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一件土家织锦作品都是那样孤独
  在独到而又富有个性变化的土家织锦技艺面前,机器大生产显得十分无力,也因此,每一件诞生的土家织锦作品都显得那样孤独。
  土家织锦是武陵山区土家族人的西兰卡普,为我国少数民族织锦之一。土家织锦民间称为“打花”,传统织锦多作铺盖用,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意思为土花铺盖。
  《后汉书·西南蛮夷传》所说哀牢夷“织文革绫锦”的“兰干细布”,就是土花铺盖的前身,称“武陵蛮”有着“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衣裳斑斓”的习尚。土家族长于织作的悠久传统一直保留下来,直到改土归流前后,不论男女还保持着“喜斑斓服色”的习俗。
  历代以来,土家织锦都被土司土官作为上等贡品或著名土特产向朝廷纳贡。作为土家人在劳动生产中发明的织造物,土家织锦与土家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每逢重大节日、祭祀、婚嫁喜庆等,土家织锦都会派上重要用场,甚至成为活动中的不可或缺的信物或神物。
  土家族织锦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于2006年6月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湘西第一个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享有“土家织锦‘活化石’”之誉的龙山县人叶玉翠。其代表作《双阳雀花织锦袋》,1988年作为国礼,由时任总理李鹏赠送给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夫妇。
  土家织锦以丝、棉、麻为原料,以红、蓝、黑作为织锦经线的棉线颜色,纬线则由织者自己决定,各种颜色均可。在古老的木质腰式机上,眼看手背,手织正面,采用“通 经 断纬”的方法挑织而成。土家织锦“经花”是中国最古老的织花工艺,早被时代所取代,而土家花带却给现代展现了一个“通经通纬”的“经花”典型,有织造“活化石”之称。
  在纹样组织结构上,土家织锦多以菱形结构、斜线条为主体,讲究几何对称,反复连续,共有上百种传统纹样。
  土家织锦织物组织的共同特点是采用了“通经断纬”工艺,所谓“通经断纬”,是指贯穿整个织物的经线是通的(另组成素底,不参与显花的纬线也是通的,但从布面上完全看不见。),而在同一根纬线起花的位置上,纬线可以根据需要无数次地断掉。由此,图案需要多少种颜色变换,它就可以断多少次,这样它可以使用无限的色彩来表现画面,表现空间特别宽广。
  在色彩上,传统土家锦均为自己用植物染和矿物染来获取颜色,色彩配置上本着“相邻两色,分冷热见深浅。”的民间装饰色彩原则设色,强调冷暖和黑白对比。并且在配色上,从不固定,不同的艺人均根据自己的喜好配色,相同的图案常有不同的色彩效果,比如“四十八勾”,在民间就可以收集到不同配色的数十个版本。
  土家织锦在织物组织上的复杂变化,在诸多织锦类别中,是很难见到的。这些复杂的组织变化,拓展了土家织锦对题材、图案、风格的巨大表现空间,阻止了现代加工手段的模仿复制。
  由于土家织锦织物组织选用的科学合理,虽然纬线是断掉的,但被阴地组织牢牢地固定住,整体织物强度没有受到破坏。所以有“土家人的一床打花铺盖可以用几代人”一说。
  土家织锦的传承靠口传心授的“摹仿记忆”,主要以家庭(家族)为主,有家庭内直线式传承,也有家族、亲戚之间相互学习的族内网状式传承。因此,形成了一个家庭、一个村寨为同一传承体系,或多条传承线并存的复杂现象。改革开放以后,出现师傅授徒,同时也有集体学习培训等方法。
  龙山县捞车河旁的惹巴拉被誉为“土家第一山寨”, 村落里的土家女子都会织锦,“家家有织机,户户有织女”。每逢过年,土家织锦的“嘉年华”便会上演,美丽贤惠的织女们带着一年的收获和喜悦,聚集在一起切磋技艺、交流感情、规划来年。
  2015年,在惹巴拉,时年76岁的叶德莲老人在织锦参加土家织锦直播。
  2007年8月26日,展现"和谐湘西″风采的全球土家织锦最长卷-----长50米、宽1.6米的整幅土家织锦画卷,由“中国土家织锦之乡”------龙山县的两名土家织女,用手工历时240天编织完成。它艺术地展现了"和谐湘西″土家族、苗族民俗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整幅色彩鲜艳,编织精细,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50米土家织锦最长卷的编织者之一-------“中国织锦工艺大师”叶菊秀(前),从传统土家木织机上,用剪刀分离重达50公斤的土家织锦最长卷。
  2015年05月15日,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州人民政府主办,龙山县人民政府、州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土家织锦分会承办《土家织锦》湖南省地方标准(BD/T1019-2015)新闻发布会在龙山县龙凤广场举行。该标准是湖南省发布的第一个民族民间特色文化产品地方标准,填补了我国土家族民族工艺品标准制定的空白,进一步推动了土家织锦质量的标准化、产业的市场化发展,也标志着土家族有着“五彩活化石”之称的土家织锦从此有了统一的质量标准。
  2014年12月,《土家织锦技艺教程》在龙山首发。
  《阳雀花》----这个图案表现的是传说中的土家“织种女神”西兰姑娘的美丽动人传说。传说中她发明创造了西兰卡普工艺及大量的织锦图案,为了创作“白果花”这一图案,她被人打死在白果树下,死后的西兰姑娘化成一只“阳雀”(即杜鹃鸟)。每年春分时节,为了催促土家人早早耕种不误农时,在土家山寨上空,都会响起阳雀鸟悠扬而急促的叫声。“阳雀花”图案,就是土家人为了纪念这位土家的“织种女神”,而设计传承下来的。
  龙山县土家织锦国家级传承人女的刘代娥
  《四十八勾》,所谓“四十八勾”的命名,是因为各单元的中心图案由两个互套的,大小不同的六方形勾状复合几何形组成。小的有阴阳十六个勾,大的有阴阳三十二个勾,合起来一共四十八个勾,所以民间取名为“四十八勾”。这个图案的成功之处,在于纯抽象的几何线条、块面分割,变化丰富的构图单元布局、装饰元素的处理、各种艺术对比关系的应用以及对比色彩的并置运用,使之成为了西兰卡普中的精典图案。
  《台台花》----这个图案在土家人的心目中具有驱白虎、避邪的神奇力量。它主要用于儿童的服饰、童被装饰。土家人相信夜晚只要有了“台台花”的保护,小孩就不会被惊吓。“台台花”整个图案由极度变形的“虎头”和“船”这两种基本图案组合而成。图案整体布局构成复杂,是土家织锦中制作难度最大的图案之一。
   2006年6月,国家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龙山县“中国土家织锦之乡”称号。该县人社部门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工艺,特地在县技工学校,创办了“土家织锦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梁厚能作品丨苗儿滩
年过六旬的土家族奶奶,用织女的巧手将2000年前土家族工艺再现
土家族服饰
武吉海:我记“西兰卡普”
土家族织锦技艺
湘西少数民族风土民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