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陆俨少《山水画刍议》配图详解之五

上一期我们讲了“好画的标准”,之后照理已经可以进入核心的章节——“章法”与“笔墨”,但陆却还写了六节其他内容:“创作的条件”“激情与创新”“学习传统”“师法大自然”“创稿”“传统和创新”。“创作的条件”一节多谈他自己画画的习惯,我们略过。“激情与创新”与“传统和创新”,可合为一体;“学习传统”与“师法大自然”为一组对立统一的矛盾,又可合为一体。“创稿”是“学习传统”与“师法大自然”的尾巴,这里附带提过。因此,本期将“激情和创新”与“传统的创新”合起来讲,谈一下陆的传统观和创新观。

第七节“激情和创新”,先谈陆的求新精神。陆生于清末,长于民国,艺术成熟于20世纪560年代。他一生不断追求创新,一生六个斋名中有一个便是“就新居”。他曾请吴湖帆的学生、好友任书博为其刻过一方朱文“就新居”,自己则亲手刻过一方“就新”。谢稚柳为他写的一首诗:“鸥波而后开生面,简远痴翁黄鹤遒。六百年来旗鼓息,风流今见陆天游”,意思就是赵孟頫而后的六百年来,陆是能别开生面的人。

         
    

“就新居”,任书博刻                 “就新”,陆俨少自刻

谢稚柳诗跋

 陆俨少追求创新一方面和他个人有关,是他的主观能动性:其性格内敛而倔强,个性强烈而坚韧,志向宏大而高远,学画又极善识辨吸收,大胆增删古法、探索新法;书法亦几度变法,曾自言“每私自与今之善书者比,进而窃与古之大家相高下,则亦无甚憾”。俗言“三岁看到老”,这个特点从青年时便能看出端倪,徐邦达回忆二十几岁时与陆相识于冯超然家中,当时的陆画便“已能看出他自己的个性比较强烈,将来一定能够独立门户,决不会死守师法、成法的。”附带提一句,陆的面相也颇能反映其性格与命运,他早中年时面带苦,双目含精,外柔内刚,为奇崛之相;晚相反呈舒泰,可见晚境顺心。

    陆俨少《极参神妙册》,20世纪40年代

   另一方面,陆的求新与时代背景也有关系,属于时代的客观规律性。当时的山水画家如傅抱石、陆俨少、钱瘦铁、朱屺瞻等都尝试过一些新题材的作品,就连吴湖帆,晚年都画了一张《原子弹爆炸》。为了满足政治上的任务,画家将新厂房、拖拉机放在传统山水画中,显得格格不入。陆也面临这个问题,他发现旧的笔墨技法完全没法和新的事物相协调,所以他对传统山水画的山石、云烟的笔墨技法、造型样式,乃至整体的结构程式都做了大幅度的变化,使之与新时代的情调合拍。

陆俨少《别开生面册》

陆俨少《毛主席词意图》局部

   这段的最后他总结道:“自我作古,能成名家……创新越突出,家数也越大,也越能和时代精神共脉搏、同呼吸。”为了和这句总结呼应,我找了陆学王蒙的一开册页,上面题到:“山樵虽宗董巨而能自出机杼,自来未有不变而能克称大家者。”移之于陆自身,实际上就是他的创新观:学古、变化,方能称得上是大家。

 陆俨少《仿王蒙山水》题识

第十一节“传统与创新”,这是一组对立统一的矛盾。他开篇就定下调子:“把学习传统和创新对立起来,是不对的。”墨守成规、不加发展,便有碍于创新;但反过来,一味凭空创新,无所依靠,又是无源之水。所以他认为:“学习传统,就是为了创新,两者是统一的。”那应该怎么学古,又如何创新呢?答案又回到了第二节“识辨与吸收”,对古人要有辨别、吸收的能力,何者宜学,何者宜改,何者宜化,何者宜变,统统以我为主,为自己服务。换句话说,学古而不泥古,就是陆的传统观。

接着,他开始举例子,提到唐人的山水是“空勾无皴”,发展到北宋便创造了各种皴法描绘山石肌理,这就是北宋人的创新。而后世代代大家都在这些前人的基础上,增删改动,变化创新,靠的就是态度上爱新就新,观念上识辨与吸收,手段上则因天赋秉性的差异而具体化为不同的风格,所以绘画史上才能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反之,某一流派发展到末期,往往坐吃老本,遂失去了生命力,为其他流派所代替,这又与第四节“山水画的盛衰”互为呼应。所以,陆的这本《刍议》,分则节节独立,合则整体呼应,为陆毕生实践创作之心滴!

最后,陆俨少举了一个董元的例子来说明创新的重要性。他说董元生于江南,为了表现南方植被覆盖的山,在山头加密密匝匝的小点子来表现远处的植被。其中牵涉到山水画发展的一个大问题,陆自己没有点破,但他一定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找到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董元《潇湘图》山头密点

           范宽《雪景寒林图》

黄公望《剩山图》

回顾山水画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自古以来,山水画主要在画山之“骨”。历代画家创造的各种皴:披麻皴、斧劈皴、解索皴、折带皴都在表现山石的肌理纹路,而皴的用笔,要么是纯线条(披麻皴体系,包括雨点皴也是短线)或是要么是块面夹杂线条(斧劈皴体系),而线和面的手段最适合的便是表现“骨”。五代北宋,范宽、荆浩、李成等北方画家受地域限制,看到的都是没有植被覆盖的北方山色,所以连题材都偏于雪景寒林。南宋,斧劈皴一出来,更适合表现石质的山体。元四家继承了董巨画法,但学的都是披麻皴体系的画法,画的也是山的骨体,之后山水画基本就是在皴法的形式意味上打转转。

换而言之,山水画自初创到民国的千余年间,大部分画家都在画没有植被覆盖的山,对满山林木的葱茏山景应该如何表现,基本处于两手一摊的状态。其中,只有最早生于南方的董元(其实还有米友仁)做了一点尝试,但也不算十分成功,所以陆俨少说他是“草创”。那么问题来了,为啥不去表现呢?原因就是一个字——难。试想一下,植被覆盖在山体上,其阴阳向背,凹凸转折完全依赖山体的起伏。画家在表现葱茏的植被感的同时还要兼顾起伏转折的山势,此其一难;远景的树木成片相连,只露出上面的树叶,根本不见树干树根,无法像近景树木那样处理,此其二难。所以,山水画一直在往以线条为主的皴法上发展,绝对有其内在的深层原因。

陆俨少《豆萝室图》

陆俨少《晨曲》

陆俨少山水扇面

陆俨少对山水画发展的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一套完整地表现满山林木、葱茏山景的方法。他意识到董元的三张卷子除了为人津津乐道的披麻皴之外,还在山头加了大量密点,似乎在尝试表现林木,虽然效果不甚理想,但大方向是对的。所以,陆俨少对董元的旧法进行了改造:其一,董元的点子大小一样,形态单一,陆变化大小,丰富形态,这样就可以表现出植被的错落感与疏密感;其二,陆常在墨点上再加着色点子,加强了层次感,远远望去就像满山葱茏的植被覆盖着的山峦。此外,陆为此还自创了两个新法——墨块、留白一起搭配使用。新法有利有弊,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其晚年画作的习气,牵涉太多东西,有必要以后专讲。总之,陆改造旧法,自创新法,将各种画法搭配起来,便能表现满山林木的葱茏山景。而且,因为这种景象和意境是古人从没表现过的,所以这就成了陆的一道招牌菜,同时也是他的杀手锏。

在《俨少自叙》中,陆回忆了一段和老师冯超然的对话,说冯超然很羡慕他可以“自由创新,为所欲为,不断摸索,开创面目。”知徒莫若师,四句十六个字分别从观念(自由创新)、胆识(为所欲为)、方法(不断摸索)、结果(开创面目)高度总结陆俨少爱新就新的精神与成就。那么,具体如何实践传统观与创新观呢?下一期我们通过对“学习传统”与“师法大自然”这组对立统一的矛盾,剖析陆的具体的实践方法。

参考文献

陆俨少《山水画刍议》

陆俨少《俨少自叙》

徐邦达《陆俨少先生画集小序》

撰       文

苏    醒

 本期设计

 散花糖  玩玩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陆俨少| 中国山水画的流派与沿革
清钱士云《仿董源江南烟峦图卷》高清赏析
《芥子园画传》——画山水画,你真的会披麻皴吗?
这种皴法和介于斧劈皴和披麻皴之间,是北宗山水画最早的皴法
写意山水画之披麻皴(下)
掌握好长披麻皴的运用,让你画出灵秀的南宗山水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