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起学《论语》14.16宪问篇——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一起学《论语》14.16

宪问篇——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原文】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白话】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循正义,齐桓公正义而不用诡诈。”
 
【释词】
晋文公:名重耳,晋献公之子,曾流亡在外十九年,后终主晋国,为春秋五霸之一。(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谲而不正:谲,诈也,即诡变、诡诈。正,正法、正道。钱穆:“谲正之比,盖兼两人之用兵与行事言。用兵犹可谲,行事终不可谲。”
齐桓公:名小白,齐襄公之弟。是五霸之首。按:齐襄公死后,公子纠与之争位,小白诈死,抢先登上君位,于是赦免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为相。桓公在管仲辅佐下,提出“尊王攘夷”,组织首止会盟、葵丘会盟等,在华夏不绝如缕的时候,“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扶持华夏,功劳巨大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论二霸之事也
江熙曰:言此二君霸迹不同,而所以翼佐天子、绥诸侯,使车无异辙、书无异文也。
郑康成曰:谲者,诈也,谓(晋文公)召天子而使诸侯朝之。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是谲而不正也。
马融曰:(齐桓公)伐楚以公义,责苞茅之贡不入,问昭王南征不还,是正而不谲也。
朱子曰:二公皆诸侯盟主,攘夷狄以尊周室者也。虽其以力假仁,心皆不正,然桓公伐楚,仗义执言,不由诡道,犹为彼善于此。文公则伐卫以致楚,而阴谋以取胜,其谲甚矣。二君他事亦多类此,故夫子言此以发其隐。
徐英曰:文谲桓正,不独两公为然。文公诸臣皆谲之流,桓公诸臣皆正之流也。《木瓜》之篇,美桓公之;《下泉》之什,怨文公之。两公谲正,见于诗人之辞矣。
刘宗周曰:五伯莫盛于桓文,皆假之也。而就事而论,正谲辨焉,桓文之事在征伐会盟会盟之大者,于齐则盟于首止,定太子以安王室;于晋则盟于践土,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假尊王之义,而正谲分征伐之大者,于齐则伐楚,责包茅之不贡;于晋则伐卫以致楚,而阴谋以取胜,并假攘夷之义而正谲分。故夫子大阐其微云。
钱穆曰:齐桓晋文皆以霸业尊王攘夷。今就本文论,显有桓胜于文之意。此下两章,孔子皆极称齐桓、管仲,然《论语》甚少称及晋文,孔子之意,岂不可见?又下章,九合诸侯不以兵车,此即桓之正。晋文便不能及此。惟齐桓一传而衰,晋文之后,世主夏盟,常人以成败之见,皆艳羡于晋文,孔子独持正论,固非为两人争优劣。
《经义述闻》曰:晋文能行权而不能守经,齐桓能守经而不能行权,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也。法而不谲,古人以为齐桓之过,则守正为齐桓之所长,权谲为齐桓之所短,较然甚明。然则晋文公谲而不正,亦是嘉其谲而惜其不正可知矣。
《论语发微》曰:(践土会盟)晋文用权道以正君臣,明王法,而实非礼之正,故曰谲而不法。齐桓公知正不知权,亲亲之义先阙。及身受祸,五子争立,其后嗣不复振。晋文知权而不知正,故数世雄长中国,亦终不合于王道。惟圣人断之以义,而人事浃,王道备,成《春秋》之治,在可与立又可与权也
《四书解义》曰:世运自降而,王降而,风愈下则人心愈衰,然于短中取长,亦自有别。论其心术,均非王道之正;观其心事,亦有优劣之分。
陈祥道曰:齐桓公为会而封异姓,晋文公为会而灭同姓;桓责诸公以不贡天子,文会河阳以召天子;桓伐谭戎而不有,文灭而分其地;桓仇管仲而用,文亲舅犯而疑;桓寓内政以复古,文作三军以逼上;桓释沫之劫而遇以信,文念卫侯之怨而加以酖。此其正谲之不同也。晋文之谲非无正也,齐桓之正非无谲也。观其出定襄王以示民义,伐原以示民信,大搜以示民礼,于君之命有三辞之恭,于国之利有三罪之当,此晋文之正也。然谲不胜正,故谓之谲而不正。前事则兄弟争国,内行则般乐奢汰,外事则诈邾袭莒执陈,辕涛涂以致斁于诸侯,亲刁易牙开方以构于国,此齐桓之谲者也。然正能胜谲,故曰正而不谲若夫以王道观之,则桓公之正犹之谲也。昔孟氏子曰:春秋无义战;愚曰:五伯无王道
张栻曰:二君以功利为心为三王之罪人则同,然论其行事有谲正之异,则晋文固下于齐桓矣。
孟子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附录】
郑汝谐曰:桓文之霸,非有意于尊周室也,特假是以号令诸侯耳。孟子察见其用心,故每每非之。夫子忠厚之心,不欲正言其失,惟微示其意。
程子曰:晋文公欲率诸侯以朝天子,也;惧其不能,故而行之,召王以就焉。人独见其召王之非,而不见其欲朝之本心,是以谲而掩其正也。齐桓本侵蔡,遂至于楚而伐之,责其职贡之不修,其行非正,然其所执之事正,故称其伐之正而不见其行事之本谲,是以正而掩其谲也。圣人发其心迹,使晋人勤王之志显,且使后世知慎所举而不失其正也。虽然桓文皆未为尽善也。圣人斯言,使知夫立意虽正,而用之之差,则反害其本意;又使人知夫所行虽正,而本意发之未善者,亦终不可掩也大抵始终一出于正,表里粹然而无疵乃为善耳
唐文治曰:文公反国之后,多亲小人,城濮之役,伐魏以诱楚,阴谋以取胜,且召天子狩于河阳,而使诸侯朝之,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是谲而不正也。夫子言此,以发其隐,盖《春秋》彼善于此之义耳
 
【本章参考书目】
《孟子》《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全解》《癸巳论语解》《论语学案》《论语正义》《论语新解》《论语大义》《论语意原》《论语发微》《论语会笺》《经义述闻》《四书解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晋文公谲而不正|《论语》没有那么难
【共读】《论语》宪问篇第十五
释读中国历史059:谲而不正的晋文公
宪问篇第十四⑯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论语:晋文公谲而不正(14-15)
春秋五霸,一霸不如一霸?原因何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