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闻300多年祠堂修葺竣工,重焕光彩

焕然一新的翁氏宗祠

五里村保存完好的文化古迹

五里村

参加宗祠竣工庆典的翁氏宗亲代表和各界爱心人士

村前池塘、沃野平川

新开通的村前主干道


徐闻300多祠堂修葺竣工,重焕光彩

  

“诸子流传分六姓,兄南弟北各西东”12月22日,冬至节,徐闻县五里村翁氏宗祠历时3个月修葺竣工,一个承载厚重文化印记的古祠堂重焕光彩与活力,让看得见的乡愁记忆恒久传承,将对传承和振兴乡土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五里村翁氏子孙和各地翁氏宗亲欢聚一堂,共同参加竣工典礼,拜祭翁氏先祖。


五里村翁氏祠堂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由清代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翁魁主持建造,至今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主体结构完整、原貌保存完好。但历经数百年的岁月洗礼,祠堂墙体剥落,青苔斑驳,木窗破败;祠堂瓦片风化残破,屋面渗漏严重,雨水侵蚀木梁,部分出现腐烂现象,危及整个房屋安全。祠堂,既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也是乡土文化的根,重新修葺迫在眉睫。为缅怀先祖,弘扬祖德,敦亲睦族,启迪后人,保护好先祖遗产,五里村翁氏长老和外出乡贤一致发起捐款修葺宗祠的倡议。一时间,五里村民、各地翁氏宗亲以及社会爱心人士踊跃捐款,并在相关部门支持下,筹集20多万元修葺宗祠。


在修葺过程中,五里村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祠堂屋面全部翻新,重盖黑瓦片;更换内饰横梁,重塑3副黑木红字对联、列祖列宗画像,翻新屋内墙身,铺砌大理石台阶和青石地板;更换红木大门,门顶牌匾饰黑木红字,确保了建筑结构不变。整个修葺工程共历时3个月,花费资金20多万元。


修缮后的翁氏祠堂焕然一新,恢复了原有古建筑的历史风貌,将更好地传承尊孝文化,密切宗亲关系。祠堂,是家族的团聚之地,承载着族人的精神寄托。看着几百年的祠堂重新发光彩,五里村翁氏子孙以及各地翁氏宗亲都非常开心,冬至一大早就陆续赶来祠堂庆祝,恭敬地上香烛、行跪拜礼,祭祀祖先。修好祠堂,不仅是对翁氏家族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文物的保护。”五里村外出乡贤翁封侨说,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水一土,尤其是承载更多童年记忆的古祠堂,更是外出游子能记住乡愁的心灵圣地。 村民翁先生说:“没有传承就没有根,以血缘为基础,这个“根”的就是宗祠。它既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也是乡土文化的根。” 他认为,修缮祠堂不仅是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缅怀和尊敬,而且也是对历史遗迹的补救。


翁氏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和传统。据记载,翁氏祖先在宋朝时,曾经出现过同胞六兄弟都考中朝廷的文进士的辉煌历史。当朝六兄弟齐荣,显赫一时,被誉为“满朝翁六桂联芳”。翁魁是徐闻县五里村翁氏始祖,他37岁就进入公署徐闻厅,顺治十三年(1656年)授官徐闻海安营千总守奋。由于军功显赫,他先后被朝廷诰授宣武大夫、郁林州首府(现广西玉林)总戎将军。翁魁带妻女定居五里村后,培造风水,先后挖掘东塘、中塘、西塘,建五里村翁氏宗祠、水月亭、莲塘、慈义庙、文昌阁;在宗祠东、西建有讲堂,进行办学、教化子孙。至今,历经了360年风雨,五里村还保留有一定数量的传统建筑和人文景观:水月亭、六角桌、古祠堂、四合院、古酸豆树、莲塘、慈义庙,这些历史古迹都保存完好,传统文化得到较好传承。


五里村现有村民约1000人,大部分姓翁,主要靠种植蔬菜发展经济。近几年来,在创建生态文明村和乡村振兴推进中,五里村进一步完善了各项基础设施,先后建起了水塔、篮球场、文化楼、文化广场、公共厕所,开通了村环村路、村前大道,修缮了水月亭、祠堂;规划改造了村巷道,保留村主干道6米宽、小巷5米宽,并全部实现了硬底化;高处俯瞰,村巷道整齐笔直,纵横相交,对称美观。(图文/吴开宋)

村妇女之家

重阳节孝敬老人

村文化古迹——六角桌

村文化古迹——水月亭

奖学颁奖晚会

村舞队表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国最美程氏宗祠大集合,尽显程家气派!程家人必看!
【邓氏盛典】追根溯源修家谱,继往开来建宗祠—温州金乡邓氏宗祠落成典礼喜迎八方宾朋
宝应刁氏祠堂文化集锦
父亲在2012年周氏宗族春节团拜会上的发言
济宁傅氏|寺前傅氏家族:金牛贺岁拜宗祠
焦氏书稿丨[022] 参加平阳县焦氏祭祖记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