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非暴力沟通

得到邵恒头条专门介绍了《非暴力沟通》。我觉得邵恒总结得非常好,要特别的借签一下,课堂培训和日常沟通时都用的上。

什么叫有效沟通?

《非暴力沟通》认为:既能真实地表达你自己的诉求,同时又让听的人觉得受到尊重。

要做这一点,要你避免语言暴力。什么叫语言暴力?就是让别人遭受到精神伤害的语言,带有攻击性的语言。

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可是具体怎么做呢?

简单的说要做到3个区分:(1)区分观察和评论,(2)区分你的需要和别人的责任,(3)区分请求和命令。

01

区分观察和评论



这两件事在定义上很容易区分。观察是客观地描述事实,而评论是主观地对你看到的事实进行评判。

举个例子来说,“你总是很忙”——这句话,在夫妻吵架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听到?这就是一句评论,评论是一个人主观的看法,而不是客观事实。

如果我说,“我总是很忙”,我的意思是,我的工作日程是996。但换一个人,比如我妈,根据她那个年代的经验,别说996了,就是每天晚上7点之前下不了班,可能就是很忙了。所以对于“总是很忙”,我们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去观察平时人们说话,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人们自以为在描述事实,但实际上他们在用自己的经验去“评论”别人。比如说,几个常见的句子:你从来不负责任,你特别懒,你每次都迟到,你经常不拖地。以“你从来”、“你每次”、“你经常”、“你总是”开头的句式,其实都是评论。因为这些词都是一些主观的体验。

那怎么说才是客观地描述事实呢?

与其说,你“总是”迟到,你应该说,我注意到,这周当中有三天,你到公司的时间在10点以后,这比我们规定的上班时间要晚,这就是观察。

那“评论”为什么可能会造成“隐蔽的暴力”呢?因为对方可能会觉得,你言过其实,或者说,觉得你在给他贴标签、指责他,这很容易造成对方产生逆反心理,让双方的冲突升级。

所以,区分观察和评论,是避免语言暴力很重要的一步。

02

区分你的需要和别人的责任


先说一个例子:我和小明昨晚上相约一起吃饭,但是小明放我鸽子。现在我要跟他表达一下我的感受,有两种不同说法——

甲: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

乙: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

在上面的例句中,甲认为,她失望,是因为对方没来。换言之,她的感受是由别人的行为引起的。这也是我们通常采取的表达方式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希望别人因此感到内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变行为

比如说,家长对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你没把饭吃完,妈妈很失望;或者妻子对丈夫说,我很伤心,因为你说你不爱我——这些都是“让他人为自己的感受负责”的表达方式。

但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作者认为,我们有更好的沟通方式,就是前面这个例子中,第二种沟通方式。我说的是“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在这种表达当中,我表达的就是,我感到失望,是因为我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换言之,我的感受,是源于自己的需要

这种沟通方式为什么更好呢?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自己的需求,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我们把自己的需要描述得越清楚,对方越有可能找到方法来满足我们的需要。

最好,我们能在表达需要的时候,同时给对方一个行动指令——也就是说,你告诉对方,怎么才能满足你的需要。

很多时候,我们的行动指令太模糊了。比如如果你说,“我需要自由,希望你给我自由”对方不知道怎么才叫给你自由。但是如果你说,“我需要自由,我希望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不论我做什么,你都能赞同”。这就是一个很明确的行动指令。

为什么要提出具体的需求?

因为在提出具体需求的时候,我们会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比如说在书里面,作者给一对父子做咨询,父亲说,我希望儿子能更有责任感。作者让他再具体一点,说你想让他干什么?父亲说,我希望他能听话,别固执己见。那你看,这位父亲提出来的需求是不要固执己见,跟责任感其实没有任何关联。这个父亲描述出来的需求,和他内心真正的需求是有差距的。

有时候说出需求之后,我们也会意识到,自己的需要也许并不合理。比如在文章中,作者举了一个他做心理咨询时候的案例,他问一个客户,说为了让你开心一些,你希望别人做什么?这个客户说,我希望别人关心我。

作者继续问,你希望别人用什么方式关心你呢?对方先是说,这很难说、说不清楚,然后又说,我觉得不好意思说出来。

最终她说,当我说我需要别人关心的时候,我实际上想要的是,即便我还没有察觉自己的需求,别人总是能考虑到我的需要——这个需要显然不合理。


03

区分“请求”和“命令”


在前面我们说了,当你提出自己的需求的时候,最好能够给一个具体的行动指令。但是,这个指令到底是一个请求还是一个命令,那就有讲究了。

什么是命令呢?就是你提出来,别人必须得执行这个指令。那什么是请求呢?就是你提出来这个指令,但是别人可以选择做还是不做。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非暴力性的沟通,应该接纳一种可能性,就是你提出的行动指令可能被对方所拒绝。

比如说,我对小明说,我今晚很孤单,希望你能陪我聊聊。

小明说,我今晚太累了,很需要休息,我今晚没法过来。这时候我应该怎么反应呢?

有一种反应的方式可能是,我会发火,说,你真自私。那我也可以去威胁小明,说,如果你真的爱我,今晚就会来陪我。这两种回应方式,都让最初的请求变成了命令,因为对方没有拒绝的空间,对方的需求也被完全忽视、被不合理化。像这种利用对方的内疚达到目的的请求,其实都是假请求,其实是伪装成请求的命令。

在提出请求之前,如果你有以下的这些想法,那么你的请求就已经成了命令。比如说:他应该把房间整理干净,她必须照我说的去做,老板应当给我提职加薪,我有权要求更长的假期。

一个人面对命令会怎么样呢?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服从,一个是反抗。所以给别人提出命令,是非常容易造成冲突升级的一种沟通方式。


04

非暴力沟通

最后总结一下本书精华:

1.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

2.表达感受

3.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4.具体的请求

在沟通时,让对方感到舒服自在的感受非常重要。真正好的沟通,应该是在表达自己需求的同时,让别人也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选择的自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书 | 《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30句
《非暴力沟通》的精华都在这里,看了讲话有智慧
非暴力沟通:最牛的沟通方式(上)
《非暴力沟通》:不让语言伤害到最亲近的人
【荐读】《非暴力沟通》_正确的答案未必是对的结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