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梨花丨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天气渐暖,山桃一开,玉兰迎春连翘樱花山桃山杏梨花李花海棠便相继开放,北国的春天正式来了。


↑梨花,鲜嫩花蕊上的花药是紫色的


桃李杏等蔷薇科众花是出了名的难以区分,所幸梨花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辨识点:花药是紫色的。紫色的花药衬在白色的花瓣上,如果设计成美术图案,想来会比较别致。


桃红柳绿,春色满园,却有一种花远远看去像落了一层雪,那便是梨花。梨花因颜色纯白,冰清玉洁,又谐音“离”,古往今来的文人赋予了梨花丰富的文化内涵。最为著名的可能是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此后,“梨花带雨”常用来描写美人垂泪。历史上写得好的梨花诗词有很多。


↑盛开的梨花,摄于南开大学


1 压沙寺后千株雪


梨花开始出现在古诗中的时候,含义还比较单一,诗人多从外形上将其比喻为雪。


东晋宰相王导的六世孙——南朝王融有一首《池上梨花》:“芳春照流雪,深夕映繁星。”池塘边梨花盛开,微风拂过,阳光下如流动的雪;等到夕阳西沉,夜幕落下的时候,它们又像繁星一样缀满夜空。唐代诗人司空图《杨柳枝寿杯词十八首》(其十七):“大堤时节近清明,霞衬烟笼绕郡城。好是梨花相映处,更胜松雪日初晴。”将江堤上盛放的梨花,比之于晴朗冬日的雪松。 


↑梨属豆梨,花朵较小,细密


除了形似雪,历来吟咏梨花香味的诗词也不少,李白《杂曲歌辞·宫中行乐词》:“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丘为《左掖梨花》有:“冷艳全欺雪,馀香乍入衣。”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压沙寺梨花》则气势不凡:


压沙寺后千株雪,长乐坊前十里香。 

寄语春风莫吹尽,夜深留与雪争光。


压沙寺后的千树梨花盛开之时,长乐坊前的长街十里漂香。梨花带香,这一点是樱花李花杏花桃花什么比不了的。所以清代文人李渔盛赞梨花:“雪为天上之雪,梨花乃人间之雪;雪之所少者香,而梨花兼擅其美。”(《闲情偶寄》)


但其实梨花的味道并非如梅一般沁人心脾,梨花的气味淡,甚至在许多人看来,梨花并不好闻。古人却一致认为梨花是香的,莫非,梨花的气味在千百年间发生了改变?又或是古人并未亲身体验,而是因袭前人,也未可知。


↑西洋梨


以梨花喻雪的诗很多,岑参反其道而行之,将塞外秋天纷飞的大雪,比作江南春日漫山遍野的梨花:“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盛唐时边塞诗人的雄奇瑰丽正在于此。岑参是湖北江陵人,早岁孤贫,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考中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常以梨花入诗,想必早年的时候见过故乡的梨花,因此对梨花很有感情。


王融的《池上梨花》“芳春照流雪,深夕映繁星”提供了观赏梨花的两个视角:白日似雪,夜间映月。皎洁的月色,与月下的梨花两相辉映,别有情致。唐代诗人殷璠《梨花》诗曰:“云满衣裳月满身,轻盈归步过流尘。”宋代宰相词人晏殊有一首《寓意》,写情人别后相思,颔联“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耐人寻思。


↑摄于北京


2 雨打梨花深闭门


北方的梨花一般开在清明前后。所以梨花落去的时候,春天也即将过去。面对梨花飘零,不免感时伤怀。典型的如南宋词人汪元量的《莺啼序·重过金陵》:“更落尽梨花,飞尽杨花,春也成憔悴。”


因此,在表现春愁宫怨的诗词中,梨花是常见的意象,尤其是雨中的梨花。北宋宣和年间,李重元写过一组《忆王孙》,分春夏秋冬四首,收于《全宋词》,其春词最为人知: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这首词集芳草、柳、高楼、杜鹃、梨花等意象为一体,说的其实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春愁闺怨。暝色入高楼,独自凭栏,芳草萋萋连绵远道,王孙远在斜阳外,敢问归期是何年。夜来一场风吹雨,洁白无暇的梨花,便零落如泥碾作尘,正如这些在等待中耗尽青春的女子一样。所以“雨打梨花”,多隐喻容颜易老,青春易逝,再加上紧闭的院门,更加深了孤寂和冷清。词的最后一句化用了唐代诗人戴叔伦的《春怨》:“金鸭香消欲断魂,梨花春雨掩重门。欲知别后相思意,回看罗衣积泪痕。”


由于“梨”谐音“离”,“梨花”在诗词中多用来表现离愁,与杨柳的“柳”一样。所以梨花与杨柳在送别诗中也是经典搭配,李白(一说岑参)的《送杨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xǔ),临岐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


“垆头”是酒坊,醑是美酒。颔联写梨花似雪,杨柳堆烟,虽然是景,但意象本身就含有离别之意。诗的最后一句回味无穷,“新月到家园”,一则暗示友人此行路途遥远;二则,从新月到圆月,也蕴含着诗人美好的祝愿。


↑摄于北京


3 洗妆犹带旧风姿


梨花在诗词中多见,在唐宋以降的绘画中也是常见题材。


唐代折枝画鼻祖边鸾画过一幅《折枝梨花》,今已不存,但我们可以根据陆游的诗作想见。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暮春,陆游在陕西南郑宣抚使司大堂看到边鸾的《折枝梨花》,赋诗曰:“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又赋诗曰:“开向春残不恨迟,绿杨窣地最相宜。征西幕府煎茶地,一幅边鸾画折枝。”诗后陆游自注:“宣司静镇堂上,有边鸾梨花。”陆游在写梨花诗的时候也未绕过前人的传统。


唐代的梨花画作已不可见,宋元的工笔梨花让人大饱眼福。现藏波斯顿美术馆的《梨花鹦鹉图》是宋代工笔花鸟画,梨花从左下角斜出,一只绿羽红嘴的鹦鹉倒抓在树枝上,身子向前探,在画面的右边有一只小昆虫,雪白的梨花与艳丽的鹦鹉对比鲜明,整幅画面活泼有趣,生机盎然。


↑《梨花鹦鹉图》(局部)


宋末元初著名画家钱选有《梨花图卷》传世,今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此作品曾是清内府收藏品,画后有一首自题诗:“寂寞栏干泪满枝,洗妆犹带旧风姿。闭门夜雨空愁思,不似金波欲暗时。”此处的“梨花”谐音“离华”,“洗妆”是梳洗打扮的意思,“犹带旧风姿”,暗指亡国之痛和故园之思。  


↑钱选《梨花图卷》(局部)


4 梨花若是多情种


近代花鸟画家齐白石对梨花的感情很不一般。前不久中国美术馆“盛世花开”花鸟画展曾展出过齐白石的《衰年泥爪图册》,内容皆为水墨简笔花鸟蔬果,第一幅画的是一只梨,两笔淡墨画出梨的圆形,中间留白体现光感,再以一笔浓墨画出梨柄,左侧题款曰:“老萍亲种梨树于借山馆,味甘于蜜,重若廿又四两。戊、己二年(1917)避乱北窜,不独不知梨味,而且辜负梨花。”   


老萍是白石老人自称。齐白石早年学习雕花木工,后来学画肖像,36岁卖画挣了一笔钱,在老家附近的莲花峰租下梅公祠,院内盖一书房,名曰“借山吟馆”,也叫“借山馆”,在房前屋后种有梨树。1917年,53岁的齐白石为避土匪之乱奔赴北京,在那里结识了文化界的名流陈师曾等人,从此声名鹊起,两年后定居北京,这一年齐白石已经55岁。而创作这幅《衰年泥爪图册》的时候,他已85岁。三十年间,齐白石回乡的次数不多,他已记不得那梨的味道;当年亲手种下的梨树,花开花落,年复一年,亦多年不见,想到此不觉心怀歉疚,仿佛辜负了那梨花一般。


↑任伯年《雨打梨花深闭门》1885  29.4×18.4cm


现实生活中不得见,只有在梦中寻其踪迹。齐白石曾写过《梦家园梨花》:


远梦回家雨里春,土墙茅屋霭红云。

梨花若是多情种,应忆相随种树人。


他梦见自己回到春雨绵绵的湘潭乡下,雨过天晴的傍晚,土墙茅草搭建的旧屋沐浴在红色的晚霞中。他想,梨花如果像人一样多情,一定会想起当年与我一起种树的人。那么,当年一起种树的人是谁?


诗的小引写到:“余种梨借山馆前后,每移花接木,必呼移孙携刀錾随行,此数年常事。”移孙名叫齐秉灵(1906~1922),字近衡,是齐白石长子齐良元的长子。据白石老人晚年回忆:


长孙秉灵,肄业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成绩常列优等,去年病后,本年五月又得了病,于十一月初一死了,年十七岁。回想在家乡时,他才十岁左右,我在借山馆前后,移花接木,他拿着刀凿,跟在我身后,很高兴地帮着我,当初种的梨树,他尤出力不少。我悼他的诗,有云:“梨花若是多情种,应忆相随种树人。”秉灵的死,使我伤感得很。  


所以白石老人画梨,画梨花,自刻与梨花有关的印章,不仅是对故乡的眷恋,还有对早逝长孙的想念。回过头再看《衰年泥爪图册》上的题字:“不独不知梨味,而且辜负梨花。”短短两句,其实饱含深情。


↑齐白石《梨花小院怀人》


唐代人有在梨树下饮酒赏花的习俗。五代人冯贽《云仙散录》引《唐余录》:“洛阳梨花时,人多携酒其下,曰:为梨花洗妆。或至买树。”前面钱选“洗妆犹带旧风姿”的典故即源自于此。“为梨花洗妆”,有一种解释是说人们在梨花下宴饮集会,以取悦梨花,使其更为繁盛,在秋天结出更多的果实。 


如此看来,唐人踏青的方式还是比较浪漫的。怪道韩愈在《闻梨花发赠刘师命》中这样写:

 

  桃溪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

  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


他对友人刘师命说,真是惆怅啊,桃花这么快就谢了,红艳的花瓣落了一地;不过听说城西的那片梨花开了,千树万树像下了雪一样,你我带上美酒,同去梨花树下一醉方休,如何?这里的“醉”,不单是“暖风熏得游人醉”,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青衫醉卧紫荷田”。


洛阳人于梨花树下设宴饮酒的习俗不知延续到何时,但梨花开时出游踏青的习俗在南宋尚有。南宋后期诗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记载了苏堤春游的情景: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诗中梨花与杨柳同时出现,并非寓意离别,而是作为寻常景致。遥想那时候的人们,出门踏青都有音乐相伴么?不过“日暮笙歌”大概只是文人阶层的趣味吧。


2018年 清明


↑秋子梨


参考文献:

1.齐白石:《齐白石自述:画出苦滋味》,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20页。

2.聂鑫森:《梨花应是多情种——走进齐白石大匠之门(三)》,《书法报?书画天地》,2014年3月27日。

3.钟葵:《梨花“高洁” 也蕴含着“离愁别绪”》,《 广州日报》,2017年11月28日。


作者简介:江汉汤汤,企业职员 / 美术馆公共教育志愿者 / 自由撰稿人,现居北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梨花节诗十首 || 董涛
又是一年梨花开
人间香雪——梨花
梨花朵朵,树山之春
春来树山美,聆听梨花声
这个地方梨树的树龄都是以百年起步的,而你的梨树只能种几十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