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悟《管子》四篇24课:内业·四

解悟《管子四篇24

内业·四

【原文】

()

(fán)(dào)()(suǒ)(shàn)(xīn)(ān)(ài)(xīn)(jìng)()()(dào)(nǎi)()(zhǐ)()(dào)()(yuǎn)(mín)()()(chǎn)()(dào)()()(mín)()<(yīn)>()(zhì)(shì)()(cuì)()()()()()(suǒ)(miǎo)(miǎo)()()()(qióng)()(suǒ)。”

()(dào)(zhī)(qíng)()(yīn)()(shēng)(xiū)(xīn)(jìng)(yīn)<()>(dào)(nǎi)()()(dào)()(zhě)(kǒu)(zhī)(suǒ)()(néng)(yán)()()(zhī)(suǒ)()(néng)(shì)()(ěr)(zhī)(suǒ)()(néng)(tīng)()(suǒ)()(xiū)(xīn)(ér)(zhèng)(xíng)()(rén)(zhī)(suǒ)(shī)()()(suǒ)()()(shēng)()(shì)(zhī)(suǒ)(shī)()(bài)(suǒ)()()(chéng)()

(fán)(dào)()(gēn)()(jīng)()()()(róng)(wàn)()()(shēng)(wàn)()()(chéng)(mìng)(zhī)(yuē)(dào) 

【解释】

① 凡道,无所,善心安爱,心静氣理,道乃可止:

凡:《广雅》“凡,皆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冣而言也…冣者,积也;…者,絜也;絜者,束也;絜者,麻一端,束之成一端也。冣𢬸者,緫聚而絜束之也。…《春秋繁露》曰“凡者,独举其大也。”按:《周礼》:“多,言凡。六典,凡也;治典、敎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目也。郑注:“言冣目者,谓其緫数也。”若其他言凡祭祀、凡宾客、凡礼事、凡邦之吊事,言师掌官成以治凡,亦皆聚括之谓。举其凡,则若网在纲。杜预之说《春秋》曰:《传》之义例,緫归诸凡。凡之言泛也,包举泛滥一切之称也。

故可悟:凡,从氣化论解,乃是指自然万物是从氣化来提纲挈领主持氣形一体的,故在做人处事中,人要依据此自然发生的机制来构造认识与实践方式,则在记述为人做事时,以“凡”字起述,就是表明“凡”所引起的叙述是指描述的是事物的氣化开端如何提纲挈领地统驭整个氣形一体的事物整体。

道:氣化存在的深层,天人合一的内在依据。

无:无形无相,指氣化。即精氣神。

所:处所,地方。此处指道所居住之“房舍”。

无所:即“所无”的倒装结构,意为:以无(氣化)为居住的场所、以无(氣化)为存在的环境。自然的事物是氣化与形质并存,且氣化居于形质之中做为主持,《黄帝内经》称“形与神俱”,而“道”则是氣化存在之内的、更深层的自然存在。此处,“无所”,指“道”是居住于氣形一体的自然万物的“氣”之中的,在“形”中找不到“道”。

善:《说文解字》“善,吉也”。《国语·晋语》“善,德之建也。”会意字,从言,从羊。言,一般解释为发出声音,实际是发出氣息(发声的同时有氣的传递);羊,柔和驯顺,象氣之性;故,善,作名词、动词时,是氣形并存一体的生命,氣层面开放通畅于天地大道氣化的状态与过程;做形容词时,是氣化与形质二层存在并存构成的生命,符合氣的形象显现(建德,即建立起恢复到自然生命个体本自具有的其精氣神处于与天地乃至大道通畅沟通而得天地乃至大道传递精氣神的状态。)。此处为动词,以善为依据,依据于自己内在的氣化(精氣神)与天地大道氣化的通畅沟通而得到天地乃至大道的护佑加持。

心:指“心处其道”,此处做动词,找回自己的心并安处其位。

安:动词,状态语,生命处于心松静、觉悟而有所主持的状态。

爱:动词,生命在心的主持下,氣形二层都处于通畅开放的状态境界中。

善心:即修心至于安静以见善(氣化),进而依善以修心至于大安宁大清明。故,善心,实际是修身的技术词汇:善,指实践于氣化而体会到精氣神;心,指安静识神(人心)以便精氣神不受识神干扰而开启自我调整并得以感通天地的精氣神的氣化过程。

善心安爱:四个字,实际是四个词,都是动词,“善心”与“安爱”是顺承关系,进入“善心”的修身状态为因,实现“安爱”的境界是果。由于氣化存在相比形质存在是时空未分离的混沌状态,故,“善心”状态实现的同时,也就进入到“安爱”的状态。进入到以自己的精氣神为依据的这种真正善的状态,找回自己的心并安处其位,则生命整体的精氣神与形质整体上就能处于安的状态,处于爱(自己彼此及与环境处于相互开放、交流、信任)的境界。(注:有的文本注释将“善心安爱”中的“爱”解释为“处”,本解释不予采纳。)

静:动词,状态语,生命进入体会氣、并且已经返观觉察到氣芸芸纷纷的状态。

氣:氣化,此处指生命的精氣神层面。

理:动词,符合道理、得到调整而符合氣化的内在规律。

心静氣理:顺接句式,生命处于心安而觉察到氣化内景的“静”的状态,生命的精氣神得到治理而符合氣化内在的规律。从修身操作看,则心静是因,氣理是果;从修身过程看,则氣理是因,心静是果。由于氣化存在是主客一体,时空未分离的混沌存在,因而实际上心静与氣理,是同时实现了,即古语言“知行合一”。

乃:才,就。

止:《说文解字》“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广韵》“止,停也,息也。”此处引申为停下来,到位,居留。

道乃可止:道才可以(在我们的生命中)居留下来。

道是自然的,独行的,其对于万事万物而言,是“生而不杀,与而不夺,长而不宰”的境界。则,道,又怎么可能在我们的生命中止留下来呢?然,道,又是万事万物“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的。因此,道乃可止,指的是道本来就一直在那,在氣化的深层,在我们的精氣神的深层。我们的精氣神符合深层的氣化规律时,精氣神与道贯通比较好,则我们的精氣神就会体会到道,仿佛道来到了、停留在、居住入我们的生命中一样,并且这时我们的精氣神因为得到道的贯通而境界层次得以提高,并能调整主持、矫正形质也恢复并处于常态。

否则,我们的精氣神不能符合深层的氣化规律、或者符合得比较差时,我们的精氣神与道的贯通就会减弱,则我们的精氣神就无法再感应到道,仿佛道远离了我们一样。同时,我们的精氣神因为得不到道的贯通而境界层次就会跌落,甚至出现故障也得不到矫正,对形质的调整也会差甚至形质偏离常态了也得不到纠正,严重的甚至会因错误的精氣神导致形质从根本上出现病变。

本句意为从对我们的生命提纲挈领地把握的角度来认识与实践“道”,“道”存在于我们精氣神的深层,以氣化的运化为房舍。实践体会到氣化,才能懂得为什么要修心,修好了心才能让精氣神恢复其本来的与天地乃至大道畅通的氣化运化与境界,修好了精氣神,心才能真的实现安,身才能真的实现畅通和谐。“心静”,与“氣理”是修身实践的二个方面,相辅相成,心静了,氣就会自运而自理,氣理了,心才能真的静,心静而氣理,我们才能深刻洞悉到在我们生命深层的道的主持与维护。

彼道不远,民得以产;彼道不离,民得<因>以知:

彼:与“此”相对而言。此,指我们生命之心中偏向于形质存在的识神。彼,指我们生命之心中偏向于氣化存在的元神。元神是生命深层的氣化存在,识神则来源于形质存在的深层机制。

道:氣化的深层。

不远:《易经》复卦“初九:不远复。”复,指精氣神在肉体内的逆向氣化(又称“归,鬼”), 即“形归精,精化氣,氣和而生神”。这是与生命发生的正向氣化(又称“伸,神”)的过程(即“神化氣,氣凝精,精聚形”)相反的过程。不远,正向氣化转向逆向氣化的发生点,即“复”发生的时空节点,这个节点,宋邵康节描述为“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此即传统所说“天心发生处”。此解释,请大家与《管子·内业:二》解释⑤互参。

彼道不远:元神在生命氣化节律的“不远”这个“天心”出现的“复”位上,返观照察到了“道”,(这就是传统修道实践中所说的“天心发现”)。

民:此处是以社会语境解释人的生命,民,是指人体内精氣神的氣。参见《管子·白心:四》解释②。

得:得到。

以:而。

产:形声字。从生,彦省声。《说文解字》“产,生也。”发生。

不离:不,否定词。不离,相混沌相合一。

因:动词,求因,索求事物的内在氣化依据。有的《管子》版本中此处作“得”,窃以为不妥,此处应为“因”。

知:通“智”,智慧。此处为动词,获得智慧。

民因以知:倒装句式,原句为“因民以知”。此处的“民”做动词,氣化。

本句意为:(氣化实践深入到修道有得的境界,会有如下体验:)元神在生命氣化节律的“不远”这个“天心”出现的“复”位上,返观照察到了“道”,这就是我们的氣籍此而发生出来的节点;(修道有素而)保持元神(处于道的境界从而)与大道合一而不相分离的境界状态,(我们就会)基于精氣神的氣化感应而获得智慧。

是故:卒(cuì)乎,其如可与索;眇眇乎,其如穷无所:

是故:故,古文化的遗存。是故,这就是古文化的遗存告诉我们的。

卒:读cuì,通“萃”,汇聚。此处指精氣神如云聚云散般地汇聚的样子,这是只有返观照察才能获得的氣化内景体验。

其:代词,指道。

如:仿佛,好像。

与:相互,参与。

索:沿着绳索或轨迹寻求。索取,求索。

眇眇:《说文解字》“眇,一目小也。”《书·顾命孔传》:“眇眇,微也。”微末。此处为动词,进入到对不可见不可知的微细的存在(即氣化存在)的体悟实践中来。

穷:《说文解字》“穷,极也。”《小尔雅·广诂》“穷,竟也。”此句中为动词,穷尽,究极。

穷无所:无,氣化;所,指处所,存在于其中的地方、环境;无所,所有的、一切的氣化存在。穷无所,指穷尽到了天地万物间一切的、所有的氣化存在,而进入其背后的深层。

本句意为:这就是古文化的遗存告诉我们的:氣化的内景中可见氣存在如云聚云散般地汇聚啊,在这当中,“道”,似乎可以被摸索、探索到。微末细微而渺茫难测啊,“道”,仿佛需要穷尽一切氣化,才能证悟到道。

④ 彼道之情,恶(wù)音与声,修心静音<意>,道乃可得:

之:介词,表示强调后面的“情”字。

情:形声字,造字左心右青。青,本义指返观到的米谷之氣的颜色,此处造字用青,用以代指返观到的氣化存在的内景。“情”以“心”+“青”造字,义为:心处其道(即安)而氣化内景在心中呈现。故,情,是指以“心”来直接从氣化内景认识到的氣化情形。

彼道之情:元神与道交流沟通时内在的氣化情形。

恶:读wù,以……为可恶(wù),厌恶。

音:事物彼此精氣神之间传递的“声音”,是只可以通过氣化返观感应到的、存在于精氣神层面的、而以识神的听觉听不到的“声音”。

声:常人通过六识的听觉机制听到的、在形质层面发生的声音。

与:参与。

音与声:听到“声”的识神过程,参与到元神对“音”的返观实践,从而干扰了氣化返观的状态。

恶(wù)音与声:氣化实践中,令人厌恶的是,在氣化的返观“音” 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形质层面的识神听“声”的干扰。

修:修炼。

静:动词,入静。

静音的“音”:应为“意”。

意:《说文解字》“志也。从心察言而知也。从心从音。”《黄帝内经》“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从氣化论认识,意,是人所经历的现象在心中保存下影像,这个过程,以及心中留存的影像本身,心具有的留存影像并能籍此影像而通知元神依凭此影像而驱动精氣神实施氣化运化而驱动氣化层面与形质层面改变的这样一种自然过程机制,都称为“意”。此处,指人心的“意”的机制。

静意:指心具有的留存影像这一机制,处于入静的状态,能不被干扰地、稳定地、专注地工作。

修心静意:修心,达到了心中的记忆机制中都已经达到入静的状态。

本句意为:从元神与道交流沟通时内在的氣化情形来对氣化实践做要求(开启人类认识与实践氣化的元神渠道的实践的基本要求),令人厌恶的是在实践返观氣化“音”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形质层面的识神听“声”的干扰。因此,修心,达到了心底的意的都已经达到宁静的稳定状态。道才可以被感应到。

⑤ 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

道也者:道这种存在。此句在段中整体用作动词,对道这种氣化存在的认识。

之:虚词,之所,表示“所”的谓语后置于宾语“所”之后,以强调谓语。

所:代词,的东西,的存在,此处指道。

不:通“无”,指人认识氣化的元神渠道。

言:言说,此处意为用言说的形式传递…。

视:返观照察见氣化内景而悟。参见《管子·白心:七》解释①。

听:“聽”字的简化字,通过深入的氣化返观对氣化层面有所全面深入洞悉,并且这种洞悉是通过“耳”的“声音”的方式予以在识神中得到解读的认识方式与过程。参见《管子·白心:五》解释④。

所以:倒装语句,以所。可译为:因为……故而……。

修心:修持自己的心性。心,此处指心性,既包括识神(包括但不限于人的思维方式,性格,气质,情绪,欲望等),也包括人的元神(即“心之中又有心”)。

正:止于一谓正。此处做动词,依据一为标准来矫正、校正…。

形:形质身体。

正形:以道为依据而修正精氣神,进而通过精氣神矫正形体。

本句意为:对道这种精氣神深层的氣化存在的认识与实践,通过元神渠道而借助口说的身体途径才能直接传递氣中的信,通过元神渠道返观照察见氣化内景而借助目见景象的途径解悟方能认识,通过元神渠道深入的氣化洞悉而借助耳听声的途径解悟才能认识。故而要修持心性,进而以修好的心为基础来实践依据道而中和乃至升华精氣神,并以此精氣神来矫正肉体身形。

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

以:而,就会。

本句意为:人失去了它(即心性符合道的规律,识神安静符合元神的开发的要求,从而元神渠道不被识神干扰而充分发挥对氣化世界的返观照察与运作能力)就已经只能等死,人得到了它则会凭借之而不断获得新生。做事失去它就已经注定只能败事,得到它则才会成功。

⑦ 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

道:此处为动词,修道。

无:无形无相,即氣存在。此处为动词,实践氣化。

根、茎、叶、荣:名词做动词,以……为根、茎、叶、荣。

以:后面省略“之”,指氣存在,即“无”。

本句意为对于有志于修道并实践修道者而言,以实践氣化为根,体会氣化为茎,证悟氣化为叶,返观氣化为荣。(返观证悟到)万物由氣化而生,亦由氣化而成。这称之为进入了修道的认识与实践道路。

【体会】

(以下是管子四篇学友在2017年5月8日-14日期间,交流分享的内容摘录,供参读。)

1、对如何才能体会到“道”的交流

隐龙在渊:“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内业第四篇的经文非常好的诠释了这两句诗。心性修持以善为源,以德为根。无德何以行善?故才有积德行善之说。

慧观:道择善心而固,遇虚静而守。见利欲而塞阻,听恶声而厌离。道得之以产,得之以知,得之以生,得之以成。能修心而正形,能具化神形。

旅敬静:本节的重点,不是体会到“道”,而是如何才能体会到“道”。

即:讨论“彼”与“道”如何沟通。

彼,我们心中深藏的“心”,元神也。是精氣神的“心”。这个“彼”才是我们修道得道的关键,主人翁!!!

故文中曰“彼道不远”,“彼道不离”,“彼道之情”。读者当细味深品[呲牙],彼者,它也。故有古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与“彼”对应的,是“此”,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即识神。

彼所以不能与道而行,乃因为“此”以七情六欲,思想知识牵动着我们,从而遮蔽了“彼”。

故曰不要以视听言求道,不要“音与声(即不要让彼的律动(此即音)受此的起伏(此的起伏即声)的干扰)”,要“善心安爱”。

如何能“善心安爱”呢?要“修心静意”。

对照《道德经》“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明道如昧,进道若退”,明矣!

慧观:解决精气神与形质如何符合道的规律。道不见形,不闻其声,淫淫乎与我俱生。彼此一体为是。

旅敬静:符合道的规律,是分层次的:形质层面,符合形质层面的规律。精氣神层面,符合精氣神层面的规律。只有道的层面,才谈得到符合道的规律。同时,各层之间,又是混沌着的,故,古人强调“一”,一,方可合深层的“道”。而要做到“一”,自己生命最深层的元神(居于精氣神深处)要出来主持自己,才行。

所以,《西游记》说:没有唐僧带着踏实地西行,孙悟空本事再大,也独自得不了道。

2、以《西游记》里面人物形象为例,展开对元神和识神的交流

慧观:说到元神是否为超我,每个人特质不同,元神也各不相同?

南山:元神–识神,自我–本我–超我,这是不同的认知体系,不建议在名相之间搞串联。还是直面本质体会、感受、觉照……

慧观:@南山,得知。另一问题,既然眼耳鼻舌身意所触所识所思皆为虚妄,对道产生影响,离开这些渠道,道又如何修得?

旅敬静:元神,在《西游记》指的是“唐玄奘”,识神则是孙悟空。

在《管子四篇》,元神,指的是“彼心”,指的是“心之中又有心焉”的后一个心。

而识神,则是指虚心的心,安心的心,恬愉的心,需要“去智与故”的心。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健全的识神,而动物则无或不健全。有识神,就能学习,就能辅助元神。

您说,没有孙悟空,唐僧到得西天否?

慧观:@南山@旅敬静,可能本质的疑惑。

旅敬静:中华祖先的最伟大贡献之一,就是发明了辨证方法。

南山:元神识神没有高低之分,他们分工不同,又有协作机制。简而言之,元神通大道通天地万事万物,而识神要能够解码,就是一对好搭档。现在的问题是识神太强大了,把元神淹没掩盖了,只剩下识神的空转,这个空转大多是依据眼耳鼻舌身意输入进来的信息,和自己识神的文化观和思维方式,围绕着一定的目的去推理思辩,这只是认识的一条路径。还有生动活泼的世界,不能靠这种方式去认识。

旅敬静:元识神要辨证,元神开发是根本,否则不能与道对话,如何成就?!没有识神的修养辅助,元神不能分辨善恶,走错了路,就会入魔道。所以,《西游记》言“心性修持大道生”。心性,主要指识神。

慧观:@旅敬静,哲学上辩证法与老祖宗的辩证法区别在何处?

南山:@慧观,这个问题改为:哲学上辩证法与老祖宗的辨证法区别在何处?

旅敬静:中华传统讲辨证,是权衡取舍之意,西方哲学的辩证法,是讲抽象本体的运动规律。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这个要讨论篇幅太长。只要强调一句话:中华文化中,从来没有过哲学,只有科学。《道德经》,《易经》等,都是科学(尽管与现代科学判然有别,但其性质仍是科学)。中华传统有过哲理,仍是一种偏于科学角度的方法。而西方的哲学,则是纯思辨的逻辑推理得出的抽象认识体系,明显区别于科学方法。

南山:@旅敬静,透彻,@慧观,建议您从文化传统微信公号底部菜单中找过往解读,补补课,很多疑惑即迎刃而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萼龙吐珠
图文:扁桃体炎当天见效祖传秘方黄瓜霜
华为手机,最占内存的4大刺客,不定时清理,手机会越来越不好用
“肉体吸引 灵魂碰撞=真正的爱。”
终于有人将我国985大学,211大学排行名单整理好了,再忙也要收藏
图文:病从脾胃生——当治血虚(人参养荣丸、归脾丸、八珍颗粒)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