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特朗斯特罗姆丨自一九七九年三月

347

自一九七九年三月 来自遇见好诗歌 00:00 01:58

自一九七九年三月

1

厌倦了所有带来词的人,词并不是语言

我走到那白雪覆盖的岛屿。

荒野没有词。

空白之页向四面八方展开!

我发现鹿的偶蹄在白雪上的印迹。

是语言而不是词。

(北岛 译)

赏析:李以亮

      这诗三十年前在北岛翻译的那本《现代北欧诗选》里读过,除了诗里营造的那个有鹿蹄的雪景,只是奇怪地记住了“词并不是语言”,奇怪是不理解诗人为什么这么说,他为什么要把词和语言分开来说?当然我们可以说语言不不等于词,毕竟我们也经常说音乐语言、绘画语言,但我直觉诗人不是这么一个人尽皆知的意思。

      三十年后冬天的一个早晨,我忽然又在手机上读到这首诗,我差点跳过去了,因为它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映入人的眼帘,我不喜欢这样反复、强行塞入的感觉。读者等待寻找诗,诗也在等待寻找读者,在一种无须预设任何目的的一瞥之间,就互相“确认眼神”了。我不想说这就是最好的辨认方式,只是一个个人的偏好而已。

      坦白说,这次我对这首诗产生了心领神会之感,可能由于我在长期被笼罩在一种莫名而强烈的怀疑精神之中,它的表征就是厌倦和厌倦。每天,我强打精神做我该做的事情,但是我知道,这也是带病生存。这也许是我忽然产生共鸣的原因。所以,虽然厌倦是不好的,但却很可能有利于理解一首诗(虽然作用是间接的)。

      现在我们来看这首诗,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疑问。

      1.标题。“自一九七九年三月”——好说,就是一个时间,一个日期,很具体、很个人化。我们不去追究。但是它构成了这首诗的第一行。从这个时间开始——

      2.“厌倦了所有带来词的人”——突兀!什么是“带来词的人”?诗人、作家、政客、演讲家、媒人、说客?可能都是,可能都不是。

      那么,诗人为什么厌倦他们?(一般说,我们要谨慎地使用全称判断,如“所有”,毕竟都有另外,我们的经验说。)作者给出的理由是:因为“词并不是语言”!词不是语言吗?开头我就表达过这个疑问。可以肯定的是,诗人肯定地这么认为。我们需要他进一步给出解释,或者这么认为的理由。

    3.解释是这样的——

    我走到那白雪覆盖的岛屿。

    荒野没有词。

    空白之页向四面八方展开!

    我发现鹿的偶蹄在白雪上的印迹。

    是语言而不是词。

     一幅雪景。罕见也不十分罕见。

     一个隐喻。空白之页-没有词-鹿的偶蹄在白雪上的印迹。

     是不是想到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是不是觉得我也有这样的一念之闪现?

     是不是觉得这样的诗歌技巧或者诗歌呈现方式我们其实很熟悉(唐诗宋词,诸如此类)?

     是不是开始有点同意,作者在诗里提出的最大的一个悖论(“词并不是语言”)?

     这是一种诗的论证,它不是三段论的,不是雄辩的,是放弃雄辩的(于坚语)。

     你也可以不同意,但是,当你读到它的诗时候,你不可能无所感、无所谓。

     4.语言问题也是人生问题:说还是不说?没有体验到语言之有限、语言之无力、语言之无能者,不可语诗歌,甚至也不可语人生。语言通向沉默。语言也是对沉默的打断,是无中生有,是不说之说、说之不说。诗是语言写成,诗性意义却在语言之外,那个“言外之意”,那个诗人的海市蜃楼。

     5.词却不是语言。有许多口是心非的用来冒充语言的词、有许多不准备兑现的词、有许多被误用被误解被糟蹋被败坏的词、有许多吃词语饭的人……不一而足。这些貌似语言的语言,不是语言,只是词语的堆积,词语的泡沫。对此,诗人的态度是“厌倦”,应该说,这是客气的、温和的。

     6.厌倦的时候怎么办?

    我走到那白雪覆盖的岛屿。

    荒野没有词。

    空白之页向四面八方展开!

    我发现鹿的偶蹄在白雪上的印迹。

    是语言而不是词。

     诗人寻找语言。诗人发现语言。诗人创造语言。诗人侍奉语言。

     特朗斯特罗姆是幸运的,不是说他获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荣誉,而是他本身感领到了神启般的诗性的滋养,一个人放弃雄辩需要多大的智慧!(当然,雄辩是另外一条道路。)

李以亮,1966年生人,写诗、译诗。作品见诸国内相关专业期刊。结集出版有个人诗集《逆行》、译集《扎加耶夫斯基诗选》《希克梅特诗选》及扎加耶夫斯基随笔集三部(《捍卫热情》《另一种美》《两座城市》)等。获第五届“西部文学奖·翻译奖”。现居武汉,供职于某通信公司。 

诗人:【瑞典】特朗斯特罗姆

特朗斯特罗姆生于1931年。1954年,发表第一部诗集《诗十七首》,震动瑞典文坛。共出版十二部诗集,终其一生只发表两百余首诗,“但每首都近乎完美”(北岛语)。俄国大诗人布罗茨基不止一次承认,“我‘偷过’他的意象。”他的诗作已经被译成六十多种语言。特朗斯特罗姆201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3月26日在瑞典去世,享年83岁。 

读诗人:余笑忠

余笑忠,1965年1月生于湖北省蕲春农家。1982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编辑系。1986年大学毕业后供职于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曾获《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联合评选的“2003 中国年度诗歌奖”、第三届“扬子江诗学奖·诗歌奖”、第十二届“十月文学奖·诗歌奖”、第五届“西部文学奖·诗歌奖”。著有诗集《余笑忠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接梦话》(宁波出版社,2018年10月第1版),与诗人亦来合作编选《有声诗歌三百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现供职于湖北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两百首诗搞定世界,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诗选
(转帖) 抵达诗歌本身——评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
王家新:2011年诺奖获奖诗人特朗斯特罗默(2)
特朗斯特罗姆,他的200多首诗每首都近乎完美。
2011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诗选读
朋友圈诗选读032-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四月与沉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