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怔忡源流(卑谍)
userphoto

2023.01.14 河北

关注
怔忡,心血不足病也。人所主者心,心所主者血,心血消亡,神气失守,则心中空虚,怏怏动摇,不得安宁,无时不作,名曰怔忡。或由阳气内虚(宜人叁、黄 、白术、炙甘草、茯神。)或由阴血内耗(宜人叁、麦冬、当归、地黄、圆眼。)或由水饮停於心下,水气乘心,侮其所胜,心畏水不自安(宜茯苓、茯神、白术、半夏、橘红。)或急急富贵,戚戚贫贱,或事故烦冗,用心太劳,甚至一经思虑便动,皆当以养心血,调心气,清热豁痰为主(宜酌用清镇汤,)如心火炽,又须安神(宜安神丸。)或由汗吐下後,正气孱弱(宜人叁、黄 、白术、白芍。)或由荣卫俱涸,脉来结代,而心惕不宁(宜养心汤。)或由虚弱怔忡,而卧不安(宜枣仁汤。)或思虑多而怔忡,兼不寐、便浊(宜养荣汤。)或心虚怔忡而兼自汗(宜叁归腰子。)或由痰为火动,而时作时止(宜二陈汤。)或由忧愁悲苦,致心虚而动(宜归脾汤。)或由气郁不宣而致心动(宜加味四七汤加姜汁、竹沥。)或阴火上冲,怔忡不已,甚至头晕眼花,齿发脱落,或见异物,或腹中作声,急应滋阴降火,加养心之品(宜四物汤加知母、黄柏,)如久服降火药不愈,为无根失守之火(宜八味丸。)或由所求不遂,或过纵自悔,吁嗟夜语,真若有失(宜温胆汤加人叁、柏子仁,朱砂为衣,日进三服。)以上皆怔忡所致之由也。若心澹澹动,此系包络所生病(宜镇胞汤,)说心为君火,包络为相火,火阳主动,君火之下,阴精承之,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则为生气而动得其正。若乏所承,则烦热而为心动,法当补其不足以安神气,未瘥,则求其属以衰之。若由於痰饮者,当用逐水消饮之剂(宜二陈汤、芎夏汤。)况乎各脏有痰,皆能与包络之火合动而为怔忡,随所犯而补泻之,更须调乎包络。若各脏移热於心,以致包络火动者,治亦如之。然则怔忡固由於虚,所以致此怔忡之症,则各有异,亦安可不察之哉。 【脉 法】 《灵枢》曰:手厥阴之脉甚动,则心中澹谵大动。 【怔忡形症】 《内经》曰:胆病者,亦心中澹澹,如人将捕。又曰:太阳司天,褰淫所胜,则病心澹澹大动,寒伤心主也。注曰:澹澹,水摇貌,此属水病。《直指》曰:心虚而停水,则胸中渗漉,虚气流动,水既上升,心火恶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状,是为怔冲。又曰:怔忡,因惊悸久而成也。《纲目》曰:怔忡,惕惕然心动而不宁,无时而作者是也。又曰:心澹澹动者,因痰动也,谓非惊怕而心自动也。《资生》曰:《内经》谓胃络名虚里,贯膈络肺,出左乳下,其动应衣,虚而有痰则动,更须臾发一阵热者是也。 【怔忡治法】 《入门》曰:怔忡,因惊悸久而成也。痰在下,火在上,叁胡温胆汤加黄连、栀子、当归、贝母。气郁者,金箔镇心丸。停饮者,二陈汤加茯苓、槟榔、沉香、麦冬。《直指》曰:心下有水气怔忡,宜五苓散。《医鉴》曰:怔忡,亦曰怔忪,与惊悸同看,宜益荣汤、姜术汤、四物安神汤、朱雀丸、加味宁神丸、天王补心丹。 卑 心血不足病也。与怔忡病一类,其症胸中痞塞,不能饮食,如痴如醉,心中常有所歉,爱居暗室,或倚门後,见人即惊避无地,每病至数年,不得以癫症治之也(宜天王补心丹、人叁养荣汤、古庵肾丸。)治怔忡方二十二 清镇汤 '劳心〔 茯神 枣仁 远志 菖蒲 石莲 当归生地 贝母 麦冬 柏子仁 如犀角、朱砂、西珀、龙齿、牛黄、麝香等,病深者方可酌加之,不得概用也。 安神丸 '心火〔 黄连六线 朱砂五钱 生地二钱半 炙甘草 当归各二钱 养心汤 '脉结代〔 黄 当归 茯神 茯苓 川芎 半夏各钱半 远志 枣仁 人叁 五味子 柏子仁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如觉胸中有声,便是停水,加赤苓、槟榔。 枣仁汤 '虚弱〔 黄 枣仁 茯苓 远志 莲子各钱二分 人叁 当归 茯神各一钱 炙甘草 陈皮各五分 养荣汤 '思虑〔 当归 小草 黄 枣仁 茯神 木香 人叁 白芍 麦冬 炙甘草 柏子仁各一钱 叁归腰子 '虚弱〔 人叁 归身各五钱 猪腰一只,去筋膜细切,同煎,并腰子药汁食之。 二陈汤 '痰火〔 茯苓 陈皮 半夏 甘草 芎夏汤 '心动〔 加味四七汤 '气郁〔 半夏二钱 赤苓 厚朴各钱二分 苏叶 茯神各八分 姜远志 炙甘草各五分 石菖蒲半寸 姜七片 枣二枚 归脾汤 '忧愁〔 人叁 黄 当归 白术 茯神 远志 枣仁 龙眼 木香 炙草 姜 枣 四物汤 '阴火〔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八味丸 '游火〔 熟地 山萸 山药 丹皮 泽泻 茯苓 肉桂 附子 温胆汤 '包络动〔 人叁 茯神 远志 朱砂 金石斛 生地 麦冬 枣仁 甘草 五味子 柏子仁 叁胡温胆汤 '痰火〔 香附二钱四分 橘红钱二分 半夏 枳实 竹茹各八分人叁 茯苓 柴胡 麦冬 桔梗备六分 甘草四分 姜三 枣二 此即加味温胆汤,能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涎与气搏,变生诸症。 金箔镇心丸 '气郁〔 胆星一两 朱砂 西珀 天竺黄各五钱 牛黄 雄黄 真珠各二钱 麝香五分 蜜丸,每两作三十丸,金箔为衣,薄荷汤下一丸。兼治癫 、惊悸、怔忡,一切痰火之疾。 五苓散 '水气〔 肉桂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益荣汤 '统治〔 黄 当归 小草 枣仁 麦冬 茯神 白芍 柏子仁 紫石英各一两 木香 人叁 甘草各五钱 上锉,每七钱加姜五枣二煎服。此方专治思虑过度,耗伤心血,恍惚怔忡一切之症。 姜? @'又〔白姜 生白术 赤苓 半夏曲各二钱 桂皮 甘草各二钱 上锉,每五钱加姜三枣二煎服。此治虚人停饮怔忡。 四物安神汤 '又〔 当归 白芍 生地 熟地 人叁 白术 茯神 枣仁 黄连炒 柏子仁炒 麦冬 竹茹各七分 枣二枚 炒米一撮 乌梅一个 另研辰砂五分冲服。此治心中无血,如鱼无水,怔忡跳动之症。 朱雀丸 '又〔 茯神二两 沉香五钱 蒸饼丸,辰砂五钱为衣,人叁汤下五十丸。此治心神不定,恍惚健忘,火不下降,时复振跳之疾。 加味宁神丸 '又〔 生地两半 当归 白芍 茯神 麦冬 陈皮 贝母各一两姜远志 川芎各七钱 枣仁 黄连 甘草各五钱 蜜丸,辰砂为衣,枣汤下五七十丸。此治心血不足,惊悸怔忡,健忘恍惚,一切痰火之疾。 天王补心丹 '又〔 酒生地四两 酒黄连二两 石菖蒲一两 人叁 酒当归 天冬 麦冬,五味子 枣仁 柏子仁 元叁 丹叁 茯神 桔梗 远志各五钱 蜜丸,辰砂为衣,临卧竹叶灯心汤下。此能宁心保神,令人不忘,除怔忡,定惊悸,养育心神。治卑 方三 人叁养荣汤 '统治〔 白芍钱半 人叁 黄 陈皮 肉桂 当归 白术 炙甘草各一钱 熟地 五味子 茯苓各八分 远志五分 姜三 枣二 天王补心丹 '又〔 见上。 古庵心肾丸 '又〔 熟地 生地 山药 茯神各三两 当归 泽泻 盐酒炒黄柏各一两半 山萸 杞子 酥炙龟板 牛膝 黄连 丹皮 酥炙鹿茸各一两 生甘草五钱蜜丸,朱砂一两为衣,空心盐汤或温酒下。此治劳损心肾虚,而乍热、惊悸、怔忡、遗精、盗汗、目暗、耳鸣、腰痛、脚痿之疾。久服乌须黑发,令人有子。
惊悸悲恐喜怒忧思源流 惊者,心与肝胃病也。《内经》言:惊属之肝胃,但心气强者,虽有危险,触之亦不为动,惟心气先虚,故触而易惊也。然则因所触而发为惊者,虽属肝胃,受其惊而辄动者,心也,故惊之为病,仍不离乎心。其由乎肝者,何也?肝属木、属风,风木多震动,故病惊骇也。其由乎胃者,何也?胃多气、多血,血气壅则易热,热故恶火而易惊。且胃气厥,则为忧惧,故恶人之烦扰而惊。阳明属土,土畏木,故闻木声而惊也。大抵惊之因,多由於外,或耳闻大声,或目见异物,遇险临危,当其外有所触,心忽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液与痰涎着於包络之间(宜控涎丹加朱砂、远志,)多致目睛不转,不能言,短气,自汗体倦,坐卧不安,多异梦,忽惊觉多魇(宜温胆汤、独活汤、琥珀养心丹。)与悸恐不同,若因大惊而病者,脉必动如豆粒(寸脉止而复来曰动,)而无头尾,急当镇定之(宜黄连安神丸。)有由肾虚而惊者(宜人叁、黄 、当归、白术、元叁、陈皮、黄柏。)有由胆虚而惊者(宜人叁、枳壳、肉桂、五味子、枣仁、熟地、杞子、柏子仁。)有由肝胆俱虚,百药不效者,须补肾(宜酒化鹿角胶,空腹廿五钱,极效。)古人谓肝无虚,不可补,补肾正补肝也。有被物惊,心跳不宁者(宜秘方。)有心气不足,神不定而惊者(宜妙香散。)有肝虚受风,卧若惊状者(宜珍珠母丸。)有血虚而惊者(宜朱砂安神丸。)有由痰盛而惊者(宜加味定志丸。)有思虑过度者(宜清心补血汤。)有气血俱虚者(宜养心汤。)皆当求其端而治之,而惊始可安矣。 【脉 法】 《脉诀》曰:心中惊悸,脉必结代。《正传》曰:寸口脉动而弱,动为惊,弱为悸。又曰:肝脉动暴,有所惊骇。《得效》曰:惊则脉颤,颤者动也。《入门》曰:惊伤胆,则脉动。 【惊病形症】 《内经》曰:血并於阴,气并於阳,故为惊狂。《纲目》曰:惊者,心卒动而不宁也。《三因》曰:因事有所大惊而成者,名曰心惊胆摄,病在心胆经,其脉必大动。丹溪曰:惊悸者,有时而作,大概属血虚与痰,瘦人多是血虚,肥人多是痰饮,时觉心跳者亦是血虚。 《入门》曰:惊悸因思虚过度及大惊恐而作,甚则心跳欲厥。又曰:惊悸当补血安神,宜静神丹、宁志元;若气郁惊悸,宜交感丹、加味四七汤。《正传》曰:心虚而痰郁,遇险临危,触事丧志,使人有惕惕之状,是为惊悸。 悸者,心痹病也。非缘外有所触,自然跳动不宁,其原由水衰火旺,故心胸躁动(宜天王补心丹。)或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故筑筑跳动不自安(宜茯苓饮子、半夏麻黄汤。)或汗吐下後,正气虚而悸不得卧(宜温胆汤。)此皆病之由也。总而论之,要不外乎心伤火动、火郁痰生二语,其为症状,舌强,恍惚,善悲。丹溪以血与痰概之(虚宜天王补心丹,痰宜辰砂远志丸,)可以识其端矣。 【悸病形症】 仲景曰:心悸者,水惧火也,惟肾欺心,故为悸。伤寒饮水多,必心下悸。又曰: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三因》曰:五饮停畜,闭於中 ,使人惊悸,属饮家。《纲目》曰:水饮为症,必头眩心悸。 悲者,心肝两虚病也。凡人心气虚,神失所守,肝虚又不能生之,则志不能伸,已无畅遂之致,而金来乘木,肺气复与相并,肺本主悲,故遂生悲病也。所谓善悲者,不必实有可悲之事,心中只是怏悒不快,虽遇可喜,亦只强为欢笑而已(宜加味温胆汤、安神补心汤。) 【脉 法】 《得效》曰:悲则脉结,或云紧。《入门》曰:悲伤心包,则脉必紧。 【悲病原由】 《内经》曰:肺在志为悲。又曰:心虚则悲,悲者则忧。又曰:精气并於肺则悲。又曰:悲则气消。又曰:肺主杀,故其志为悲。《灵枢》曰:悲哀动中则伤魂。又曰: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 恐者,心肾肝胃病也。心藏神,神伤则心怯而恐,火伤水也。胃属土,肾属水,土邪伤水则为恐。肝者,肾之子,水强则胆壮,水衰则血虚,故易恐。而恐者,又肾之情志,故心肝胃三经,皆有恐病,其原莫不由於肾也。此则《内经》之旨也。故恐病由心者,宜镇其神(宜定志丸加金银箔、琥珀、犀角、龙齿等;)恐病由肾者,宜壮其气(宜四君子汤倍茯苓;)恐病由胆与肝者,宜养其阴(宜酸枣仁汤去黄 、莲肉,加山萸、丹皮、白芍;)恐病由肾本经伤者,宜壮其水(宜人叁散去肉桂,加牛膝、远志。) 【脉 法】 《得效》曰:恐则脉沉。《入门》曰:恐伤肾,则脉必沉。《脉经》曰:人恐怖,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又曰:人楚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也。 【恐病原由】 《内经》曰:肾在志为恐。又曰:胃为恐。注云:胃热则肾气微弱,故为恐。又曰:精气并於肾则恐,由心虚而肾气并之,故为恐。 《灵枢》曰:足少阴之脉病,善恐。又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又曰:恐者,神散荡而不收。又曰:恐则气下。注云:上焦固禁,下焦气远,故气不行矣。子和曰:肝藏血,血不足则恐。《纲目》曰:恐与惊相似,然惊者,为自不知也;恐者,为自知也。说惊者,闻声乃惊;恐者,自知如人将捕之状,及不能独自坐,不能独自卧,或夜必用灯者是也。 喜者,心肺二经病也。凡人心有所乐则动,动而其气达於外为喜。其气,即肺气也,肺气舒鬯,喜乃以成,然是喜也。或触乎事,或因乎境,为情之正,《中庸》所谓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者是也。若过其节,则情荡而不能收,心肺二脏俱伤矣。二脏既伤,而病於是作矣(宜定志丸加天冬、麦冬。)顾安可逞情怒志为哉。 【脉 法】 《得效》曰:喜则脉散。《入门》曰:喜伤心,则脉虚。 【喜病原由】 《内经》曰:心在志为喜。又曰:心实则笑,笑则喜。(鳌按:心实者,邪气实於心也,邪气,或痰或火是也。)又曰:暴喜伤阳。又曰:喜怒伤气。又曰: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又日;喜则气缓,说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灵枢》曰:喜乐者,神荡散而不藏。又曰: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为肺神也。 怒者,肝胆病也。怒本情之正,惟发不中节,则肝胆之气横逆,而二经遂伤,且木盛克土,久必伤脾,怒所以为病也。程子云:因是人有可怒之事而怒之,圣人之心本无怒,如此用怒,便是情之正,便是发而中节之和,岂至成病。今所谓怒者,以肝胆属木,木性本直,木势必伸,稍有所郁,不能遂其直达之性,不能顺其上伸之势。因激而成怒,则此怒已非情之正,已非中节之和,即其怒已是病。况木郁则激,激则横,横则变生诸症,有不可意计测者矣。程子又云:治怒为难,惟克己可以治怒,此圣贤治怒之法也。馀亦云:治怒为难,惟平肝可以治怒,此医家治怒之法也,言肝而胆在其中(宜香甘散。) 【脉 法】 《得效》曰:怒则脉激。《入门》曰:怒伤肝,则脉必濡。 【怒病原由】 《内经》曰:肝在志为怒。又曰:暴怒伤阴。又曰:大怒则气绝而血菀於(上菀、郁也,)使人薄厥。又曰:血并於上,气并於下,心烦惋善怒。又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矣。又曰:胆为怒。《纲目》曰:怒在阴阳,为阴闭遏而不得伸也。 忧者,肺与脾病也。肺居华说之顶,下通心肝之气,心有所愁苦而不乐,则上搏乎肺而成忧,故忧为肺病。肺与脾同称太阴,同行气以给众脏,肺既成忧病,则闭结不解,气固於内而气不通,气不通,则大小便闭而伤脾,故忧又为脾病(宜静神丹、归脾汤。) 【脉 法】 《得效》曰:忧则脉涩。《入门》曰:忧伤肺则脉必涩。 【忧病原由】 《内经》曰:肺在志为忧,忧则气沉。《灵枢》曰:愁忧不解则伤意,意为脾神也。又曰:忧则隔塞否闭,气脉断绝,而上下不通也。 思者,脾与心病也。脾之神为意。意者,心之所发也。由发而渐引焉曰思,则当其发属在脾,及其思属在心。故玄晏先生曰:思发於脾而成於心也。《中庸》曰: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论语》曰:君子有九思。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是思固不可不用者,然思之太过,则流荡失节,必至伤神,神伤,百病蜂集矣,其何以堪。故或有劳心思虑,损伤精神,致头眩目昏,心虚气短,惊悸烦热者(宜清心补血汤。)有思虑伤心,致心神不足,而不能寐者(宜养心汤。)有忧思过度,令人惕然心跳动而不自安者(宜静神丹。)有思虑太甚,致心气不足,忽忽善忘,恐怯不安,梦寐不祥者(宜定志丸。)有思虑太甚,心血耗散,竟至怔忡恍惚者(宜益荣汤。)有因思劳伤心脾,致健忘失事,言语颠倒如痴者(宜归脾汤。)有思力太猛,心神失守,致痰涎聚於心包,渐成痴癫者(宜加味茯苓汤。)凡此皆思之病也,皆过用其思之病也。乃若过用其悲忧恐惧,亦有类於此者,治法大约可以相叁。 【脉 法】 《得效》曰:思则脉沉,一云结。《入门》曰:思伤脾,则脉必结。又曰:凡七情之脉,惟气口紧盛而已,细分之,乃有如此等项之不同也。 【思病原由】 《内经》曰:脾在志为思。又曰:思则气结。注云:聚心不散,故气亦停留而结也。《灵枢》曰: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又曰: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也。治惊方十四 控涎丹 '去痰〔 甘遂 大戟 白芥子 等分糊丸,淡姜汤下七丸。 温胆汤 '凉魇〔 半夏 枳实 竹茹 陈皮 茯苓 甘草 姜 枣 黄莲安神丸 '大惊〔 黄连 朱砂 生地 甘草 归头 秘 方 '物惊〔 猪心一个,劈开,入朱砂於内,纸包火煨熟,食之大效。 朱砂安神丸 '血虚〔 黄连六钱 甘草 生地各三钱半 当归二钱半 朱砂一钱半 蒸饼丸,黍米大,津唾咽二三十丸。 加味定志丸 '痰盛〔 茯苓三两 远志 石菖蒲各二两 人叁一两 琥珀 郁金各五钱 朱砂为衣。 清心补血汤 '思虑〔 人叁 当归 茯神 白芍 枣仁 麦冬 川芎 生地 陈皮 山栀 炙草 五味子 妙香散 '神虚〔 麝香一分 木香二分半 远志肉 黄 山药 茯苓 茯神各一钱 人叁 桔梗 甘草各五分 朱砂三分 珍珠母丸 '肝虚受风〔 珠母 熟地 当归 人叁 枣仁 犀角 茯苓 沉香 龙齿 柏子仁 朱砂为衣,蜜丸,薄荷,金银器煎汤下三钱。 养心汤 '气血虚〔 茯苓 茯神 当归 生地 姜远志 黄 各八分 柏子仁 川芎 枣仁各七分 半夏曲六分 炙甘草 肉桂各三分 五味子十四粒 停水怔忡加赤苓、槟榔。 静神丹 '养血〔 酒当归 酒生地 姜远志 茯神各五钱 石菖薄 黄连各二钱半 朱砂二钱 牛黄一钱 金箔十五片 猪心血和丸,黍米大,金箔为衣,灯心汤下五十丸。 宁志元 '又〔 人叁 茯苓 茯神 山栀 琥珀 当归 枣仁 酒远志各五钱 乳香 朱砂 石菖蒲各二钱半 蜜丸枣汤下三十丸。 交感丹 '气郁〔 香附一斤 长流水浸三日炒 茯神四两 蜜丸,弹子大,每一丸细嚼,再以制香附、茯神、甘草各一钱水煎,名降气汤送下。 加味四七汤 '又〔 半夏二钱 赤苓 厚朴各一钱二分 茯神 苏叶各八分 姜远志 炙甘草各五分 姜七片 枣二枚 石菖蒲半寸治悸方五 天王补心丹 '水衰火旺〔 人叁 当归 天冬 柏子仁 五味子 麦冬 丹叁元叁 茯苓 枣仁 远志 桔梗 生地 黄连 蜜丸。 茯苓钦子 '水停〔 茯神 麦冬 赤苓 半夏 橘红 槟榔 沉香 甘草半夏麻黄丸 '又〔 半夏 麻黄 等分蜜丸,日三服,每服一钱。 温胆汤 '正虚〔 方详上。 辰砂远志丸 '痰涎〔 辰砂 远志 人叁 茯神 石菖蒲各五钱 川芎 山药 铁粉 麦冬 半夏曲 细辛 天麻 白附子 南星各一两 生姜五两打汁,入水煮糊丸,朱砂为衣,临卧姜汤下一钱。治悲方二 加味温胆汤 '总治〔 半夏 枳实 竹茹各八分 香附二钱四分 陈皮一钱二分 人叁 茯苓 柴胡 麦冬 桔梗各六分 甘草四分 姜三片 枣二枚 此即叁胡温胆汤。 安神补心汤 '又〔 当归 生地 茯神 黄岑各一钱三分 麦冬二钱 白芍 白术各一钱 远志 枣仁各八分 川芎七分 元叁五分 甘草三分治恐方四 定志丸 '心恐〔 人叁 菖蒲 茯苓 茯神 远志 白? @麦冬 朱砂 四君子汤 '胃恐〔 人叁 茯苓 白术 甘草 酸枣仁汤 '肝恐〔 枣仁 远志 黄 莲肉 人叁 当归 茯苓 茯神 陈皮 甘草 姜 枣 心经有热加黄连、生地、麦冬、木通。 人叁散 '肾恐〔 人叁 枳壳 桂心 甘菊 茯神 山萸 五味子 杞子各七钱半 柏子仁 熟地各一两 黄为末,酒下二钱。治喜方一 定志丸 '总治〔 方详上。
治怒方一 香甘散 '总治〔 香附 甘草各一两 共为末,每三钱,白汤下。
治忧方二 静神丹 '总治〔 方详上。 归脾汤 '又〔 当归 龙眼 枣仁 远志 人叁 黄 茯神 白术各一钱 木香五分 甘草三分 姜五 枣二治思方七 清心补血汤'损伤〔 人叁一钱二分 当归 白芍 茯神 枣仁 麦冬各一钱 川芎 生地 黑山栀 炙甘草 陈皮各五分 五味子十五粒 此方一名补血汤,又名当归饮。 养心汤 '不寐〔 茯苓 茯神 当归 生地各一钱 蜜黄 姜远志各八分 柏子仁 川芎 枣仁各七分 半夏曲六分 人叁五分 炙甘草 肉桂各三分 五味子十四粒 姜三片 怔忡加槟榔、赤苓。 静神丹 '心跳〔 方详上。 定志丸 '恐怯〔 人叁 茯苓 茯神各三两 菖蒲 姜远志各二两 朱砂一两半为衣 蜜丸。 益荣汤 '恍惚〔 黄 当归 小草 枣仁 柏子仁 麦冬 茯神 白芍 紫石英各一两 木香 人叁 甘草各五钱用末七钱,加姜五枣二煎服。 归脾汤 '伤心脾〔 方详上。 加味茯苓汤 '痰聚〔 人叁 半夏 陈皮各一钱半 益智仁 茯苓 香附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三片 乌梅一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悸 怔忡 用药
《医学妙谛》 > 卷下\杂症 癫狂怔忡不寐健妄等章
石室秘录,精神病的睡眠疗法,安寐丹;胜火至神丹;宁神安卧丸;养心汤;心惊不安方
这两张方是解决健忘、失眠的最佳拍档
健忘《寿世保元》卷五龚廷贤
惊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