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北方的雨,较上劲了
userphoto

2022.06.13 安徽

关注

从五月下旬开始,南方的小伙伴们叫苦不迭:这雨到底什么时候停啊!没有干衣服穿了!

广东和福建地区尤甚,端午节过后的“龙舟水”为六月带来了丰沛绵延的雨水,开启了夏日的序章;江南地区的“梅雨”也款款到来,提早进入烟雨蒙蒙的梅雨时节。

与此同时,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区却开始了高温低湿的“干热风”,求雨心切;“渴”了大半年的华北地区在刚过去的周末又突降冰雹。

正应了那句俗语:“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南涝北旱,这天气正常吗?

南方的雨,今年早来一步

今年夏季的雨,好像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

2022年6月3日至12日全国降水分布图

图源:国家气候中心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江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已于5月29日同时进入梅雨时节,分别较常年偏早了11天和16天,将近半个月。达到“入梅标准”也意味着,这两个区域的日平均降水量已达2毫米,江南地区正式开启了“淫雨霏霏”模式。

同期,笼罩着华南地区的雨水雨势大、雨量强,来势汹汹,吓坏了不少人。

常常出现在端午节前后的集中降雨期使得江河水位快速增长,为划龙舟提供了条件,因而也被称为“龙舟水”

虽然“梅雨”和“龙舟水”都是这个季节的常客了,但今年春季以来,受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影响,我国华南前汛期、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西南地区雨季、江南梅雨和长江梅雨开始时间均偏早,拉长了雨季,还是让人不由得开始警觉。

桂林夏季洪峰洪水

一边是南方的小伙伴求雨停,一边是北方的小伙伴在求雨:萧敬腾看看山东河南吧,又热又干,要“雨露均沾”啊!

当前山东、河南、安徽北部等地区的干热,与最近出现的“干热风”有关。

图源:国家气候中心

5月份以来,我国华北黄淮地区高空受大陆高压脊控制,雨水稀少,增温强烈,加上区域内气流受热上升,近地层的气压迅速降低,形成了一个范围广、势力强的大陆热低压。

随着温度升高,气压梯度增大,干热的气流就围着热低压旋转起来,形成了这段时间影响冬小麦收成的农业气象灾害“干热风”

北方的雨,即将后来居上

当前,我国已进入主汛期,北方和南方多地都将迎来密集的降雨期。

中国气象局预计,今年夏季北方多雨区包括东北地区南部、华北等地;南方多雨区主要位于华南和西南地区南部、西藏南部,局地发生极端性强降水的可能性较大。

值得警觉的是,根据国家气候中心5月26日汛期滚动预测会商结论,今年6月至8月,我国总体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主要多雨区将在我国北方

2021年7月的全国降水量分布图

可以看出,去年夏季我国的多雨区也集中在北方

图源:国家气候中心

是的你没有看错,虽然现在北方部分地区正在饱受干旱之苦,但在未来的几个月内,北方将成为全国降雨的中坚力量,北方产生汛情的风险也很大。

气象局提醒,今年夏季黄河流域中下游、海河流域、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暴雨过程较多,可能出现较重汛情

南涝北旱,这很正常

中国地貌复杂,范围跨度大,各地年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造就了多样的旱涝格局。

我国旱涝格局通常有6种类型,即全国旱、全国涝、北方涝南方旱、北方旱南方涝、南北方涝长江流域旱、南北方旱长江流域涝。

旱灾最易发生在华北平原及西北的陕甘宁地区,

涝灾最易发生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

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

图源:中国天气网

通过对旱涝大数据挖掘发现,1950年以来,我国气候总体维持“北旱南涝”格局,也就是说大多年份南方易偏涝,北方偏旱。最少见的是“北涝南旱”格局,大约平均每9年一次。1756~1757年清朝乾隆年间就出现了连续两年“北涝南旱”的状况。

但旱涝格局并非一成不变的,历来呈现出周期性交替变化的特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转换

中国旱涝格局转换

图源:中国天气网

19世纪期间,我国年景以涝型为主,出现过几次持续时间较长的水灾;

20世纪以后,全国逐渐向旱型年景转变,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较为湿润,80年代起再次转旱,其中华南和淮河流域及华北平原偏旱,长江以南和西北东部偏涝。

洪水漫上重庆主城

虽然在过去五百年间有过多次干湿气候突变,总的来说,我国最近的六十多年属于气候条件较好、相对稳定的时期,但仍需要警惕未来出现气候突变和重大气候灾害的可能性。

据《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到21世纪末,中国将持续保持降水变多的趋势,全国降水平均增幅为2%-5%,北方降水可能增加5%-15%。

在气象、水文等各部门的合作预警下,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总体呈下降趋势

旱涝不均,季风惹的祸

旱涝不均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有关,更与季风有关。

中国大部分省份和人口都处于季风性气候带,而季风气候的一大特点就是降水不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上移动影响夏季风的强弱,会造成影响我国降水的时空差异。

夏季风有明显的季节性北进和南退。

在5月中旬和6月上旬影响华南地区,

6月中旬北跳至长江中下游一带维持至7月中旬,

然后再次北跳,影响华北和东北地区

图源:中国气象网

在从5月到8月这几个月内,副热带高压会在我国上空向北方“连跳”三次,相继开启我国华南雨季、江淮的梅雨期和华北雨季。

当夏季风较弱时,雨带长期在南方徘徊,导致雨季长、雨量大,可能形成涝灾;同时造成北方雨季短、雨量少,可能形成旱灾。这时就会出现“北旱南涝”的情况。反之,则会造成“南旱北涝”。

今年5~9月份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湖南、湖北、江西一带会是高温的主要分布区。去年因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这里也是干旱天气和高温天气的集中区

图源:国家气候中心

所以今年究竟是“南涝”还是“北涝”,还是要继续观察季风的走向。况且除了季风和拉尼娜事件以外,我国气候还受其他海区(如印度洋、大西洋等)海温变化,以及积雪、极冰等因素影响,因此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我国南北两大洪涝区的影响因素图示

图源:国家气候中心

气象部门预计,2022年黄河流域中下游、海河流域、辽河流域、嫩江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暴雨过程较多,有较重汛情

长江流域主汛期旱涝并重,降水量将主要集中在上游和下游,中游少。因此长江上游和下游可能发生阶段性区域性洪涝,中游大部出现气象干旱的可能性较大。 

旱涝变脸快,需提高警惕

7月份马上来临,干了很久的北方将要进入“七下八上”的雨季。久旱逢甘霖,虽然是好事,但要警惕旱涝急转

在前期无降水或降水偏少的情况下,土壤长期持续处于干旱状态,易出现土质疏松。这时一旦遭遇强降雨,容易引发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

被泥掩埋的车辆

如果发生持续时间极长的极端干旱,还会导致堤防、大坝等土质结构工程出现较大裂缝,加之强降雨引起的水位快速上涨、河道流量激增,极易形成洪涝。

洪水,一直是江河流域许多城市的梦魇。几乎每年的雨季,都会传来某些城市发生洪涝灾害的消息。

2020年重庆大洪水时的渝中区

1998年爆发百年不遇特大洪水,长江上游出现8次洪峰,与中下游洪水遭遇,形成全流域型大洪水;嫩江、松花江同时洪水泛滥,出现150年来最严重的全流域特大洪水。

2017年7月初,长江中下游干流在连日暴雨后快速上涨,形成了“长江2017年第1号洪水”;

2021年7月,郑州1小时最大雨强达201.9毫米,创造了中国大陆小时降雨量纪录。这次极端暴雨导致郑州、鹤壁、新乡、安阳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

暴雨过后的郑州街头

在6月2日至11日十天内,我国江南、华南、贵州及云南东部累计降水量有60~120毫米,其中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南部等地局地已达250毫米以上,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

中国气象局已于6月12日9时启动暴雨四级应急响应,当日联合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内蒙古、福建、江西、湖南等多地地质灾害气象黄色风险预警。截至发稿,目前全国有100多条黄色以上暴雨预警,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

暴雨黄色预警是指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

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发生暴雨或洪涝时,普通人要怎样保护自己呢?记住下面三点:

1. 如果在室外要注意观察,尽量贴近建筑物行走,防止跌入窨井、地坑等;

2. 驾驶员遇到路面或立交桥下积水过深时,应尽量绕行

3. 如果室内发生小内涝,应立即关闭煤气阀和电源总开关。可在家门口放置挡水板、堆置沙袋防止室外积水漫入室内。

夏意渐浓,新一轮大范围强降雨来临,将持续影响江南、华南、东北等地。华北、黄淮等地区已经开始进入雨季。

据中央气象台发布,6月13日至14日江南和华南地区将有强降水过程,华北、东北、黄淮等地的部分地区多阵雨或雷阵雨局地有大到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15至17日广西大部、广东、福建等地还将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或大暴雨天气。

暴雨及洪涝灾害固然可怕,了解是消除恐惧的第一步。愿大家都平平安安度过夏天。

【参考文献】

[1]中国旱涝五百年:1470-2018.中国天气与国家气候中心.2020年03月24日

[2]崔国辉.国家气候中心:今年汛期我国气候状况总体为一般到偏差.中国气象报社.2022年04月02日

[3]左凌仁.2010 高温、干旱、暴雨、泥石流,中国的极端天气预示了什么?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9月

[4]吕宗恕.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是天灾还是人祸?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7月

[5]崔国辉.我国江南长江中下游已于5月29日入梅 较常年显著偏早.中国气象报社.2022年06月02日

[6]崔吕萍.“干热风”为啥成了夏粮丰收“拦路虎”?人民政协报.2022年06月08日

[7]叶海英,唐淼.城市内涝避险自救锦囊.中国气象网.2022年05月09日

[8]邹天森、任颖.2022年长江流域汛期或将出现上下游涝、中游旱的局面.国家长江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2022-05-23

[9]赵宁.江南华南新一轮暴雨来袭!落区重叠致灾风险高.中国气象局.2022-06-12

[10]姜虹.双预警齐发!注意防范大暴雨,雷暴大风和冰雹!.中国气象局.2022-06-13

中国国家地理视频号

大美中国,山河锦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球变暖,中国受益?我国降雨带北移,新疆正成为塞北江南?|全球变暖|降雨|雨带|降雨带|降水
《科学24小时》| 梅雨的前世今生
时事地理 | 梅雨梅雨,没完没了下雨
2019年什么时候入梅 今年入梅和出梅时间表
长江东去不复还?| 我们的大江大河系列②
梅雨“梅味”在变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