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停杯不饮待春来--乡情紫云--王安全

乡情紫云(2021.第34期,总第261期)


王安全

笔名:高原风。苗族,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理事。现在紫云自治县文联工作。曾发表过散文、小说,编写过中学语文助读丛书、志书、辞典、民俗专著、文艺类书籍十余本。

-----
-----

停 杯 不 饮 待 春 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万物始有复苏迹象。我国的北回归线及其以南可感觉到早春的气息,但更多地区只进入春天的前奏,万物还处于闭藏的冬天,尚未复苏。往北离北回归线越远,进入春天越迟,甚至一些地方仍在下雪。

先秦时一些地方就传承着以立春岁首拜神祭祖、纳福祈年、驱邪攘灾、除旧布新等为主题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后世岁首节庆的雏型框架,还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岁时节令文化内涵,而且其民俗功能遗存至今。正如宋朱淑贞在《立春》一诗中所述的那样“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先春动六街。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休论残腊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谐。从此对花并对景,尽拘风月入诗怀。”立春日挑生菜,卷春饼,剪幡胜,好一派宋朝京都立春日的欢乐情景。

1、籍田:亦称“藉田”。源于原始社会,原意为立春之初部落长带头耕种,然后才开始大规模春耕生产。最早是祈求丰收的礼俗之一。又称“亲耕”,意味着重视农耕。自周、汉以下,各代多效仿行之。

2、咬春:立春日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就记载了“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这种尝新活动称为“咬春”。春饼即五辛盘,就是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五种辛荤蔬菜,与生菜以盘装之,称春盘。春卷是由春盘的演变而成。宋代有“卷煎饼”,是春饼与春卷的过渡类型。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已有将春饼卷裹馅料油炸后食用的记载,清代已出现春卷的名称,是用烙熟的圆形薄面皮卷裹馅心成长条形,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浮起而成。馅心可荤可素,可咸可甜。

3、糊春牛:由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制作春牛图像。春牛糊好后,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举行开光点睛仪式,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知县多安排用红黄纸,以得民心。

4、打春牛: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合成泥坯,用桑木为骨架做成大小类似牛形状,上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约定的农坛上祭祀。后由县执事亲手扶犁执鞭打“春牛”,以示春耕开始。接着由民众作扶犁耕地状。边耕边打“春牛”,口喊:“一打春牛头,国泰民安;二打春牛腰,风调雨顺;三打春牛尾,五谷丰登!”的颂词中牛肚内五谷杂粮散落一地,象征来年五谷丰登。
5、迎春:立春日在城郊选一片风水好地搭起春棚,四周插上彩旗,于子时或辰时开始向县衙报喜迎春。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中,抬上春官前拥后挤,充分显示威风,并有报子、马弁等身着长袍马褂,或各样奇装异服,坐在二人抬的独木杠子上,边进行边做戏,打浑斗趣,引人发笑。
6、游春、报春:迎春报喜后开始游春,各村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四抬或八抬的春牛塑像随后,周游村庄和大街小巷。游春的队伍入检阅场地绕场两圈后,列队站在安排在报春台前,再恭请知县入春棚安坐,举行报春仪式。知县手执各色彩旗,口念“一报风调雨顺”,群众同声呼应“二报五谷丰登,”群众亦同声呼应“三报——国泰民安”,群众再同声呼应。每来报者均有赏。
7、春社: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不在立春节内,却与立春相关。周代为甲日,后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汉以前只有春社,之后始有春、秋二社,约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社日以祭神为主,并兼有乡邻聚会的意思。唐王驾《社日》诗:“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足见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
8、贴宜春字画:即在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意愿。如果会绘画的人,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

9、戴春鸡:人们为讨吉利将彩色棉布和棉花缝制成的公鸡饰品,钉在儿童的衣袖或帽子上,名为“春鸡”,俗称戴“春鸡儿”,“鸡”和“吉”同音,取个吉利之意。佩戴时要求男左女右,寓意丰衣足食、茁壮成长、吉祥如意,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另有一说是因农村贫穷,每到春天就出现粮荒,断炊而出门讨饭的并不鲜见。农人穷怕了,让孩子在立春这天戴上春鸡儿,期盼来日能过上不愁吃穿的好日子,从此不再遭受鸡(饥)荒之苦。

10、佩燕子: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许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搭上一小页垫板,修建燕子窝,招惹燕子繁殖生息。燕子是候鸟,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立春日,人们都喜欢佩戴“燕子”,特别是小孩戴在胸前,手舞足蹈,兴高采烈,欢呼雀跃。

11、吊春穗:妇女用各色布绺编成布穗,或用彩色线缠成各种形态的“麦穗”。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挂在牲口如驴、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若单贴在墙壁上,用来镇压驱杀毒蝎。

凡此种种传统节日习俗,都凝聚着深厚的民族历史记忆尤其是文化记忆。这是一个民族生息繁衍所不可替代的生存经验。对其中的精华,每一时代都有传承的历史使命,而不能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的迅猛更新和世界的距离缩短而弃之如敝屣。相反,当民族的文化记忆有沦为碎片倾向之时,借用传统节日习俗唤醒之,不啻一种有效的方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十四节气与荆州习俗1】立春:春回沃土开新宇
立春吃什么传统食物
二十四节气——立春
节气丨立春:东风拂面来,阳和暖气生
立春节气的由来和习俗
今日立春!不只是吃春饼,最全的立春习俗看这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