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514期:揭开李亦畬《太极拳谱》的神秘面纱(2)

点击上方蓝色小字↑↑↑↑↑↑↑↑↑↑

关注最专业的太极微信平台


作者/杨志英 ⊙  编辑/张宏婉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祈祷 纯音乐 - 古筝演奏2

  

揭开李亦畬《太极拳谱》的神秘面纱(2)


六、《十三势》

 

全文如下:

 

“十三势,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也。”

 

“十三势”既是对拳术名称的简介,又是对拳术技法,包括手法、步法、眼法、身法等的概括。十三势,是“太极拳”名称出现之前的书页称谓。由此推断,在杨禄禅、武禹襄研创这门拳艺初期,尚不存在“太极拳”的称谓,书面记作“十三势”或者“长拳”。

 

七、《十三势行工歌诀》

 

全文如下:

 

“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偏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用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这是“十三势”(即太极拳)修炼的宗旨、法则与目的,是《十三势》一文的延续与补充。强调太极拳在不失技击的前提下,更重视健身养生的功能,追求“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境界。这是广府“十三势”有别于同期或早期其它拳种的重要特征之一,提醒研究者关注。

 

八、《打手要言》

 

全文如下:

 

“解曰:以心行气,务沉著(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痴’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解曰: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黏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每一动唯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禹襄武氏并识”

 

《打手要言》大致分成两个部分:第1、2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是对《十三势行功歌诀》的阐释与说明;其后为第二部分,是作者辑录的打手实践、切身体会,可谓字字珠矶,句句经典,文采飞扬,堪为《王论》的姊妹篇。可以说,其它任何一种武术流派的拳论,还没有发现如此立意深远,言简意赅,流畅自然而气势磅礴的精彩篇章。“知己知彼”的战略方针,“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技击原则,“物来顺应”、“左右逢源”、“八面支撑”, “立身中正安舒”、“气宜直养而无害”的具体要求,虚与实、内与外、上与下、左与右、攻与防的辩证关系,无不充盈着中国传统儒学文化和谐、圆融的思想和营养。

 

九、《打手歌》

 

只有三句,即: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注意对“牵动四两拨千斤”一语中两个关键词:“牵动”和“拨”的理解。2001年《武魂》第三期,曾发表过笔者的一篇文章《谈谈“四两拨千斤”》,大家如有兴趣不妨查阅,本文不做详述。

 

十、《打手撒放》

 

全文如下:

 

“掤,上平;业,入声;噫,上声;咳,入声;呼,上声。吭、呵、哈。”这是打手发放时的发声方法,需细心揣摩、体会。

 

十一、《太极拳小序》

 

全文如下:

 

“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示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萍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余,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余力。奈予质最鲁,廿余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于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

 

光绪辛巳中秋念六日李亦畬谨识”

 

该序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用文字记录太极拳传承脉络的资料,弥足珍贵,信息量很大,暂不赘述。

 

十二、《五字诀》

   

全文如下: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己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劲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上四者俱备,才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五字诀:“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显然是在表述练功者走架打手的神韵状态,要求做到意、气、劲或精、气、神的高度和谐统一,成为各派太极拳必须遵循的行功法则。

 

十三、《撒放秘诀》

 

全文如下:

 

擎   引  松  放

擎起彼身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此擎、引、松、放四字有四不能,脚手不随者不能,身法散乱者不能,一身不成一家者不能,精神不团聚者不能。欲臻此境,需避此病,不然,虽终身由之,究莫明其精妙矣!

 

“粘连黏随”、“敷盖对吞”、“擎引松放”,笔者将其称作太极拳推手三部曲。概括来讲,“粘连黏随”是太极拳制人的手法,“敷盖对吞”是“粘连黏随”的继续、结果和目的,而“擎引松放”则是对“敷盖对吞”之后潜藏的“吐”字的直接阐述。《武林》杂志上曾连载过笔者在这方面体会的文章,后定名为《太极拳推手三部曲》,收入《中国功夫》杂志社编录的《太极拳一家》论文集中,有兴趣大家不妨参考阅读。

 

十四、《走架打手行功要言》

 

全文如下: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语甚概括,初学未由领悟,予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入,庶日进有功矣。

 

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平日走架,是知己工夫。一动势,先问自已,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稍)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工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本文是作者的切身体会,文采较之于武禹襄拳论虽然稍逊一筹,但也不失为经典拳论。

 

(待续)


[本文来自《搏击》2014年11期,由太极禅话慧馆(微信号taijihuahui)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表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三丰著太极拳经
太极拳谱1-20
《廉让堂本太极拳谱》
李亦畲 拳论
太极拳论
历代太极理论汇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