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写平天湖
      前不久,读到2008年2月20日《池州日报》上刊登的一篇题为《秋浦盛名源李白》的文章,文中有段有关平天湖的文字,大意是:李白第二次来秋浦,“可以肯定是走水路,乘舟入池口河,经平天湖(今日涓桥镇谷塘湖和高脊岭水产养殖场这一广阔水域,唐时称平天湖,绝不是今人说的齐山湖即东南湖),到秋浦县城”。笔者觉得此说值得商榷。
  记得那是2002年,为了宣传、开发清溪河、平天湖,我写了四篇文章,刊发在《池州日报》上,名曰“话说池州”。具体时间:第一篇《为清溪河正名》,是2002年6月15日;第二篇《上清溪》,是2002年8月3日;第三篇《下清溪》,是2002年10月12日;第四篇《平天湖的变迁》,是2002年12月28日。
  我没想到,以上四篇文章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尤其是《平天湖的变迁》一文,在池州的反响要大一些。时任市长的沈卫国同志派人到报社了解:“师陵漪”这位作者是谁?并安排池城市区部分年岁大些的学者,查阅古籍资料,就池州的一些地名进行论证。2003年1月9日,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了“关于印发《池州市城区地名命名更名方案》的通知”(池政办[2003]1号),该文称:《池州市城区地名命名更名方案》已经市政府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自发文之日起正式实施。地名标志是城市的名片,直接反映着一个地方文明建设的程度。做好市城区标准地名设置工作,对于美化市区环境、提升池州形象、促进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市城区地名命名更名工作遵循“尊重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展示特色、方便群众”的原则,其内容包括《池州市城区山、湖、河、塔、桥等命名更名方案》、《池州市城区道路命名更名方案》和《池州市城区街巷命名更名方案》。此通知内容,2003年2月14日《池州日报》予以刊发。
  浙江宁波天一阁所藏明代方志选刊《池州府志》,是我最爱读的书之一。这是因为,“直隶池州府志序”交待的很清楚:池州之志,汉、唐远无所稽。始作于宋守王伯大氏、再修于明守叶恩氏(正统二年,即公元1437年任);而常显氏(成化十六年,即公元1480年任)、陈良器氏(弘治二年,即公元1489年任)、祁司员氏(弘治十二年,即公元1499年任)、何绍正氏(正德九年,即公元1514年任)文相继焉。这个“序”,作于嘉靖二十四年秋九月,为赐进士出身中顺大夫知池州府事前刑部郎中任丘王崇著。我所见到的《池州府志》是1962年6月上海古籍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明嘉靖刻本景印原书版。这本《池州府志》,应该是研究平天湖的权威的史料之一。
  明嘉靖《池州府志》一卷“舆地篇”,内容是沿革、疆域、分野、山川、形胜、乡镇、水利、古迹、丘墓。在“山川”里,先讲山,后说川。在说“川”里,由西向东介绍大江、黄湓河、新河、李阳河、池口河、清溪河、梅根河、大通河。请读者注意:池口河、清溪河是分开来介绍的。
  池口河:在城西五里。一名杜坞河。其源五:一出石埭之栎山,至于七里;一出古源山,会杏溪、大演,交于栎流;一出考溪;一出石岭,折于龙舒河;一出东源,经上溪,众流会于秋浦,汇于玉镜潭,又迤逦数十里,钟为谷潭,决为炭埠港,注于杜坞,过镇山,入池口河,以达于江。接着,附解缙《池口》诗。读者请注意,这段文字,没见到“平天湖”三字。介绍“池口河”后,紧接着是介绍“清溪河”,情况就不一样了。
  清溪河:在城通远门外。西南之源:一出考溪;一出石岭,与棠溪、峡川,交于白洋,汇于江祖潭,注于上清溪,沿流与上洛岭水会于平天湖,涌于黄沙滩,过齐山湖,泻于济川桥,激于响水滩。东南之源:出太婆山,注于白沙河,折于虾湖,绕于东塘湖,合三水之下流,至下清溪,以达于江。请读者注意,在讲清溪河“西南之原”时,明确无误地指出了“平天湖”的地理位置。接着,附杜牧《清溪》诗:“弄溪终日到黄昏,白发照来惟数根。何物愿君千遍洗,笔头尘土渐无痕。”又接着附着李白《江祖潭》秋浦歌:“江左一片石,青天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还接着,再附李白“又平天湖秋浦歌: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再请读者注意:明嘉靖《池州府志》是在“清溪河”条,“西南之源”处,实指“平天湖”的。接着,引用李白“又平天湖秋浦歌”。从史学的角度看,她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
  明嘉靖《池州府志》三卷“建置篇”的“津梁”条,有“贵池清溪渡”,在城东四里清溪口;有“池口渡”,在城北五里池口河;有“杜坞渡”,在城西五里杜坞河;有“溥济桥”,旧在通远门右,以跨清溪故名,造自宋、元,弘治十四年,洪水冲废, 知府祁司员移造于通远门左,名济川桥,嘉靖间知府田赋易今名;有“泻水桥”,在城南半里翠微堤;有“晏公桥,在城北五里,池口河、官湖之滨,知府晏毅造,何绍正重修;有“白沙桥”,在城南十五里,白沙铺左右,有“吊桥”,在城西秀山门外,正德间邑人方伯文,嘉靖间邑人檀龙祥相继修;有“弄水亭”,在府治通远门外,旧桥之西,杜牧取李白欲弄水中月之句义。上述地名,亦可参阅。
  明嘉靖《池州府志》九卷“杂著篇下”,很值得研究。如杨守的《新建济川桥记》。开篇语:“池郡城之南门,曰‘通远’。其外有大川,曰‘清溪’。溪之上,旧为浮桥,以门之名名之……桥之西为上清溪,其东为下清溪……”又如《百牙山塔记》,从吴赤乌十年讲起,一直讲到明朝,基本上是讲“池州之治”,“以大培池州风水”,其中提到“往清溪外作罗城”。这些记载,亦可参阅。
  李白的诗文集注,传世的有南宋杨齐贤注的《李翰林集》二十五卷,元代肖士贇删补杨注而成的《分类补注李太白集》二十五卷,有明代胡震亨的《李诗通》二十一卷。以上三家都只注李白的诗,到清代王琦注《李太白文集》三十六卷,才是李白诗和文的合注,是李白诗文集中最完备的注本。王琦,字琢崖,清代钱塘人,是乾隆时的有名学者。他花了几十年功夫专心致志来注李白诗文。王注的《李太白文集》不止一个本子。我手头上有一个本子,是1977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的本子,卷之八,有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二“水如一尺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而明嘉靖《池州府志》卷第八“杂著篇上”,“唐李白秋浦歌”只有十三首,缺王注的其八、其九、其十二、其十七。当然,其十二,在“清溪河”条中有。不仅有,而且单列入“清溪河”条,来说明“平天湖”与“清溪河”之间的关系。唐池州有秋浦县,其地有秋浦水,故取以立名,隶江南西道。李白游秋浦,是游秋浦县地,不能理解为仅游秋浦水。明嘉靖《池州府志》七卷“人物篇”,有“流寓”条,铜陵:唐李白,陇西人,以诗名,号谪仙。玄宗时为翰林供奉,后以高力士谮不得用。开元间,游贵池、青阳,乔寓铜陵。凡池之佳山水处无不留咏。”
  除了看明嘉靖《池州府志》之外,《贵池县志》是可以参阅的。如清光绪九年重修的《贵池县志》卷四云,“平天湖:府志在城西南十里。本清溪之水,由江祖潭、上洛岭以下而为湖。李白秋浦歌‘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是也。”又如《贵池县志》卷四“清溪”条,“清溪,《元丰九域志》:池州治贵池县,有清溪镇。府志,在府城南,旧有河泊所,今裁。其源二:一从府城西南,出考溪、石岭,与峡川交于白洋,汇于江祖潭,注于上清溪镇,沿流与上洛岭之水,达于平天湖,涌于黄沙滩,过齐山湖,泻与通济桥,激于响水滩。一从城东南出太婆山,注于白沙,折于虾湖,远于东塘,合三水之流,至下清溪镇出口入大江。宋张太守士翊绘‘清溪图’,城南有唐弄水亭遗址;陆游《入蜀记》,乾道六年七月二十五日晚,登弄水亭;杜牧之赋诗所也。亭殊不葺,然正对清溪、齐山,景物绝佳。《池州名胜类编》:清溪镇有宋清溪亭遗址,明副使冯叔吉筑千柳堤。”
  池州古城,四面环水,每遇洪水,即成泽国,街市行舟,有“孤城涌出水中央”之句。建国后,东南湖国垦,清溪河改道,先后在下清溪、杏花村修建了排灌站,解决了城区的水患。今天的平天湖,是标准名称;曾用名“白沙湖”,地理位置是在齐山北侧脚下;原称白沙河,又称横河;唐朝以来,属东南湖一部分,是1965年围垦东南湖时,保留了此处水面,才称白沙湖的。古时,丰水季节,池城四周,水面很大,城东、城南、城西、齐山以北、清溪河流域,一片汪洋,水天相接,故称“平天湖”。
  宋朝曹纬《自齐山泛湖归家》诗:“十里平湖漫不流,晚风吹浪打行舟。定知归得侵灯火,家在菰蒲最尽头。”
  明朝郎奎正《泛平天湖追忆廉虞小阮》:“年年秋色满平湖,烂醉持竿共钓徒。今日来游人去杳,不堪回首问黄垆。”黄尊素《平天湖望蓼花》:“江城四月蓼花开,怪底秋光入坐来,。艳夺红榴应见妒,冷欺碧药尚含胎。长同候雁孤汀宿,忽与啼鹃藏苑隈。秋浦还知秋得早,烟波客与为衔怀。”李盘《平天湖》:“平湖供远望,练影欲浮天。风日宜舟事,清讴与翠莲。”
  清朝郎遂《平天湖泛舟分三五七言体》:“湖山高,湖水遥。放舟轻似叶酌酒,饮惟蕉醉眼望迷。新黛色枯肠,为理汨风骚。钱又选,康熙年间侨居贵池,郡守喻成龙敬为上客,与杏花村郎遂友情深厚,常同游平天湖,为《杏花村志》绘名胜图,其《游杏花村长歌》,有“说我十年客秋浦,羞添贫病成老腐。可怜潦倒不堪言,大拙只今无巧补。今日对花结好友,钱郎二子共诗酒。何时重过杏花村,平天湖上盟村叟。我欲置林泉试问,君可杳指我卜居”等诗句。喻成龙《平天湖上》:沙棠兰桨远水平,锦缆徐牵绕岸行。一盏两盏月初上,东湖西湖风正清。溪边塔影和烟立,渡口钟声隔树鸣。凉露经衣浑不觉,夜深始悟荷香生。陈肇复《平天湖》:平天湖上鹭闲闲,为爱秋客出秀山。野菊有英堪对酒,游人何待杏开颜。舒光灿《夜月泛平天湖》:游渌怀昔贤,溯洄水中沚。匹练托清歌,还问源头水。王源瀚,贵池人,曾作《湖山》:“依山筑西郭,出郭见青山。试上冈头望,平湖襟带间。”
  除明嘉靖《池州府志》、光绪九年《贵池县志》外,还可参阅《杏花村志》,来了解平天湖。《杏花村志》卷之二名胜“白浦圩”条:村前湖名,广植芦苇,每当夏秋水涨,可驾轻舟垂钓。昔人品西郊十景,“白浦荷风”,其一也。邑人曹维城《白浦望蓼花》诗曰:“平湖红十里,繁穗蓼花丛。历乱烟村外,凄清野渡中。夜摇沙浦月,晓带柳堤风。一眺遥无际,轻帆漾碧空”。名胜“平天湖”条:平天湖,在白浦圩外。唐李白秋浦歌曰:“水如一匹练……。”
  杏花村十二景,第一景即是“平天春涨”。明代诗人李达《访乘云斋主人不值》:乘闲出郭访张华,一径山村半落花。春水平湖芳草没,晴郊夹道绿杨斜。双扉燕雀高人宅,四壁图书处士家。空与叩门相问讯,不知何处泛仙槎?吴应箕,石台大演乡人,其《登湖山顶》诗:出郭偏宜晓,盘旋得几群。雨峰相澹远,天地始氤氲。积暑朝能散,平湖水欲分,因高闲指点,江影剑为纹。
  清代虞邦琼,康熙年间任青阳县令,有杏花村十二景组诗,其一“平天春涨”:绿涨平湖雨霁时,翻芦细草影迷离。也知寒食天涯近,树里村帘待牧之。卢光祖的杏花村十二景和丁文涛原韵组诗,其一“平天春涨”:树隐晴川雨过时,桃花瓣落影离离。风浮相荡随波去,莫遣韶光虚掷之。沈思伦,石埭人,有杏花村十二景用原韵组诗,其一“平天春涨”:漫湖芳草绿平时,新涌波添岸远离。偶忆前贤吟早著,至今太白已何之。清代诗人吴世阅,系九华山老田吴村人,有《游杏花村访黄公酒垆》诗:城郭人民几度终,杏花犹放昔年红。遥思铁笛吹名刹,因忆樊川赋牧童。酒索黄垆香未散,书传文选气犹雄。平湖不管人间恨,一色长空夕照中。
  雄鸡一唱天下白。时代变了,清代老田吴村的吴世阅所关心的“人间恨”,已经不存在了。如今的平天湖,只有爱,没有恨;只有美,没有怨。2005年5月,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规划师们谈了初见平天湖之感:初见平天湖,眼睛一亮,细细品之,激动不已。平天湖,如此的清朗、透彻,最本质、原生态,无任何雕琢之痕。三面层峦叠翠,一面豁然开放,富有变化的湖体,柔美中透着野性,灵秀中又不失浩淼。群鸟竟飞,渔歌唱晚,空灵中彰显出平天之大气。真正让人感受到什么是自然、纯净,什么是平衡、恬美,并从中悟出其精神之内涵———淡泊气定,娴雅和谐。这如何不是一种人生价值追求,一种高境界。
  是啊,池州平天湖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最感性、最唯美的侧面,形成了池州人民永恒的心灵召唤。我们深信:平天湖的明天会更美好!(作者:师陵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再写平天湖——重温明嘉靖《池州府志》有感(3)
推荐|傅守乾:一座水与诗的城市
有一种风景,叫古诗词中的安徽
在池州,当摄影遇上诗歌
李白与池州之缘
“九华四俊”交游考(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