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揭秘] 郭军宁 ‖ 永清地下古战道考述

摘  要:在我国冀中平原顶端的燕南大地永清县,有个沉睡千年的地下军事奇观”——宋辽地下古战道,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笔者将从永清县发现古战道、为何修古战道、何时修古战等方面进行必要考述,以飨读者。

关键词:宋国;军事防御工程;永清县;古战道



在我国冀中平原顶端的燕南大地筑有一条可与万里长城相媲美的“地下长城”——宋辽地下古战道。2006年5月25日,永清县的地下古战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国家的名义肯定了这一被专家学者称之为“沉睡千年的地下军事奇观’的巨大历史价值。


一、永清县发现古战道


 
 永清县位于京津保三角地区中心,县城距北京和天津市区均约60千米。该县建于西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为益昌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唐玄宗李隆基定名为永清。清末以来居民们不断在地下发现了古地道。但当时的人们无法认清其真实面目,更无法估量它的历史价值。致使这些藏于地下、曲折幽深的地下建筑一直未有人深究。
    1988年,永清县委、县政府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县古地道开发小组,重点对瓦屋辛庄村的一处地道进行挖掘和探查。经过3个月的发掘,查清此洞共200多平方米,由两个“迷魂洞”和—个“藏兵洞”组成。1号“迷魂洞”洞顶距地面3.7米,南端为东西通道,长2.9米,宽0.48米,通道的两端各有一个方坑,上面盖有插板砖。该通道东端向北通,经过错综的通向变化后,进入一个南北通道,然后又有折弯。这组地道曲折迂回,拐角均呈90º,人若进去犹如走进迷宫,拐了几个弯后就不知东西南北了。

2号“迷魂洞”被破坏严重,发掘不全。该洞位于1号“迷魂洞”东北两侧。其迂回曲折如1号洞。进入通道前行1.6米,有3层台阶,地道顺台阶向下往东延伸,距台阶3.2米处,两壁出现闸槽,看上去以前曾有过闸门,再向南拐弯后,与l号“迷魂洞”隔墙相接,此洞再向南拐弯后又分为两支……这个洞究竟起于何方,落脚何处,仍不为人所知。

 

“藏兵洞”位于瓦屋辛庄村古地道群中心位置。它虽然不像'迷魂洞”那样扑朔迷离,但也经常变换方向。此洞距地表1.7米左右,有3层向西的台阶,下台阶后向北拐,进入—个南北走向的通道。通道中有5间并排的小屋,每间屋大约2平方米左右,可以藏人。通道和小屋都铺有地砖。每间小屋均分为两组,中间有一通道相隔,两组小屋与通道相接的开口方向相反,即使点烛相照,也不能一览无余,隐蔽性很强。更使人惊异的是,“藏兵洞”的一个出口竟然是在一口水井里面。

这样的地道会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用于抵御日军的地道。二者的内部结构都比较复杂,都具有窄小的迷魂洞、迷障巷道、翻板、闸门等军事设施。然而,它们又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一、抗战时期的地道中,除了厕所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生活设施,永清古地道中有通气孔、灯台、蓄水缸、土坑等生活设施;二、抗战时期所筑的所有地道,没有一个是用砖铺就的,而永清古地道却全部都是用砖石铺砌而成。这说明,抗战时的地道是一种临时性的隐蔽所,或临时性的战斗设施,人们每次进去的时间都不长,不需要用许多生活设施;而永清古地道则显然可以供人们在里面长期栖息。由于全部都是用砖石铺砌而成,它就像一个永备工事,可以经数百年乃至千年而不至崩塌损坏。三、从挖掘建造上看,抗战时期的地道相对简单,永清古地道则复杂得多。它须先在地面上像挖地基那样挖出深浅不一、形态不一、大小不一、延伸曲折、走向不定的各种坑道,然后在底上铺砖,在两侧镶砖,在上面用砖打旋顶,最后在旋顶上填土夯实并加以伪装。建造这样的地道要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没有政府的统一组织,单靠老百姓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

经过1988年的挖掘调查认定:永清县古地道涉及6个乡镇11个村,分布面积达300多平方千米。它不仅分布面广,而且有相当严密的布局。它以南关为起点,呈两条主线分别向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延伸,犹如一只展翅的凤凰一翅直指信安镇(古淤口关),另一翅指向霸州镇(古益津关)。洞体结构呈立体分布,最浅处距地表不足1米,深处则达5米;洞体高矮不一,宽窄不一,延伸曲折,走向不定。建筑材料均为30x16x18厘米的巨型青砖。

专家学者们经过分析讨论一致认为,永清古地道不是简单的藏身洞,不是老百姓个人所为,其性质是宋代军民经过精心策划、在统一组织领导下建造的大型永久性地下军事工程,也是边关御敌的配套工程。
 

二、宋代为何修建古战道


当年宋国为何要在永清地区开挖这种坚固的防御性的地道呢?从五代时说起。   

在中国古代,中原农业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对抗与战争是贯穿历史的一条主线。在五代时期的公元936年,后晋石敬塘为了答谢他的“父皇”契丹王助其登上皇位,把燕云十六州统统割让给了辽国。之后,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分界线就从长城、秦岭一线南移到了河北平原地。燕云十六州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和山西的北部这一带。北京这一带有太行山和燕山山脉割让给辽朝以后,北京以南就是500里或800里平川,无险可守,辽朝的骑兵完全可以任意驰骋纵横。后周是五代的最后一个王朝。后周的第二任皇帝周世宗柴荣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王,他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中的莫州(今河北任丘市)、瀛州(今河北河间)、易州(今河北易县)三州以及瓦桥(今河北雄县)、益津(今河北霸)、淤口(今霸州信安镇)三关。遂以瓦桥关置雄州,以益津关置霸州,后又以淤口关置信安军。这时永清也随之被收复,属霸州。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其弟弟赵光义继位后继续南北征战完成了对南方的统一,并且打败了北方的北汉政权。宋军消灭北汉后,随即向辽国发起进攻,力图全部收回燕云十六州。结果,北宋倾国之力的两次进攻均遭惨败,陷入被动应付的局面。辽国在取得这两次胜利后即发兵南侵,双方又经历了残酷的君子馆之战和易州(今河北易县)诸战,互有胜负。后来,辽军在徐河(今河北满城、徐水境)之战受挫后的数年中未大举南攻,而宋朝因精锐部队基本消耗殆尽,不得不在战略上发生重大转变即放弃以武力收复幽蓟的打算,将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永清最靠近北京,位于霸州的北部,于是永清一带便成为双方反复争夺的战场。而今永清县发现的古战道处于古战道的最北端,位于宋军北部防线的最前沿。它由县城城南分两处走向:一是从永清县城南关西南通往霸州城,一是自永清县城东南通向霸州信安镇。霸州城和霸州信安镇都是宋军屯兵的重镇,前线辽敌一有动向,即可迅速将情报送达指挥部。据此即可断定,永清古战道就是北宋军民为防御辽军而规划修建的。


 

三、古战道为何时修建


对于永清古战道于何时修建的问题,专家们形成了两点一致意见。其一,古战道为宋代所建。此论的直接证据是古战道的建筑材料——青砖。因为古战道的砌砖与雄县祁岗宋代的地道砖规格同一,其硬度、其土质也与宋代地道砖别无二致。另外,在元、明、清三代,从河北地区的战略态势看,没有大规模构筑地道的必要,而地道中出土的文物又表明他们不可能早于宋代。

其二,古战道建于公元1000年前后的宋辽对峙时期。然而,这个对峙时间很长,达165年之久。更加准确的时限为何时呢?笔者在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之后,认为最有可能的时间段是在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至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的15年间。

宋辽对峙虽然从北宋消灭北汉的公元979年就开始了,但那时北宋对辽处于攻势,企图全部收复燕云十六州,两次兵败幽州后又与南侵的辽军展开连日激战。那段时间来不及构筑“长城”和地道等防御设施,只有真正确定了防御战略之后,才可能规划并大规模地破土动工。

北宋在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由进攻转为防御战略。宋在河北中部西起保州(今河北保定),东至泯姑海口(今天津溏沽附近)的东西900里,南北60、70里的地区,利用原有河水塘泊,加以疏通,筑堤蓄水,广置稻田,把平原搞成水泽并连成一线,也就是当时号称的“水长城”。同时设寨28,立铺125,用以阻止辽军铁骑。但是,在广阔的平原上抵御辽军仅仅依靠水泽和一些据点是不够的。根据平原的土质条件,当地军民极有可能秘密地采用地道战法来抵御强大的辽军。因此笔者认为,永清古战道最有可能开挖的时间是从公元989年北宋转入战备防御阶段之后。    

北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辽军在徐河战败后至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10年间没有发兵南侵。这段时间正是北宋军民大力构筑防御工事的最好时机。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9月,辽军又一次开始南侵,先后对河北平原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进攻。宋军经过近10年的休养生息,实际的总兵力超过了辽军,加上凭借水泽、地道等防御设施,也有相当的战斗力。双方在河北大地你来我往,拉锯激战,尸横遍野。至宋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战争以宋军的3次失败而告终。宋朝君臣进一步感到了河北边防的虚弱,于是又一次大规模地整治河北边防。这期间也极可能组织军民秘密挖掘地道。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8月,辽国在准备了一年之后,又一次向北宋发起大规模的进攻。辽军于河北突破唐河防线,经过嬴州、天雄军激战后,继续南进。此时,辽军已打得筋疲力尽,损兵折将,成为强弩之末。它一方面继续进攻,一方面主动向宋朝提出议和停战。当辽军围困澶州之时,宋真宗御驾亲征到达澶州,但他胸中无数,畏敌如虎,也想停战妥协。辽宋在澶州摆开决战架势的同时开始进行紧张秘密的和平谈判。至12月初,双方达成了停战协议。协议规定宋朝每年送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辽国主“愿兄事南朝(指北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宋国不败而败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签订,给断断续续长达26年的宋辽战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四、古战道有可能为杨延昭所治


自古以来杨家将大战辽兵的故事就在永清县广为流传。这些传说并非空穴来风,据调查,永清县建于宋代的55个村庄中,村名与宋辽战事有关的村就达36个。如几个乡中以营命名的村子有数十个,相传正是宋军72座连营。  

据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编的《霸州志》记载“引马洞,为杨延昭所治,始自城中,通雄县,每遇虏至,必以出师。”这一记载非常明确地指出霸州(含永清)的地道为杨延昭(杨六郎)所治,也与杨延昭在宋辽边境的一段经历相合。

杨延昭是杨家将第二代代表人物。在宋太祖赵匡胤二次发兵进攻幽州时,杨延昭随父亲杨业一起出征,作战勇猛。杨业阵亡后他丁父忧3年,尔后到河北边防前线任职。澶州之役,杨延昭反对议和,与当时的宰相寇准不谋而合,但是北宋朝廷并未对此做出反应。杨延昭就自己率领人马进入辽国境内,攻破古城(今山西广灵西南),取得不小的战果。澶渊定盟之后,杨延昭因为守边功高屡次升迁,成为高阳关路的最高军事首长,主持河北一线的边防。    

高阳关、益津关、瓦桥关是河北边防的重要关口,都在杨延昭的管区之内,所以历史上留有“杨六郎把守三关”的美谈。在杨延昭等将领的率领下,霸州(含永清)等地的边民同仇敌忾共御辽敌,妇女儿童都能骑马射箭。后来杨延昭受投降派的压制,壮志难酬。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正月七日,满怀忧愤地死在边防线上,卒年57岁。

永清县就是当年杨延昭的防区之一。根据杨延昭在宋辽交战之际,镇守河北边防十五六年这一历史事实,根据《霸州志》记载,不少专家断言,永清古战道即使不是杨延昭为首主持修建,他也一定参与领导过具体的修建。

(原刊于《军事历史研究》2010年第2期,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阅读链接

杨家将文化研讨会在河北省永清县召开

[揭秘] 关秀媛 ‖永清县古地道调查与试掘简报

【重磅】《核雕赋》赋文、宣传片精彩呈现,回望永清核雕艺术千年魅力

[名家] 王春瑜‖世界文化奇迹 人类文明瑰宝——永清地下长城小记

[揭秘] 宗春启 ‖永清地下长城是北宋修的吗?

顾全芳 ‖ 杨家将的谱牒与传说

顾全芳 ‖ 关于杨家将小说

顾全芳 ‖杂剧中的杨家将

顾全芳 ‖杂剧中的杨家将

常征 ‖ 三关考

常征 ‖ 太原杨氏——杨业及其子孙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京畿学堂

传播文化  欢迎转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下长城”:中国“沉睡千年的地下军事奇观”
永清域内有座长城,堪称世界军事奇观
说说广阳区的来历
河北省的一个县和一个市,名字起得很霸气!
廊坊市行政区划史,元明霸州为中心,建国后廊坊兴起
河北永清、清河,天津武清、山东临清名字都有“清”,来历相同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