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逢节假日,更需加强养老机构长者的心理疏导工作

图文无关/来源网络

从2016年到2021年期间,我院入住率达到100%,但出院率却有30% ,原因多为长者病情及心理问题无法疏导而自动离院或被劝退出院。

一般来讲,主动选择住进养老机构的老人心态较好,对集体生活能够很快适应,对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便也能够客观看待。而被动住进养老机构的老人,一般比较消极,适应能力较差,不容易融入集体生活,认同感差。有这种心态的老人就会表现出封闭心理、消极心态、身体疾患并容易导致悲观、失落、无精打采,甚至可能轻生。

许多老人因为各种各样的情绪及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疏导,造成了老人与护理人员,老人与老人之间,老人与儿女之间,护理人员与老人家属之间出现矛盾,甚至到了无法化解的地步。

在节假日期间,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会被放大,我们应该对老年人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工作,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问题

1、失落感

步入离退休生活以后,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老年人的生活节奏由原来的紧张、有序转为清闲、松散、社交圈骤然缩小,人际关系发生变化,对这一切变化老年人若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就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虚,心理上会出现较重的失落感从而干扰情绪,影响心理平衡。

2、孤独感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随着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减少,容易产生孤独、压抑的心理,若子女远走高飞或另立门户,老年人独居“空巢”,极易产生孤独、被遗弃的心理。有些老人即使与子女生活在一起,若子女不孝顺,不关心,不注重与老人交往,也会使老人感到孤独。


此外,若老伴病逝,时间一长则容易产生“与世隔绝”、“孤立无援”的心境。会出现悲观失望,甚至产生抑郁、绝望的情绪。

来源:全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对应培训课件资料

3、怀旧心理

有些老人很容易留恋过去,他们往往沉缅于对往事的回忆,常常追忆过去美好的时光,继而产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叹,日久便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4、自卑心理

产生衰老感,一方面来自身体状态的变化,主要是生理机能的衰退,一方面思维能力和智力变化,还有社会环境的变化,如退休,与子女分居等。

随着身体机能和社会地位的变化,老年人极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即自我评价偏低,自己瞧不起自己,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当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5、焦虑、抑郁情绪

如果一般心理问题得不到疏泄,会导致焦虑和抑郁症。有些老年人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这两种情况在我院较常见,老人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入住养老院后,表现出睡眠差、敏感、易怒、焦虑、情绪低落,而持久的抑郁心境在后期即表现为情感、思维、精神活动障碍,最终导致意志行为变异而出现自杀倾向

来源:全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对应培训课件资料

6、疑病症状

老年人面对身体素质的每况愈下,对一些生物性衰老与健康状况的自然下降认识不够,老是担心自己年老多病,担心得癌症,顾虑中风瘫痪无人侍候等等,以致经常胡思乱想,惴惴不安,常常感叹自己已到“风烛残年”,是半截身子已进黄土”的人。

有的老年人看到昔日的好友患重病或去逝,更是紧张、恐惧、总觉得别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如若身体稍有不适,便会更加焦虑、恐惧。

7、健忘

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有些老年人经常忘记吃药,刚刚手拿着的东西,一会儿就东找西找;出门忘记关门,然后自问我关门了吗?这些都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健忘现象,也是老年人近期记忆力衰退的表现。

8、老年性精神障碍

有些老年人如果缺少规律的生活,又很少参加群体活动,或是家庭中夫妻关系、子关系不和,生活没有愉悦感,就可能诱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恐惧症、强迫症、癔症等。总的看来,老年期的精神障碍发病率略高于其他年龄。

老年人的心理疏导

老年人普遍多病共存,生理机能退化、疾病痛苦、交际范围缩小等,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护理人员发现服务对象的情绪、思维和行为等方面有异常变化时,应及时进行初步交流疏导;对于因疾病而诱发心理疾病的服务对象,医护人员应依据病情,开展专业的心理疏导。具体措施如下:

来源:全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对应培训课件资料

1、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 

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教育老年人要树立坚强的信念,树立正确的生死。

从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乐趣,善于安慰、控制自己,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适当参加社交活动,充实精神生活,安排好家庭生活、保持家庭和谐温馨,取得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从而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消除或减少各种心理问题。

2、帮助老年人保持与外界接触 

应多给予老年人特别的关心,经常主动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变化,尊重衰老的客观事实,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使生活充满情趣,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消除失落感和不必要的担心。

如介绍同龄同爱好的人一起谈话,跳舞、扭秧歌,下棋等活动,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

来源:全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对应培训课件资料

3、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 

多给予老年人特殊的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帮助老年人积极面对疾病和生活中的困难,树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态度和信心,向老年人讲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除了语言交流外,还应该增加一些非语言的交流如轻抚老人,搀扶老人走路,帮助老人做一些喜欢的事情等。多与老年人交流,调整他们郁闷的情绪。

4、帮助老年人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培养适当的兴趣和爱好 

在考虑到老年人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鼓励老年人参加适当的活动如唱歌、跳舞、打太极拳、练气功,健身活动等等。

这样能保持机体代谢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延缓衰老,丰富他们离退休后的生活,并鼓励老年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贡献余热。

5、强化老年人智力素质  

鼓励老年人勤干,用脑,善于用科学的知识养生保健,既锻炼了智力,又学会了自我保健和照顾的技能,不是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吗?”

进入老年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家政学等,同时还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更新观念,紧跟步伐,既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锻炼了智力。

6、抑郁的护理

对于抑郁的老年人,应给予其心理上的支持,经常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和情绪变化。在接触这类老年人时首先要尊重他们,比如:主动与其打招呼,耐心听取意见,积极想办法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等等,使其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他人的重视。

在尊重的基础上关怀老人的生活,比如了解他们的需求,沟通时的态度要和蔼,语言亲切温柔,从而消除他们的抑郁心理,获得老年人的信任,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同时让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和室外活动,保持一定体力,维持自理生活的能力,并参加一些文娱活动,使其精神愉快。

7、正确对待死之,消除对死之的恐惧

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和评价衰老、健康和死亡。人不可能长生不老,年老并不等于无为、无用,树立正确的健康观、生死观等。

人生必有死,这是人生的客观规律。“人生自古谁无死”,如果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便会消除不必要的恐惧感,抱着坦然处之的态度,抱着乐观豁达的情绪,这样便可以摆脱恐惧感和忧虑感,使人心情安静,延年益寿。

来源:全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对应培训课件资料

笔者看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老年人的身心问题及社会环境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也有待提高,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指导他们自我的心理适应和调节,帮助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自身健康。

最后,我们也不能不反思:近年来养老院因对入住长者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而引发的悲剧,时有发生。

所以,预防胜过治疗。笔者建议养老机构都应重视养老院入住长者的心理问题,及时将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治疗,才能使养老机构长者更幸福的在养老院安度晚年生活。

参考来源:

1.腾讯;

2.百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智慧养老【1882】海淀区居家养老机构专业长者照护服务
冒昧地问一下,年底了你养老院的护理员都离职了么?
封院期长者出现情绪失调,养老护理员这么帮助长者安然度过!(真实案例)
养老机构怎样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浅谈老年心理学(全文)
养老就来福苑养护中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