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影流沙】读诗第17讲:读白居易《寄水部张员外》

【天下精舍第173期】


【前言】

        天下精舍,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传承国学,普惠天下。本期推出【水影流沙】读诗第17讲:读白居易《寄水部张员外》,供大家学习分享。



【讲师简介】

水影流沙,本名林远学,原四川成都彭州市人,现移居广西南宁市。

生性好静,讷于应酬。闲时阅文史,又更习古诗,乐此不辍。好将现代词汇入诗,吟今事,赋今景。


【水影流沙】读诗第17讲



水影流沙

读诗第17讲

读白居易《寄水部张员外》



天下精舍的诗友们,大家晚上好!

又到了读诗的时间了。在上期我和大家一起读了元稹的《遣悲怀》,当时提到过诗人元稹与与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白居易也是各位诗友耳熟能详的唐朝诗人,今天要和大家一起读的诗是白居易的《寄水部张员外》。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新丰折臂翁》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白居易善于写长篇诗作,《长恨歌》《琵琶行》等是久负盛名的经典长篇。但白居易也写过很多七律,其最有名的七律应当是《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词句注释


⑴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⑵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⑶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⑷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⑸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⑻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⑼阴:同“荫”,指树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或知州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敬仰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

 

整体赏析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首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台参差”的景象,两个地名连用,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水的美丽景色。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看”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谢灵运《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


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无比美妙的春光,有很多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头来,仍然只有几首作品能广为传诵。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这首七律是什么章法结构呢?我认为是“藏头法”的章法结构,是一种“六二结构”。

藏头法

1、前6句描写、铺垫(或景或事)。

2、尾联暗点题意。

3、前6句与主题紧密联系。

 

再看看这首诗,是比较明显的“藏头法”的章法结构。

诗的前6句,写诗人在游览西湖时,所欣赏到的西湖的美景。

尾联两句,作者表达自己的情感。

 

   

刚才我们读了一首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其章法结构是一种“六二结构”的诗。下面,我们再读一首白居易的“六二结构”的七律《寄水部张员外》。这首诗另外一个题目是《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白居易

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粱。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词句注释


⑴江楼:杭州城东楼,即望海楼。吟玩: 吟咏玩赏。水部张员外:即张籍,中唐著名诗人,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白居易对其作品评价甚高。水部,古代中央官署名,魏置水部郎,晋设水部曹郎,隋唐至宋均以水部为工部四司之一。


⑵澹(dàn)烟:清淡的云烟。疏雨:稀疏的小雨。间:间隔。斜阳:夕阳。


⑶江色鲜明:江上的颜色很明亮。海气:海上吹来的风。


⑷蜃(shèn):大蛤蜊。江海边或沙漠中,因空气冷热骤变,光线折射,而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到空中或地面上,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称海市蜃楼。散:消散。


⑸虹残:雨后虹影渐渐消残。


⑹花千片:风吹江水,浪花喷涌,如片片白花。


⑺字一行:雁群从青天经过,排成“人”字或“一”字。


⑻著(zhuó)丹青:用颜料著色画起来,即彩色画。丹青,丹砂和青雘,可作颜料。图画取:临摹下来。画,一作“写”。


⑼题诗:画上题诗。水曹郎:水部曹郎,水部官职名。当时张籍在水部任职,故称水曹郎。

 

白话译文


江的上空不时有淡淡的烟云荡过,不时还夹杂着稀疏细雨,当云过雨收之际,一轮夕阳把金灿灿的阳光撒在湖面上。风吹江面浪滚波涌,深碧色的波浪在夕阳的照射下,一边是金光跳动,如金蛇游泳,一边是暗色背光,水色对比如呈墨绿。 

   

天上的彩云在变化,水面的云气在飘涌,好像刚散的海市蜃楼,雨霁残云像破了的楼阁,由于细雨刚停,空间的水珠与夕阳映照,一条彩虹如桥梁一样架在江上,而彩虹照水倒影入江,一一相应,美不胜收。


加之水波动荡,风吹浪翻,好像许多花片飞舞一样,时暗时明,非常美观;彩云过后晴空一碧,雁群凌空飞翔,好像是青天上的一行字迹。


如此美的景色,只能用颜料勾勒出来,画上题诗,寄送给不在身边的好友。

 

文学赏析


这首诗首联抓住大雨刚过,彩虹尚存,海市蜃楼将要消失的一刹那,将这一精彩场面剪辑下来,绘成一幅色彩绚丽的丹青图画。首联从阳光写起,描摹斜阳余晖,由淡烟疏雨的间隙中射到水面。这个意境就倍显清新可人。加上江面经雨水一洗,新鲜明净,海风阵阵袭来,凉爽人。也反描绘题中所谓“景物鲜奇”足见并非虚言。


颔、颈二联展开笔墨,逐一描绘“鲜奇”景物。颔联描绘了难得见到的海市蜃楼和雨后彩虹两种奇观。“蜃散”句写的是海市蜃楼景色,不过诗人未曾描绘其全景,而是抓住了蜃散云收、空中幻影残破的刹那,摄下了“破楼阁”的镜头。诗人是登楼眺望,目中所视,必有亭台楼阁。所以“蜃散云收破楼阁”云云是实景虚写。“虹残”句也是同一法门。雨后天空出现的虹,弯弯地好像拱桥,此是常景。诗人静候至虹影渐渐消残,水中仿佛映着一座断桥时,他眼明手快按下了快门。本来雨后彩虹已是奇观胜景,诗人更从水中映照之倒影着笔,又把景色之妙提高一筹。“破楼阁”、“断桥梁”,既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显示出诗人于选景上别具只眼的匠心。


颔联为静境描写,颈联遂作动势点缀。“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翻”字以诗情作画,写得生动; “点”字以画笔入诗,下得有神。一“翻”一“点”,使江天景物增添了无限生意,而遗词用意之精微传神,尤为人叹服。诗人从作画的角度作诗,则诗中有画就不奇怪了。


尾联,作者写如此天然胜景,诗人不愿独自欣赏,赶快画为图幅,寄给好友,字里行间含蕴着难捺欣喜而欲使同道好友共享之心情。张籍有《答白杭州郡楼登望画图见寄》,就是和这首诗的。诗中有“乍惊物色从诗出,更想工人下手难”( 张籍《答白杭州郡楼登望画图见寄》)之句,从侧面也可看出白居易诗情画笔的非凡不俗。


此诗写景层层铺设,淡墨白描,新颖有致而明白如话;其情则寄寓在景物描写中,又涵咏在尾联之点题中,而使人读之有味,味之有趣,得到了轻松愉悦的美感享受。

 

  

这首七律是什么章法结构呢?我认为是“归题法”的章法结构,也是一种“六二结构”。

归题法

1、前6句讲其他事情(或景或事)。

2、最后两句归结到主题。

3、前6句与主题貌似无关,其实紧密联系,在做铺垫。

 

再来看看这首诗。再看看这首诗。

诗的前6句,描写的是作者在江楼上眺望到的鲜奇的景色。

尾联两句归结到题意,表达了作者难捺欣喜而欲使同道好友共享之心情。

 

好的,我今天和大家一起读了白居易的两首七律,复习了一下写作律诗章法结构中“六二结构”,有“藏头法”和“归题法”。希望能对各位诗词朋友在以后欣赏与写作律诗的方面,有一定帮助。

 

 


天下精舍编辑部


主编:無爲            

编委:幽兰静雅    小水晶    娃娃    小泓

            安蓝雪儿    弦音   兰兮   紫竹 

责编:無爲   城城   雪儿   向着阳光 

美术:若非   凤非飞

语音合成:采茶   毛桃

本期编辑:無爲

公众号ID:tianxiajingshe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白居易唐诗鉴赏
白居易江楼远眺,吟诵诗篇,勾勒出一幅绝美画卷,冠绝千年(白居易诗《江楼晚眺 景物鲜奇 吟玩成篇 寄水部张籍员外》)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名家书法欣赏:白居易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韩愈《同水部张员外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