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主讲人:杨璧全

1

前言


       这本书共分为十章,其中前两章主要是给我们普及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定义与基本概念,中间五章,描述后现代主义通向社会学、融入日常生活和城市文化中体现,结尾展望了后现代文化对于全球文化失序、共同文化走向的影响。

       现代生活中,随着购物狂欢节的兴起、博主在互联网四处种草安利各种商品、明星们也开始争着带货名人,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消费行为。我虽然标榜自己从不崇尚消费主义,但每次购物节和在免税店里,肾上腺素急剧飙升,我的心理路径都只有一个字:冲!丧失理智地浏览着玲琅满目的商品。这种购物带来的快乐与快感,与商品的使用价值毫不相干,大多买完就后悔了。但却无法抗拒这种行为,好像这是我们融入现代生活方式的必经的陷阱。这本书回答了我很多疑问、也让我更理解人们消费时的心理活动、消费商品背后承载的交换价值和意指符号,似乎短暂地跳到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现代人的生活。

2

消费文化如何兴起?谁在推动?


       首先,我们会问这种消费文化是如何兴起的?又是谁在推动消费文化的普及?

       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

消费的风靡必然以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为前提,詹明信认为这源起于二战以后的资本主义第三大阶段,即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支配。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尤其是世纪之交的科学管理与“福特主义”被广泛接受以后,构建新的市场、通过广告以及其他媒介宣传把大众培养成消费者,成为了极为必要的事情。

       鲍德里亚运用符号学理论提出:消费必然导致对记号进行积极的操控,这是记号与商品联合生产“商品-记号”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核心。能指的自主性意味着通过诸如媒体与广告对记号的操纵,使记号自由地游离物体本身,并运用于多样性的相关联系中。符号占据了首要地位,也就意味着商品的交换价值占支配地位,而他的使用价值反而退居次级地位。(这里只是举个例子,并不是加深刻板印象,觉得女生和消费文化有更紧密的联系,当然男生也会有类似的行为)。

       就像女生花了一万多买了个奢侈品包包,这个包连手机都塞不下,更别说装别的东西了。所以就看到女生明明背了包,却将书本雨伞水杯等物品都拿在手上。包包原本作为承装物品的使用价值已经变得不重要的,取而代之的是包包所承载的符号,也就是交换价值占据上风。

       包包在这里就是消费文化中的“声望经济”,它意味着拥有短缺商品,花相当多的时间进行投资、有效地运用金钱和知识。旁观者通过解读这样的商品,可以将它们的持有者的身份予以等级分类。与此同时,消费文化使用的是影像和符号商品,消费过程体现了梦想、欲望与离奇幻想的实现;这也暗示着,在自恋式地让自我而不是他人感到满足,和理想化的情感实现。

马尔库塞曾在《单向度的人》中提出“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的区分,前者指的是人们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后者指的是超出基本需要外的额外需要,它表现为广告所展现的那种“生活方式”。马尔库塞认为,“虚假需要”不断地制造消费期待,使消费者的欲望处于永不满足的状态,它不仅不带来自由,反倒使人处于满足不断被延宕的焦虑状态,因为消费者被不断翻新的生活方式的幻觉所引导。当然马尔库塞的观点也遭受了质疑,因为他走向二元对立的态度,谴责所有现代社会的商品化娱乐。

       通过人们对商品的使用来划分了社会关系,人们也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品味、阶级地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蕴含了个性、自我表达及风格的自我意识。一个人的身体、服饰、谈吐、闲暇时间的安排、饮食的偏好等,都是他对自己的或者说消费者的品味个性与风格的认知指标。

      仅仅通过广告来推广“生活方式”是不够的,肯定还需要这些明星、博主、时尚icon出来代言这种生活方式。在社会学中,费瑟斯通将这群人定义为“新兴文化媒介人”,类似于布尔迪厄的“新型知识分子”的概念。

       “新型文化媒介人”

       起初关注到“雅皮士”(yuppy 年轻的城市专业职员)人群:二战后的那一代人,他们中许多人有相对富有的童年,受过较高的教育,在70-80年代大批地涌进了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这代人中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生活品味和特殊的分类图式,这些人在取得一定权力地位后对社会产生持续影响。费瑟斯通说这群人是自私的“完美消费者”,自我陶醉,精于算计的享乐主义者。

布尔迪厄指出,这种新型小资产阶级,创造着一种生活的艺术,试图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惬意与满足,获得知识分子的特权:以向“禁忌”开战。他们扩张自己所特有的秉性和生活方式,并使之合法化。新型小资产阶级追求富于表意性、自由地生活方式时,流露出对最纯朴的贵族式的品质的神往,这时的他们与旧式的小资产阶级、劳工阶级划清了界限。  

        与资产阶级对自己的身体感到自信相反,新型小资产者对他的身体总是感到拘束不安,有意识地反复检点自己。因此,身体维护技巧、美容化妆、健康食品等等,都深深地吸引者小资产阶级。他们是一个伪装者,渴望自己的状态要更好,采取对生活学习的态度,有意识地在品味、风格、生活方式等场域教育自己。

与其他符号生产者、艺术家不同的是,新型文化媒介人总是热情地对待每一位普通人,他们充任了大众的教唆者,并指导人们的生活与生活方式,他们为消解横亘在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之间的旧的差异与符号等级,提供了有效的帮助。这样对知识产品与艺术的、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的心仪景仰,就有助于在新型中产阶级内部产生新型的观众。

       正是在这个全民表达公共空间内,不少人通过互联网传达自己的生活理念,消费观念,给你又做“开箱测评”又给你总结“年度爱用物品”,李嘉琪精细地给你算每一毫升面霜多少钱,他们乐此不疲地普及和分享,该如何生活和消费,慢慢将普通大众转变他们的观众,发展出一批又一批的新型观众 新型消费者。

3

为什么消费行为是一种文化?


       其次,为什么说消费行为是一种文化呢?这与后现代性又有何关联?

       费瑟斯通解释,使用“消费文化”这个词是为了强调,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核心地位。这里有双层的含义:首先,就经济的文化维度而言,符号化过程与物质产品的使用,体现的不仅是实用价值,而且还扮演者“沟通者”的角色;其次,在文化产品的经济方面,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积累、竞争及垄断等市场原则一起,运作于生活方式领域之中。

       在商品的符号领域中,一些新马克思主义者特别强调当代资本主义生产中文化的关键作用。詹明信写道:文化正是“消费社会本身的要素;没有任何其他社会像这个社会这样,为记号和影像所充斥”。鲍德里亚注意到电视过多地生产、威胁我们真实地感知现实世界的影像和信息,导致了文化的超负荷,从而引起了意义的爆炸,符号文化的胜利产生了一个仿真世界和超现实空间,记号与影像的激增消解了现实与想象世界之间的差别。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实际上就是后现代文化,“毫无深度”的文化,在这样的文化中,一切价值都被重新评估,艺术已经赢得了超越现实的胜利。

       遵循享乐主义,追逐眼前的快感,培养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发展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这一切,都是消费文化所强调的内容。经常有人说,消费主义导致了精神贫乏空虚、享乐型利己主义。

       马尔科姆·库利研究新“消费伦理”的问题指出,这种新消费伦理被广告业所控制,它大肆鼓吹得过且过、自我表现、逃避社会义务、向往遥远国度的异域风情、培养生活情趣、使生活具有独特的格调。很明显消费文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产品和体验可供人们消费、维持、规划和梦想。因此对于消费文化中的趋势就是将文化推至社会生活的中心。

        后现代也表明了文化的重要性在上升,鲍德里亚说“今天的一切都是文化的”、吉登斯已把文化当作了现代性的第四个维度,认为后现代性也许潜在的提供了一个勾画现代文化世界的较好的分析模式。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文化变迁的一种标志。鲍德里亚强调后现代性是,从生产性社会秩序向再在生产性社会秩序转变过程中,技术与信息的新形式占有核心地位:在再生产社会秩序中,犹豫人们用虚拟、仿真的方式不断扩张地建构世界,因而消解了现实世界与表象之间的区别。

       詹明信认为后现代文化的特征是:真实的实在转化为各种影像;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

媒体在这里兼具两种特征。我不知道书中指的MTV是什么,但我觉得不管是短片MV还是电影,这种镜头的蒙太奇都是兼具上述两种特征。

       在艺术中,与后现代相关的关键特征便是: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层次分明的差异消弥了;人们沉溺于折衷主义与符码混合的之繁杂风格之中;赝品、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反讽、戏谑充斥于市,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到欢欣鼓舞;艺术生产者的原创性特征衰微了;还有,仅存的一个假设:艺术不过是重复。

       提到这些特征就会联想到20世纪初期的达达主义,事实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杜尚作为达达主义之父,深刻地践行了艺术不过是重复,东拼西凑,戏谑与狂欢。比如在1917年杜尚将一个废弃的小便池变成了自己“现成的”艺术雕塑作品《泉》。整个过程他没有费丁点儿功夫去改变小便池的物理外表,或将其包装到更大的作品当中去。还有在1919年,杜尚收到一张廉价的明信片上面翻印了达芬奇的画作《蒙娜丽莎》,于是杜尚在明信片上的蒙娜丽莎的脸上画了小胡子和一撮山羊胡子,而后签上自己的名字、日期和写上一串法语单词。这听上去非常的荒谬,但达达主义在饱受批评的同时也在艺术和商业领域不断被追捧。反观现在,我们发展的文创产品不也这种混乱与复制吗,比如故宫文创纪念品,将一些图画复制翻印在明信片、纸袋上,模仿皇族口吻又结合网络用语,将“朕甚是想你”“本宫觉得很OK”印在帆布包上。有时候你完全看不懂这种工艺品的艺术价值,但有时候你也会觉得挺有意思的。

4

后现代主义和消费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呈现


      讲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个要讨论的问题:那么这样的后现代主义和消费文化在日常生活和城市文化中是如何呈现的?

       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分为三个部分:

       1.在艺术领域兴起了艺术的亚文化,一战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及超现实主义运动。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直接挑战,渴望消解艺术的灵气、挑战艺术的地位,认为艺术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务上,大众文化中琐碎下贱的消费商品,都可能是艺术。

       2.还指将生活转换为艺术作品的谋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活美学”。将我们称之为生活方式的东西,来炫耀自己的显赫。这种即关注审美消费的生活,又关注如何把生活融入到艺术与知识反文化的审美愉悦之整体中的双重性,应该与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消费、对新品味与新感觉的追求、对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的建构联系起来。

      3.指迅捷的符号与影像之流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之中。在商品拜物教理论中,马克思认为拜物教的现象是商品仿佛有自主性,有了自己的生命,足以自行与人和其他商品互动。消费者被培养成“恋物癖患者”,崇拜物、对恋物力量的幻觉性的信仰、恋物关系对人的关系的取代等 被运用到消费文化各个方面。

       对于城市文化中后现代生活方式的体现

      关于前现代的城市观念:认为城市沉淀了传统、历史与艺术,拥有给人以强烈印象与集体认同的著名建筑与标志,城市失去了文化的外观,仅拥有现代经济功能。

       后现代城市取代了前现代城市,它以返回文化、风格与装潢打扮为标志,但是却被套进了一个“无地空间”(non-place space),文化的传统意义被消解了,它是被模仿、被复制、被不断翻新、被重塑的风格。所以后现代城市更多是影像的城市,是文化上具有自我意识的城市;它既是文化的消费中心,又是一般意义上的消费中心。如果说后现代城市变成了消费、玩乐、娱乐中心,那么参观主题乐园、购物中心、艺术馆这些闲暇活动现象,表明了某种文化合流的趋势。比如迪士尼游乐园被世界各地的主题乐园模仿,同时也融进了诸如博物馆等其他形式的风格,各种文化相互交融。

       在城市的后现代化中还出现了一种现象,与城市中心消解相反的趋势,新型中产阶级回到内城地带聚居,并将之开发成为旅游业与文化消费的场所。返回城心区域的中产阶级,使这些地方越来越孤立,其过程还以后现代建筑,如高塔、吊桥、壕沟为象征,它创造出防卫性的私人空间,以阻挡失业者、穷人、反叛青年及其他“危险阶级的残余”。

文化分类的消解过程,是变化的标准与价值的混合。这个过程是一个短暂的文化竞争的间歇期吗?还是会变成常态呢?

       带着这个疑问,费瑟斯通在共同文化与非共同文化一章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考的指引。

共同文化的一个定义是共同语言,他是我们社会生活中固有的特殊秩序意义或模糊性的重要基础,为各种语言形式及复杂的文明提供了基础。

       那么现代社会是否存在这种共同文化呢?

       涂尔干认为,通过宗教,早期社会中有一种强烈的集体意识,再加上较低水平的社会分化,便产生了一种高度的道德与社会整合。而在现代社会通过复杂的劳动分工 而展示了高水平的社会分化,因此,道德整合就出了问题,它需要一种不同的社会结构基础。共同文化逐渐消解和分化。

       费瑟斯通相信目前的消解文化分类的阶段正是这样一种阶段,更为稳定的符号等级与共通原则的阶段终将会到来。不过从多方面来看,目前这个消解文化分类的阶段可能还会持续很长的时间,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从事文化生产的人中间,存在着一种消解文化分类的传统,存在引人注目的反文化传统的的观念和斗争。

       其次,主导者不太可能独断文化与文明行为。伴随着大众传媒中文化媒介人的数量增加,以及高等教育普及到文化媒介人的外围人,从而使主导者获取垄断权变得更为困难了。

       第三,从全球层次上考虑民族国家与权力集团之间的关系,可以认为权力已经从西方转向其他国家和地区。第三世界国家的知识分子拒绝认可西方的现代性与现代化,并赞成对他们自己的大众文化与传统的恢复。这种情况表明,通过权力力量的转变,西方世界注意到其他国家中可以抗衡的文化识别的解释框架,这些国家能够拒绝西方国家贴在他们背上的种种过于简单的文化标签,诸如“野蛮”、“天真”、“落后”、“有色人种”等等。

       其实读到这里我还是有些激动,因为冲突与交融往往也对应着机遇与崛起。在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消解中,各种文化都有发声的机会,各种理论范式都在接受不同学者、文化媒介人的检阅。也许对于我们学科来说,甚至是对于大多学科而言从以往的西方传统理论作为研究框架,可以慢慢发展出本土并且成体系的原生理论并在世界范围内被认同和流行。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本书还是很值得阅读,对于我了解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给出了系统和全面的阐述,书中也大量引用了诸如本雅明、鲍德里亚、布尔迪厄等学者对于后现代的看法,有时候甚至觉得是一本文献综述。并让我重新审视并检讨了自己消费行为。由于这本书是在作者的讲稿与论文中抽出来,修订出版的,明显能够感到其中很多内容和概念在反复重现,可能因为每次演讲,一些支撑的概念与材料都在再提及并解释,当读者阅读是会显得有些重复。但也是这样,读到后面,会因为不断熟悉作者的思考路径而更好地理解所传达的思想内容,可以说有利有弊吧。

编辑:刘懿锌、汤艳梅

审核:宗益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之内涵性的消失
蒋诗萍 | 品牌文化现象的深层运作机制及其文化内蕴
文化大众化与后现代文化特征简析(1)
曾浩油画作品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陈昕、黄平: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出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