在座的很多老师都在向你们摆手,都在向你们微笑,我们也向他们摆摆手,微笑一下。

生:(微笑着摆手)

师:亲爱的孩子们,请坐直。老师们用他们的目光,他们的手势向你们表达着鼓励,你们感受到了吗?

生:(笑)感受到了。

师:相信你们这么聪明一定能感受到。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只要你们积极认真地投入学习,自信大方地表现自己,你一定能收到老师们更多的鼓励。你们现在坐得非常端正,请用你的眼睛找到我的眼睛,可以上课了吗?

生:可以。

师:好,咱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请看大屏幕。

(播放视频:地震录像,视频结束后,课件出示:1994年,4分钟,30万人, 7岁,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师:这就是发生在1994年的洛杉矶大地震,现在,谁能用上这些数字,为我们简单地描述一下,在这场大地震当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生:1994年,在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有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一个7岁孩子的父亲,在废墟中挖掘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终于把他的孩子挖出来了。

师:说得真好,概括得精炼,表达得流畅。

(全班掌声)

师:这节课,咱们就再次走近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

环节二:梳理问题、自主探究、小组反馈

师:这是上节课学习过程当中,同学们共同关注的两个问题,请看,第一个问题是:“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xuè)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第二题:“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现在请你思考,对于这两道探究题目,你对哪个更感兴趣?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更想探究哪一个?

生:我想探究第二题。

生:我想探究第一题。

师:好的,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是你在这节课上的权利。想探究第一个问题的同学,稍后请大家坐在这两个学习小组。想探究第二个问题的同学,就坐在这两个学习小组。现在,拿起你的学习用品,又轻又快地找到新的座位。

生:(起立,坐至新的学习小组。)

师:很好,身体面向李老师,请坐直。那么接下来我们怎么探究呢?探究的方法有很多,这节课我们用批注法来探究。李老师给大家做个示范,请注意看大屏幕。我们先反复阅读课文中的文字,大家瞧,当我读到“他满脸灰尘”时,把这句话画下来,这就叫“批”,读了这句话,我想到的是“脏”,不仅父亲的脸脏了,周围的环境也——

生:脏。

师:把这个“脏”字记下来,这就叫做“注”。容易吗?

生:容易。

师:第二题,我们也来举个例子。题目问咱们“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反复出现的好处是什么?我们先来找一找,这句话出现在课文的这个地方,是第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读,读懂了之后我把它画下来,这就叫做——

生:批。

师:对!读了这句话,我想到的是,这是父亲对儿子的——

生:承诺。

师:没错,我把“承诺”这个词写下来,这就叫做——

生:注。

师:现在,你会使用批注法来探究了吗?

生:会。

师:请大家拿起笔,学着李老师的样子,读一读,画一画,写一写。

生:(小组内批注)

师:(巡视指导:有的同学把前后文也联系起来了,很会学习;对,用最简单的,自己看得懂的文字记下来就可以;有的同学发明了自己的批注符号,很清楚;想得真好;大家想得很多,由于时间有限,我们用最简单的字记下来,只要是能提示你就可以;我发现有的同学速度很快,于是他开始第二次读,将第二次读过后的感受又记了下来,非常会学习;)

师:写完了的同学举手?你们可以小声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生:(小组内交流,场面热烈。)

师:好的,孩子们,请回到自己的座位坐好。还是要用你的眼睛找到我的眼睛!

生:(回到自己的座位)

师:接下来,我们来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常言道啊,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可见,会听也很重要,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接下来,让我们先专注地聆听第一小组的汇报。

生:大家好!我们是第一学习小组,我们要汇报的问题是,第一题:“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生:(3名座位相邻的学生同时起立)请大家看第12自然段,下面,由我们先来朗读第12自然段,12——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谢谢你们声请并茂的朗读,真好!

生:接下来,我们来展示我们小组同学做的批注,请愿意展示的同学到前面来。

(全班掌声)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我可以读得出,父亲挖得时间很长。他不停,不休息,不吃,不喝,一心期盼找到他的儿子。

师:想象得合不合理?

生:合理。

师:非常好。请接着说。

生:没人再来阻挡他,我可以读得出,以前有人来阻挡过他,现在没有了。

师:大家看,她标了,以前有哪些人来过?

生:消防队长,警察……

生:老师,我来给她补充一下。可能还有一些过路人,还有一些学生的家长。

师:因为你联系了上下文,所以你补充得很好!请接着说。

生:他满脸灰尘,说明当时的环境非常恶劣。

师:孩子们,她用了一个词是“恶劣”,刚才李老师写的是“脏”,你的思考比李老师有深度,你愿意使用自己的心目当中的词汇,了不起!接着说。

生:双眼布满血丝,这时候他挖了很长时间都没有睡觉,所以双眼布满血丝。

师:这就是双眼布满血丝的——

生:原因。

师:她之所以能探究出这个原因,是因为她读了前面的文字,说得好,接着说。

生: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时候可能水泥板砸下来,砸伤了他,于是他就到处都是血迹。

师:她会不会学习?

生:会!

师:谢谢你的汇报,掌声鼓励。

(全班掌声)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说明他挖的时间很长,但是他不怕。

师:不怕什么?

生:不怕时间长。

生:说明他在坚持。

生:没人再来阻挡他,说明以前有人来阻挡过他。他满脸灰尘,说明当时空气很浑浊,他不怕脏。

师:不怕脏!孩子们,这个“不怕脏”说得好,通过文字想象出父亲的心理,是什么?

生:不怕脏!

生:双眼布满血丝,说明他36小时都没合过眼,他当时肯定很困,但他不怕困。

师:不怕困,还是人物的心理,请接着说。

生: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有时候水泥板把他的衣服划破了,他受伤了,但他不怕伤痛。

师:不怕脏,不怕困,不怕伤痛,这几个人物的心理连起来,孩子,我觉得你有成为心理学家的潜质,透过文字猜想到人物的内心,让我们为他的学习能力鼓掌。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师:稍等,这是她自己使用的批注符号,大家看,非常得清晰,请接着说。

生:这些时间可以说明他挖得时间非常得长。没人再来阻挡他,从这个“再”字可以知道已经没人再来阻挡他了,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

师:你怎么知道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

生:因为人们因为失去自己的孩子绝望了,课文前面说过。

师:她在批注这段文字的时候联系前文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真会学习,接着说。

生:他们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别人就没有再来阻挡他了。

师:这也是前面课文中的文字,精神失常。

生: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就是说明他浑身上下都很脏,环境非常恶劣,双眼布满血丝,因为他挖了整整36小时没有休息。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可能会发生一些余震,会使一些碎片划过他的皮肉,流下了血。这一切都说明父亲不怕脏,不怕累,不顾自己的安危,说明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父亲对儿子的爱!孩子们,别小瞧了这个“爱”字,这是深入思考后的结果,课文中提了“爱”字没有?

生:没有。

师:让我们为这个“爱”字喝彩!

(全班掌声)

师:激动之余,请让我把这个“爱”字记下来,(板书:父,子,爱)

师:好,第一小组,请继续汇报。

生:下面,我们来说说,课文为什么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

生: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样写,更加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就是因为父亲爱儿子,所以才不怕脏,不怕累,不顾自己的安危,去寻找儿子。

师:说得好!不顾自己的安危,你也用上了自己积累的词语,很不错。

生:我来补充一下,这样写有两点好处,第一,可以让我们想象父亲在那么恶劣的情况下,不断地挖掘,不顾自身安危时的样子。第二,和其他人做出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在前文可以看到,请大家看第5自然段,我为大家读一读: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这是其他家长的表现,他们虽然也痛哭并大喊,但都放弃了生存的希望,只有这位父亲没有放弃,不绝望,坚持相信他的儿子还活着。

师:孩子,你的发言令我惊奇,你的这些话批注在课文纸当中了吗?(走至该生身边)批注了,预习本当中也充分预习了。非常好!总结得清晰,第一点,第二点,同时,在分析的过程当中,联系前面的课文为自己的探究寻找依据,让我们为她的这种学习方法鼓掌!

生:我们小组就汇报到这里,谢谢大家!

师:好!也谢谢第一组的汇报。

师:第一小组的同学们,你们真的很会学习,我觉得在你们的这种学习热情的感染下,我也情不自禁地想加入到你们当中,欢迎我吗?

生:欢迎!

师:那这样,因为受了你们的鼓舞和感染,我来读一读,课文中描写父亲形象的这段话,请大家和我一起看第12自然段。

师:(感情朗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生:(掌声)

师:我听出来了,你们是在用掌声鼓励我,如果你们也愿意像我这样的来读一读,我不仅能感受到你们对我的鼓励,我还会觉得很感动,很享受,愿意一起来试试吗?

生:愿意。

师:让我们一起来准备,齐——

生:(感情朗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孩子们,我好想为你们鼓掌,也请你们自己来鼓励一下自己。

(掌声)

师:你看,你们读出,也想出了父亲的形象,父亲承受了这么多常人所法想象的痛苦,都是因为他曾经对儿子说过的哪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没错,就是这句话,让我们有请重点探究了这句话的第二学习小组来汇报。

(全班掌声)

生:大家好,我们是第二学习小组,我们来为大家汇报第二题:“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现在,由我们来为大家读第3自然段,请大家看第3自然段: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我欣赏这种朗读的激情,大家看这位同学,他读的时候脸都红了,这是激情,这是努力!

(全班掌声)

生:我来谈谈自己的想法,这是在地震发生后,父亲先是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十分绝望,他也和其他家长一样,大声呼喊心爱儿子的名字,说明他因失去儿子而感到痛心。但,当他想起曾经对儿子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于是,这位年轻的父亲便鼓起勇气去寻找自己的儿子。

师:说得好。他想象出了课文中没有写到的文字,将父亲和其他家长进行了对比。

生:我觉得这是父亲在遵守和儿子之间的约定,不论怎样,他总会跟儿子在一起。

师:大家注意了没,他用了一个词是“约定”,而李老师刚才的示范是——

生:承诺。

师:他虽然和我写的不一样,但这是他自己思考的结果,我为约定这个词而喝彩。

(全班掌声)

生:我也来说说,这是父亲曾说过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亲坚持不懈地挖掘,即使所有人都认为没有希望了,他还是没有放弃,所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是父亲救儿子的信念。

师:提炼出了“信念”这个词,真的很棒!

生:我也来说一说,这句话第二次出现在第16自然段,我来为大家读一读: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生:我来谈谈自己的想法,“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是父亲曾经对阿曼达说过的话,也是阿曼达在废墟中鼓励同学们的话,正是这句话使阿曼达有了求生的信念,也把求生的信念传递给了其他同学。

师:你接受了信念这个概念,使用得真好。

生:正是因为心中有了这份信念,才使阿曼达有了生存的希望,阿曼达在废墟下有可能会想,爸爸会来救我的,我要好好活下去。

师:由文字联想到人物内心的想法,很好。

生:阿曼达还有可能对其他同学说,不要害怕,只要我的父亲活着,他就一定会来救我们,放心,我们马上就能出去了。

师:你把阿曼达的话丰富起来了,进一步体会了他的内心世界,谢谢!

生:阿曼达还有可能帮助受伤的同学包扎或是做些尽可能做的事情。

师:没错,这是他有可能做的。

生:这个时候,父亲对阿曼达说过的这句话已经变成了阿曼达的信念。

师:是的,变成了阿曼达的信息,这是信念的——

生:传递。

生:我给大家读一读第23自然段,请大家看到第23自然段:“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句话已经在课文中出现第三次。

生:阿曼达让其他同学先出去,说明他开朗、勇敢,敢于和死神搏斗,说明他坚信父亲一定会和他在一起的。

师:开朗,勇于和死神搏斗,说得多好!

生:我觉得,正是由于阿曼达坚信,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他才能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等父亲来救他的时候,也是让同学们先出去。

师:说得没错,是父亲的话,此时此刻给了阿曼达——

生:求生的信念(信心,希望)

师:信念、信心、希望都好,来,还有谁想说?

生:此时此刻,这句话已经从父亲的信念变成了阿曼达的信念,又从阿曼达的信念变成了阿曼达救同学的信念。

师:这句话的三次出现,是一次又一次信念和信念的——

生:传递。

师:说得太好了!

生:下面,我们来说说,课文反复出现这句话有什么好处。

生: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它一次比一次意义深刻,第一次出现时,这句话是父亲救儿子的信念,第二次,是儿子即便在废墟下也依然不放弃的信念,第三次是不仅儿子要救自己,还要救其他同学的信念。

师:信念,信念,还是信念,信念一次比一次——

生:坚定。

生:还有哪位同学想发言,那我们小组就汇报到这里,谢谢大家!

(全班掌声)

师:孩子们,课文中相似的话反复出现了三次,这是父子间的信念,从这句话当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出来的是,儿子对父亲的——

生:儿子对父亲的信任。

师:没错。(板书:信任)

师:同时,这句话反复出现,还在强调着,父亲对儿子的——

生:爱。

师:说得真好,请抬头看大屏幕。

师:让我们带着父亲对儿子的爱,读——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总会”读得多坚定,让我们再带着儿子对父亲的信任,读——

生: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环节三:学习小结、课堂延伸、走向生活

师:孩子们,你们真的很会学习,瞧,短短的时间里,咱们课前的两个问题,已经被你们探究出答案了。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这节课,李老师跟随你们一起,走近了这对地震中的父子,这是课文中有字的书,我们要读,生活当中还有许多无字的书,我们也要读。课前,老师请你们查找近年来有关地震的资料,哪些同学做到了?

生:(纷纷举手)

师:好的,一提起地震,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近几年来我们国内所发生的地震,谁查到的是国内的资料。

生:这幅图是解放军叔叔身穿迷彩服在救一名刚出生的婴儿。

师:孩子们,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救儿子,他是父子之间的血缘亲情,而穿着迷彩服的解放军来求助人民群众,这是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生:这幅图是2008512日,汶川发生的8.0级大地震,地震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将近7万人,受伤人数超过37万人。

师:大家注意,死亡的人数将近——

生:7万人。

师:受伤的人数将近——

生:37万人。

师:这都是大约的数字,但是数字如此的巨大,多么令人触目惊心。

生:我还查了青海省玉树县发生的地震,20104月,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造成数万人伤亡。

师:同样是数万人的伤亡,不计其数的房倒屋塌,地震带来的伤害严重吗?

生:严重。

师:谢谢你,请回去。有没有哪位同学查找到了国外的相关资料。

生:2008年日本发生了一场7.2级的地震,不过,这么一次地震,只造成12人遇难……

师:12人遇难,大家注意这个数字。

生:10人失踪,受伤人数也不过200多人。

师:人数和我们国家相比。

生:少了。

师:少了太多了,原因是——

生:这是因为日本气象厅在主震到来之前10秒钟发布了地震预报。

师:这是日本死伤人数少的原因,我们接着来看。

生:2010年,新西兰发生7.2级强烈地震,地震中无人死亡。

师:新西兰的地震是7.2级,我们玉树的地震是——

生:7.1级。

师:相场震级相似的地震,死伤人数却是天壤之别,原因是——

生:这是因为新西兰隔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师:好的,孩子,谢谢您,请回座位。

师:同学们,在了解了这些资料之后,你有什么想问,想说的吗?

生:我想发明一个可以预测地震的仪器。

师:像日本一样,为我们的地震减少伤亡。

生:我长大了想当一名工程师,建许多可以防震的房子,这样地震中就可以没有人死亡了。

师:在地震当中,产生了自己的理想、志愿。

师:亲爱的同学们,咱们这节课的时间就快到了,我相信,此时此刻,每位同学拉脑海中都会有思考,都会有问题产生。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愿望,带着自己的思考,走入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有朝一日,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力量,将你们的想法,你们的愿望变成现实的时候,李老师期待着,我们可以再次坐在一起上一节课,或许,那个时候,我们向在场的每一位老师所讲述的,将不再是这地震中的故事,而是地震前,或是地震后的故事了。你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吗?

生:期待!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本课为2010114日,在福田区“现代型优秀教师高级研修班”结业仪式上执教的汇报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实录:地震中的父与子_教案 教学设计 试题 课件 实录 案例 反...
地震中地父与子jiaoan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案、教学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ppt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