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阿昌族户撒刀

阿昌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创造和保存了无数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户撒刀”又称“阿昌刀”,是云南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阿昌族打制的刀具,是阿昌族著名的传统手工业冶铁工艺品,也是阿昌族引以为荣的物质文化瑰宝之一。




陇川户撒阿昌族乡,因包括原户撒、腊撒两个土司的辖地,历来被称之为“户腊撒”。这里是全国阿昌族最集中的地区,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阿昌族,这里阿昌族打制的各式刀具,如: 黑长刀、花钢刀、腰刀、背刀、藏刀等等,历史悠久,早已驰名中外。户撒刀其渊源可追溯到明洪武年间, 沐英率军屯戎户撒、腊撒时,在漫长的历史年代, 屯戎户撒的明代军士们, 随着星转斗移逐步融合于当地阿昌族之中, 兵器刀、剑的先进生产技术随之传入阿昌族地区, 随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阿昌族继承和发展了以刀具为主的锻铁手工业生产, 户撒刀从此成为滇西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和防身御敌的重要武器, 也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阿昌族打制的户撒刀,其刀质制炼极精纯,具有锋利、坚韧、美观、耐用而富有民族特色等特点,素有“柔可缠指,剁铁如泥”之美誉。户撒刀刃口无比锋利,在刀刃上放一根头发,用嘴一吹,头发即可断为两节;用丝绸或毛巾之类的物体向上抛起,迅速抽出利刀,可把正在下落的物体斩为两段。


户撒刀生产工序各村寨大同小异,分为五个步骤:选料,二战前因钢铁稀缺多以毛铁为主,二战后多用废弃旧钢材或新钢毛坯;锻打,将选用的材料反复过火锻打加工成各式刀型;开槽修饰,在刀叶上根据用途拉槽、雕饰;淬火,当户撒刀具初成型后,阿昌族技师对打制修饰好的半成品刀具反复进行淬火处理,目的是使刀叶的钢性与韧性达到最佳状态。淬火技术的高低,决定户撒刀质量的好坏。淬火技术便成为户撒刀核心技术所在,也是“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根由;刨光,对经过锻打、开槽修饰、淬火处理等重要工序之后的刀具进行刨光处理,然后根据刀的品种和型号配上相适的刀把和刀鞘,一把让人爱不释手的户撒刀便完成诞生。历史上一把上乘的户撒刀都要经过若干阿昌族技师的协作,若干道工序,最后才成为受人喜爱的生产、生活用品与工艺品———户撒刀。


户撒地区有过众多的阿昌族户撒刀制作名师高手,由于历史的原故,不同技艺、传统风格的历代宗师都没有留下他们的姓名,但讲究信誉的阿昌族技师们,往往在锻打户撒刀时,都要在刀上打上自己的“印记”,刻上自己的商标,借以保护自己手工艺名声。



20世纪末期,由于国家为了社会治安需要,加大了对刀具销售流通的管制,户撒刀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制约,因为销售流通的限制萎缩,阿昌族户撒刀将会逐步退出市场,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说明户撒刀不仅属于阿昌族,同时属于中华民族共同遗产。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独特的遗产,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图文:王梦宇
排版:周洁
校对:田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迪威服过谁的刀?阿昌族户撒刀,600年前就已削铁如泥名震四方
“70年·在祖国的怀抱里”之阿昌族
[非遗]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户撒阿昌刀 “削铁如泥,吹发即断”不是传说[1]
户撒刀
柔软可绕手指,锋利削铁如泥,阿昌族的户撒刀有多厉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